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无数青年依然笃定前行,在基层一线演绎多彩青春最美的模样,无私奉献讲述最精彩的乡村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精选21篇),仅供大家参考。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三年来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氛围,冥冥之中就有了缘分。”95后特岗老师田黄中笑着说,曾经初入基层的煎熬早已云散。
刚毕业,田黄中来到了乡村小学,做起了一名数学老师。离开校园的象牙塔,却成为了无数孩子的“象牙塔”。或许是同事的感染,亦是365天里孩子们口中的一声声“老师”给了她莫名的支撑,从初出茅庐到班主任,从一个象牙塔走进一个个象牙塔,一次次教学家访获取了孩子和家长们的真心,她所带领的班级多次获评学校文明班级,自己也被评为市优秀共青团员。“这几年,迷茫过,但是一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那双双求知的眼睛,我觉得我来对了。”田黄中笑着说,“在基层,只有磨砺,才能成长;只有不断求知解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2
“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
2018年,年仅22岁的韦诗云,从民族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了花篢镇卫生院防疫科工作,成为了一名基层医生。注射疫苗,上门随访,下村入户定期开展体检……基层工作繁忙琐碎,但也逐渐让她的知识在基层行医中“开花结果”。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年轻的韦诗云始终奋战在基层的疫情防控一线。 2022年2月6日,她主动请缨去百色市靖西市支援抗疫工作,负责采集核酸样本,每天采集500至800份核酸样本,“大白”加身,常常忙至深夜……在担任隔离点驻点医护人员时,每天负责为隔离人员采集核酸样本、监测隔离人员的体温,实时掌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连续几个月都没有回过家,家中母亲患病也不能在身旁照顾,这就是一名基层年轻医护人员“顾大家、舍小家”的真实写照。“疫情防控任重道远,在群众眼里我们就是他们的防护服,就是希望,所以熬住、坚持,守护好他们最需要的健康防线。”韦诗云坚定的说。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3
“我祖孙三代都是做豆腐的,现在也算继承祖业,有这个手艺,再加上自己的双手,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90后林崇平说道。2015年精准识别的时候,他家因病致贫,再加上父母身体状况不好,自己毕业后就放弃了在大城市打拼的念头。回村创业,做起了豆腐生意,祖传的手艺加上勤劳的双手,很快,一个豆腐作坊应运而生。
短短2年,那一车一人,已然成为花篢镇固定的风景,而他的豆腐闻名乡里,豆腐脑更是小朋友的最爱,常常是供不应求。“只要肯出工,每个月都有4000元以上的收入,脱贫后生活越来越好,以后想在镇上盘个店面,让更多人尝到我做的豆腐”。林崇平憧憬道。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4
这束光,对南源村钟明义而言,就是乡村,就是乡土乡亲。
2015年,27岁的钟明义从华灯璀璨的城市毅然回到家乡--南源村。或有不甘,亦是选择,远离无数人眼中的“诗和远方”,回到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敬而远之”的农村,而且南源村还是山区村、贫困村,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生活不便……
“我也不知道是对是错,但我觉得,村里有为我准备的工作。”钟明义说,“农村嘛,要发展,总要有青年人,所以我回来了。”7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从村里的团委书记到支部书记,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南源村脱贫摘帽、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屯屯通水泥路、香菇产业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面貌一新的同时,自己心中那份不甘早已褪去,亲人的不解变成了支持,那束光照亮了当初无悔的选择。“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给老百姓做些事应该,虽然现在脱贫了,胜利了,但是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在这里成长、奉献。”钟明义说。
近年来,荔浦市花篢镇广大团员和青年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发扬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5
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越来越多的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主动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胡杨:回乡采蘑菇的95后女孩
胡杨的家乡位于小兴安岭脚下的伊春,跟东北的很多乡村一样,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往了城市生活。用胡杨自己的话就是:“去城镇上走一圈,连80后都很少看到,大家读完大学就走了。”
可是胡杨却留了下来。
2019年毕业后,胡杨就回到了家乡。她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相反她更喜欢乡村的纯朴与自然。据了解,在200多户人家的村里,胡杨是唯一留在家里的95后。
为此,胡杨还引起了乡亲们的误解,以为她在家无所事事,成天就是到处晃荡,很没出息。
实际上,胡杨有自己的打算。家乡的山美水美,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人想到要把家乡推广到外界。为此,胡杨结合家乡实际情况,选择了做电商,通过拍摄短视频,推介家乡,推介家乡的物产。很多人被她手机拍摄下的恬静的乡村生活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胡杨的短视频账号拥有了近百万粉丝。
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卖出了家乡的蘑菇、木耳等农产品。胡杨下一步打算扩大商品种类,跳出村庄里的熟人社会,开发更多农副产品。
从大学毕业生到采蘑菇的女孩,视频里的胡杨成功转身。在她的眼里,家乡到处都是宝,在山里静等着人们去开发。胡杨说,将来等产业做大了,要雇更多人筛选、打包,让乡亲们都享受到互联网的普惠,一起富起来。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6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从大城市返乡创业。村里有了年轻人就有了活力,在带动家乡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周科学也是众多返乡创业青年中的一员,只是创业的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2013年,在广州闯荡的周科学回到了家乡平江县,他感兴趣于家乡的文化和手艺,通过一番考察,周科学开发了谷雨烟茶品牌,致力于家乡土特产品的开发。但由于经验不足,他的谷雨烟茶项目一度中断,这让周科学一筹莫展。
紧要关头,周科学的项目遇到了转机。
那是2019年的3月,周科学参加了碧桂园“青创10万+”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清华研修班,这个研修班是企业专门为平江返乡创业青年开设,致力于提高青年们的创富带贫技能,这帮了很多年轻人的大忙。
周科学更是从中获得巨大收获。他不仅学到了创业本领,还获得了碧桂园提供的50万债权投资,让曾经的谷雨烟茶项目起死回生,继续落地经营。
至今年9月中旬,生产谷雨烟茶的湖南古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产值已突破700万元。周科学说,公司自有和辐射的茶园有2000多亩,帮助1140名群众增加了收入。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7
距离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觉,同样也有个95后年轻人正在带领着家乡人民奔向致富路。
18岁之前的郑吃合从小生活在大凉山,“住着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这是彝族青年郑吃合的切身感受。
2015年,郑吃合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在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项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郑吃合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一门技术。在猪场,看到大货车将一车车的猪拉往屠宰场,郑吃合忽然想到了家乡的乌金猪,觉得自己也可以搞个养猪场试试,通过专业化养猪,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总会比在外面打工强。
说干就干。2017年8月,郑吃合返回家乡,开始养猪创业。在不被理解,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郑吃合没有放弃。2019年,郑吃合把第一批猪仔养肥了,一下就卖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把家里人都乐坏了。
后来,许多乡亲都来参观学习,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可以致富。郑吃合俨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样,而他心里的梦想也更大了。今年,郑吃合在碧桂园帮扶下扩建猪舍,建立了乌金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公益企业对乌金猪进行了统一收购,并通过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帮助销售。“不仅帮扶养猪,连销售渠道也解决了。”郑吃合对于外界帮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运,他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样原生态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的规模,把乌金猪做成一个品牌,销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国各地。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年轻血液。实际上,以胡杨、周科学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逐梦在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8
现任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长、曹县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法人、曹县万亩荷塘生态园法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迈入新时代,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起远大理想,将实现人生价值的“小我”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我”之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张哲瑜是一名90后,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2013年山东财政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创业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农业梦、乡村梦。立足曹县魏湾镇黄河故道湿地的资源优势,成立了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农产品开发、文创产品研发销售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合作社。在实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他也向个人梦想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永久奋斗、砥砺前行,争做“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奋斗拼搏时、青春恰自来”。唯有永久奋斗、永不气馁,人生理想的风帆才能扬起。回顾几年来农村创业奋斗的历程,往往是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张哲瑜也曾经沮丧过、失落过,但从来没有退缩过、放弃过。因为这里有他深爱着的土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张哲瑜从挫折困难中不断奋起,持续加强学习、锤炼过硬本领,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天地。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张哲瑜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面积3000亩,服务带动群众200多户,户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效连接;同时,张哲瑜为附近农民提供就业,带动就业70人,同时注重吸纳老弱病残群体务工,雇佣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7人,实现了“一人就业、脱贫一户”、造福乡里的社会效应。
敢为人先、创新发展,争做 “走在前列”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青年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理应走在时代前列,敢于开风气之先,在创新创造中飞扬青春。张哲瑜立足曹县魏湾大米、莲藕、荷花等特色资源,于2015年成立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取得全县唯一一个水稻生产许可认证、注册“曹州万亩荷塘”“魏湾三库”“醉美魏湾”等17个商标,将魏湾大米做成礼品包装入市销售,同时,张哲瑜注重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莲藕产业发展,将莲藕加工成莲藕罐头,将干荷叶、干莲蓬等制成干花摆件,将莲子制成莲子手串,将荷叶制成荷叶茶,荷花产品的效益大幅提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拉动了当地农民经济水平。
作为新时代返乡创业青年,张哲瑜表示,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拓展生产经营领域,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继续流转1000亩稻田进行水稻—大闸蟹套养种植养殖,提高水田亩产效益,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文创旅游,与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围绕“荷”、“莲”两大主题,加大产品研发、创新文化内涵、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独具特色的“荷莲”文化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万亩荷塘品牌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三是培育本地乡土人才,通过示范引领、结对帮扶等形式,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农村创业,真正让农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行业,让农村成为让人向往的地方。
张哲瑜先后荣获泛海扬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曹县返乡创业之星”“曹县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菏泽市大学生创业之星”“菏泽市乡村好青年标兵”“菏泽市五四青年奖章”“第四届菏泽市乡村之星”“菏泽市创业致富带头青年”“中国创翼菏泽市第六届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山东省第七届齐鲁乡村之星”,为当地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人员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家乡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9
一个贫困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回来当起村支书。
她是红槽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虽不是顶尖名校,但也曾是村里的喜事,“那个大学在重庆只招10个人,她刚好是第10个!”红槽村7社的王从明至今记得自己去严家贺喜的场景。
“我连个一都不认识,不想女儿也没文化!”严克美的母亲是文盲,父亲严世文也没读过几年书。两口子种了几亩地,只够一家人的口粮,唯一的经济来源是背柴到隔壁乡镇,一背篼柴,走一天山路,卖几块钱。
初二那年,因为家庭贫困,严克美提出不读书了,把钱留给妹妹继续念书。严世文哪里舍得女儿辍学,半年之后,一天,他从衣柜里拿出几百块钱,“女子,你继续读书,我和你妈妈借钱都会让你读下去!”
背篼里背着洋芋,手里攥着妈妈做的辣椒酱和爸爸给的皱巴巴的钱,严克美再次踏上求学之路。没钱坐车,只能走路去学校所在的官阳,往往要花上一整天,但这条上学路,严克美走得风雨无阻,不言放弃。
“不能让村里其他小娃娃和我过得一样苦!”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改变这里,这个念头在严克美心头扎了根。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食言,其他同学都为去大城市工作煞费苦心,她却辞掉了在上海的工作,毛遂自荐,回到红槽村当起了村支部书记。
一辆男士摩托 走访距离加起来绕地球半圈
为了摸清红槽村所有村民的情况,大学毕业时,只有90斤的严克美学骑起了300斤重的男士架子摩托车,只花了两个小时,她学习了基本的驾驶操作,便大着胆子独自上路。
脸被摔肿了,牙齿碰出血,离合控制不好,车冲下围栏,人被拦住了……严克美没有少受伤,“经常摔得哭兮兮的,那个脸根本不能看。”严世文一点不给女儿留面子。
严克美的摩托车除了走访,另一个用途就是为出行不便的村民“送外卖”。51岁的李泽香是严克美的老邻居,看她拖着儿女不便出门,严克美经常去乡镇帮她买生活用品。“买米买油买盐,什么都有。”李泽香说。
男士摩托太高,严克美踩离合都得把脚尖够得很长很长。左腿的裤管露了出来,脚腕处一块已经发白的疤痕非常显眼,这块疤是她在帮村民买米买油途中出意外造成的。为了避让水坑和来车,摩托车脚踏上的橡皮胶脱落,露出的钢筋直直插进了脚腕,她被闻讯赶来的父亲送进医院,躺了半个月,又带着肿胀的小腿继续骑着摩托走村串户。
“红槽村幅员面积11平方公里,276户,890人。”严克美闭上眼睛都能说出红槽村哪家有哪些人,家庭什么情况。从2008年到2013年,在担任村支书的5年里,她骑着摩托车行驶了28800公里,这个数字足以绕地球半圈。
一张厚脸皮 她为村里换来水泥路和自来水
“考个大学有啥用?毕业还不是一样在外面混不走!”“年纪轻轻的小妹崽懂什么,能干出些啥名堂?”
刚刚回村的严克美总能听见这些窃窃私语,烦闷时,她就山上山下跑几趟,或者对着电脑不停翻纸牌。
隔壁村的村民偷偷说,红槽村民风有点“彪悍”:“很多人来这里当村干部,都干不长。”即使严克美在这里土生土长,也没为她引来多少群众基础。严克美深知村民的`个性,要想得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老支书告诉她要学会厚脸皮。“别人不支持你,你就经常去,一直去到他同意为止。”
2010年,红槽村迎来农网改造。“有的村施工队走了,但一直拖欠村民工钱,这种情况绝不能发生在红槽村村民身上。”施工队离开后,严克美跟着来到县城,找到供电公司负责人,“扭到费”了一周,直到看到供电公司把工程款打给施工队,施工队把工钱发给村民,她才离开。
在严克美当村支书以前,红槽村通往当阳乡的路是村民用锄头挖出来的,只有2米多宽,别说通汽车,下雨走路都是湿滑泥泞。严克美跑上跑下,厚着脸皮要来了修路物资。最开始,没人理睬,她便带着一帮村干部自己干,运爆破物资、拓宽路基,慢慢地,看到成效的村民加入到义务修整道路的队伍。2年后,一条宽5米,5.5公里长的村级公路通了。
巫山盛产土豆和红苕,红槽村6社的伍仲杰背了一背篼自家种的红苕在水龙头下冲洗,要是放到5年前,她可能不会洗得这么轻松。伍仲杰今年55岁,在红槽村喝了50年旱井水,要是碰上雨水少或者冬天结冰,旱井没水,就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去山下担水喝。
严克美也是喝旱井水长大的,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也是让她心焦的事。2011年,她当选全国劳模,“厚脸皮”的她鼓起勇气给市政府写了一封信,反映了红槽村的饮水难问题。没多久,她收到了回信,和这封回信一起的,还有政府为红槽村铺设4万多米管网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如今,红槽村家家户户都喝起了自来水,户户通了水泥路。去年,红槽村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一个新目标 让乡亲们都吃上旅游饭
车辆在当阳大峡谷中穿行,山涧不时有清泉流下,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看着随风摇曳的野花,记者不由想起了严克美在十九大上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我来自水的源头,云的故乡,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听到乡村振兴,严克美便感觉触电一般,“仿佛看到了我们当阳乡的未来!”
当阳是生她养她的地方,为了这方青山绿水,严克美一直守护着它。几年前,五里坡的林场突发山火,当时严克美正带着几个老乡步行去湖北买山羊,已经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突然接到表妹电话:“大姐,不好了,长草烧起来了!”
一行人立即折返,严克美一路小跑回村里,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往那个叫长草的地方赶,一群人率先来到起火点,操起家伙打灭山火,10人、20人、100人......慢慢的,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闻讯赶来,加入了灭火队伍。
5个小时过去了,山火终于熄灭,当村民找到严克美时,发现她晕倒在草丛里,“可能是走得太急,体力不支。”聊起那些事,严克美总是云淡风轻,就像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我就是个平凡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就是别人坚持不下来的事,我坚持下来了。”
如今,去往当阳的柏油马路早已开通,美丽的当阳大峡谷正在打造4A级景区。严克美又多了一个新目标,发展乡村旅游,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在她担任“第一书记”的玉灵村,不少农户盖起新楼,准备开农家乐。“九社的何业敏家需要帮忙申请商业贷款”“刘大爷的农家乐差家具和家电,需要申请3万块配套补助”……严克美的小红本上记录着村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对乡村发展有这么多好政策,我不仅要帮助村民了解,还要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她说。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0
汤正洁,男,汉族,199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紫云自治县小坡脚汤氏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8 年先后被评为省、市、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20 年先后被团省委、团市委、团县委联合相关部门授予“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2020 年合作社被评为安顺市龙头企业,2021年合作社入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汤正洁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 95437 部队,服役期间获得5.12抗震救灾嘉奖、集体三等功。
2007年12月,怀着心生向往的“飞向蓝天”梦,汤正洁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从安顺开往成都的“送军专列”,开始了自己梦中的空军之旅。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汤正洁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前往救灾现场,抗震救灾结束后,汤正洁荣获先进个人。2015年,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等一批关注贵州发展的新闻引起了汤正洁的注意,他一边着手规划着家乡农业产业发展的构想,一边保持军人特有的韧性带着战友夺标取冠,同年12月,汤正洁怀揣着“优秀士官”的荣誉离开了部队,回到阔别八年的家乡。
退役返乡的汤正洁没有闲着,一心扑在了农业产业的试验上。为了选择产业,汤正洁先后到过广东、山东、云南、福建、新疆等地,考察鲜果种植的环境和销售渠道,学习瓜果种植技术,学习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收集了从部队转业回乡创业的第一手资料。
跑了市场,看了产业基地,有了自己的试验种植结果,汤正洁的农业产业发展的构想渐向成熟,并开始影响着村中的其他人。2017年,经过撤并的村委班子需要配强,猫营镇党委入村开展调查时,汤正洁的声誉在群众中反响很好,后经组织酝酿、培养,他被选为牛场坡村党支部副书记。
做了村官,不忘自己就是一名党员。“做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群众选我的真正需要。”在村委任职的时间里,汤正洁大多时间赴在田间地头,跟着群众学种植,指导群众学改造,走着专家的路线,干着百姓的操劳。那些日子,当地的群众都对这个退役军人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敬畏,“汤支书对家有情,对群众有爱,为人亲和”的形象也在十里八乡群众的心中树立了起来。
退伍不退军人本色的汤正洁,本着“在军为国、返乡为民”的创业精神,经过多方筹集,于2017年投资100万元成立了紫云自治县小坡脚汤氏生态农业农民合作社。通过逐户动员走访,合作社成立才一个月,就成功流转土地近300亩。通过土质检测、育苗管护到大棚改造、土地翻耕、组织贫困户入园培训、土地流转资金付给、再到生态理念的灌输……2018年,小坡脚西瓜生态种植基地里产出了“特小凤”西瓜品种,红极果蔬市场,成了当地市场的生态型水果精品,土地流转量也达到预期极限350亩,带动贫困家庭就业21户,35名贫困群众作为基地固定职工,开始领取月薪工资。
山川缠绵,四野军绿。汤正洁从空军的蓝,变身为致富带头人的绿,期间的过程,让许多群众从中受益增收的同时还学到了种植技术,这无疑是一次朴实且成功的转身。为扩大种植规模,助力乡村振兴,今年,汤正洁通过联户联营分基地模式在大营镇发展了4个西瓜种植分基地,与农户实现利益联结,共同富裕。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1
吴锋,男,汉族,1979年10月出生,现任坝羊镇新山村党支部书记、新山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2014年10月以前,吴锋在浙江宁波办厂,在回乡探亲的过程中,偶然从村干部口中了解到坝羊镇正举全镇之力发展茶业产业,经济环保,前景广阔,新山村正在积极响应号召发展茶产业,并成立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消息让年轻的吴锋怦然心动,使他萌生了在家门口创业的念头。在新山村党支部的诚挚邀请下,他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加入新山村茶叶种植合作社并任合作社经理,同时将浙江宁波的工厂变卖把资金全部投入茶叶种植,从此为家乡的发展事业奋斗,并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4年冬天,在坝羊镇党委决定将新山村打造成生态茶乡的重点村时,部分群众跳出来唱反调,不予支持,有的虽然嘴上不说,但实际持观望态度。因为在新山村,祖祖辈辈都是靠土地养家糊口,土地历来是百姓的“命根子”,不愿轻易让出。但是吴锋认为乡亲们不是那种不通情达理的人,为了不耽误群众白天做农活,吴锋只好利用晚上时间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走访,同群众“拉家常”,向群众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认真分析发展茶产业的市场前景,与群众算经济账,动员他们拿出土地发展茶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吴锋的不懈努力,新山村600余户村民一致同意发展茶产业,纷纷拿出土地,或流转出租、或入股分红,积极支持新山村打造生态茶园。
如今的吴锋,依旧每天在茶山上忙上忙下。而他也因为优异的表现,被党组织吸收为一名党员,并在2021年10月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被新山村党员群众选举为新山村党支部书记。
新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支两委+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发展茶叶产业,入股的社员,除在毛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外,在合作社务工的,还能获取务工收入。在新山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吴锋同志对党支部班子进行整顿,切实把提升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来抓,并且根据新时期农村工作发展的需要,要求班子成员有针对性地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在村内实行发展重大事项“支部提、党员大会议、群众代表评、村民大会定”的民主管理机制,形成“支部带队伍抓班子,干部带党员抓示范,党员带群众抓发展,人才带资源抓项目”的工作格局。紧紧围绕“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促党建”的发展理念,按照“三权”促“三变”的发展思路,结合村情实际,探索出了“以产促村、以村带产、产村同步”的产村相融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新山村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创建省级先进示范村委为目标,搭乘省市县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列车”,大力发展产业种植,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全村建成茶园8400亩,占全镇茶叶总面积的23.33%,茶叶加工厂两个,每年解决1400余人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500余人,为坝羊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2
李xx,女,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2018年8月进入赵家村委会工作,现任赵家村组织委员、赵家村委会副主任、妇联主席、工会副主席、团支部书记。
她经常说,现在社会发展变化这么快,我们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得多学习、勤思考、创新办法,扎实工作。同时,作为村里的党员干部,她觉得农民光靠这点土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她想把她养殖肉鸽致富的经验和做法分享给她的父老乡亲,让他们也多些收入,把日子过得好起来。为了使百姓认可养殖肉鸽这个项目,她利用假期外出深入学习养殖技术,并在2019年协调大黑镇信用社贷款进行规模扩建,把原来的500对肉食种鸽发展到1500对,收获了不小的成果。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同时她也获得了村民的信任,陆续有附近的村民找她学习养殖技术,目前,已有5家肉鸽养殖场正式运营了。她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3
阎xx,男,汉族,199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2020届辽宁省委选调生,2020年6月毕业于东北大学,现任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尽己所能、破冰解难。在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建设于家台村线上信息登记系统(简化报备流程),实现全区第一个“扫码预约”回村、“扫码登记”进村,后广泛推广;建设运营村级官方网站,实现村务党务线上公开,实现乡村治理多元化发展态势;用心用情,务实担当。牵头组织由大学生志愿者、驻村选调生组成的乡村公益教育服务团队,开办于家台学生假期公益看管班,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留守青少年安全隐患问题,填补农村学生假期教育空白;担任于家台团支部书记,开展丰富特色的农村团日活动,2021年底于家台村团支部荣获“2021年沈阳市社会领域团组织建设示范点”称号。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4
谢xx,男,汉族,1994年7月出生(28周岁),学历本科,中共预备党员,现任沈阳市辽中区人力资源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
他参加工作以来始终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任职以来坚持做到每天比其他人来得早、走的晚,经常加班至深夜;创卫复审期间,统筹协调本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创卫复审工作,圆满完成了筹建辽中区劳务市场的建设任务,保障了创卫复审工作的顺利完成;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敢于担当,卡北村围挡封控任务中,协调中心男性工作人员,组成党员先锋队,短时间内协调搭建材料、车辆、防疫物资以及搭建工人30余人,搭建了封控围挡1000余米;转运任务中,连续20余天昼夜不停的进行转运工作,期间经常几天几夜不休息的完成工作任务,顺利的完成了转运组交代的所有转运任务。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5
高xx,男,汉族,199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辽中区供销联社党群办公室一级科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
他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为干事创业的舞台,努力推进辽中乡村全面全方位振兴。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积极推进区域电商运营中心建设,有效促进农产品流通。协调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增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破解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制约瓶颈。开展合作金融,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入推广“供销惠农·双减双增”示范项目,打造辽中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科技含量,带动农户增收。为辽中乡村振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和良好的政治素养。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6
2014年,吕xx创办xx麻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农副产品的生产种植、到最终设计销售。产品涵盖了新鲜水果、米面粮油、时令鲜蔬、农副加工、禽畜肉蛋等品类。
一、开拓乡村振兴大产业
吕xx积极响应上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号召,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岗前技术培训,灵活安排打包、称重、发货等帮扶岗位。解决一些年龄较大、腿脚不便等贫困家庭增加收入。
公司以“电商+农业”的模式,结合武邑县实际情况,引导农户种植小米、水蜜桃、朝天椒、红枣等经济作物,践行新零售模式,让直播带货给农产品增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020年公司开拓抖音、快手达人带货模式,在疫情影响下,销售额不降反增,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298.77万元,提供就业312人。
通过企业良好的示范效果,给农户提供技术帮扶、为特色农产品制定销售方案、主动解决滞销农产品的销售问题等;为贫困户和残疾等农村弱劳动力者提供工作岗位,直接带动100户贫困户脱贫,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近年来公司主营品牌“邑禾园”被评为“中国电商行业畅销品牌”、“中国自主创新品牌”,在2021年产品被xx广播电视台评为“冀有好物”。
吕xx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多次被新华网、腾讯网等媒体采访报道。多年的电商从业经历让吕xx对农村电商有了更多的思考。2019年与xx日报的记者方素菊共同写了一篇文章:“对症下药破解农村电商发展瓶颈”文章详细介绍了农产品电商销售的一些难题,也给出了答案。这篇文章也是被新华网、腾讯网等纷纷转载。
吕xx先后被评为“青年创业先锋”、“全县优秀共产党员”、“武邑县风尚人物”等,并当选武邑县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
二、用知识回报社会
2015年9月份当选武邑县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并兼任武邑县大紫塔乡电商办科员至今,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创业几年的积累,积极配合政府进行电商返乡创业培训,免费培训学员573人,立志将更多家乡的优质农产品搬上互联网。
试验种植了1000颗优质冬枣品种“嘎嘣脆”红枣,日前在互联网预售价格已超过1元/个,相当于30多元一斤,远远高于5元每斤的普通红枣市场售价。引入xx省农科院谷物研究所优质谷物品种,为合作社提供种、产、销一体化服务。
借助自己在电商行业的优势,主动解决县域农产品滞销问题,缓解了农民种植压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产业示范效果明显。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7
赵xx,男,现任xx杰威大富农饲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xx杰威大富农饲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集饲料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饲料生产企业,公司现占地30000平方米,配有现代化实验室,1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20000平方米的仓库、22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及3200平方米的配套设施,年畜禽饲料生产能力30万吨。
近年来,公司在赵xx的带领下,瞄准饲料市场前沿,勇于创新,锐意改革,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结合企业自身发展与当地农户进行合作,实现供、产、销一体,2020年公司销售收入3。13亿元,年销售饲料7万吨,年消耗玉米30000亩,直接带动农户10000户,公司还与400多个大型养猪场、300多家养牛小区合作社、200多个羊厂、600多家养殖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目标,共同迈向致富之路。
此外,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先后安置2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并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赵xx在安排公司吸收周围百姓就业的同时,热心公益,捐助铺路、架设路灯,不断为家乡的建设捐资助力;其中,2018年为邢邑镇404名贫困人口投保了保额为22620000元的扶贫保险,提供了教育、医疗和住房之外的第四重保障;为镇里五个建档立卡户安排了工作;2019年4月非洲猪瘟期间为坚守一线的工作人员送去了慰问品;2020年2月慰问新冠防控人员;2020年10月双节期间慰问特警大队执勤人员。2021年2月,慰问新冠肺炎抗疫一线防控人员。
为增强产业带动,在赵xx的带领下,公司斥巨资建设鹅养殖与孵化基地,分三期完成,一期总投资5000万元,引进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化孵化设备100台,年孵化鹅苗1000万只,建设全自动化阳光鹅舍12栋、引进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化脱温设备12套及配套设备,年出栏脱温鹅200万羽,建设高标准阳光种鹅基地占地80亩种鹅舍30栋,年存栏种鹅60000万只。二期投资3000万,占地250亩建设标准化肉鹅舍110栋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五统一”经营模式,即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保障农户利益。三期投资7000万占地80亩,建设综合办公楼、屠宰车间、全自动化屠宰线。公司秉承“诚信经营、完美服务”的经营理念,为城乡共同繁荣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一条新路,起到成功一点、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积极作用。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8
任xx,女,28岁,农民,1993年8月18日出生,大专学历,xx省xx市曲周县槐桥乡西漳头村人,现任曲周县硕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总经理。曾于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在xx市农校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毕业后扎根农村一直从事农业工作。她刻苦学习农业技术知识,通过与国家、省市级科研单位开展长期科研合作,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深耕农作物种植,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立志在农村发展创业,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
2011年走出农校的任xx放弃了城市繁华喧闹的生活,回到家乡利用所学开始了他的涉农创业、涉农惠农之旅。热爱科技的任xx,曾多次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课程,分别于2011年11月参加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培训,2014年参加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函授学习班,2015年9月参加xx市农业广播学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青年农场主培训班。
自从参加农业技术工作以来,任xx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xx省农业科学院、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xx市农业科学院等国家和省市级科研单位开展长期科研合作,在棉田高效种植技术模式、农田肥料合理利用、棉花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2012年为“棉麦套作”100亩示范田进行田间技术指导,全程参与了农机改造、适宜小麦和棉花品种筛选等技术试验,取得棉花、小麦双丰收,推进“xx市棉麦双丰工程”在全市的大力推广:2013年参加科技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子课题,棉田增粮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试验工作,协助xx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开展了适宜麦棉两熟种植的小麦、棉花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婴泊700、冀杂2号等品种;开展了麦棉两熟模式适宜肥料用量试验,明确了最佳肥料种类与配比,实现了减少钾肥与磷肥投入而不影响作物产量的目标。2014年—2015年参加了xx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筛选试验,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经过几年的农田种植工作和自己的刻苦钻研学习,2016年与xx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作的“棉铃疫病防治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获得xx省人民政府“xx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该项目推广面积5万余亩,为当地棉农减少烂铃损失,增加了收入。他将所学的农业技术知识转化为当地农民开启致富大门的钥匙,经他技术指导的麦棉套作示范田,也受到了中国工程院陈学庚、张福锁等院士的指导。2014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小麦收获进行了现场直播;2015年6月5日,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国乡村之声栏目对“麦棉套作”技术进行了专题报道。带动xx、邢台、沧州、衡水等地区累计辐射面积80余万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
近几年农业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单纯追求产量到提质增效、土地流转集中等对生产管理机械化和专业化要求更高、更先进。任xx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积极投身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事业,为了让农业社会化服务更好的服务农民,2016年6月成立了曲周县硕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她担任法人,总经理一职,总投资150万元购买了植保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先进的农机设备,开展了新的科技创新活动,托管周边4000余亩土地的全程服务,开展大田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机社会化服务业务等工作,年进行植保统防统治8万亩次。大规模的土地托管服务,促进了土地流转和技术更新,为农业技术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同时也惠及了千万家农户,有效解决了种植难题。
她善于学习、勤劳肯干、积极上进,在农业技术方面积累和探索出了丰富的管理技术经验,同时不断的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周边地区的农民,让农民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带动当地农户共同致富奔小康,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被共青团xx省委、省农业农村厅授予“xx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9
房xx,生于1987年12月,中共党员,xx市xx区石门寨镇房庄村人,任xx老君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房xx依托村里的老君顶山和龙须河,因地制宜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经过10年创业发展,助力房庄村走上了美丽致富路。
2016年老君顶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0年被评为美丽河北最美景区、2021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河北省冰雪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房庄被授予全国综合治理示范村、河北美丽休闲乡村、河北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房xx在2021年被评为第十届河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他的创业打拼经历,主要做了三件事:改变、创新、融合。
改变,山民吃上旅游饭
房庄旅游开发前非常落后,交通闭塞,耕地少。出山没有公路没有桥只能趟水过,孩子上学都得步行10多里山路。穷怕了,父老乡亲们渴望富裕的愿望一年比一年迫切。村两委干部多方考察调研,认为依水兴旅可以致富。但是村里没有钱,脱贫致富的创业梦很难实现。
村里有龙须河,有老君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房xx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决定走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要让父老乡亲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2015年夏天,投资8000万元的老君顶景区对外营业。2017年适逢河北省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在xx召开,他多处筹措资金,对景区提质升级,修建游客中心、滨水商街、生态停车场、戏水乐园、景观绿化、帮助村民规划民宿。景区越做越红火,以前在外打工的人相继回到景区,景区现有员工150人。2019年景区接待游客43.9万人次,营业收入620.5万元、利润35万元,纳税18.2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30户、年增收16000元/户。2020年受全国新冠疫情影响,游客接待数量大幅下滑,营业收入437万元。
创新,红利变现强经济
为了让村民获得更多的收入,房xx创新经营模式,景区实行“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股份制分配,80%归xx老君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10%作为村集体的股份,10%作为农业合作社的股份。村民以土地入股,在景区打工,获得岗位工资,年终按比例统一分红。除此以外,村民们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而获取收益;不断创新旅游项目,让景区每年都有新变化,2016年老君顶生态旅游项目被列为河北省重点项目、2017年按4A级景区进行了升级改造、2019年增加高山漂流和6个网红项目、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入生产;2021年新增萌宠动物园和儿童水世界游乐项目。
融合,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老君顶景区以“旅游+产业”融合为纲,以“资源联动”为轴,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同时,全力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体育”,抢抓我国筹办2022年冬奥会的有利契机,紧密结合全省“健康河北欢乐冰雪”系列活动等,立足老君顶景区冰雪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冰雪运动,推动xx冰雪事业的发展;“旅游+农业”,通过依托绿色产业作支撑,公司开发了农家乐项目和农村采摘项目,注册了“君顶美农”“秦皇老君顶”农特产品品牌商标,有效带动了村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康养”,通过推动“生态旅游+养生美食”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绿色餐饮、生态休闲、暖心服务”的田园归居圣地。现在,全村60多户有50多户办了农家院;“旅游+文化”,公司以文化发掘、传承、开发为引领,以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石河文化、地质文化等富含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构件为核心,构成一个融合发展的综合生态文化旅游体系。
如今,老君顶景区已经成了春季看花、夏季漂流、秋季采摘、冬季冰雪四季皆宜的打卡胜地。房xx常说,“农村是我成长的地方,我要扎根山村,情寄旅游,把家乡建的更美,让父老乡亲生活更幸福,为家乡振兴做出更多的贡献。”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20
王xx,男,1990年3月出生,大学学历,现任xx本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多肉植物培育、种植、销售等业务工作,曾获第八届邯郸市道德模范、邯郸市新长征突击手、最美曲周人等荣誉。近年来,该同志积极响应地方党团组织号召,扎根农村地区,矢志创业奋斗,带领周边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回国创业,锁定打造全省最大多肉植物种植基地目标
2017年6月,该同志放弃了国外的工作,回到家乡,和十几个高中同学一起创立了xx本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邯郸市曲周县曲周镇东刘庄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20个温室大棚。
创业伊始,他一头扎进了多肉植物种植领域,一起研究,一起探索,一起改进,树立全力打造xx最大多肉植物种植基地的目标。一年下来,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经营状态,他决定走出去看一看别人都是怎么种植以及销售的,通过数十次的外出考察,清醒地认识到在自然优势方面,比不过花卉之都云南;在市场销售方面,比不过北方花卉集散地山东。为此,他果断调整发展思路,走差异化错位竞争之路——大力发展多肉植物苗种植。正确的思路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进入发展快车道。
目前,流转土地600亩,建成120个温室大棚,年育苗2亿株,包括熊童子、秀妍、绮罗、艾伦、蒂亚等350个品种,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年利润600余万元,成为全省最大的多肉植物苗种植基地和全国主要的多肉植物种植集散地,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勇于创新,打造“智能大棚+工业设计”智慧农业模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1年,针对市场逐渐淘汰依靠传统农耕种植的方法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该同志及时对公司实行转型,主导研发出“智能大棚+工业设计”智慧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在基础设施改造、新产品研发等方面颇有建树,走在了全国多肉植物领域前列,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科技升级改造智能温室大棚是公司创新发展多肉植物的一个亮点工程。借力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立足曲周实际,投资百万元将120个温室大棚改造升级成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温室大棚的建成实现了从人工种植向机械种植的转变,成功打造了温度控制更加合理,浇水更加均匀,生长土壤更加疏松的多肉植物苗生产种植空间,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通过“设计+”加强多肉植物新产品研发力度,助推多肉植物产业升级是公司的又一点睛之笔。他和公司团队与专业设计创新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便捷式多肉植物提篮,便捷式多肉植物补光灯等20多项发明产品,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其中便捷式植物提篮(多肉和花卉)已获批。这些专利产品投入市场后,将极大地改善多肉植物微生长环境,大大提高观赏效果,家庭种养也更加方便省事,使用方式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示范引领,做大做强多肉植物产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以“智能大棚+工业设计”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为平台支撑,该同志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对多肉植物苗种植基地进行提档升级。智慧化的多肉植物基地“身价”倍增,在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是增加村集体收入。多肉植物基地覆盖邯郸市曲周县曲周镇东刘庄、临堂村和黄庄等3个村庄百余户。公司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由村委会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来协调土地,每亩每年给予农户10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每个大棚给予村委会200元的管理服务费。仅此一项,每年可以为村委会带来4万多元的集体收入。
二是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多肉植物基地常年需要大量的小时工、季节工等农村劳动力,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留守妇女带来了就业机会。据统计,每年有200多名留守妇女活跃在种植大棚,从事种植、浇水、养护、打包等工作。在这里工作,不仅不影响接送孩子上下学和做日常家务,还有一份可观的收入,平均每名工人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带动村民就业1500余人。
三是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网上直播是促进多肉植物销售的关键一环。四年来,先后有100余名农村青年在基地大棚内从事直播工作。通过直播锻炼,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有10名转身成为懂农村、爱农村、善推介的新时代农村“网络达人”;从多肉植物基地还走出了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200多名新型农民,在电商、种植、销售等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21
李xx,男,河北xx人,1987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工学学士),xx县优秀退伍军人,河北省冀青之星称号,河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河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现任xx县庞各庄乡阚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中共唐山市第十一次党代表。上任以来,他充分展露青年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更换自来水泵,重新铺设地下管网,修村路、建广场、安路灯,筹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勇于担当,把青春奉献给脱贫攻坚,是80后新一代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代表。在他的带领下,阚田村荣获了“xx县文明村”、“唐山市森林村庄、“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2018年上任伊始,熟村情,察民情,解民忧,成了李xx的头等要事。首先着手解决了上届班子遗留的12万元债务问题,为全村向上向好发展奠定基础。村里自来水在冬季多年出现冻裂,村民吃水困难,李xx积极筹措资金,更换自来水泵1套,重新铺设地下管网3000米,安装4台放气设备,至此,冬天来临村内无一户村民家中水管冻裂,全村吃上了放心水。为了缓解用电紧张的问题,李xx积极和供电公司沟通,分别在村南和村东新架设50KV和200KV变压器两台,将室电和水电重新分开,全部更换最新款电路保护器,刮风下雨再也不会全部跳闸停电,村民用电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申报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项目1090亩,解决了村民农田水利管道9265米、田间路2220米、田间地电改4824米等突出性问题。为解决村内街道照明问题时,两次赴石家庄等地考察洽谈,为了赶时间以最快速度安装到位,两次路过都没有回岳父家看望爱人和刚满两岁的孩子。当村主路装上了80盏LED路灯,通电的那一瞬间,不仅亮化了村庄,更多的是让百姓的心里“亮”了,让大伙儿吃了定心丸。
老话讲,要想富先修路。下雨和泥、车行人推、下雨不出门、果菜不出地,这是村里行路难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李xx亲自着手的重要事。为了修一条顺延出村的路,他和村两委班子定点定位、丈量划线,为村里修了一条暖心的致富路2000米,老百姓高兴的称之为环村路。因村内资金有限,李xx自费为村民铺设了长3000米,宽4米的农田石渣主路,即使下雨天,瓜果蔬菜也能顺利运出田间地头,再也不怕烂到地里。
村里建档立卡户阚欢欢,是从死亡线上抢回来的一名80后,因各地看病欠下巨债,丈夫因此提出离婚,阚欢欢带领正在上初中的女儿独自生活。李xx积极协调上级政府以及帮扶责任人,为母女两争取各种福利政策,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时常登门慰问,并为孩子争取学费减免等政策。李xx帮助阚欢欢协调到xx县海滨工艺制品厂工作,让她靠自己的勤劳双手自信生活,实现脱贫。村里7岁男童,被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鉴于其家庭困难,病情严重,花费极高,李xx第一时间开会研究,并请示上级,开通绿色通道,为其特事特办,办理低保手续,组织村民捐款,帮助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自任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第一任务。不断完善党员活动阵地。2019年,重新选址建设了1000的村级党群活动广场以及200平米的健身广场,安装了村民向往已久的娱乐设施20台套,既完善和规范了党员教育的场所,又带动了村容村貌的整体打造,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做大做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李xx坚持的农民梦想,为此他积极努力引进新技术、新产品,申报了《鱼菜共生循环农业》集体经济项目,为村里集体经济填补了50万元资金。同时申请农产品商标,开展产地直采、主播带货,积极发展农村电商,让老百姓兜里富起来。
李xx自任支部书记以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力兴办民生实事,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道路,是新时代农村青年干部的杰出代表。
【乡村优秀青年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先进事迹材料09-06
优秀青年事迹材料05-02
05-10
优秀青年主要事迹材料10-24
08-26
五四优秀青年事迹材料04-23
国企优秀青年事迹材料08-15
国企优秀青年事迹材料12-21
优秀青年事迹材料范本12-21
优秀青年医生事迹材料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