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
乡村医生,他们都奋斗在最艰苦的地方,为边远山区的广大人民提供医疗服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精选2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
余家军,1999年担任金寨县麻埠镇海岛卫生站村医。20年来,他坚持为岛上200多位乡亲治病,并且随叫随到,总是驾船出诊的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水上120”。
麻埠镇位于响洪甸水库的核心区,齐山村海岛居民住在该镇唯一四面环水的孤岛上,交通极为不便。一次,村里有个年轻人被蛇咬了,因抢救不及时丢了命,这件事情让余家军感触很深。初中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上卫校,立志当一名医生。
1999年毕业后,余家军毅然放弃外出行医的机会,留在岛上当了一名村医。为了方便村民就医,余家军买了两条水泥船倚岸而停,取名“海岛卫生站”,简陋的小船不仅是诊所、病房,也是余家军一家住了十几年的“家”。
余家军平时看病加上自家山上的毛竹和茶叶收入,一年不过两三万元,而他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妻子在镇上租房照顾孩子,生活困难可想而知。2008年,在扬州做激光印花的舅兄说厂里缺人手,希望他去帮忙,每年工资不低于6万元。
就在他准备去扬州时,50多岁的患者老查从镇上买了两块猪肉,回来时硬要塞一块给他,还送了一些自己种的蔬菜。“也许老查并不知道,这块猪肉在关键时刻绊住了我外出的脚步。”余家军说,多年来,乡亲们没少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一家,早些年拿药没钱,有给菜的,有给粮食的,从不计较多少,乡亲们待自己不薄,自己怎能说走就走呢?再说,岛上除了自己再也没有第二个医生,余家军咬咬牙还是决定不走了,并且重新做了一块“海岛卫生站”的牌子挂起来。
仁术仁心,水上行医20载;无怨无悔,救死扶伤一叶舟。20年小船上的坚守,余家军诠释了一名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风范。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2
丁明玉,1969年2月出生,现为泗县丁湖镇丁陈村一名乡村医生。自走上从医道路后,丁明玉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一名李月华那样的好医生!
作为一位农村医生,他服务的对象多是一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儿童,这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是丁明玉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还是夜深人静、酷热难当,总是随叫随到。他不仅是一名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还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亲人。他的电话号码被当地群众称为“救命号码”。
1995年,村里连卫生室都没有,百姓看病要到十几里地外的乡镇卫生院,十分不便。看到这种现状,在蚌医进修后的丁明玉放弃了到外面发展的念头,留在村里干起了村医。曾有一家外地医院要高薪聘请丁明玉,被他婉言谢绝。当时,许多朋友都不理解他,可他却说:“乡亲们都信任我,干村医给了我莫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2015年,草沟镇官塘村一位80多岁老太太听说丁明玉医术高明、为人善良,特地到卫生室找他看病。老太太却忘记带钱,丁明玉就把老太太的医药费全部垫付,还亲自把她安全送回家。丁陈村村民朱乐前的儿子因车祸成了植物人,家庭十分困难。丁明玉在得知情况后,便不定期上门为其孩子进行体检,向朱乐前夫妻俩传授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知识,并垫付部分医药费用。
从医多年来,丁明玉以精湛医术获得了十里八乡群众的高度认可,就连本县的其他乡镇,以及周边的五河、灵璧、泗洪等地也经常有患者慕名前来就诊。他所负责的丁陈村卫生室,无论是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是贫困人口健康扶贫等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县前列。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3
赵纯清,现任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山西村卫生室主任。1992年,他从淮北卫校毕业后,顺利进入濉溪县一家公立医院上班,很快成为医院骨干。但工作几年后,他听从内心深处的召唤,不顾领导和同事的再三挽留,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古饶镇山西村,利用家里的3间破瓦房办起了村卫生室,看病、治疗、出诊都是他一个人。虽然环境跟县里医院没法比,而且工作没日没夜,但他始终坚守初心——“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瞧得上病”,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多年来,他还通过拜师学艺和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中医治病、推拿按摩、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等医术,努力提升服务村民的本领。
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有钱没钱,只要病人有需要,他就随叫随到。赵纯清说,多年来他最担心的是有村民突发疾病。在上世纪90年代,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发生的两件事让他刻骨铭心:一件是一名村民农药中毒,因道路不畅未能及时送到医院救治,最终不幸去世;另一件是一名村民突发脑溢血,同样由于道路不畅,救护车未能及时赶到,耽误了治疗,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从那时起,他立志一定要把路铺平修好,打通一条生命通道。20多年来,赵纯清先后挤出6万多元用于修路。
“做人讲人品,做医生就要树医德。”这是赵纯清多年来的行医宗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纯清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安徽好人”和“安徽省优秀医生”,并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赵纯清常常说:“作为一名时代乡村医生,在我心里,乡亲们恢复健康后那句真诚的‘谢谢’,还有他们脸上舒心的笑容,才是我最大的成就和收获。”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4
任新海,1986年开始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现任定远县池河镇七里河村卫生室室长,30余年来,耐心细致服务辖区群众,被村民誉为健康“守门人”。
2009年,定远县开始实行医改,要求落实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任新海积极宣传医改政策,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看病就能报销药费。他还按照要求在本辖区内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各项服务,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档,建档率达82%。2013年5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前来定远县考察基层医疗卫生网底时,七里河村卫生室得到了刘副总理的赞扬和好评。
2016年,定远县全面开展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任新海认真为辖区群众做好各项签约服务,赢得了签约村民的好评和赞誉。2016年7月7日,七里河村卫生室作为“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和考察点之一,为全县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做出表率。2017年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来,任新海又为辖区贫困群众免费签约并定期上门开展履约服务,履约服务率达96%以上。七里河村料沟圩组一位老党员为此写了一首赞扬任新海的打油诗:“签约服务形式好,家庭医生户户跑,服务热情又周到,签约群众都夸耀!”
因工作成绩突出,2017年8月,任新海获得“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18年2月,被县卫生计生系统评为“最美家庭医生”。2019年7月被滁州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成为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一面旗帜!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5
庞建奎,家住阜南县龙王乡槐寨村曹郢村民组,是槐寨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
自高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学医,后来又随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及专家学习医术。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他为解除患者的痛苦,走村串户,哪里有病痛去哪里,为病人排忧解难、医治疾病,犹如雪中送炭,温暖着人心。
在行医生涯中,有几件事令庞建奎终身难忘。一次是20多年前一个腊月的夜里,有村民得了急性病,他毫不犹豫出诊。由于大雪下了一天,路途非常艰难,他有好几次差点掉到沟里。到了病人家中后,他诊断患者得了急性胃炎,经过对症处理,病情得以缓解。
回来时大雪纷飞,但他的心却是暖暖的。还有一次,在出诊回家的路上,他发现路旁躺着一位乞讨的老人,上前查看发现老人是急性胃肠炎发作,情况十分危险。庞建奎想也没想把老人搀扶到家中,将老人安置好,立即对症下药,一直照顾到康复,又给老人准备了回家的路费。老人回家后,写来一封感谢信,他才知道老人叫张万清,家住太和县。
以前人们对艾滋病不大了解,不愿意与患者接触,不同桌用餐,甚至连医生也不愿意救治。庞建奎发现有不少艾滋病患者由于得不到有效救治,病情加重夺走生命。于是,他下定决心,认真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对艾滋病知识的学习,掌握了艾滋病传播三大途径,懂得了预防措施,便主动给艾滋病患者打针、打点滴,还督导他们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上门随访,让当地艾滋病患者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6
汤永,1971年出生,是肥西县铭传乡白龙村的一名普通村医。其父是一名老赤脚医生,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梦想当一名医生。1993年卫校毕业后,回村从事预防、保健、诊疗工作。2000年全县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他担任白龙村卫生室室长。
凭着过硬的医术,以及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当地十里八乡的患者都来找他就诊。每天天一亮,患者就排着长长的队,按序就诊。汤永一年接诊患者近3万人次,为患者出诊2000余人次。由于长期的过度疲劳工作,2014年3月,他累倒了,右耳失聪,重度耳鸣,紧接着脱发,从一开始斑秃,继而发展为全秃。此后,他带病工作,一边吃药、治疗,一边继续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服务。他曾在2008年、2011年、2018年被县卫健委评为“优秀健康卫士”。
20多年行医如一日,他随叫随到,从无怨言,电话始终保持24小时畅通。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就是大年初一也是如此,更谈不上节假日。有人曾问他:“你这样没日没夜地干,图的是什么呀?既没有高收入,还承担着相当大的医疗风险,何苦呢?”他回答:“一是凭着一颗善良的心,二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三救死扶伤是一名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
目前,白龙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77人。汤永常常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送药上门、指导就医,贫困户深受感动。“把病人当邻里、当朋友、当亲人,成为乡亲们离不开的一名普通村医,就是自己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说。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7
石水生,宿松县五里乡黎冲村乡村医生。从1970年起一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诊断患者80万人次,无一起医疗事故发生。1998年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08年获宿松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安徽省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17年10月被评为“宿松好人”,多次被评为乡村优秀党员。
1970年经群众推荐和领导批准,石水生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1983年,他顺利通过了全省统一考试,获得乡村医生证书;2010年获中专文凭;2011年获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些平凡的履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石水生来说,其间布满着艰辛的努力。
黎冲村有18个村民小组,30多个自然村,3400多人口。全村群众新病老病,石水生心中都有一本账。2002年村民石先和突患脑溢血,两个多月不能说话。石水生每天背着药箱到他家为他治疗,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病人完全恢复健康。
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石水生从不为金钱所动,在治病过程中,贴钱贴药贴时间是常有的事,始终把解决病人痛苦放在心上。50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或来人报信),立即上门诊治。诊治时,有时忙到深夜,等病人病情稳定了才离开,碰到疑难杂症,他就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转院治疗,并陪病人一同前往,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才放心回家。
近年来,石水生又为实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继续努力着,为做村民满意的乡村医生不停奔忙,尽己所能保障一方百姓的健康。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8
“一位乡村医生,长年划船摆桨去淮河水面为船户们看病检查身体,送医送药。”——这条特殊的行医路她坚持了20多年,淮河水里有她洒下的辛勤汗水,淮河岸边有她留下的无数脚印。这位可爱可亲的人,就是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信湾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李艳。
1974年,李艳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要帮助乡亲们治病脱贫。1992年,她如愿考取了蚌埠卫生学校,毕业后毅然回村。良好的医术、热情的服务、高尚的品德,让她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更是成了方圆几十里村民眼中“最美的医生”。
距离信湾村2公里远的地方,有个力源码头。由于船民们吃住都在船上,大多数人饮用淮河水,很不卫生,经常患有胃肠道疾病等。李艳时刻牵挂着船民的安危,急救包总是准备妥当,一旦接到患者的电话,便马上出发。20年来,她共接诊病人3万人次,出诊服务1万人次,却只收基本的医疗费,从不多收一分钱。
2009年,实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李艳被推选为信湾村卫生室负责人。她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上班最早一个来,下班最晚一个走。村卫生室面向的是农民群众,孤、寡、老、残比较多,她给老百姓看病实行减、免、缓,卫生室每年给患者减免费用达5000多元。
由于积劳成疾,李艳于2014年5月突然患了眼底静脉堵塞,右眼的视力下降到0.1,几乎失明。她从上海出院后,乡亲们都纷纷拿着家里的土鸡蛋等礼品前去探望,并主动帮忙干一些农活。乡亲们的关心让李艳深受感动,她不顾家人的劝阻,只在家呆了两天,就回到了岗位上。
淮河水奔流不息,过往船只日夜穿梭,李艳守着淮河,守着百姓,践行着医术和医德,用她的小医大爱护佑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9
蒋国胜,1958年8月出生,现任黄山区汤口镇冈村卫生室负责人。1979年6月,他迈入简陋的村卫生室,同时暗下决心:“硬件不足软件补”,一定要用精湛的医术、贴心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
40年来,蒋国胜的足迹遍及冈村的每一个角落。他常说:“先做人,后行医。”在他的乡村行医执业记录中,诊疗群众15万余人次,出诊及上门服务2.1万余人次,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他的一言一行见证了医德乃是乡村医生的灵魂。
1992年4月,蒋国胜开始担任冈村卫生室负责人。为了促进卫生室的发展,他全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建成省级规范化建设达标村卫生室。同时,他积极倡导学习提升,卫生室工作人员相继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执业护士证书、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证书等,是黄山区为数不多的具备国家执业资格的村卫生室之一。
2009年7月,冈村卫生室率先响应药品零差率改革试点号召,严格执行基层医改政策,成为黄山区首个试点村卫生室。2010年乡村一体化服务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2011年规范药房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试点,2015年签约服务试点等等一系列的达标试点,冈村卫生室都在黄山区充当“领头雁”角色。
2018年6月初,蒋国胜感到身体明显不适,但面对老年人体检和家庭签约贫困人口履约的繁重工作任务,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一直坚持到当年6月14日下午,被家人送往安医大一附院治疗,查出系肺恶性肿瘤。即便住院期间,他仍电话指导同事们做好签约服务,叮嘱做好公卫随访。
多年来他所管理的村卫生室屡获表彰。1993年,他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乡村医生”。他默默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0
董末平,1972年出生,泾县云岭镇章渡村村医。从1990年起,从事乡村医生30年来,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有病人常问董末平过年过节上不上班,她总开玩笑地说:“从正月初一上到腊月三十晚,从腊月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一。”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在乡村行医生涯中,董末平始终把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女儿还小时,董末平经常骑着自行车,肩膀上背着出诊箱,车后带着女儿,车头上挂着出诊包,到病人家里帮病人打针。逢到有河流时,先把女儿背过去,然后再把出诊箱和出诊包背过去,再把自行车搬过去。有一次带着女儿出诊时,被一条恶狗追着,两个人都摔倒了。女儿哭着说:“妈妈,我们以后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孩子那时候小,她不懂,到农户家哪有大路走。
1996年夏日的一天中午,董末平去河对面出诊,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啊”。她急忙背上药箱,不顾自己已怀孕8个月,一口气跑到现场。原来是一个6岁小孩在河里溺水了,在村民的帮助下,她开始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在高温下抢救了1个多小时,仍没能挽救孩子的生命。此后出诊的路上,只要看见小孩子,她就习惯性地提醒家长要看管好孩子。
30年来,董末平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她一直坚守在村医这个岗位上,守护着村民的健康,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她说,我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我坚信乡村医生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明天会越来越好!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1
盛伟,男,45岁,中专文化,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姜庄村人,在本村担任乡村医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务乡邻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卫生室服务的辖区内有十多个自然村,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打针吃药极为不便,有的人为了拿一点要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志当一名医生,从而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1988年9月,我进入平邑卫校学习,毕业后,就回到了姜庄村父亲的诊所,我父亲是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于基层的卫生工作,无数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坚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来。正是父亲的影响我才选择了乡医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诊所给家人拿药,我看他眼睑浮肿,面色牙龈苍白,我问他是不是有身体乏力,尿血史,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后来我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双肾结石,右肾已无功能。病人家属来我的诊所,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多亏了有盛伟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风雨行医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我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我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1996年11月,被推荐为卫生室室长,成了当时全镇最年轻、在全县也为数不多的室长之一。为做好工作,我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精诚团结,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个人连续10余年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他乡医,村卫生室也多次被命名为县先进村卫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系群众
当年,辖区内老山顶村有几十户人家,地处一座山顶之上,没有乡医,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诊,需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诊百余次,无论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个跟头,擦破点皮,更是家常便饭,记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顶的盛文山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我连夜赶往山,顶经诊断患者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发烧39度,我立即给他输上液体,并帮助抬下山送往镇医院。当夜进行了阑尾切除,当夜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当年还在老山顶居住的谢恒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年,当时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续高热,家人极力反对下山诊疗,我连夜到白彦镇卫生院咨询了医生在山上治疗了两昼夜,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下山的时候摔进了沟里,断了三根肋骨。
记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学东,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我通过了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在患者无钱的情况下,我带来现金把他送到了白彦镇卫生院连夜做了手术,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23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诊疗工作,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要对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此外,还几乎天天要为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无悔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坚守在姜庄流域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无数次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的父老乡亲,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2
田径,男,39岁,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毕业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系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方家岭村人。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不仅是能以肉体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给人安慰,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在的村卫生室辖区服务四个行政村,共服务3000人口,能爱岗敬业,扎根在农村最基层卫生服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药,药品价格,收费标准公示上墙,不开大处方,不乱收费,让群众花小钱,就能放心就医。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言。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典期间早出晚归,整天排查从疫区回归人员,为他们早晚测一次体温,不畏惧随时被感染的可能为辖区内儿童检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区儿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认真筛查辖区内出国回归人员,做好登记,严密防控h1n1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所在村卫生室,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资料齐全,去年被评为镇先进村卫生室,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乡村医生,镇优秀共产党员,缠溪镇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
在辖区内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防保所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配合主管部门村委员会开展改水改厕工作,主动参与,当好参谋,向村民宣传改水改厕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经常为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听心肺、测血压,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为他们检查,建议治疗和康复方案。开展35岁以上测血压,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及时通知辖区内孕妇去医院体检,向她们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夏秋季产后访视的同时宣传预防产妇中暑。做好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及时发放预防接种和体检通知单,结核病督导工作一丝不苟,主动与患者达成服药协议,发现副反应及时报告。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3
李广歆,男,汉族,民权县人,1963年10月生,中专文化,全科医师合格证,1983年至今担任伯党乡乡双楼村卫生员,30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和奉献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乡主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1983年刚毕业,李广歆就在双楼村卫生室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双楼村人口一千余人,双楼村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李广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报名到商丘卫校学习,毕业后他回家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李广歆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县医院虚心请教。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涌回,李广歆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五十多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和黑板报,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乡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很普遍。还记得在1997年9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十二点多,劳累了一天的李广歆刚刚睡觉。突然间,邻村的两个村民在门外大声敲门,说他们村有人服了农药,李广歆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背起药箱,不顾一天的疲倦,立刻赶到现场,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脱险了。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李广歆来说真的是太多了。三十年来,李广歆共接诊病人四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却从没有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诊疗费用数十万元。这三十年来,李广歆跑遍本村和周边几个村每一条小道,熟悉了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过他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10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在我县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4
贺星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主动放弃了留成工作赚大钱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守着黄土,守护乡亲,一守就是18年。
贺星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当初,贺星龙考上了卫校,但三千多元的学费让全家犯了愁,母亲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才找出302元钱。就在贺星龙以为求学梦要破灭时,善良的村民们伸出了援手,你家三十,我家五十,把他送进了学校。对此,他明白自己这辈子都与家乡分不开了。能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家乡乡亲的生活中去,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贺星龙十八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将乡亲们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他面对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能够坚持下去,努力克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得到了实现与升华。
作为基层公务人员、组织工作者的我们,首先也要学会感恩。人民与政府信任我们,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份工作。党培养我们,交给我们知识与工作技巧,我们要懂得感恩,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群众,就像贺星龙一样,对群众毫无保留,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了解群众真正的所想所需,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认真思考,争取给民众满意的答复。
组工精神还是不畏苦、不畏难的体现。基层工作常常是抹黑归,顶月行,对此我们要学习贺星龙的不畏苦精神,扎根于群众,不管环境的困苦,能够坚持信仰,坚持群众路线,只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初衷,我相信不管多累多苦,大家的心里都是甜的,都是幸福的。
贺星龙“80后村医”感人的榜样故事让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与学习了组工精神,今后的基层工作中,组织工作里,我一定会树立坚决的心,时刻谨记初衷,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5
他是山西省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一名80后村医。18年来,他不分昼夜、24小时随叫随到,为28个村庄的4600名百姓上门服务,背破12个行医包,骑坏7辆摩托车,出诊次数17万次并且免收出诊费,疯一般的男子骑着风一般的摩托穿梭在田野乡间、窑洞炕头。他,就是贺星龙,乡亲们口中的“摩托医生”。
在贺星龙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守。因为年少时的一个誓言,他扎根乡村18载,纵使艰难困苦,他不曾退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信守我们当时在党旗下庄严宣读的誓言,履行入党时做出的承诺。党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用理论武装头脑,这些都是我们曾经在入党申请书上许下的承诺。到今天,我们也必须保持这样一颗赤子之心。如今我们学习党章,为的就是践行我们曾许诺的誓言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在贺星龙的身上,我看到了担当。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儿女的生日他不曾出现,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妻子的身上,但是他是一个合格的医生。病人、乡亲就是他的全部。医生的仁爱,医生的职业操守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做到了医生以外的更多。干一行,爱一行,党员干部需要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做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只要是为人民有利的事我们都要敢于去做,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面对困难突破困难。特别是现在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深水期,基层组织面对层层困难,我们需要贺星龙这样的担当精神,不服输,不怕输,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贺星龙身上,我看到了奉献。18年来他从贺星龙妈妈的儿子变成了邻里28村所有人的儿子。乡亲们就是他的家人,他爱他们,把金钱、时间、精力所有的所有都倾注在乡亲们的身上,所以村民们离不开他。这样的大爱,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去学习,去靠近,我们党,我们国家正是因为群众的支持才走到了今天,我们更需要去紧密的团结群众,让群众感受到爱。
世间多纷扰,面对日益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沉淀下来,牢记当时我们入党时做出的承诺,党旗下庄严许下的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做事,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就是我们党员应有的精神风貌。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6
“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我原来工作的村卫生室有4名医生,活不多,我们都觉得这里更需要我们。”谢爱娥说,船上的日子确实很苦,2005年以前连电视都看不了,家里的收音机不知道听坏了多少台。“开始几年熬不住的时候也想过离开,可是乡亲们需要我,我和乡亲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离不开他们了。”2002年,谢爱娥又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成员,分管妇联和计生工作。
谢爱娥告诉记者,刚到船头咀时,湖上常有大风大浪,让她这个“旱鸭子”很不适应。“有时候一个浪拍过来,立马浑身就湿透了,我就紧紧地把住船沿儿,一刻也不敢松手。之前那个皮质的药箱落到水里散了架,我就自己用木头重新做了一个,到现在用了十多年还好好的。”记者注意到,只要一坐到船上,谢爱娥就始终把药箱紧紧抱在怀里。
如今,谢爱娥的兄弟姐妹几乎都外出打工,哥哥一家人一年能赚上7万元左右,而谢爱娥夫妻俩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万元。她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能出钱把村卫生室再好好修缮一下,再给配备一艘专供出诊用的小汽艇。“这艘船屋已经好几年没修过了,下雨天还会漏雨。”
“她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顺着村卫生室的后门走出去,记者来到了村民段秀的家。段秀说,自己患有比较严重的关节炎,需要定期到村卫生室就诊。今年洪湖水小,出门不方便,就干脆把船靠过来住了
记者见到谢爱娥时,她正要去村民董继财家。今年59岁的董继财去年12月做了肺叶切除手术,恢复期需要定期打针吃药,因为身体状况不能来回颠簸,谢爱娥便定时送医上门。今年洪湖大旱,水浅的地方,机船无法通过,她就从老乡家里借了一条更小的船,一路用竹篙杆撑了过去。谢爱娥说,为了挨家挨户发放净水药品,她特意准备了胶鞋和探路棍,到了船过不去的地方就换上胶鞋,拄着拐杖走过去。
说起董继财,还有一个小插曲。谢爱娥说,原本老董是坚持自己上门就诊的,有一次该就诊了却迟迟不见人来,她便上门了解情况。原来老董因为在卫生室欠了账还不上,不好意思再来了。此后,谢爱娥往老董家跑得很勤。
谢爱娥说,去年涝灾、今年旱灾,渔民的收成受了很大影响,欠账总是难免的,可不能因为他们手头不方便,就耽误了给他们治病。在谢爱娥家里,记者看到了她的记账本,截至去年年底,没收回来的医药费总共有11903元。这其中,还不包括由于一些渔民的迁移而留下的8000元死账。而令谢爱娥感动的是,每到年底,渔民们总是给她送来自家养的鱼,即使她一再谢绝,还是会有人趁她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把鱼放在卫生室门口。
记者离开村卫生室的时候大约是19时。在返回岸边的途中,天色渐暗,湖面变成黑漆漆的一片,记者乘坐的小船竟迷失了方向,在水上打起了转转。
6月9日20时左右,谢爱娥给记者打来电话说,洪湖下雨了,这会儿正在关窗户呢。她说,之前洪湖也下了雨,但降雨量只有10毫米,洪湖水位还不高,船还是划不起来,那也得出诊呀。打电话时,她刚出完诊回家不久……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7
艾青先生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是因为对这片土地深深热爱,是医者对病人的博大仁爱,是共产党员对工作的无私敬爱,所以“最美乡村医生”贺星龙坚守岗位从第1个年头到第17个年头,照顾的五保户从第1户到第13户,骑坏的摩托车从第1辆到第7辆,行程从1公里到可绕地球10圈.......
20多年前,生长在山西大山里的贺星龙考上了卫生学校,家里没钱供他上学,是全村乡亲凑钱才圆了他的学医梦。毕业后,为回报父老乡亲,他放弃到县医院工作的机会,回到山里,当起了乡村医生。
18年来,贺星龙怀着感恩的心,对父老乡亲有求必应。他承诺24小时上门服务,从不收诊费。村里人有事一招呼,贺星龙马上就赶过去。有些乡亲付不起药费,贺星龙就记个账,但他从不催账,后来干脆把账本全都烧掉。有人问贺星龙,你有行医的本领,为什么不出去挣大钱?贺星龙说,我不能走,走了就对不起良心,对不起曾经帮助过我的老百姓。我在哪里当医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哪里最缺医生。贺星龙就是这样,把自己全部交给了乡亲,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那句入党誓言。
贺星龙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一个医者之心和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穿梭在家乡的川塬梁峁之间悬壶济世,遍布各行各业的共产党人,都应该向贺星龙学习,学习他牢记宗旨、牢记责任的政治品格的政治品格,在新时期,要做好一名优秀的、忠诚的、务实的、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学习他扎根山村、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不畏艰辛,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信念坚定,始终心系村民;学习他精湛的专业技术、高尚的道德品格,以毕生维护医学的神圣、守护医生的职业尊严......
贺星龙用自己的行动弘扬医者职业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要牢记宗旨意识,有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心中时刻装着百姓,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切实践行贺星龙同志的精神!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8
刘贵芳所在的南阳堡村不仅人口多,还居住分散,这使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难干难管。为了提高村民的保健意识,她在利用卫生所的宣传栏定期向村民宣传卫生防病知识的同时,投资3000余元购置了高音喇叭,利用每天吃饭时间宣传国家卫生方针政策和各种健康知识,每年健康宣教的广播时间达400余小时。新农合作医疗开始后,她就挨家挨户摸底调查情况,做群众思想工作,发放宣传资料,使新农合政策家喻户晓。征收农合资金时,有些困难户一时没出钱不能按时上交,她就自掏腰包帮助垫付,一门心思想让村民尽快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由于她的努力,几年来南阳堡村村民参合率均在98%以上。
在农村行医不同于城市,没有饭点没有节假日,交通的不便,使一些急危重症病人必须及时处理。他从医27年来始终觉得,及时帮助乡亲,解除他们病痛,这是自己在所不辞的职责,今年3月1日晚上1点,她的电话响啦,本村苗双英大出血危在旦夕,初步诊断为前置胎盘导致大出血,必须尽快到大医院抢救,否则胎儿和孕妇都有生命危险,为了抢时间,她用自家车把患者护送到了邯郸妇幼医院,回到家后已经是凌晨5点多了。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19
在人们的印象中,有一个细心的女儿照顾,对于卧病在床的老人来说是最为渴望的事情。而作为儿媳妇的刘贵芳却以她朴实的孝心感动了公婆和乡亲。20xx年底,公公因脑出血瘫痪在床。从此,刘贵芳便坚持每天为公公喂饭喂水、端屎端尿、测血压、做肢体锻炼,家里的重任全都落在了她自己的肩头上,既要照顾瘫痪在床上的公公,又要照顾年老多病的婆婆,还要干好卫生所的各项工作,这么多的事情,别说是一个柔弱女子,就是一个强壮的小伙子也难于承受。平凡之中见伟大,刘贵芳却用自己的努力做到了,起早贪黑,无怨无悔,虽然很勤苦,但她却很充实。刘贵芳的事迹迅速在全县传开,谁说媳妇不如女儿?
她的事迹感动天下,20xx年11月16日至20日,央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栏目组派出两名记者到该村采访报道,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县电视台、邯郸电视台、邯郸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等百余家新闻媒体也先后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爱人者,人恒爱之,凭着一颗善良、博爱的心,刘贵芳不仅赢得了患者的尊重,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珍藏在抽屉里的荣誉见证了这名女村医的美丽人生。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20
XXX,女,32岁,大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山东省商河县XX街道办事处三里庄村人。自1998年至今担任三里庄村卫生室医生,13年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超多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她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其主要事迹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
XXX自从担任XX街道办事处三里庄村卫生室负责人以来,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扎根农村基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群众好评。
二、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爱心是XXX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扎根农村基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XXX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她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三、积极完成上级部署任务
2010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XXX被选为第一届村卫生室室长,她个人投资30余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合作医疗门诊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卫生法规来规范医疗活动,自觉理解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严把采购药品质量关,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及过期药品,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同时,2011年为辖区内2000余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完成儿童免疫400余人次,并圆满完成其他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四、与时俱进,提升自我
XXX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积极参加卫生局、县医院及中医院等上级单位组织的培训学习,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老医生、领导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于2011年7月考取了济南华洋职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并以优异成绩结业,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XXX以她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她赢得了农民患者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就应引XXX为自豪,以XXX为榜样,像她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21
王森鑫,男,33岁,汉族,是河南项城王明口镇苗庄村一名乡村医生。十几年来,王森鑫同志在行医生涯中,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以真情真爱为老百姓服务,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乡村好医生的颂歌。
扎根农村,矢志乡医终不悔。
“我是农民,我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农村,离不开我的乡邻,我要一辈子扎根乡村,尽我的力,尽我的心,为村民看好病,守护村民的健康”。王森鑫常说这句话,也是他热爱本职工作,不畏条件艰苦,扎根农村,为家乡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的无悔追求。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最基层的乡村医生,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长年累月,救死扶伤,无怨无悔。为了改善治病条件,他千方百计建设村卫生室.在条件十分艰苦,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建成了在全市一流的村卫生室,面积达到了400多平方米,成为周口市示范村卫生室,实现了“村民小伤小病不出村”的目标,一些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实现了就地治疗。
爱岗敬业,心系患者显真情。
王森鑫医生爱岗敬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业以来,他一直坚持边理论学习,边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利地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医疗技术日益提高,受到乡亲的信赖,吸引了周口、界首等地的患者慕名前来求诊。尤其是情牵患者、心系病人,倾尽全力服务村民的感人事迹,在王森鑫的行医生涯中多次发生,被人们津津乐道。大家都夸王森鑫是个“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王森鑫心里时刻装着村民的疾苦,无论风霜雨雪,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老幼贫富,总是随喊随到,不讲价钱、不提条件,有钱看病,无钱也看病。2005年3月的一天,彭庄村57岁的村民张某头疼难忍,神智不清。王森鑫火速来到患者家中,初步诊断为脑出血,由于患者家庭经济困难,当时患者血压太高,乡村道路不好,长途转送颠簸对病人有一定危险。患者家属一再要求在家中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去市医院确诊。经过精心治疗,7天后,患者的一般症状有所改善,神智稍显清醒,说话也能听清一些。应患者及其家属的请求,王医生一同将病人护送到项城市中心医院做了CT检查,被确诊为脑出血,证实了王森鑫的最初诊断是十分准确的。后因住院费昂贵,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回家请王医生治疗。经过王医生一个多月的细心诊治,患者开始下床走动,半年后就可做一些家务活了。张某一家人逢人就说是王医生救活了他,挽救了他们一家。
热心公益,一腔热血写大爱。
他把医生的博大的爱心融入到公益事业中去,把公益事业作为自已的社会责任,赢得了社会的称赞。王森鑫在行医中有一个死规定,凡是前来就诊的残疾人都减半收费,对困难残疾人实行免费治疗,多年来,仅此一项就为残疾人减免药费达3万多元。王明口敬老院有20多位老人,王森鑫医生时刻惦记着他们,每到周末都会到敬老院免费义诊,免费送药,几年来为敬老院免费送药5多万元,受到社会的称赞。
在公益事业中,王森鑫率先垂范,事事处处都走在前面。村里道路年久失修,每逢下雨,道路泥泞,村民苦不堪言。王森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率先捐款3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捐款修路。此后,他又跑前跑后,指挥大家修路。不到一个月,村里的道路就修好了,村民们高兴地说,“今后下雨再也不怕了,多亏了王医生。”
村里的学校该修了,他又拿出2万元对学校进行了修缮,村里的孩子再也不为上学发愁了。一件件实事感动着村民,也体现了王森鑫的`拳拳之情。
为让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王森鑫把困难群众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倾注了真情真心。本村村民王仲敏,生活全靠他一年四季外出打零工来维持生计,几年前,他身患脑血管病而落下残疾,生活极其困难,属典型的贫困户。王森鑫把王仲敏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拿出2000元帮他成立了小商店,使他重新树立了生活信心。去年,王仲敏的小孩子考上大学,王森鑫立即又拿出2000元,让他顺利上了大学。几年来,王森鑫视王仲敏一家为亲人,把他们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真心关怀,真心帮助,使王仲敏逐渐摆脱了贫困。
家住苗庄村67岁的肢残苗珍香老人生活十分困难。2009年5月18日,王森鑫到老人家中了解生活情况后,给她送去了大米,面条,花生油,洗衣粉,棉被等生活用品。从此,他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今年春上,突降暴雨,王森鑫担心老人家的房屋经受不住风雨,就去看个究竟。短短的二里路程,他走走停停,走了近50分钟。当他满身泥水出现在老人家门前时,苗珍香激动的说:“我躺在床上都不敢睡,你来,我心里就踏实多了,你真是比亲人还亲啊!”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旱灾等,王森鑫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王森鑫助残、救灾捐款达20多次,计8000多元,捐赠衣物100余件,便民义诊服务150多次,免费义诊群众2万多人次,帮扶困难村民6户,帮助贫困大学生11名,资助资金6万元。
十几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村民们给卫生室送来一个个锦旗,这是发自群众内心的感慨,更是对王森鑫的无声赞誉。他先后荣获了周口市先进乡村医生、项城市先进乡村医生、项城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面对未来,王森鑫以“为了村民的健康”为己任,执著追求,无私奉献,为农村卫生事业作出更大的新的贡献。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相关文章:
美丽乡村先进个人事迹800字10-11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06-11
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06-14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201606-22
乡村振兴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精选5篇)08-16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精选5篇)08-24
2016年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04-23
乡村医生总结01-21
乡村医生的对联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