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1
在西秀镇,一提起镇养猪专业户,人们首先会想到致富女能人——马青梅。马青梅是西秀镇荣山村村民,凭着自己的勤劳能干和一股子韧劲,历经寒暑春秋,饱偿酸甜苦辣,用顽强拼博的斗志、倾情奉献的精神演绎着她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如今她已是西秀地区妇孺皆知的致富能手,老百姓心目中的“养猪全能人才”,被人们誉称为帮困助弱的铺桥人、引领妇女致富的擎旗人。
创业弥艰劈富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名普通妇女,在没有资金又缺少养殖专业技术的境况下,真正办起养猪场,其困难可想而知了。亲戚们都劝说她:“不要搞了,这样太冒险了!”但她以过人的勇气,多方筹措资金,起早贪晚,苦心经营,终于建起养猪场,并冠名“龙凤养猪场”,同时也建起水面积为30亩(其中鱼塘10亩)的养殖场。
没有一点管理经验,一切只有靠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知识技能,她虚心请教他人,走出去、请进来,同时积极参加区、镇政府举办的养猪技术培训班,抓住一切能提高自身管理技术和养猪技术的机会,学到了优秀的管理经营和全面的技术培训。在养猪场经营管理中,马青梅始终把“诚”字放在首位,用诚信经营赢得客户的信任。她常对身边的人说:“养殖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手段看上去划得来,但实际是断了持续发展的路子。做生意就是要讲诚信!”信誉迎来八方客,不论是市场潮起潮落,她的猪总是供不应求。正像她说的那样,“诚信回报她的更多”。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用荆棘编成。马青梅就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诚心,硬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养猪场发展壮大起来。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今天西秀地区远近闻名的龙头养殖户。龙凤养猪场现有1100头猪,母猪共123头,每年可卖猪2000多头,每年纯收入10多万元,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扶贫帮困架金桥
事业上成功了,马青梅说:“托党的富民政策之福,我在致富路上先行了一步,但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算富。” 马青梅富了,但她没有忘记周围的困难乡亲。她每年总会将猪崽无偿送给林马全等村里贫困户饲养,并帮助他们引进品种、建起猪舍,将养猪技术认真传授给贫困户,帮助村里的困难乡亲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她考虑到,现在农村脱贫致富,靠单一的种植业是远无达到的,尤其是女同志,除了忙碌家务和几亩田地之外,更是无所事事,何不如让她们在养殖业上做文章,为家庭的生活重担分忧。马青梅充分发挥了妇女带头人的作用,组织村里的妇女跟班学习技术,对有搞养猪场意图的农户,积极帮助他解决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广大妇女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同时,马青梅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每年举办冼太夫人文化节活动期间,她都积极参与,热心乐捐,平均每年乐捐3000元左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马青梅创业致富并帮困助弱的动人事迹赢得了政府及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赞誉。荣誉和收获并没有使马青梅自满,今天的龙凤养猪场在她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个救助弱势群体、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正在描绘之中。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2
辛全银、男、汉族,49岁,湖东办事处三里店村十二组人,是远近闻名的养猪能手,他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创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如今年出栏仔猪达到150多头,年纯收入近10万元,并带动周围的百姓共同致富,成为三里店致富的领头雁。辛全银养猪经历了艰苦创业、曲折发展、不断扩大的历程,至今他还在为发展养猪业努力着、奋斗着。谈及起他的养殖路,可以算得上是风雨兼程,从最初的疑惑,失望到中间的观望、叹息到现在的勃勃生机,酸甜苦辣的滋味都品尝了。
辛全银19xx年开始养殖,起初只养了几头猪。由于养殖技术问题,致使猪仔成活率低。面对这种情况,他不但没有灰心,反而激励了他提高养猪技术的信心,于是他白天就整体是围在猪圈旁给猪喂水喂食、清理粪便,观察猪的生活习性;晚上,就在灯下学习《快速养猪法》、《养猪技术顾问》等资料,学习养猪知识,并很快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养猪的好手。
辛全银养猪一直坚持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原则,并克服养殖中的各种困难。20xx年夏天,由于防疫措施未到位,造成仔猪死亡近30头,经济损失近3万元,他为此心疼了好长时间。但是辛全银在失败面前没有低头,在认真总结这次惨痛教训后,他进一步扩大了养猪的规模。此时,他更加注重对科学养猪技术的学习,还经常邀请乡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上门指导。向乡远教办借阅相关养殖资料和光
碟,辛全银虚心学习,认真请教,并注重搜集有关种猪高效饲养方面的新技术,经过一年的实践,终于探索出一套较为先进的生猪饲养程序,掌握了不同生育期生猪的饲养技术。通过生猪饲养方法的学习,辛全银不但节约了较大的饲养成本,而且获得了较丰厚的经济效益,存栏生猪最多达到100多头。他正是凭着永不服输的精神,使他的养猪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如今他的养猪场已发展成为固定资产40万元,栏舍面积达300平方米,存出栏量150余头,年收入达10万余元的中型养猪厂。
发展致富不忘众乡亲,他先后帮助和带动本村十余名贫困户走上了养猪致富道路,并在技术、资金、销售、信息等方面提供帮助,使他们每户靠养猪增收3000元左右。几年来,辛全银兼职做了三里店村的义务防疫员,在养殖户的家中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你家猪该扎口蹄疫防疫针了”辛全银依靠在城市近郊有菜地,菜叶比较多和做豆制品多的优势,带领村民采用豆饼、豆渣、菜叶喂猪,不但降低喂猪成本,而且猪肉的口感更醇香,以至于附近村里居民每逢家里有喜事都会到十二组卖生猪宰杀,去年过年辛全银家留的8头猪全部宰杀卖完,自己只剩一点猪肉。
如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了辛全银最大的心愿。他在不断提高养殖经验的同时,为三里店村养殖业打标、立样,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现在已瞄准新目标,为更好的明天奋斗,继续当好养殖致富的带头人。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3
我是五九七农场第三管理区十七作业站女工刘英,现年45岁,汉族,初中文化,19xx年与外地青年孙占波结婚,婚后就一直在十七作业站生活,结婚已有20个年头,这20年中,我由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子,通过自强自立,勤俭持家,靠科技靠勤劳致富,成为众姐妹们学习的好榜样。
刚成家时,由于双方父母都是农村的,家庭条件都不好,一年靠种地挣的钱刚够吃喝,几乎没有节余,但是我并没有坐着犯愁,丈夫在农忙季节干活时,我就在家里养殖几头肥猪,挣点生活费,生活马马虎虎也算过得去,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19xx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19xx年的春季,家里发生了变故,丈夫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再也干不了农活了,多病的身体需要大量的资金,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以积蓄,而且还欠下了大量的外债,孩子上学又要花钱,这使我们平稳安定的小日子被打破了,看到家里生活情况的日益艰难,我们夫妻俩时时发愁,唉声叹气,特别是丈夫对此特别郁闷。
我们家的困难情况,作业站女工主任杜培凤了解后,主动跟作业站站长反映,经作业站领导商议,最终优先让我们家种植了30亩旱田地,并且是下打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到了19xx年,我们两口子用种地挣到的钱种植了75亩甜菜,结果都被大雪埋了,连生活费都没有了。女工主任杜培凤看到我们的这种情况,发动十七作业站的班子成员凑集了2000元救助款,为我们家的'日常生活开销解决了燃眉之急。
生活就在平静中这样渡过,在此期间,我们两口子也不断地探索挣钱的门路,我想了更新种植品种、养殖、或到外地打工等,可都没有很好的实施。到了20xx年春,在女工主任的支持和鼓励下,我搞起了肥猪养殖。由于刚开始资金不足,我便通过女工主任并与上级女工部门沟通,经区站两级女工组织积极支持,农场女工部连续两年为我申请女工扶贫基金6000元用于养猪、养鸡,并且全程跟踪提供科学养殖技术和销售信息。到了 20xx年,我的养殖业已发展到十多头繁育肥猪,几十头仔猪的规模,每年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可由于我家周边没有足够大的空地,猪舍无法再扩建。在加上夏天猪粪的味道难闻,许多邻居对此反映较大。女工主任了解情况后,马上为我寻找到作业站西边的适合盖猪舍的位置,这个地方由于位置较偏僻,又不影响人们的休息,正适合盖猪舍。由于有作业站领导的大力支持,我的养殖的劲头更高了,我与家人利用业余时间自建了占地为140平方的砖瓦式猪舍,而且构造也越加趋于科学化,猪舍分为产仔间,采食间等,在养殖上也由以前的粗养到现在的分时间、分阶段的精养。科学的饲养加上精心的管理,我的养殖发展的越来越好了,手头的余钱也在不断增加。截止到20xx年,我的养猪业已发展到现有60多头猪,年出栏达120余头,近三年的年均纯收入都在达到了20000多元以上,加上种地收入,每年都有37000—48000元左右,小日子与夫妻俩人的心情一样,慢慢晴朗和阳光起来。
20xx年,管理区的养殖业,特别是养猪行业遭遇严重的高热病,多数养殖户损失重大,造成猪的大面积死亡,可是我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与我的良好的饲养习惯和科学化养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首先每天都会定时的清理猪舍,撒上石灰消毒、及时给猪吃上预防疾病的药物。于是我同时也成为了养殖户学习的对象,经常有别的作业站的养殖户向我讨教经验,我都一丝不苟的告诉了别人,得到周围邻居的一致好评。12月中旬,五九七农场的杜增福主席和女工部长蒋姝洁对养殖户进行了回访,其中就有我的家庭,当时我激动地拉住杜主席的手,深情的说道:感谢农场工会这些年对我的照顾,使我有信心克服在养殖业上的各种困难,特别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使我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没有农场工会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农场工会就是我的娘家人。
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农村女子,靠勤劳和科技,由穷困变成了现在的小康之家,一家人和谐幸福,一时成为全作业站女人都羡慕的幸福之家。都是由农场工会帮助我的,在以后的道路上我要带领更多的妇女同志一起走向致富的道路。不辜负农场工会对我的希望。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4
冬日的天色总是黑得很早,墙上的挂钟还没指向六点,外面已是暮色四合,就着朦胧的暮色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个人影不断穿梭于鸡饲料桶间加食物,动作十分娴熟,他就是xx镇xx桥村村民xx。
xx现年32岁,儿子患有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此病花费极大,近年来仅儿子看病就花去医药费60多万元,妻子因为承受不了压力离家出走了,从此,家庭重担更是全部落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肩上。
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xx镇政府在入户调查中决定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县畜牧局局长南金旺对其进行帮扶,南局长接到帮扶通知后,与镇村干部一起上户了解xx家庭情况,令他们感到棘手的是xx不但没有脱贫信心,更没有致富意识,这让入户的干部们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激发xx的内生动力,激发其脱贫致富的信心。
南局长与镇村干部,明确分工,发挥自身优势。镇村干部上户与xx谈心,告诉xx,“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为其讲解身边的致富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其重拾生活信心,树立致富意识;列举产业发展清单,结合xx自身意愿,最终确定发展养殖业。南局长承诺为其争取资金10万元,用于发展产业,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通过一系列举措,xx决定要努力向上,积极致富。
xx将那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牢牢地记在心里,时刻以此鼓励自己。在村里承包了30亩土地用于建设养殖基地,目前建成鸡舍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羊舍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养鸡多只,养羊110只。养殖业最重要的是防疫,xx一方面购买相关书籍刻苦自学,向书本请教,向县畜牧局专家请教,每天按时观察养殖鸡和羊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在南局长的帮助下,多次走出去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的养殖理念,与先进养殖户交流养殖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的养殖经验,提高养殖技术。
为了解决销售的后顾之忧,南局长与镇村干部动用自身全部力量为xx联系销售渠道,截止底出售土鸡2000只,羊30只,纯收入达到7万元。
“是党和政府让我重新树立起生活与致富的信心,一步步敲开了致富之门,走上了致富之路,接下来我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拓宽致富道路,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xx坚定地说。现在谈起生活,他充满信心,斗志昂扬。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5
沈为明,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阿荣旗农牧局工作。该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扶贫工作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扶贫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勤学思考、精准识别,不断提升扶贫工作能力。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沈为明同志积极学习上级扶贫相关政策、参加扶贫培训,强化帮扶意识、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为了准确把握他所包扶堆粮山村曹守礼、卢国喜等4户贫困户基本情况,多次上门走访,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施策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深入村里调查研究、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代表意见。同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和该村的实际情况,帮助村里制定了年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帮扶措施,使帮扶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有效的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有力的改善了包扶村的集体经济。并且他同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积极争取项目,为贫困群众工作做实事做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甘当后勤“服务人”。沈为明同志利用堆粮山村自然优势,结合专业知识协助农牧局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购买40只鸡雏,他亲自组织养殖户集中到村主任家为其讲解如何科学饲养鸡雏、怎样预防疾病、选配饲料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能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他自掏腰包拿出550元钱购买中草药种子让贫困户种植;记得2016年6月22日早上8点正在下乡去堆粮山村途中沈为明突患心梗住进医院治疗,住院一周后他就要求出院,因为心里惦记自己帮扶的贫困户还有工作没完成;还积极参与全旗贫困户编写《科学养殖手册》;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着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热衷于扶贫工作事业的坚忍不拔精神。
找准路子,依托优势,发展扶贫产业。沈为明同志带领村干部,驻村引领队和乡干部,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发展种养植业为主的脱贫致富的路子。一是2018年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致富能人”来村里流转土地,发展中草药种植,使堆粮山村群众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通过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二是引导群众在发展养殖业做文章,积极参与旗里扶贫产业(发展肉牛养殖),沈为明同志在2018年8月前往澳大利亚为我旗挑选安格斯肉牛。
求真务实,急群众之急,为群众办实事。2016年初沈为明同志刚到堆粮山村时,看到村里从村部通往四组的路缺一座桥,他暗暗记在心头。与局领导汇报后,经多方协调为该村新建一座12米钢筋水泥桥,目前已建成达标验收投入使用,切实解决了群众出门难的问题。针对该村五保户、低保户居住条件差的问题,他与村两委一同与旗民政局沟通协调后将李春英老人送到公费养老院。目前,沈为明同志正与村“两委”班子继续按照制定的脱贫规划,同旗扶贫引领队和乡干部一起,做细做实精准扶贫,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贫困户按时按质脱贫。今明两年,将重点实施两个项目,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和养殖业,帮助贫困户搬离“穷根”。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服务群众的真感情,用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情系农村,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是沈为明同志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他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献爱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进程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6
在x市x镇,提起山前庄家村养鸡女能人x,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十多年来她同丈夫一起艰苦创业,凭着自强不息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白手起家创办起了一个养鸡厂,走上艰辛的创业之路,成为致富奔康路上乡亲们的带头人。
一、迎难而上艰辛创业
19xx年,x和丈夫结婚。看到别的村群众陆续富了起来,她的心里难以平静。经过深思熟虑,她和丈夫决定利用自己的新房建立一个小型雏鸡孵化厂。雏鸡孵养技术要求较高,农村传统孵育方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x没有退缩,她含着眼泪将不满周岁的儿子交给母亲照看,自己带着干粮和东拼西凑的3000元钱到泰安学习雏鸡饲养及孵化技术。为了省钱,x住在最便宜的旅店,到哪里都是步行,连公交车都不舍得坐,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学习上。一般人需要三个月才能结业的课程,她只用了18天就熟练地掌握了孵化、鉴别、饲养雏鸡的全套技术。回家后,她同丈夫东拼西凑了15000元钱购置了两台雏鸡孵化箱,租用了村里6间空房办起了一个简单的雏鸡孵化场。一连5个多月,x和丈夫天天在鸡厂里与鸡为伴,观察、研究、摸索,每天忙活到深更半夜。自孵化第一茬鸡苗开始,每天晚上都是刚睡下又起来生火、翻蛋,有时就干脆睡在孵化场里。在她的精心看管下,孵化成功率高达85%,一年下来,她小小的孵化场,孵化出雏子鸡10万多只,去掉防疫、饲料、水电等成本,年纯收入近2万元,多少个日日夜夜,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巨大的精神压力,x变得黑瘦了,但她的脸上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1995年,她又投资2万多元,新上4台孵化箱,雏鸡年孵化总量一下子提高到60多万只,年纯收入近10万元,成为村里第一个靠孵育雏鸡致富的专业户。
二、依靠科技效益倍增
不懈的努力使x的养殖技术日臻成熟,规模也在逐步扩大。1997年,她又一次投资260多万元,在村西荒山上新建了一处占地5400平方米的高标准孵化场,一天牧畜禽良种繁育场。为了提高雏鸡孵化能力和水平,2001年以来又相继投资110多万元,在原有鸡场后面建起10排鸡舍,购置5台电脑孵化箱,代替了原来传统孵化方法。无论春夏秋冬,她和丈夫每天都要在繁育场泡上十几个小时,对鸡苗的种类、羽数、重量、配料、投料、换水、用药、死亡、成活率、鸡粪化验等,每天都作认真记录,即使出差在外,也要电话询问详情,从不漏下任何一个疑点。科技、勤奋和恒心的双重结合,大大提高了雏鸡的出场量和成活率,使鸡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攀升。
到目前,良种繁育场占地28亩,300多间鸡舍,560多个立体鸡笼,总投资达210多万元,年可孵化雏鸡280多万只,提供种蛋120多万个,实现销售收入350多万元,利润43万元。在她的扶持带动下,仅此一项山前庄家村农户年可增加收入1万多元。
三、心系百姓携手奔康
富裕起来的x并没有忘记周围生活还不富裕的乡亲们。10多年来,帮助群众致富成为x最大的心愿。对有雏鸡孵化养殖愿望的乡亲们,经常邀请她们到自己的孵化场里观摩学习,并把自己几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无偿的献给村民,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她们上设备、供货源、找销路,不论本村外地,都一视同仁。她不仅为本村群众做好技术指导,而且还毫无保留地把孵化技术传授给包括x、荣成在内40多个村子的群众,使十里八乡的群众受益。在她的引领带动下,200多户的小村,围绕雏鸡养殖涌出孵化、育雏、销售等各类专业户100多个,占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她无偿为群众传授养鸡技术的时间达数千个小时,为村里和贫困户捐助资金达5万多元。同时,还购置了一辆小型货车,义务接送乡亲们赶集、看病、送孩子上学。
自95年以来,她连续多年受到表彰,先后荣获市级巾帼致富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威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威海市优秀共青团员、省科技致富女能手等称号。面对这一切,x并没有满足,她觉得鲜花和掌声固然令人神往,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让自己的事业成为情系万家的富民工程,永远是自己心中最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x正和丈夫一起,日夜兼程,风雨无阻。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7
xx镇xx村的xx是一个敢想、敢干、致富路上敢为先的巾帼致富的带头人。今年39岁的她在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开辟了新的人生之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
2000年,xx看到周围的村民一家家富了起来,再看看自己家并不宽裕的生活状况,心里像吞了一枚青果,感觉苦涩涩的,既消沉,也委屈,更不甘心。她正当年富力强之时,怎能就此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地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呢?
xx开始着手收集市场信息,观察行业动态。面对周边市场对牛肉的大量需求现状,经过认真的考察和分析,她审时度势,决定发展肉牛养殖业。
创业是艰难的,也是艰辛的。xx的肉牛养殖场创办伊始,因为丈夫xx还要照顾家里的耕地,所以肉牛养殖的工作便全部落在了xx一人身上。她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为牛添饲料,清扫牛舍,深夜还要再起来到牛棚转一圈,观察牛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等,如发现异常,及时诊断治疗,不敢有半点的疏忽。虽然她每天累得双腿象灌了铅,可xx丝毫没有放松对技术的学习。她买了很多黄牛养殖方面的书籍,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一本本的啃,使自己从一点不会到掌握了黄牛的适应期、增肉期、催肥期等。通过边学习、边实践,最终全面掌握了全套养牛技术,使她养的黄牛从入栏到出栏,从没有染上过各种疾病,从未出现过死亡现象。因xx采用科学方法饲养,所以她养的牛个个膘肥体壮,客商纷纷上门收购,她家的育肥牛远销到宝清、xx等地,养牛使xx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几年来,通过xx的辛勤耕耘和劳作,她家的养殖场已有存栏黄牛30多头,拥有200多平方米的牛舍,2004年仅养牛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
xx富了,但她对前来参观学习和取经的妇女群众从不隐瞒成功的经验和养牛技术。几年来,她先后扶持和帮助了很多本村和邻村的养殖户。
xx在肉牛养殖上成功了,但是她没有忘记农民的根本,即使养牛再挣钱,也不能荒了自己的土地,相反还要把责任田侍弄的更好才行。望着收成并不理想的耕地,xx决心再闯一闯,她利用养牛赢利和余钱,加大在土地上的投入,遇到技术问题就找乡农技部门,去问、去学,本上密密地记着田间操作的规程,并经常聘请农业技术员实地考查,最终她明白了农药的药性及喷施,清楚了化肥的结构和功能,经过一年的实践,她领悟到科学种田是一门大学问,凭着韧劲和吃苦精神,她当年种田又赢利了1.4万元。经过几年的辛勤操作,她总结出了一条,以前种田的收入少,就是种地科学水平低,原始耕种多,她就和爱人李方军商量说:“咱咋也不能看别人种地不打粮,咱们帮帮他们”。她爱人说:“你够辛苦的了,就别操心别人家的事了”。可她想,我是女人,心细,能发现问题,再说我也不能只富了自己,得帮大家致富,我帮不上别的,种地我还行。在做通爱人工作后,她就三、五户联系起来,讲秋整地,讲春保墒,讲科学施肥的道理,讲农药的喷施和注意事项,并连续多年在地里手把手地教,在她的影响带动下,村里其他几户种地能手也加入传、帮、带的行列,荒芜的土地重新显出生机。妇女致富本领的增强,自身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酗酒的减少了,学技术的增多了,农闲时赌博的少了,学习看报的多了,敬老爱幼树新风,全村妇女学习形成了高潮。
眷念黑土地,心系故乡人。xx正以她成功的养牛经验和科学种田方法带领姐妹们奔小康,用对美好生活的无比豪情,在她勾画的致富蓝图上辛勤耕耘。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8
安徽省歙县是养殖大县,在歙县郑村镇有这么个说法:到此地玩耍有两个地方绝对值得去看一看,一个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著名棠樾牌坊群;另一个就是连大生态农业公司已经运行3年的大型沼气发电工程。
2014年农历正月十五后的一天,笔者走进歙县连大生态农业公司的养殖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造型别致的徽派养猪大棚整齐林立,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商品猪长势喜人。在养殖场里,没有猪尿猪粪味道。山坡下是一片规划有序的猕猴桃有机果品基地,果园边矗立的两个白色巨大罐体引人注目:那是养猪场的猪粪污水发酵罐和沼气存储罐。
笔者看到,猪场虽然面积大,但所有尿粪全部注入暗道直接排入沼气池内,且清水和污水分离,水和沼气也是分离的。粪污处理系统距离坡上的猪舍落差有10多米,粪污经过管道流入处理系统节省了大笔运费。一台发电机正欢快轰鸣着,墙上的值班表上清晰记录着当日发电量。连大饲料加工厂工人小陈告诉笔者,饲料加工机功率61个千瓦,闸刀一合上整个设备立马运转起来,沼气电用起来和高压电一样平稳,一天加工20多吨饲料需要700多度电都是由沼气发电机内网输送的。连大生态农业公司老板刘秋星向笔者介绍道:“这些粪污每天流迸发酵大罐子有80吨,但出来的还不到10吨,大部分都化作沼气啦,然后沼气用来发电,整个链条循环起来。”
笔者在处理终端看到,黑色浓稠的沼液经管道注入水泥槽后,汇集到猕猴桃园里一条条小沟中。“这个肥料是最好的,它通过发酵了,还可以当农药来打,水稻什么的打了它都不生虫子。我现在的260亩猕猴桃园,虽然产量高、售价高,但种植业这块依然是亏本运作。可即便花再多钱,我也要把这个果园经营好,好让乡亲们都看到,只有走环境良好之路才能给大家带来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味的有机食品。”刘秋星介绍说。
爱折腾的刘秋星尽管已快60岁了,可他的心里还有一个雄伟的绿色梦想,“我还准备扩建沼气发电项目,建设一座以沼气能源为纽带的超级农业生态园,争取到2014年年底,建成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循环农业科普示范园区。”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9
建大棚、育菜苗、对接建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入春以来,为赶蔬菜种植季节,王才斌很忙碌。其实,王才斌一直都忙,唯一不同的是,从前他是在忙自家脱贫后如何持续增收,如今则是忙如何带领乡亲过上更好的生活。
34岁的王才斌家住雨城区草坝镇香花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通过多方帮扶,他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奋发图强,实现弯道超车,不仅成为致富带头人,还在今年1月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带领乡亲发展产业、持续增收。
盲目创业 失败回乡
“过去好高骛远,结果一事无成……”回忆曾经的自己,王才斌说道,多亏党和政府的脱贫政策以及帮扶干部上门指点迷津。
王才斌早就知道贫则思变的道理,只是过去没有从实际出发,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
18岁那年,王才斌从技校毕业,怀揣着挣大钱的想法,到深圳一家酒店上班,没多久,他又“跳槽”到河南省郑州市某宾馆。有了一些积蓄,他想自己当老板。
2009年,王才斌在郑州同朋友合伙开起串串香店,可开张后才发现,生意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好,加上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结果钱没挣到,还把所有积蓄全搭进去。
2012年,王才斌空手返回家乡,发现许多乡亲都建了新房,而父母因靠种庄稼为生,家境窘迫,房屋破烂。为了不让乡亲看出自己的落魄,王才斌想建新房。没钱怎么办?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他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向建材老板赊材料等方式,最终背债20多万元,建起新房,也娶妻生了孩子。
转变观念 摆脱困境
20多万元的债务要还、年迈的父母要赡养、爱人孩子要生活……家庭重担压得王才斌喘不过气。
此时的王才斌,比任何时候都想改变家庭状况,担起家庭“顶梁柱”的责任,但他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2014年,王才斌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多次上门走访,并立足实际建议他发展养殖。一开始,王才斌对养猪不感兴趣,认为与猪打交道既脏又累,并且自己也没钱没技术。
为改变王才斌的想法,帮扶干部介绍养猪产业前景和扶持政策,还请技术人员教他养殖技术,村干部又为他担保了5万元借款,让其走上养猪增收道路。
2015年,王才斌一家如期脱贫。尝到养猪甜头后,他扩大规模,建起能存栏生猪400头的养殖场。2015年到2019年上半年,王才斌养猪获利30多万元。期间,懂得感恩回报的他又带动周边30多户村民发展养猪产业,获得良好效益。
正当王才斌对未来满怀希望时,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7月的一天,存栏猪突发高热病,损失200多头生猪和19头能繁母猪。
面对损失,王才斌很伤心。当地镇村干部上门安抚、帮助,鼓励他重拾信心,从头再来。经过彻底消杀后,当年底,王才斌又买回8头母猪发展,同时,村委会还为其协调20余亩闲散土地种植蔬菜,走种养结合发展的道路。为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王才斌尝试大棚种植番茄、辣椒等蔬菜,一季就获利数万元,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去年9月,村里同一家企业签订芥菜购销协议,王才斌将自己育的种苗免费分发给村民种植,当年,全村芥菜收入达到20多万元。
由于敢想敢拼、做事踏实,今年1月,村级换届选举,王才斌当选为香花村村委会副主任。如今,王才斌正带领更多村民走种养结合、互补发展的道路。
“现在,肩上担负了更多责任……”王才斌说,目前,正在与有关方面对接建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新鲜水果,为助推村民增收尽力。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膳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对动物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畜牧业不断提高畜产品的产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动物性产品的需要。养牛就慢慢地发展起来了,下面跟着小编去看下养牛大户的致富故事
在阿荣旗亚东镇新兴村一组的山脚下,有一排整齐的砖瓦房,四周是两米高的院墙,院子里站满了牛,这便是村民王晓春的牛舍大院。村民们说:“王晓春养牛发了!”王晓春却说:“不光我发了,在咱村儿养牛致富的还有几十户”。
王晓春养牛已经有十多年了,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在于他的坚持与勤劳。他家养牛也曾经遇到过低谷,也遇到过草场难题,也遇到过大灾,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现在,不但自己挣到了钱,还带动村里的30多户农民走上了养牛致富的道路。
王晓春家里有70多亩地,夫妻俩种地之余,还想养点儿啥,走种养结合的路子,于是他们选择了养牛。1995年他们买了两头本地黄牛开始饲养,到1998年他家的牛群已经发展到了20多头。夫妻俩边种地边养牛,日子正红火的时候,这年夏天百年不遇的洪水冲走了他家的六头大牛,让他家损失了2万多元。那一年的秋天,牛疫病较多,市场行情也不好,多数养牛的农户都把牛卖了,王晓春夫妇俩一合计不能卖,要是卖了,这三年的功夫就白费了。他们坚持着养下去,他们相信成功不会太远了。
又坚持了两年,到了2000年,他家的牛群发展到了30多头,而且王晓春在这两年里琢磨育肥架子牛,买来架子牛喂三个月再卖,每头牛能挣300多元,相当于一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这两年的努力王家收回了养牛的成本,还剩下这30头黄牛,当时价值7万多元,在屯子里成了响当当的富裕户。
2002年,市人大到新兴村调研,来到王晓春家,了解到他家这些年发展养牛的效益情况后,决定借助王晓春家养牛的经验,拿出30万元作为滚动扶贫资金帮助该村的贫困户靠养牛脱贫致富。于是,他和市人大、村里的领导,一同来到吉林省伊通的牛市上买回来60头西门塔尔良种母牛,分发给30户贫困户,他还教给贫困户肉牛常见病防治技术和肉牛育肥技术,一户带多户,新兴村的肉牛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王晓春给全村群众闯出了一条发展肉牛养殖的致富路。
现在,王晓春家建起肉牛养殖圈舍600平方米,有优良品种基础母牛80头,肉牛120头,其中正在育肥的有30头,王家每年靠养肉牛养殖一项便可收入二十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新兴村养牛1500多头,60户农民靠养牛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通用10篇)05-20
农村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通用5篇)05-17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05-26
巾帼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9篇)05-25
妇女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6篇)05-26
勤劳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3篇)08-11
创业致富典型报告论文03-31
致富带头人的演讲稿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