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

时间:2023-02-24 09:37:56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1

  小玉是北京市紫禁杯特等奖班主任,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从2016年起,她带领学生走进天云聋儿康复中心陪伴聋儿成长,还多次组织家长志愿者、学校党小组成员到康复中心参加公益活动。

  2017年7月,她得知聋儿康复中心孩子们的卧室里没有空调,就和家长们一起想办法,捐赠了5台空调。

  小玉还在少先队员中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暑假,在中队队员李奕佳的带领下,共捐出五百多件衣服参加了康复中心的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来聋儿安装人工耳蜗的费用。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小玉所带的中队队员有爱心,讲奉献,被评为区级优秀中队。近三年来队员们小玉在的带领下,用爱心温暖失聪儿童的心,用实践诠释板厂小学少先队员们的公益之心、厚德之美。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2

  小周,193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昆山市千灯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他曾先后100次走进大别山,个人累计捐款48万余元,并发动昆山及周边各界爱心人士为金寨县希望工程捐款、捐物1200多万元。帮助金寨县16所希望小学改善了教学面貌,保障1300多名学生圆满完成学业。

  江苏省文明办、苏州市文明办,以及许多安徽省金寨县受助学生和昆山爱心人士向其家属送去慰问,祝福好人一路走好!

  每月只有100元工资,他毅然捐出1000元

  小周,1934年出生在昆山千灯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毕业于昆山乡村简易师范,1956年入党。1993年,小周从电视、报纸上得知,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建成开学,镜头中那些孩子们渴望上学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他。随后的一年中,小周陆续汇出了5000元,而当时他每月工资仅100多元。

  去过一次金寨后,他走上图书义卖之路

  1995年退休后,小周第一次来到金寨县,看到当地学校教室仅有两盏可供照明的日光灯,一张长凳坐着五六个学生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更让他痛心的是,当地有许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学的孩子,他当即许下一个诺言:“金寨是革命老区,决不能让这些孩子失学。”

  此后20多年间,小周忍着心脏早搏与右腿骨刺带来的不适,拖着义卖书本,一天奔波20多公里,足迹踏遍昆山80多所中小学校,售书15万多册,骑废了4辆崭新的三轮车。

  “‘希望工程’就是我的生命工程,生命不息,希望不停。”面对采访镜头,小周曾这样说。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聚拢过来。

  2010年,“昆山市小周希望工程志愿者协会”成立。成千上万名中小学生、数百位社会人士、40多家企业向金寨县希望工程伸出援手,凝聚起一股巨大的爱心力量,援建希望小学,实施稳定的捐助计划,开展一手拉手助学活动等。小周和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爱心企业累计向金寨县希望工程捐款捐物计1200多万元,资助1300多名学生。

  100次奔赴大别山,他在金寨家喻户晓

  2018年5月18日,腰背微驼、步履蹒跚,86岁的小周在大家的搀扶下,再次踏上了开往安徽金寨的大巴车,这是他第100次奔赴大别山。从昆山到金寨,至少要9个小时的车程,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年轻人都觉得疲惫不堪,可这个86岁的老人难掩心中的激动,完全看不出他是才出院的脑梗患者。

  在金寨县,小周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人人都称他为来自昆山的希望老人。听说希望老人又来了,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专门赶过来,要看看他。

  他大方捐款,对自己却很抠门

  金寨县希望小学的廖勇老师,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见到小周时的场景。“他穿着一件旧夹克衫,戴着一顶旧帽子,挎着一个旧布包。”

  廖勇说,“每次来金寨,周老师身上都揣着上万元的助学款,但对自己他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有一次,小周到达安徽金寨南溪镇时已是凌晨一点,镇上最便宜的旅馆只要15块钱一晚,他却舍不得住,在车站门外坐到了天亮。后来,他用省下来的15块钱给孩子们买了100支铅笔。

  “那身衣服,他至少穿了10年。”廖勇说,小周对自己太“抠”了。

  在小周家里,这种对自己的“抠”更是一目了然——七八十平方米的老式公寓里,只有几件极简陋的老式家具,唯一像样的家电是子女给他买的一台柜式空调,就是这么一台空调,老人也从没用过,理由是嫌它“太费电”。

  他是一座照亮漆黑海面的灯塔

  1995年,贫困生闫春第一次见到小周。小周送给她一个带磁扣的双面文具盒,她的妹妹拿到了20块钱的助学金。

  如今的闫春已是金寨县希望小学的一名老师。她说,小周就像一座照亮漆黑海面的灯塔,“他让我们这些大山里的穷孩子感觉到,自己并非身处绝境。”

  1997年,张玉芳在中考中取得了南溪镇第一的好成绩,但迫于家境贫困,在填报志愿时,怀着“大学梦”的她打算选择一所中专,小周得知张玉芳的情况后在昆山四处奔走,最终,玉山镇同心村村委会决定资助张玉芳直到她大学毕业。

  2004年,张玉芳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记者。工作的第一个月,她在采访中遇到了一名贫困生,想到了当年的自己,想到了小周,她一下子资助了对方200元,而当时她的月薪只有800元。

  “我想对周爷爷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张玉芳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她都在资助贫困生,“连我的孩子都受到了周爷爷的影响。最近他班上一个同学患了恶性疾病,听说医疗费用高达200万,他把自己攒下来的200块钱零花钱捐了出去,说要为同学治病‘贡献一万分之一的力量’。”

  小周的儿子周志刚曾经无法理解父亲的举动,“他捐了几十万,却从没给自己的孙子买过一根冰棍。”后来有一次,他陪父亲去了一趟金寨,临走时打算买点当地的特产,老板一听他的口音,就说:“你是昆山人吧?来金寨的昆山人,都是好人……”

  小周曾在入党时写下这样的誓言:“我愿意学习这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愿意艰苦奋斗,在为祖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斗争中贡献出全部力量。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是最光荣的事。今后我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学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

  “希望老人”虽已陨落,但是他的精神事迹永存!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3

  湖北省麻城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唐xx,自资助中心成立以来,一直负责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他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面对这项工作,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与家长的好评,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热爱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资助政策,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赞扬。

  麻城是国家确定的贫困县市,总人口120多万人,在校学生近20万人。麻城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成立以来,肩负着义教资助、普高资助、中职资助、生源地贷款及其他的社会资助等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十分繁重。每年上级下达学生资助任务后,唐xx总是首先带领中心的同志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政策精神,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起草和印制宣传资料发送到各乡镇、办事处及有关学校,并积极联系新闻媒体,在麻城电视台播放,广泛宣传学生资助的有关政策、条件、办理程序,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唐xx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学校,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同时对受助学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检查和督办。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了国家的资助政策;

  深入的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学生家长感激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能继续上学,获得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有的家长对唐xx说:“是你们用辛勤的劳动播撒了阳光和雨露,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和滋润,你们做的是善事,是好事!”

  二、身先士卒,克难奋进,怀着“三心”搞资助,深受同事的尊敬。

  学生资助工作说到底,就是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做爱心工作。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唐xx总是要求大家要饱含三种心情来工作:一是要怀着对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感激之心;

  二是要怀着对学生和家长经济困难的同情之心;

  三是要怀着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诚挚、热爱之心。因此,唐主任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来的热心、爱心、耐心不仅感动了学生和家长,也让同事深受鼓励。每年在办理学生资助时,他总是带领中心的同志,克服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加班加点,办理学生贷款。每天他都来得最早,走得最晚,除了组织和安排好一天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参与到办理生源地贷款的具体业务中去。因为办理贷款现场分为几个工作小组,按照工作流程分设在几处办公,所以,工作人员常常能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他,不是正在热情接待、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咨询,就是在耐心地向他们宣传解释相关政策和程序,或者是在埋头整理、签订合同。哪里最忙碌,哪里就有他工作的身影,哪里最拥挤,哪里就有他沉稳的声音。正是他用这种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身先士卒、不怕吃苦的精神激励着工作人员,才使大家在四十多天办理20xx年生源地贷款期间,自觉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加班加点,克服种种困难,成功签订了3711份新贷合同,接受了413份续贷申请,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贫困大学生的需要。

  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制定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得到领导的肯定。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资助助政策,确保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在他管理资助工作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学生资助机构,对几名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并改善了学生资助的办公条件,保证了各项资助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

  为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杜绝人情资助,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资助管理制度。如:《麻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从资助对象的认定、资助工作操作程序、监督管理几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做到有规可循,有据可查,增强了工作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麻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评审发放实施细则》,并附量化评分表,实行量化考核推荐。量化评分表将评审对象的家庭情况具体到人员组成、住房条件、家用商品、经济来源等进行学生自评和学校评分,并对特困户和暂不纳入资助范围的家庭经济较好户作了硬性规定。这一创造性的探索,不仅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避免了人情因素,而且直观方便,易于操作;

  并专门下发了《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征订、发行和循环使用工作的通知》,对中小学教材征订发行工作和学校循环教科书使用、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责任,规范了管理行为。

  他的这些工作管理措施和相关规定要求,使麻城的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今后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系列的措施也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在省资助网上以《面对情况,解决新问题,麻城市创造性开展工作》为题,向全省宣传推广。

  麻城市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开展到今天,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管理和制度上都是相当完善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唐xx主任在工作中不断奋斗、进取是分不开的。现在,他依然奋战在学生资助工作的第一线,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为麻城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为构建和谐麻城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4

  小张,男,土家族,中共党员,1971年出生于铁坑社区瓦房组。一名普通的群众,以诚恳做事、乐于助人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好评,群众一提起他无不翘起大拇指。

  2012年,铁坑村开始发展村集体经济绿色蔬菜,由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占用了过多的人力资源,无暇他顾,使得村办企业砖厂处于停滞状态。看到好好的一个砖厂就在那里搁着,不运转,感到十分可惜。于是小张主动找到铁坑村委请求承包砖厂,村委通过召开村委会研究并同意了他的`请求。接手砖厂后,小张对用砖需求进行了调查,筹资扩大了砖厂加工场所,聘请群众到砖厂打工,并积极联系农户,打开砖厂的销路,逐渐让砖厂运行正常。小张深知砖的质量好坏,关系到客户的贴身利益,也关系到产品的销路,因此小张一再要求工人要保证砖的品质,用好质量的砖打开了销路。小张还注重服务,以优质的服务回馈客户。正因为这样,砖厂越办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广。最多时,砖厂能同时解决了12名群众就业。而对于工人工资,小张从不拖欠,总是按期兑现工资,有时还提前支付。当然承包金也从没有让村委操过心,时间一到,他就将承包金放到村委的桌子上。既为村里带来了经济效益,又解决了村民就近务工问题。

  不是村干部的村干部。“现在的低保政策主要针对贫困户,低保户一定是贫困户,而贫困户不一定是低保户,这个是要视家庭情况而定。大家要相信村委班子,低保的评定不是某一个就能决定的。”小张对贫困户如是说。

  小张虽然不是村干部,却时刻关心着村里的事情,因为跟村委打交道多了,慢慢对一些政策、事务有所了解。村里的大小事他都积极支持配合,面对不明就里的群众,他经常帮助村里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帮助村支两委做群众工作。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参与到村委活动中来。2011年瓦房组与毛岗组实施一事一议通组路工程,他积极与村委干部入户协调土地,并主动带领两个组群众投工投劳。由于用电困难,他亲自跑到县城供电所,找到供电局相关领导协调解决了村里的实际困难,保证了该路在当年年底前圆满竣工通车。解决了两个组村民生活、生产出行困难问题,村民十分高兴,他在村民心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了。

  2016年铁坑村响应党委政府打造黔东北花椒重镇的号召,准备在村里连片种植花椒,结果村民积极性不是很高。村民一是对花椒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前景表示怀疑,二是对以往发展产业失败的经历心有余悸,所以不愿拿土地出来种植花椒,产业发展突然卡壳了。凭着在村里的威望,小张又配合村支两委一家一家地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后使得村里800亩的花椒得以顺利种植。

  乐善好施的身边好人。靠着经营食品店和承包村办企业砖厂,小张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生活富裕的他吃水不忘挖进井人,尽力量为村里群众做好事、善事。

  2014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受邀参加稳坪完小的一次家长会,很多年没走进学校,看到学校里的条件依然艰苦,有的孩子们连基本的学习用品都没有。深夜,小张翻来覆去睡不着,孩子们学习的情景一直在他脑海里翻滚,第二天他与妻子商量,为稳坪完小学生捐助了1530元用于购买学习用品,解决了孩子们的实际困难。

  2015年,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铁坑村决定开展文艺汇演活动,但由于村支两委活动经费有限,村里找到小张,他二活不说,就赞助了2000元活动经费。使村里的文艺汇演办得有声有色。2014年铁坑村坟山坝组念初一的学生张巧琳不幸患上白血病,虽四处寻医,但病情依然没有好转,还欠了大堆外债,家庭十分困难。小张第一时间为张巧琳送去500元爱心资助金,鼓励张巧琳要乐观面对病情,积极就医,并联合村支两委,号召社会力量为其募捐,帮助其度过难关。

  2015年,贫困学生张旭玲考上了重点高中,得知张旭玲家境困难,小张就为张旭玲送去200元助学金。得知水井坎组杨琳琳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与8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困苦时,小张为其送去500生活费和1包米。并提议村委加大关注力度,利用村集体资金对其常加照顾。

  小张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群众,他以诚恳做事、诚信待人和乐于助人的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群众的喜爱。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5

  小高,女,土家族,中共党员,1992年5月出生于贵州省德江县,毕业于重庆传媒职业学院,2013年9月——2018年2月是德江团县委一名西部志愿者,现就业于长丰乡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

  倾注爱心,结对帮扶行善心。“姐姐,你看我这次画画有没有进步啊……”4月20日,德江县民族中学初一学生张玲对前来看望自己的小高问道。

  2015年6月,小高在调查乡村儿童支助计划基本情况的时候,偶然获悉了两个小妹妹的情况,张玲和张佳玲两姐妹父亲患病身亡,母亲出去打工后就再也没回来过,两姐妹在家跟随着70多岁的老奶奶生活,生活条件艰苦。

  得知情况后,小高到两姐妹家走访,当场达成帮扶协议,2015年她和两姐妹结成帮扶对子,这是她结对帮扶的第6名孩子。

  两姐妹由于父亲的去世打击很大,从此不与人沟通,此后小高每个月都会抽周末跑去两姐妹家,自己买去绘画和剪纸材料,陪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画画,在半年时间内,两姐妹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不时就会打电话给她说:“姐姐,我好想你啊,你什么时候来我家玩啊?”在学校,两姐妹都会告诉身边的小伙伴,自己有一个大姐姐了,会画画可厉害了。

  2013年以来,她在工资只有2000元的条件下,却资助了6个无血缘关系的孤儿,每个孩子资助200元/月、每月1200元,这样坚持就有4年,4年来她坚持每月到6个孩子家中进行走访,时不时带上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都非常关心照顾。

  持之以恒,践行公益献爱心。在多次的调查中发现,山区里的贫困面大,不少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仅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她想让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

  2014年小高通过“志愿云”系统组建了德江县青年志愿服务队,近千人加入了这个志愿者团队,并通过互联网组织开展公益活动。

  “她是一个有爱心的妹子”,与她共事过的人都这么说,不管在什么地方,还是什么情况下,只要听说有留守儿童有困难,她总是最先忙活的人。她经常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换洗床单、剪头发、剪指甲,和老人们一同包饺子过重阳节。

  几年间她基本走遍了全县所有敬老院,先后参加敬老、助学、义务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连续三年获得市级、省级优秀志愿者,2015年获得全市基层先进工作者。

  牵线搭桥 ,爱心资助暖童心。通过与社会公益团队成员到德江县各乡镇进行留守儿童调查,收集了近300名孩子资料,为使这些孩子得到资助,她与江苏点点爱心团队联系,为这300名孩子找到“一对一”爱心帮扶人,并教育孩子们要懂得感恩。

  2014年,一个靠捆烟叶挣钱补贴家用的小女孩艳艳,因为意外导致右眼球破裂,由于艳艳的父亲腿脚不好,她在接到通知的第一刻时间,通过和南京的爱心团队联系,历经24小时,将艳艳送到四川成都爱尔眼科接受治疗,这场爱心接力,让艳艳得救了。

  为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她与百得(苏州)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联系,自2015年起,每年都为沙溪黄坝小学、枫溪袁场小学、钱家完小等20多所学校捐赠一万多册图书,价值人民币30万元,建立了一个个图书室,圆了孩子们的“读书梦”。

  上善若水润人生,助人为乐添快乐。小高同志助人为乐的美德,感动着被她帮助的每一个人,也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展示了助人为乐的风采,五年来,小高的工作岗位调动了两次,但她无私帮扶6名孤儿的事却一直坚持着。她说,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化,不管以后经济条件怎么样,我都会坚持,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因为有太多的孩子需要我们帮助。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6

  小夏,中国少年先锋队句容市工作委员会特聘志愿辅导员、镇江市少先队名辅导员工作室领衔人,受聘于多个公益组织,荣获“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中国少年先锋队江苏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镇江市少工委第七届工作委员会委员。长年来积极促进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爱心企业和个人,对外省市欠发达地区学校及本市部分中小学生提供资金与物质援助。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7

  为了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小兰在这些父母中建立了QQ群、微信群,学生在这里向兰老师倾诉衷肠,家长在这里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她还参加了学校的“爱心妈妈团”,利用节假日陪伴在这些孩子的身边,给他们买一些生活、学习用品,带他们去游乐场等。

  同时,在她的努力下,她所带领的数学教研组被评为浦口区“先进教研组”。19年来坚守农村小学,身患重病仍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关爱学生成长,甘于平凡。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8

  小邓,2000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王套小学任数学教师兼珠心算教练。“让每一位学生在她的课堂上都有不同的收获”是她对事业不懈追求的境界,不断用科研的力量提升自己,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各项工作成绩突出,赢得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一、“认真”教好书。

  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并千方百计地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力争精益求精。随着教改的发展,她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和探索,减轻学生的负担,力争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历年来,她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教学成绩显著。连续几年在镇质量抽测中获得第一名。工作期间,她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在教育学生时,她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貌,要想正人,必先正己”。所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她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注意自我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她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当她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她首先做到了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当她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时,她没有指手画脚、拈轻怕重,而是和学生一齐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当她叮嘱学生遵守纪律时,她首先做到了遵守校纪班规,同时也验证了“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的至理名言。

  二、“认真”爱 学生。

  爱,是教育的根基;爱是教育的归宿。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关爱每一位学生。首先要在生活上关爱学生。她发现学生李某好几次中午饭不吃,通过了解才知,家庭困难,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务工,于是资助其生活费;其次学习上关心学生,一天学生王某某含泪水找到她说最近压力特别大,了解才知考试成绩不理想,通过一下午谈心鼓起了她学习的勇气;在心理上关注学生,学习是个艰苦的过程,毕业班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体魄,每当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就要求不经常锻炼的同学一起跑步。正是由于这样关爱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生活之中,师生关系成为朋友关系,学生关系亲如兄弟姐妹。

  三、“认真”练珠算。

  2005年因为学校工作需要成了一名珠心算教练,至今已有16个年头。这16年的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也尝到其间的酸甜苦辣。每天的早来晚走,周六、寒暑假的加班,家长的不支持,不理解……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自从2005年参加珠心算训练后,成绩斐然。所训练的学生每年都获得徐州市冠军,代表徐州市参加江苏省比赛连续几年全省第二名,三名学生打破了省记录。数次被评为徐州市,江苏省优秀教练、国家级优秀训练师。2016年5月她带领的3名学生在南京参加江苏省的选拔赛(世界级第六届珠心算比赛),2名学生一举夺下第一、二名,七月份她们代表江苏省赴香港参加世赛,两名选手均获得世界级一等奖,2018年参加省赛获江苏省第一名,同年8月参加国家赛,获得一等奖,为徐州增光添彩。

  德业双馨,喜结硕果。近年来,她坚持写教学随笔,把思考的结果形成文字,或教学反思,或独抒性情。自工作以来,有近二十篇论文在省、市、区里获奖,也数次被评为区级优秀班主任。所任教的学科连续几年在镇质量抽测中第一名,区基本功一等奖。个人也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教学先进个人”。邓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工作投入,作风踏实,追求执着的教育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寻找生命的支点,做一名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的教师始终是她的追求。“博学笃行,厚德载物”,愿我们都像邓老师一样,把教师作为一生的事业去追求,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9

  她,中等身材,齐耳短发,脸上永远挂着恬淡的微笑;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携着一颗无私、火热的赤子之心,充实着属于她的金色年华。她,就是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的小周老师。

  大爱不言,下自成蹊。多年来,小周老师把她的爱心传递到遥远的他乡。

徐州丰县,安徽潜山,先后有4个孩子成为小周的资助对象。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她欣喜。她的仁爱之心,像阳光一样,照耀着这些孩子在成长路上大步前行,也装点着她的金色年华。2018年,小周被评为张家港市“爱心助学社会妈妈”。

【小学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优秀02-22

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精选8篇)11-19

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通用11篇)11-19

优秀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精选20篇)11-19

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0篇)11-21

学生资助优秀工作者事迹材料(通用9篇)06-14

学生资助优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精选7篇)10-11

资助育人优秀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4篇)10-11

学生资助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精选9篇)08-01

学校资助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通用18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