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

  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助人为乐行动的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精选12篇),欢迎阅读参考!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1

  原本应该颐养天年的老人,却担当了青春年少乐意为之的志愿者。他用古道热肠的情怀诠释一个真谛:行为示范,才是大爱的源泉。他就是退休老人李长荣。

  1952年出生的李长荣在红卫社区做起了“志愿者”,为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李长荣主动请缨,参加“文明交通我劝导”和两车入栏、铲牛皮癣等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期间,李长荣每天都会坚守在路口,随着交警们执勤,尤其是交通高峰时段,耐心劝导闯红灯、乱穿马路、车辆乱停放、车窗抛物等不文明行为,尽力杜绝违反交通法规的不良行为。在这期间,他向广大群众宣传文明交通法规知识,维护主干道交叉路口交通秩序,用他们言行一致的公益行动暖了人心。

  为保护居民财产安全,他还加入了红卫社区夜晚巡逻队,每天夜里和社区干部一起深入各个小区参与治安巡逻,补上了治安漏洞,为社区安全贡献力学。启明街道红卫社区老旧开放式小区居多,环境卫生差,小广告随处可见。创文期间,李长荣每天5点起床开始清理开放式小区牛皮癣与楼道杂物,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小区内的每一个楼梯间都留下了李师傅的脚印。

  李师傅待人诚恳,做事认真,见谁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无论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是社区居民找他帮忙,他都是有求必应,能帮助他人绝不推辞,大家对李师傅都赞不绝口。他常说:“人民群众的困难无小事,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是志愿者的责任。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要在垂暮之年为社会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2

  罗晓红是合作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卫生健康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多年来,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奋战在志愿工作第一线,时刻把一腔热血奉献给自己的事业和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志愿者的誓言。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这是罗晓红从事志愿服务最朴素的初心。她时刻关心社区的孤寡老人,经常购买生活必需品到社区慰问老人,帮助老人清理房间、测血压、血糖,并嘱咐她们按时吃药、复查。她时刻牢记志愿者的使命和责任,活动中,积极为群众做好服务,积极参加环境卫生整治,向群众宣传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发放宣传资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一个志愿者的风采,身为志愿者的她深知,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业务水平和无私奉献精神是干不好工作的,为了使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她努力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想观念,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志愿者的职责。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3

  贡去扎西现为合作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干事,是新时代文明旅游专业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他热心公益,扶贫济困,服务群众,尤其在旅游旺季,贡去扎西主动放弃个人休息时间,自愿申请前往景区为观光游客宣传《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导游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现场为游客发放游客须知宣传单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态度受到了广大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评。

  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申请到坚木克尔街道辖区进行核酸检测点秩序维护志愿服务活动。承担对辖区内2处住宅小区的200多户居民开展入户排查工作,逐户宣传疫情防护政策、开展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登记工作,以志愿者身份服务在抗疫一线。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他的带动与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不断地加入到志愿队伍中来。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4

  吴俊作为一名羚城青年志愿者,同时也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她始终在志愿服务的一线,在宣传志愿精神的一线。政策宣讲、植树护绿、环境整治、铲冰除雪、疫情防控……她总会在志愿服务的间隙举起相机,拍摄下一幕幕感人瞬间,依托团市委“羚城V青年”微信公众号平台,将广大志愿者的付出编辑成一篇篇推文,展现给更多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付出,大家都说“志愿服务没有报酬,服务时收获的快乐与感动就是回报”,她用一篇篇推文作为对志愿者辛勤付出的表彰,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这个平凡而伟大的队伍之中,为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5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她在基层默默付出了近二十年,群众评价她“是个热心的人”,干部评价她“是个靠谱的人”,妇女评价她“是可以诉苦的人”。新集村的妇女已经习惯了找她解决家庭琐事,村里出现邻里矛盾、夫妻矛盾,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她就是卡加曼乡新集村志愿者王红玲。

  自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王红玲积极组织新集村志愿者,全力以赴投入抗击疫情第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她始终以最高的政治站位,从摸排每一个村民,走访每一户农户,管控每一个重点人员,蹲守每一个卡点,一步一脚印,一行一进步,全面做好宣传告知、清查摸底、人员管控、卡口监管等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者的初心和使命,发挥志愿者的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诠释着新一代女性独有的魅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6

  马秀同志是“三农”工作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自参加工作以来,她跑遍全市三乡三镇,翻山越岭、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从惠农政策、粮食安全、良种推广、藏中药材种植、病虫害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她一头扎进农业行业,一干就是10余年。先后荣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2014、2016年被甘南州农牧局评为全州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工作期间,实施完成了合作市多个农业产业项目,通过田间技术指导、新品种引进、业务培训、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为我市粮食安全、结构调整、示范推广、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其良种的更新换代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为服务人民中茁壮成长,用实干践行初心使命,弘扬志愿新风,为努力绘就“青藏之窗雪域羚城”的壮美画卷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7

  魏红芹,出生于1971年9月,2005年她凭着爱心、责任和担当,贷款30万元,创办博山自闭症疗育中心,为博山学龄前特需儿童搭建起首个接受教育的平台。近年来,她情系山乡,播爱助人,用慷慨解囊的真情,无私救助的奉献,燃亮爱心救助的薪火,演绎出一个个助人为乐的动人故事,被评为山东省助残先进个人、齐鲁和谐使者、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淄博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淄博市首届和谐使者,荣立淄博市政府二等功。

  秉爱育人 守望花开

  自闭症儿童,他们不盲不聋,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们像是遥远天际的星星,内心不理解别人,也很少被人理解,生冷而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封闭世界里,成为家长沉重的负担,更是一个需要爱心救助的难题。孩子纯真而空洞的眼神,家长的欲哭无泪,亲人的无助悲伤,深深地刺痛着魏红芹的心。她把救助自闭症儿童,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全身心地陪伴、引导、支持、呵护着这个需要热心救助的特殊群体。

  博山南部山区有一家贫困户,一家3口找到魏红芹求助。小孩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伴有轻度智力发育迟缓,五岁男孩被确诊患有自闭症,她义无反顾地收留了这个来自特殊贫困户家庭的孩子。鉴于亲子同训的模式要求,针对男孩父亲平时要打工负责全家人生活的实际,魏红芹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想方设法为他们在学校隔壁找到了一间免费租住的房子,解决了孩子求学和家长务工住宿难题。

  进入康复阶段,魏红芹针对孩子家长在农村养成的一些不良卫生习惯,每天都去其家里帮助清理卫生,苦口婆心引导培养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助力孩子身心康复。经过两年培训,孩子能完成简单指令,达到生活自理目标。“现在,孩子已回村里小学随班就读,孩子妈妈经我指导,彻底改掉了脏乱差的毛病。”魏红芹很是自豪地说。魏红芹秉爱助人,救助和改变的不仅仅是患自闭症的儿童,还有一个农村贫困落后的家庭。

  在博山的热土地上,魏红芹将一粒粒爱的种子埋入土壤,爱心耕耘,次第花开。

  情系盆泉 暖溢山乡

  盆泉,是博山西南偏远山村,也是魏红芹生于斯、长于斯故乡。

  魏红芹对家乡有着一种朴素的感情,对村里的幸福院和父老乡亲,更是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对于有着一颗爱心的魏红芹,盆泉村的幸福院和弱势群体,一直是她关注的对象。当她了解村里幸福院老人需要关爱时,当她听说特殊家庭困难需要伸出援手时,她总是义不容辞的出手救助。

  2020年,她多次给盆泉村幸福院捐款捐物。她自费购买米、面、电容器、电煎锅,驱车数十里,亲自送往幸福院,为改善老人们生活雪中送炭。2021年1月,她个人为盆泉幸福院捐款3000元,为幸福院建设添砖加瓦。中秋节、端午节,是一个溢满团圆和亲情时节。她带领朋友去和老人一起包水饺、包粽子,为老人打扫卫生,给幸福院老人们春风般的关爱……

  魏红芹用她真诚的关爱,无私的援助,温暖着山村幸福院的老人们。老人们亲切的称赞她,是山村热心肠的“好闺女”!

  慷慨解囊 爱暖寒舍

  爱心,是冬天里的一团火,总会令人温暖如春。

  从2014年开始,魏红芹长期资助盆泉村一个残疾人贫困户。每年都送米、面、油,还帮助他争取社会资源的帮助。正是她的热情助力,让这户家庭品味到人间关爱的温暖。

  2020年冬天,魏红芹得知沂源一个贫困孩子家长无钱缴纳取暖费窘境,她个人给这个家庭捐款2000元。正是她的无私相助,让这户家庭的冬天不再寒冷。

  一团爱心救助的薪火,一腔孝乡儿女的真情,在盆泉村的岁月中熠熠闪光,在“华夏孝乡”的时光里向阳延绵……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8

  孙剑君是人大办公室办务成员,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孙剑君积极响应,主动请缨,义无反顾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因表现优秀,他于当年7月被评为“长安镇优秀党员志愿者”称号,今年3月,又被评为“长安镇2020年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2021年3月底,孙剑君再次主动要求参加镇指挥部安排的协助开展新冠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工作。因为通知要求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岁。孙剑君知道后,主动找到负责人,“我参加过去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有经验有办法,这次只是超了一点年龄,我想这根本不是问题,我一定会把工作任务完成好!”孙剑君表达了要求参加的强烈意愿和自身优势。

  因为组织能力突出,敢于担当,在长安镇大规模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孙剑君成为ABC三个信息录入组的总负责人,负责协调党建工作办对150名信息录入员的统筹管理。在工作中,什么时候需要他,他就什么时候出现。哪里缺少力量,他就去哪里搭把手。他表示,要对组员负责,对录入工作负责,对疫苗接种负责。

  今年以来,长安镇开展的几次大规模全民核酸检测,孙剑君和他的100多名志愿者又多次来到长盛社区、长安图书馆、长安广场等采样点现场支援。至今,他仍活跃在疫情防控工作中。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9

  胡俊魄是湖北省武汉市人,2001年移居长安,退休后热心文化公益事业,曾获全国广场舞大赛表演奖、市老年人文化艺术节优秀奖、镇优秀志愿者等奖项,现为长安老年乐队“长乐民歌汇”队长。

  2020年2月起,胡俊魄加入了长安的硬核广播员。“看到抗疫人员在前线奋不顾身抢救患者、守护家园,作为一名27年党龄的老党员,我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别看胡俊魄已经64岁,但是她仍认真学习使用手机微信功能,每天向房东群、老乡群、歌友会群转发权威防疫信息、长安防疫工作动态、温馨提醒、复工复产指引和有关政策措施等等,而且鼓励大家积极转发,提醒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老乡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并为战疫捐款捐物。

  胡俊魄每天群发权威防疫信息

  胡俊魄是一名二手房东,她对租住人员、返回人员做好信息登记,督促做好“莞e申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只要每个人都守望相助,奉献爱心,就能汇聚合力早日战胜疫情。”

  她自志愿成为硬核广播员后,随时随地做好硬核广播防疫宣传工作,这次疫情过后,她表示会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10

  把“善”进行到底

  这两天,于会玲的心情就像阳春三月般春意盎然。让她高兴的是,她今年又荣获博州“最美志愿者”称号。

  说起于会玲,大家为她竖起大拇指:充满爱心、乐善好施,做好事不求回报。只要有献爱心的机会,就能看到她熟悉又忙碌的身影。

  于会玲是爱心顺风车志愿者团队的一名普通志愿者,多年来,她自己都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义工,自愿参与了多少次爱心帮扶。

  有人问:“无回报的付出,不觉得亏吗?”“做善事不能在乎吃亏,不然根本坚持不下来。”于会玲向人们道出了“善”的真谛。

  付出不求回报

  古人云:吃亏是福。于会玲一直把这句古话当作自己行善的准则。

  2020年8月,因为疫情,阿拉山口市各小区实行居家管理。疫情突然来袭,很多市民没有做好准备,一时间日常吃喝都成了问题,大量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购买、运送都需要人手,社区人员显得严重不足。

  这时,于会玲挺身而出,为了能早日战胜疫情,她愿意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我丈夫在单位就地隔离,女儿在博乐,儿子正在学校,我可以更好的服务大家。” 于会玲积极向社区申请,自愿当一名志愿者。

  于会玲服务的对象是塔里木巷一带的市民。她每天清晨6点准时起床,穿好防护服,去为每栋住户收拾垃圾。十点前得清理完垃圾,之后就要上门为社区居民测量体温上报给社区。

  八月的阿拉山口,气温高达30多度。一趟跑下来,于会玲的衣服里外早已湿透,但她还是选择坚守,没半句怨言。当被晒得头脑发胀,她就找一处阴凉之地稍作休息,随后,又扛着菜、肉等生活用品,为每家每户送去。

  有些住户住的楼层比较高,一天几趟楼上楼下来回跑,于会玲的腿脚疼痛得站不直。晚上,她就用热水泡脚来缓解疼痛。第二天,又一家一家跑来忙去的。

  50多岁的于会玲个子矮小,但爆发出来的力量让大家为之感动。“阿姨,我们年轻小伙子都没有你做得这么好!”一天中午,于会玲弱小的身躯扛着大包小包,在烈日下来回穿梭,忙前忙后,在社区上班的一名年轻工作人员投来敬佩的目光。

  一个月下来,于会玲瘦了五斤。“说真话,确实累,但看到市民们都好好的,所有的累都是值得的。”于会玲说,“自己也很开心快乐。”

  “又没有回报,干嘛那么辛苦?”“如果非要说付出要求回报,自己心里开心就是最好的回报。”面对他人的关心和不理解,于会玲这样作答。

  于会玲跟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让居家隔离的市民不缺吃不缺喝,生活井然有序。一个月后,防疫迎来了胜利。她也被评为博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2020年最美志愿者”。

  于会玲先后获得过阿拉山口市爱心顺风车帮帮团“2017年最佳助人奖”、艾比湖镇阿拉套社区“2019年爱心奉献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这只是于会玲日常行善的“冰山一角”。

  看到需要帮助的人非帮一把

  于会玲老家是河南的。来阿拉山口之前,她跟丈夫去过广东、北京等很多地方,做过生意、打过工,还承包农田种过粮食。

  一路走来,于会玲尝尽了人间疾苦,深深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因此每每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尽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1998年秋,当时在北京做生意的于会玲,有一天,她跟丈夫准备坐火车回老家一趟,在北京火车站见到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蹲在一个角落里没吃没喝,也没车票回家。于会玲动了恻隐之心,让丈夫给老人买了吃的喝的,还为老人买了张回家的火车票,老人感动得落泪。在于会玲老家有个八十多岁的邻居,无人照顾。老人只有一个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回家,生活完全靠自己。于会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仅帮老人干些体力活,还会时不时给老人送些吃的。一来二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随着国家发展阿拉山口,于会玲跟着丈夫领着十岁的女儿于2000年3月来阿拉山口,做豆芽批发生意,并慢慢在山口扎下根来。

  2001年,手头并不宽裕的于会玲,听说老家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患了重病,急需救治,但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当时,她卡里只有两千元,没和老公商量,就毫不犹豫拿出了一半捐给了这个小女孩。她说,人人伸把手,献出一份爱心,这世间很多难处是可以扛过去的。

  在阿拉山口定居后,于会玲和丈夫靠着勤劳的双手,坚持不懈打拼,生意做得红红火火。2002年,她的儿子在阿拉山口出生,因为要照顾孩子,便没再做豆芽生意,在塔里木巷开了一家副食品店。

  当时,塔里木巷有几处工地正在施工,正处在于会玲副食店对面。开始,有些工人试着到她店里找口热水喝,她不但不拒绝,还跟工人们讲,欢迎随时来喝。从那后,她每天烧好开水,为那些有需要的工人、老人、警务人员等提供免费服务。

  把“善”一代代传下去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一个叫樊井义的河南老乡组织一些爱心人士在阿拉山口做好事,用私家车在刮风天气免费接送学生上下学。之后,她联系了这个老乡,便加入了爱心顺风车志愿者团队。

  加入团队后,她跟着志愿者们做了许多的好事善事,捡垃圾、清扫小区积雪、慰问孤寡老人、环卫工人、贫困户及为贫困山区的孩童捐赠衣物等,为阿拉山口的建设和民族大团结献出了一份力量。

  一晃,于会玲一家四口在阿拉山口生活了二十多年,过得幸福美满。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于会玲的善举悄然间影响着她的爱人跟孩子,她丈夫也加入了爱心团队,当了一名志愿者。“我孩子在家时,也会跟着我们一起做志愿活动。”虽然读书不多,但于会玲在跟子女聊天中,会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人不要怕吃亏,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儿子现在在西藏当兵,保卫祖国!”去年,她儿子在大学里参军入伍,当了一名大学生士兵,并且选在了世界屋脊西藏戍边卫国。“我为儿子感到骄傲!”男孩子有担当才对,于会玲满脸幸福。

  现在,于会玲还学会了抖音视频,她不仅在现实中做善事,还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要尽己所能把“善”进行到底。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11

  孙双称,女,汉族,肃宁县河北留善寺镇河北留善寺村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现为河北留善寺镇希望小学联合支部书记、校长,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现为肃宁县第18届人大代表,河北留善寺镇第13、14、15届人大代表。2022年3月中旬,疫情形势严峻以来,她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加入抗疫一线,统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和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中共党员的庄重誓言。

  登上三尺讲台,孙双称是孩子们的引路人;站在核酸检测点,她又穿上红马甲化身为引导员、信息员、服务员,与所有防疫人员并肩作战,全程配合,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任务,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自疫情突发之日起,孙双称同志总是风雨无阻、如期而至。连续十次全员核酸检测中,或者凌晨三点,或是中午十二点,接到通知后她会准时到河北村委会,做好维持秩序、清扫场地、消毒消杀、帮助申领健康卡等工作;核酸检测中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或是快步上前搀扶着老人到检测位置,或是引导检测人员到老人的三轮车旁为他们采集核酸。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她更是惦记着学生的健康和学习,学校停止线下教学第一天,她便利用腾讯会议连夜给全体教师开会,确保教师“停课不停教”,学生“停课不停学”,带领老师们制定网上教学计划,为精心上好每节课做充分的准备。为了确保学生不耽误上课,在全员核酸检测时,孙双称会时刻关注着学生,有学生做核酸检测时,她总是及时调整队伍顺序,让学生先做,她向排队等候的人们解释着,这种做法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支持。

  疫情防控工作中,孙双称同志的婆婆已连续输液十余天,公公因为脑血栓行动不便。作为子女,作为志愿者,她只能在早晨千叮咛、万嘱咐交代好所有事情,待核酸检测完成后再急匆匆赶回家尽心尽力伺候好公婆。虽然忙碌,但是她只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从教育一线到战“疫”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孙双趁是最勇敢的逆行者。她以师者担当,用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筑起了防疫钢铁长城!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12

  在肃宁县河北乡南庄村的排查检测点身穿“红马甲”的队伍中,有一位特殊的志愿者,这个人就是肢体二级残疾人士齐文浩。当得知村内招募志愿者,他第一时间报了名,考虑到齐文浩本就有肢体二级残疾,拄着双拐行动不便,村书记担心他的身体情况,拒绝了他的志愿者请求。

  齐文浩说到:“平时都是政府在关心我们残疾人,而现在正是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期,一定要加入防疫第一线,为政府防疫工作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抗击疫情,守土有责,我不想做一个旁观者。”

  齐文浩不死心,特意去咨询医生,医生说:“在不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执勤”。这样,村书记终于同意他加入到志愿者队伍。

  他主动承担起村内核酸检测的宣传、扫码、登记等服务工作。有一次,紧急通知晚上需要入户采核酸,齐文浩同志主动要求参与工作,半夜,他自己骑着电三轮挨家挨户通知并提醒居民做核酸,每一项工作他都认真对待,做得一丝不苟。

  齐文浩简单而朴实的话语,拄着双拐志愿服务的样子让我们感动,更感染了过往的无数人。

  像齐文浩这样主动参与疫情防控的还有很多,他们感党恩、谢党情,日子越过越好的同时,在疫情面前纷纷伸出援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汇聚了一股股暖流,形成了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精选12篇)03-08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的活动方案范文(通用12篇)03-10

最美巾帼志愿者事迹材料03-05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计划08-29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心得体会09-14

2016年最美志愿者事迹材料11-21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工作总结(精选7篇)02-23

社区最美志愿者的事迹材料(精选5篇)10-11

新时代文明建设志愿者活动总结(精选12篇)11-30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总结(通用9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