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通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
2、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
3、学生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受,体会其“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争论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金人的铁蹄踏进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安静的生活。从今,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转变。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飘落天际。
她历经人事沧桑,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全部的不幸,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一天,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衰败的菊花,面对着旧时相识的大雁,面对着梧桐细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
千年之前,李清照孤独离开人世,但她的诗词流传于世,盼望能从茫茫人海中查找知音。千年以后,许多人用朗读的方式和这位女词人进展了心与心的沟通。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乐朗读。
二、听读,初步感知全词
(一)播放学生录音《声声慢》。
1、问:这是咱们班同学自己配乐朗读的《声声慢》,大家认为读得怎么样?
生:好(或还行)……
2、那我们之前说过,朗读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是需要留意的,比方字音、停顿、节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不行能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专业的朗读者,但是经过每个同学感情浇筑的朗读,却会有着别样的光荣。固然,要读出诗词的感情,还是要先走进的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让她的词作,带我们进入她的世界。
对于这个朗读录音,我先不作详细的评价。我信任,等我们这节课完毕的时候,大家对于这首词作的的朗读,会有更多的体会。
三、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
阅读诗词是心与心的沟通,朗读也是如此。词中的感情,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后,才能明白的表达出来。感情,是诗词的灵魂。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一)大家都至少读过一遍《声声慢》,我想请大家告知我,读完这首词,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哀痛、孤独……
问:假如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愁
上节课我们说过,李清照的词可是分为前后两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和自己孤独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找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在词的最终说“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仅一个“愁”字还表达不了。而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李清照又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
1、“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鉴赏。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特别之高,说是“特别制胜,匪夷所思矣”。
(1)我们之前见到过叠字的诗句吗?(PPT展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三国演义》主题歌(杨慎《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问: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动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难过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全部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2)分析7个叠词中蕴含的层次。
问:开篇十四个叠字,我们可以简洁地分析一下层次。寻寻找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人在什么状况下才寻找?
答:有两种状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要去查找,一般不说“寻寻找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找觅”,仿佛始终在找在什么。
问:那么李清照她在寻找什么呢?
答: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间。
问: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
答:诗人究竟在查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古玩字画?词人“寻寻找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予。
问:查找的结果如何呢?
答:查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问:“冷冷清清”,指的是什么呢?
答: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四周的环境确实是冷清,冷清还反响出内心的冷清。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种孤独。
问:最终的“凄凄惨惨戚戚”呢?
答:“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气氛已覆盖全篇。
(3)PPT展现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此叠字的评价,与学生的解读分层一样,提高学生的自信。
(4)朗读指导:“寻寻找觅”四字,应读得缓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调,轻声读,“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则要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悲的感觉。
2、小组争论,解读词中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看四周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淡酒
①有关“酒”的诗句:(PPT展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点拨:酒总是与“愁”的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淡酒”呢?——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说明了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③结论:淡酒象征浓愁。
(2)秋风
①有关“秋风”的诗句:(PPT展现)(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②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①有关“雁”诗句:(PPT展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②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常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③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略讲)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PPT展现)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②点拨:李清照词中多用“黄花”意象。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落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的感情已慢慢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③结论:黄花凋零,容颜憔悴,心境不复当年。
(5)细雨(略析“雨”意象,详讲“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PPT展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忙,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②结论: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结合细雨,详讲“梧桐细雨”意象。)
①列出有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PPT展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单独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②点拨: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则是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渐渐地落下来。显得非常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孤独。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呢?宁静的时候,夜深人静却无法如水的时候,心中有着万千的愁情无法排遣的时候。
班里有同学喜爱读《红楼梦》的,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观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拟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实。
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终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总结:词人满腹愁绪,本欲借酒浇愁,然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此人眼前的一切是到处生愁,景景牵愁,物物惹愁,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愁的世界。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愁还可形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得完的。所以,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言已尽,但愁难了。
(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词中屡次写到愁,但此时的“愁”,相比于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PPT展现:李清照大事记
由亡国到丢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当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答:丧夫之痛
寡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补充:结合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内涵还可包括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女人和学问分子双重身份的孤独、怨愁。
四、再读,学生体会情感。
(一)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请学生再次朗读词,大家评价。
2、教师播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传达情感的意象,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背诵全词。
学生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全词。
五、结语。
一杯残酒,一阵秋风,一声雁叫,一地黄花,一滴细雨,一树梧桐,一个千古断肠人守着窗儿,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带来这首传颂千古之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损害和痛苦,在艺术的空间都会得到补偿,而这,就是我们的幸运了。
《声声慢》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式
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剪梅》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二)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三)鉴赏:
一)一提到《声声慢》,我们首先会想到哪一句诗词?(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1、逐句分析
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2、归纳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曲尽思妇之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列出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②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②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小结: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伴着音乐,再一起来齐声诵读,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时间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
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生: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四、结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五、作业
准确理解了词中的意象,感受了词的意境,把握了词中愁的内涵后,请同学们将《声声慢》改写成诗歌或散文。
1、展示学生作品
2、展示教师作品
板书:
叠词 增强了音韵美 哀婉 凄凉 基调
曲尽 思妇之情
淡酒 黄花
过雁 晚风 愁: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梧桐 细雨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声声慢》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并体会词人之愁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学习重点
凄苦意境的深切感受,厚重愁情的深入体会。
学习难点:通过与早期词作的比较阅读,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①知人论世
通过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和《武陵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②诵读法
③“情境法”教学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④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人类灵魂不朽的造化。徜徉诗歌的殿堂,我偏爱易安一人,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易安的'词作,易安的世界。
【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能让学生快速走进教学氛围,快速走进作者。】
2、知人论世
诵读李清照前后期的三首作品[《如梦令》两首、《武陵春》],让学生发现、总结李清照前后期词作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读诗词。
【教师总结】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悠闲、充裕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此时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新明丽;后期饱经离乱、颠沛凄苦的生活使她的词多写其悼亡之悲、怀旧之思,词风哀婉凄凉。而《声声慢》写于词人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
【这个环节在训练概括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涵咏词韵,走进作品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词的基调
(2)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诵读,诵读者自己评析为什么会这样处理情感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自我点评中进一步明确词的基调和情感。
(3)全班齐读,把握节奏,情感、,教师做最后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4、合作探究,解读作品:
教师提问:找出你喜欢的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并作赏析
学生合作探究后展示,教师引导总结。
课堂预设:
(1)缘愁选景——感悟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2)缘愁选景——品意象析愁情
分析“酒”、“风”两个意象:
明晰:酒是“三杯两盏”,量并不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说明并非酒淡、酒少,而是愁浓。“乍暖换寒时候”并非天冷,而是词人的孤单寂寞与凄清。
分析“雁”这个意象
明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分析“黄花:这一意象
明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故花盛,则以乐景衬爱情;花衰,则以哀景写哀情。
分析:“梧桐”、“细雨”两个意象
明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教师总结:“处处景语皆情语”,词人借助一系列意象来表达她浓浓的愁情,虽不见一“愁”字,但字字读来皆是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结合诗歌的传统意象和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高他们解读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3)以愁作结——品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愁之内涵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亡国之恨
5、诵读提升
在理解作品之后,再次诵读作品,品味作者浓浓的愁情。
6、拓展延伸
结合你对作品或作者身世的理解,选取本词的相关意象或词语,完成下面的对联。
淡酒怎敌晚风,冷冷清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窗酌酒,雁过天寒风愈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当堂完成写作并展示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作品和作者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鉴赏能力】
7、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读《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课后作业: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你们知道哪些呢?课后请收集相关写愁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声声慢》教案4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声声慢》教案5
学习目标:
1、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
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明确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诵读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个别同学朗读
(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
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
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品读赏析:
(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
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
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可见,“西风”是秋风,有令人哀愁的意思。
板书:淡酒、急风
(2)鸿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雁”在诗歌中有什么意义?
生:雁是候鸟,春来秋往,总能牵动游子的思归之情,代表了思乡和思人的意义。词人看到北雁南飞很伤心,因为它是从词人故乡来的,是“旧时相识”,不禁引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师:为什么是“旧时相识”?
生:雁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如今曾经为她和丈夫传达相思的鸿雁还在,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了。《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板书:鸿雁
(3)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也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花满地,“憔悴损”也指的是菊花的枯萎凋零,你怎么看?
生:憔悴损,写出了内心的疲惫。由于心情不好,无心看花,虽值菊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板书:黄花
(4)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最早,梧桐叶一落,秋天就到了。“梧桐”在诗人的笔下,向来就有凄凉意。
苏轼《卜算子》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李煜的《相见欢》中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句子。可见,
而“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这种点点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雨滴不是滴在树上,而是滴在了词人的心里。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可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而在这里,此人却将“梧桐”和“细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哀伤凄凉意更浓。
板书:梧桐细雨
2、词人除了通过这些意象含蓄委婉的抒发愁绪,词中还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发感情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到底妙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A、有音韵美:如果改成“寻觅,冷清,凄惨”行不行?为什么?
增加音韵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回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写愁层层递进:词语的叠加可以增加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寻觅”只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而“寻寻觅觅”则指的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寻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把那种若有所失,又遍寻不到的失落、怅然深刻的表达出来了。“冷清“侧重的是环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则不光写出了环境的冷清,还写出了内心的清苦,从而过渡到“凄凄惨惨戚戚”,内心的凄楚,凄苦,凄清,凄凉,凄惨,就入木三分,无以复加了。词人“愁”到了极点。
C、无斧凿痕:对于词中叠词的运用,人们的评价向来很高,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不是为文造情,而是情到浓处,自然而然从心中流淌出来的。如果改成“思思念念,惆惆怅怅,悲悲切切”行不行?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了。“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语言说得清啊!
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最妙,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二)词人为什么而愁?根据了解的词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擅文。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达理,“善作文、工词翰”。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文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的这首词与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独居之愁丧夫之痛流离之苦亡国之恨
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字字深切,句句伤怀。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又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咀嚼这些文字,体味词人情怀,打开你的心窗。伴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诵读,感受这凄美的意境。(放音乐,音乐用林海的《琵琶语》)
五、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一剪梅》,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不同的愁思。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诵读,思考:两首词所写的愁有何不同?
前期:儿女情愁闲愁私愁清新明丽
淡淡的愁相思之愁有盼头少妇时期细腻深婉闺情离愁清丽明快
后期:亡国之痛深愁大爱沉郁感伤
浓重的愁死别之愁没盼头万年寡居凄凉孤寂怀旧悼亡凄婉哀愁
六、背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通过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感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唯美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的享受齐声背诵《声声慢》。
七、结语:
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鸣,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多种意象,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美,一种文学的美!
《声声慢》教案6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课前2分钟打开“二泉映月”音乐
《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民乐,使瞎子阿炳通过如怨如诉的二胡声演绎的人世间的悲凉。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专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再次打开“二泉映月”做背景音乐)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3、过片“滿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憾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五、除了描写景物的词句外,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让人心不宁,景亦冷,情凄苦,种种情绪弥漫开来。起首三句比较形象,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今天的我们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厚重。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蕭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滿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师:(打开“二泉映月”音乐)让我来随着音乐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词,大家最好是半闭着眼去到李清照那个凄凉的感受中。细细体会人世间的悲凉.
六、合作探究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请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勾画)
七、总结:
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一个女词人,经历了战乱离散,终于因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着无数后人。让我们记住这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记信这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
八、饱含感情的诵读《声声慢》
《声声慢》教案7
【教学目标】
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1、结合注释,翻译本词。
2、了解作者,并熟练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板书)。首先让我们先回忆背诵一下以前接触过的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很好,在这首诗中,李清照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举项羽的不肯南渡来讽刺懦弱无能、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在背诵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李清照慷慨激愤的形象。但她反映同类题材的词却不同,我们今天要学的《声声慢》也表达了李清照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慨,但却表达的含蓄委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本词所蕴涵的情感。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
二、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口
生:(略)
师:很好,从大家的朗诵中,我知道大多数同学能够把握住本词的基调,说明大家作了很好的预习,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我们听录音随读,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位老师是怎么读的,看看我们对词的把握是否恰当,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有那些缺陷。
(一起听录音)
师: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1: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读时的“愁苦”基调,而且好像正听到作者在向我们诉说心中的愁苦之情。
生2:在他的朗读中,我感觉作者所看到的景色是“灰色”的。
生3:我觉得我们跟录音比起来,对词中情景的阅读把握的不是很好。
(别的同学点头赞同)
师:(面对大家)说的有道理吗?
生:(一起回答)有。
师:(故作疑惑)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一步一步看,首先词中到底描写了哪些景物?
三、深入探讨,揭示方法
生:描写了这样几个场景:
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师:大家说的好,可以说引用原词把作者描述的几个场景表达出来了,但这样听起来、看起来似乎有点累赘,我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让人看起来就一目了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一下。
(同学举手回答,老师跟着一起帮助指导)
师:好,大家总结的很好。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成果展现到黑板上:
“淡酒浇愁”、“秋风劲吹”、“征雁南飞”、“黄花憔悴”、“独首窗儿”“雨打梧桐”。
(继续与生的对话)
师:景物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你们认为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呢?为什么?
生:心情很忧愁,从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就可以看出来,都是一些感伤之景。
师:难道仅仅是“忧愁”吗?
(生看词,后恍然大悟。)
生:“怎一个愁字了得?”
(老师板书,并作总结。)
淡酒浇愁
秋风劲吹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独首窗儿
雨打梧桐
师:对,面对“秋风”“征雁”“黄花”“雨打梧桐”等极易让人忧愁的景象,词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连“愁”字都无法表达她忧愁之心。这种把诗歌中的形象、景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其中用来表达情感的形象与景象,我们则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在诗词鉴赏中,通过把握意象来理解情感,是我们诗词鉴赏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从本词的鉴赏中我们可窥见一斑。
(板书:意象 情感)
四、查漏补缺,消除盲点
师:可以说,到这里大家已经基本把握了本词的核心,但老师还有个疑问:作者面对此情此景之前,心境怎么样呢?面对此情此景之时,有人陪同吗?
(部分同学开始疑惑并陷入沉思,有的同学开始举手。)
生:词人无人陪同,心情凄惨、悲戚。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可知。
师:很好,“寻寻觅觅”是写独自一人在屋里东寻西觅,“冷冷清清”是写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又引起了词人内心“凄凄惨惨戚戚”的感伤,这七组叠词很好的渲染了作者愁苦的心境,正像同学们所说的,这也促使词人的眼睛变成了灰色的了。
(以上边讲边板书)
结果
引发
表现
淡酒浇愁 秋风劲吹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独首窗儿
雨打梧桐
意象 情感
五、总结方法,学会运用
师:好,通过阅读、朗诵,在把握整词基调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抓意象,终于分析出了词人当时的情感。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词中到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自我评析】:
新的课程标准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学生要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本主义语文教育理念。《声声慢》一课的教学构想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其重点有四:
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对学生所能理解的点上,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始终以平等的姿态,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对话,既显语文科学的逻辑,又有融融其乐的自由课堂。
②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在教学设计中,我以一首词作为载体,用探讨的方式在无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意象”在整个诗词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并以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以强化他们运用这一方法的意识。
③注意联系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构思。在对本词的设计中,我注重阅读朗诵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朗诵为起点引导学生体悟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
④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把握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他们解读文字时难免有盲区甚至误区,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在解读中,有一些粗心的同学忽视甚至误读“寻寻觅觅”一句,这时教师在备课中就要进行准备,在教学中发挥教学智慧,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后来的结果证明,学生基本能够运用这一方法,对诗词进行初步的鉴赏。当然,这堂课的设计中也有一些问题。在诗词的教学中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以意境的再现深刻体会作品的主题。但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目标的单一,为了让学生对诗词鉴赏有一个“鉴之有效”的方法,只能进行有选择的放弃,但这样的放弃似乎割断了诗词鉴赏的完整性与整体性。
《声声慢》教案8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词作的艺术风格。
2.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在品读中欣赏
教学难点:
意境的品味。比较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比较法:
阅读欣赏、品味理解两首词的内容、感情基调。
拓展训练:
课外阅读、摘录、收集与这两首词的内容、境界相似的诗词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文学作家灿若繁星,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令读者陶醉。其中,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以它独有的风格闪烁在中国文学史的殿堂里。今天我们将欣赏这座文学殿堂里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婉约派作家秦观和李清照的词作——《鹊桥仙》和《声声慢》
《鹊桥仙》和《声声慢》都是词牌名,不是词题。《鹊桥仙》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之事。《声声慢》原来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的比较平缓,李清照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便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
二、作者简介:
1.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他擅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其词则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词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
2.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是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的词人。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在其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她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幸福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夫妻恩爱尤佳。后因北宋新、旧党之争,而回到家乡度过了近十年时光。南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辗转流浪于浙江金华与临安一带,郁郁而终。她的词1
以北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围绕自己的闺阁生活来写,以闺愁和夫妇别离之愁为主;后期词则以家国之思为主。
三、朗读欣赏(根据词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1.学生试读
2.教师导读
(一)《鹊桥仙》词的上片写这对仙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全词人物的感情喜忧交加,但基调是昂扬的,读时以欢快为主。词上下两片的结构相似,都可以分为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得轻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全词四小节又类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读时须有与此相应的语气,要有鲜明的层次感。最后一小层即“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读此句须放慢语速,声音要柔和些,且有余韵——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声声慢》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丈夫病故,夫妻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作,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基调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读时以“愁”为主。
词的起句很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朗读起来,非常哀婉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当她自己还未开口时,听众已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忧伤的情绪还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3.学生齐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读中点拨、品味、欣赏(现在我们来边读边品位这两首词)
(一)《鹊桥仙》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那些正在飞驰长空的闪亮的星星仿佛正在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相思之苦,忧恨之长]。“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极力形容银河的辽阔,“暗渡”二字点出“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写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此句写牛女相距之远,相见之难,。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便抵得上人间卿卿我我,千遍万遍的缠缠绵绵。词人以“风”是“金”的、“露”是“玉”的来热情歌颂这种爱情的圣洁与永恒。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写爱情的回报]。可相会的时间又是那么短促,这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刚刚相见怎么又到分离的时刻!怎么让人忍心回头去看回去的“鹊桥归路”呢!“忍顾鹊桥归路”,是写别离,那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真是“相见亦难别亦难”(让人不忍心回头看)啊!此时无声……
词笔至此,词人忽又“柳暗花明又一村”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是写主人公互赠誓言,充分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久长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歌咏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这种爱情是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心之相印。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一反常人对爱情难舍难分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并巧妙的与上篇的议论遥想呼应,升华了人世间夫妻之间的感情。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下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我欣赏《声声慢》,并和《鹊桥仙》作对比]
学生自赏要求:
1.找对比点:基调:情感线索表达方式艺术表现手法
2.找关键词:
(二)《声声慢》
「寻寻觅觅」词人心中孤独空虚,想找到失去的东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然而,寻觅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身的冷清和满心的忧伤凄楚,觅无所得。]这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公冷清、凄惨、忧伤、极度空虚、孤寂无依的凄凉处境。
加之天气乍暖还寒[天气忽冷忽热],实为最难将息[调养休息]!
“三杯两盏淡酒”本应是借酒消愁,但愁仍难排遣,因为愁情,加之“晚来风急”三杯两盏淡酒“敌不过”。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可词人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一个“晚”字,暗示“到黄昏……”的处境。这三句,实为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蓄未说之事略加点明。仰望天空过雁,却勾起的是对往事的伤心回忆。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
勾起了故乡之思,可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
鬓生华”《清平乐》;“旧时相识”也是作者早年写给赵明诚《一剪梅》词中的句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撩拨了思夫之情。“旧时相识”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把词人久经飘泊,独在异乡,今非昔比的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真是死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生者独自悲啊!这就越发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和孤独无依之感
下片直承上文。俯视满地盛开的菊花,然而,自己却因忧伤憔悴而瘦损了,那有知己共赏共摘呢!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啊!
好不容易挨到黄昏,却又下起了绵绵细雨,这种境况,怎么能用一个“愁”字说得尽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一点雨就是一点愁,“点点滴滴”的雨就是千丝万缕的愁,连绵不断的愁。如果说自然界的风雨是吹打在梧桐树叶上,那么,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无形的风雨却打在愁人的心上!愁啊!愁!愁-愁-愁!如果用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我倒认为这种愁还有量度,可以释怀、可以流放;而李清照的愁却如泰山压顶,又如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将词人重重的压住、团团的围住,让她喘不过气来!是掉进深渊的愁,是无限愁!这种“愁”也不是《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这种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愁,任何比喻在此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结尾的反问句式,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功效!使词人的愁显得无限的长….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感情基调(要求学生总结、归纳出一条线索)
《鹊桥仙》主人公有“弄巧”“传恨”的相思之苦——但也有“暗度”相逢的喜悦情怀——更有“柔情似水”的蜜意缠绵、互吐衷肠的回报——虽有“忍顾”时难舍难分的别离——但因有别后的互赠誓言、有久长情的安慰,为下次的相逢“暗度”增强了信念——可谓“天涯咫尺”,所以是情有所寄。
《鹊桥仙》人物的感情虽是喜忧交加,但基调是昂扬的。为什么呢?客观现实虽然是黑暗的、冷酷的,但主人公能“金风玉露”“暗度”“相逢”其生活的态度,奋斗的精神是昂扬、难能可贵的。虽然相逢的时间是短暂的,但相逢是甜蜜的、幸福的。因能有下次的相逢而信心百倍、互慰互勉。
《声声慢》:主人公因孤独空虚寻觅——其结果依然是冷清、凄惨、忧伤、[觅无所得],加之“乍暖还寒”更加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难将息——虽想借酒消愁,但“淡酒”“敌不过”晚来劲风,却是愁更愁—-有旧时相识[却独在异乡、物是人非、阴阳相隔]――有满地盛开黄花[却无知音共赏共摘]——只有独守窗儿[无奈地听雨打梧桐之声]这是多么凄惨、悲凉的处境啊!词人寻觅的结果是掉进了愁的深渊!——无限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所以,词的基调是深沉凝重、哀婉凄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以是情无所托。
2.艺术特色
(1)写法上都具有独创性:两位婉约派词人都是通过环境渲染、人物心情的刻画
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但都各有特色。
(2)表达方式上。《鹊桥仙》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声声慢》是以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于一体,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受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附:板书设计
基调 感情线索 主旨 艺术手法
写景抒情 议论 环境 烘托
昂扬情有所寄:弄巧、传恨——暗度——风、露——柔情、佳期——忍顾——互赠誓言
(相思苦)——(相见难)——(胜却)——(回报)(别离)(情久长)
乐景 写哀 哀景 写乐 天涯咫尺
深沉凝重 情无所托:寻觅——冷凄忧——暖寒酒——雁花——独守——梧桐细雨
哀婉 凄苦、空觅无得 难将息敌 不过旧时相识 凄凉 愁无限
愁更愁 睹物伤怀
铺叙 写景抒情
【《声声慢》教案】相关文章:
《声声慢》教案03-05
声声慢教案10-27
声声慢教案02-17
《声声慢》教案06-08
声声慢的教案05-14
《声声慢》鉴赏教案06-22
课文声声慢教案08-25
声声慢教案范文08-25
《声声慢》教案模板04-18
《声声慢》教案范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