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声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这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讲究艺术性的学习和体验,为此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来讲这一节课。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仅有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还有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欣赏带有声音的动画,还亲自动手用器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分工协作探究,每组独立进行探究,而对于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运用多媒体展示给每一位学生,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本位”的精神,同时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媒体应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师生共同欣赏一段音乐和一段噪声,请学生谈谈对这两段音乐的感觉,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声音给人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播放音频学生仔细听两段音乐,讨论并说出对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觉。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理解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可以通过钢尺或大小音叉,刻度尺等等的振动来感知、认识。在频率的学习方面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来认识。响度比较容易,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音色的教学是个难点,认识音色可以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导致振动方式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讲解。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音调的概念,明确音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并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钢尺振动实验,发现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音调的概念及音调的决定因素——频率
难点
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
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乐器发声不同。
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
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
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板书)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师演示钢尺实验。教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长度,控制每次振动的幅度,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声音的不同。
学生会发现:如果将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慢,声音较低沉;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教师讲解:音调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物理上用频率表示物体的振动快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活动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教师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行时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翅膀的振动,但能听到蜜蜂“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学生讨论:蜜蜂翅膀振动较快,频率高,蝴蝶翅膀振动较慢,频率低,所以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人耳的听声范围是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
之后教师通过PPT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通过问题的形式,加深对音调的理解。
问题:某昆虫靠振翅发生,如果昆虫在2s内振动了700次,那昆虫的振动频率是多少?人能否听到这种声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声音除了音调外还有什么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制作一个乐器,尝试解释原理。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材分析
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
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
课题:声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
(一)手耳并用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敲大木鱼,声音浑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木鱼,声音清脆。
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板书:
声音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
板书:
声音振动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频率:振动的快慢
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
(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力敲铜锣,锣面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锣面振幅小,响度小。
你是怎样比较出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将手指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手指振动越强烈说明锣面振幅越大,振动轻微说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观的反映方法吗?
生2: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
还有其它的做法吗?
生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音叉振幅小,响度小。
板书:(将响度与振幅用箭头联系起来)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四)探究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游戏: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古筝演奏)梁祝2(二胡演奏)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板书: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师介绍: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自己阅读教材,还能学到些什么?
让学生自学频率的概念、单位、超声波、次声波等知识,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想想议议: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六)课堂练习: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六、想一想,议一议
(师):问题设置
(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
2、“震耳欲聋”是指很大,“声音刺耳”是指很高。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听起来感觉不同的两个声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
(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
2、假如你驾驶着一架超音速飞机,且能听到外面声音,这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异样的情景?
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讨论、表述、
八、课堂回顾
(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
(师):播放结束曲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理解人声音的特性。
2、体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响度、音品。
3、了解声音的特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课前已让同学们准备好教学案、课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爱的奉献”问学生能否分辨出来,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后就明白了,(激起学生气氛“大声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特性这节课(板书课题:三、声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沈阳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时由于调过高拔不上去,欧了,还有俗话讲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对调”这里的“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声音特性之一音调
(板书: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们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是从音乐学中讲的音阶的高低,比如1234567i(用唱或是演奏让学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浑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细。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用画眉哨演示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调低而女生的音调高,那么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来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长度拨一下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橡皮筋振动的快慢上去)
再拿钢锯条做实验:拨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锯条拨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锯条振动的快慢上去)
学生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2、3小题并归纳
教师总结:
2、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音调就越低。
物理学中为了表达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频率,
3、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介绍频率的概念)
赫兹Hz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交流也好歌唱也好,发声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比如调高了唱不上去,过低了说不出来),实质上我们的听觉也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大家快速阅读课本20页,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分享并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4小题。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评价超声波、可闻波、次声波等知识点。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声音的第二个特性,好不好?
学生回答
教师要求大声点
再大点声回答
问这三次回答有什么不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三次声音的大小或强弱不同,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声音的又一特性响度
板书并定义(二、响度)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有些词语“震耳欲聋”、“窃窃私语”)
那么响度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探究一下:
几次敲响音叉且使这几次响度不同,观察叉股弹开乒乓球或钥匙幅度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2、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完成教学案(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填空部分并思考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两个小游戏:
大家都闭上眼我拍到谁谁就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大家仅凭听说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闭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演奏学生来猜
同学们之所以能分辨出来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一样,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声音的第三特性音色
板书:
三、音色
可以区别不同的人或乐器
小结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础训练(比比谁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另一人回答选择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实际中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1)
(1)“赛马”欣赏2分钟视频展示:让学生认真欣赏,谈谈感受。
(2)教师指出:像刚才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3)教师提问:那么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呢?
2、引入(2)
介绍:俄罗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声音的奥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声音的音调
(1)教师演示:
①用电子琴弹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让学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频播放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让学生感受不同。(展示课件:声音的音调)
(2)得出: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①分组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分组实验:用硬纸片快慢不同的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频率的概念
①我们把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Hz(板书)。
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板书)。flash课件展示:音调与振动的快慢、
(5)学生看书,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力和发声范围图。
(6)教师提问: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那么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我们能听见吗?学生回答,找出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
次声波:发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超声波:发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板书)
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声波和次声波。
2、声音的响度
(1)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击鼓,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改变录音机的音量控制开关,让学生声音大小或强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声音的响度。
(2)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教师演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③教师提问:响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学生思考、猜测。)
④师生小游戏:教师小声说一段话,后排学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学生能准确说出。
⑤学生得出: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⑥师生归纳总结:影响声音的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板书)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猜乐器”: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歌曲,让学生指出不同的乐器。
(2)学生小游戏:让后排的几个学生说同样的话,前排学生不回头指出说话学生的姓名。
(3)教师提问:你凭什么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同学?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特色叫音色。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
知识: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现乐音特征中的特殊优势。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7
声现象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且较有兴趣,但对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响度这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对音调概念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所以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中,让学生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声音的特性》,讲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同科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探究活动紧绕“响度和音调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活动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强调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进行实验。然后,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最后,引导学生对“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和“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活动进行大量对比,从对比中明确响度、音调的概念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区别,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响度、音调概念。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弱。
2.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况。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4.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有时候表现的还是不够沉着。
三、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应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给其足够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适时的进行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8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五、教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六、教学辅助手段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体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听到的各种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求真的态度,。
(2)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猜猜我是谁?”
(2)引出课题。(听听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一)倾听、感受声音。
(1)你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外的声音吗?
(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声音?
(3)为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学生模仿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二)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边说边做)
(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声音分别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液体、固体、气体
(6)汇报,小结: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
(三)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变化 通过拍手活动,分辨声音的大小。
(2)分辨声音高低的不同
通过敲鼓、弹琴等分辨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等。)
(四)再次验证声音的变化。
(1)研究打击力度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一个同学敲,其他同学安静地把耳朵向中间凑听。
(2)完成记录单一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
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
用很大的力
用很小的力
(3)再次来验证声音的强弱
(4)研究不同的音叉发出的声音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力敲击了同一个音叉,发现轻敲时声音比较小,重敲时声音比较大。我这这里,还有一个音叉。大家看有什么不同?(小大不同)这两个音叉声音会有什么不同?
(5)完成记录单二(重点关注:力度一样)
(6)再次来验证声音的高低
三、总结回顾,拓展提升
通过这节课听听声音,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声音的哪些方面?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会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初步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探索声音的乐趣。
活动重点:
借助材料制造声音,制造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
幼儿操作常规。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科学操作经验。
物品准备:
各种空瓶子、罐子、盒子,小石块、豆豆、米粒、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制造声音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二、探索声音
1、 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
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小结: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
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 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乐音与噪音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动室里应轻轻地说话。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9.声音的特性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