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05-28 08:47:52 瑞文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20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2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20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

  一、调研地点

  xx大学

  二、调研对象

  在校大学生

  三、调研时间

  20xx年6月10日

  四、调研方法

  问卷法

  五、调研目的和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探寻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六、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七、调研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第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6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6%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第二题“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学看好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后的有关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问题,各有56%,46%,56%的同学给予其较高评价,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认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实际情况却更加感性,例如在问题“你会听一些民族音乐或者戏曲吗?”只有22%同学回答“很喜欢,听得很多。”另外在问题“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没看过”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虽然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但是兴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们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而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大家平日里看韩剧看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古今历史的时间已寥寥无几。 因此,我认为,“接触机会不足,热爱精神不够”,这是传统文化失宠的一大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弥补的地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首先我们问到“你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选择了解很深的只有8%,绝大多数选择有些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很多不足。随后的问题“你对下列那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同学们的选择不一,但56%的同学都选择“ 古典诗词赋或小说 ”,这肯能是由于中小学学科教材中古典诗词赋或小说占很大的比重。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四个关于具体文化知识的问题,以期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绘画的,当被问及“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样看待我们的国画”,有4%的大学生回答可以较为专业的`评价,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46%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28%完全没有鉴赏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当被问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 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6%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24%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两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书法的,当问及“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史也有些了解,22%可以区分,40%勉强可以 ,26% 不能区分。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传统节日的,问题“你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吗?”16%几乎所有节日都知道,38%了解大部分节日,30%只了解常见节日 ,16%了解的很少。

  八、意见与建议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而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体系。 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在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政府部门在思想上重视、在经费上落实、在行动上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开展起来并持续下去,如近期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再次,社会团体、公共部门应该最大可能地为青少年开放相关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2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研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研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的日子。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3

  一、调研目的:

  春节期间感受传统文化,了解民风民俗。

  二、调研对象:

  寒假期间的各个传统节日。

  三、调研内容:

  这些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以及意义。

  四、调研方式:

  资料法。

  五、调研时间:

  1月15日~2月11日

  六、社会实践调研结果:

  在这期间,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除夕、春节、元宵节这三个。首先,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其次是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最后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七、调研体会: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是悠久的、深厚的,更是不可玷污与冒充的。或许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听说过这件事:那就是我们的邻国,韩国与日本竟然拿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去申请专利!这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当然,这也提醒着我们也该重视起这些传统节日,这些民风民俗;不然哪天或许我们真的保护不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了。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宣传和呼吁这个社会的人们,一起来了解和保护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吧!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4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三年突破平阴”的目标。近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了解、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的追求和谐、以人为本、见利思义、诚信待人、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等价值理念,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

  一是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政法系统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在增强司法干警素质的同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显著效果。截止目前,县司法局已举办集中教育培训班20期,受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达5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这样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如河南省XX市XX县一位67岁的老上访户,因工作纠纷四处上访告状38年,一直心怀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无意中,他接触并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后,逐步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决心不再上访告状,“好好学习传统文化,达到人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再如,辽宁抚顺的老大康金利,杀死1人,坐牢两次,共20年又6个月,身中40多刀,缝了30多针。释放后,在策划犯罪之际,接触到传统文化,深受触动,决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现在广东河源从事绿色农业,生活幸福美满。

  二是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我县孝直村独创的“精神文明物质奖”先进经验曾在全市农村推广。孝直村成功的秘籍就是传统文化。十几年来,村委一班人坚持不懈地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和影响村民,通过村广播、闭路电视、村办报、培训班、评选“五好家庭”等形式,学习《弟子规》、《论语》、《百孝经》等文化典籍,让群众在这些意味深远的历史故事中受到教化。多年传统文化的熏染,让这里家家都有和谐之风,楷模和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如某村民不孝敬老人,甚至夏天吃西瓜时故意在老人面前吃,很得意的向老人宣称:“就是不给你吃,馋馋你。”村里多次做工作,成效不大。自从学习了传统文化,村里依据传统美德标准评选“五好家庭”,看到自己数次名落孙山后,该村民幡然醒悟,羞愧的说:“如果不是学习这些知识,我恐怕要一辈子背上不孝的骂名了。”无独有偶,村里另一户不孝敬老人的家庭,学习传统文化后,兄弟姐妹开始争着赡养老人。前不久,孝直村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和50岁以下的媳妇分别学习了传统文化,村民们在感触良多的同时,纷纷写下心得体会。村里择优在村报上予以发表,引发群众的强烈共鸣。

  三是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品格起到积极作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胡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胡斌今年22岁,来自甘肃兰州,自小父母感情不和,年幼的他为了报复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的父母没有放弃这个“万恶不赦”的儿子,母亲的不离不弃、良苦用心和一本传统文化瑰宝——《弟子规》共同作用,触动了迷途少年的内心,让一个即将坠入深渊的青年改过自新、走上正途。胡斌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现实教育意义,也给人们启迪:在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我县孝直村也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一位村民时常与邻居发生纠纷,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很郑重的对父亲说:“爸爸,以后和邻居好好相处吧,咱们家总是评不上五好家庭,我在班里都感觉抬不起头来。”孩子的话对这位父亲触动很大,经过反复思量,他鼓起勇气敲开邻居们的门,挨家道歉。邻里之间从此和睦相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与传统文化割裂。当代中国文化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割裂,使得许多人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盲目追求一些西方文化,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造成对本民族文化的遗忘。学习、借鉴甚至吸收一些西方文化固然必要,但是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二)经济至上盛行,道德滑坡。目前,我国道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据媒体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约有2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比如娇惯、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等。此外,逃课、酗酒、网恋、少女怀孕、自杀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近几年,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事件,甚至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折射出经济至上、道德底线缺失的社会问题。这一系列严重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们的伦理道德出了问题,根本原因则是我们几代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丢失了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基本道德准则。

  (三)教育实践中存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虚位现象。如: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教育内容上分量不足;教学形式上仅仅依赖少量的课堂教学,且教学手段简单化;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等。另一方面,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而相关传统读物晦涩难懂,失去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加之宣传导向上对一些不良的文化和有害信息津津乐道,一定程度上腐蚀了人们的心灵。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诸多有远见卓识人士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推广和引导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任登第、刘余莉、陈大惠等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公民道德教育论坛,通过亲身感受阐释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吸引了相当多的听众,受到世人的关注。安徽省庐江汤池镇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基地,用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智慧,进行一场浩大的“新国民教育”,将汤池变为“礼仪之邦”,成为国人行为规范的道德样板。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从学雷锋到新版“24孝”,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教师”张丽莉,从“最美战士”高铁成到“最美司机”吴斌……这些都表明了社会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认同和赞赏,很值得让人深思。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我县已进入“实施三年突破平阴计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巩固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共建精神文明和谐家园。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率。要做好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按照中国传统思想的道德理念,做人的根本是正心、修身、积德、为民。历史的事实证明,清官不是作了官才清廉的,而是在人品上已具备了清廉的品格。选拔领导干部要以传统的道德品质修养为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人格修养当作终生的必修课,以大公、孝廉、勤政、诚信、高尚的情操、为民的思想、关注民生的贤德,引导更多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以此树立自己的权威,使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坚强有力。同时,各级领导也要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摒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思想,用注重文化安全、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忧患意识构建和谐社会,为“三年突破平阴计划”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构中华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各级学校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俭学、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全县“道德讲堂”要把传统文化价值标准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融入到全县城乡居民的血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美好家园、打造幸福平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四) 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在县有影响的媒体上设立传统文化论坛,研究和梳理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端午、教师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和文物进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发扬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积极扶持民间组织和单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宣传,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教育。

  (五)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纳于日常生活之中。建议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长,从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借此来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5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教育,多方面多渠道在学校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特做此次调研,以了解目前我校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便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研目的与实施

  (一)调研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研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研内容

  1、小学生对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日期、传说神话和音乐书法等知多少。

  2、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调研方法

  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这是本调研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0道选择题,每题有3—4个供选答案。

  (四)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本校六年级部分学生。

  (五)调研步骤

  1、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研内容,制定调研表,分发调查问卷。

  2、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

  (六)调研结果及分析

  本次有关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利用学生自习时间进行,共计发放70份,收回70份。

  在调研中:

  1、有关中秋节是什么节?76%的学生选择了C秋高气爽祭月的节日,21%的学生选择了B思念亲人的节日,3%的学生选择了庆祝丰收的节日。

  2、在关于“关于那些是属于中国传统节日中?”,99%的学生同时选择了清明节和端午节。

  3、在关于“端午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90%选择C五月初五,10%选择了A八月十五。

  4、在关于“清明节代表性风俗是什么?”84%学生选择B扫墓,16%选择其他。

  5、在关于“中国的“文房四宝”是哪四样?选择砚台、毛笔、宣纸、墨的78%,22%选择了其他。

  6、在关于“你知道哪些中国的传说和神话?(请写出三个。)78%的学生写出了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16%写出了两个,6%写出了一个。

  7、在关于“你会补充下列对联吗?”70%学生能够按照楹联的格式正确补充,30%学生填错或不会填。

  8、在关于“你喜欢听中国古典器乐吗?比如说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60%学生选择B比较喜欢,听过一些;14%学生选择C一般,但是对名曲有机会会考虑听一下;18%学生选择A很喜欢,听的很多,甚至可以辨出曲名;8%学生选择D不太喜欢也不太了解,相对更喜欢流行音乐。

  9、在关于“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60%学生选择B可以区分,但看不出某个名家字体;24%学生选择C勉强可以;13%学生选择A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3%学生选择D不能区分。

  10、在关于“你对学校开设国学启蒙社团有何看法?”95%学生同时选择了ACD三个答案,即A能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C能让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D学习传统文化很有趣也很有用,我愿意学习和继承;5%学生选择B增加我们的学习负担,效果也不大。

  (七)调研结果对策分析

  今天的孩子对古典乐器很陌生,古时经典名曲基本上没有听过,即使听过没有深刻体会,或者说欣赏不好这样的音乐。在调查中,当问到“你喜欢听中国古典器乐吗,比如说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时,有180人选择了“不太喜欢也不太了解,相对更喜欢流行音乐”,占所有调查人数的36%,有158人选择了“一般,但是对名曲有机会会考虑听一下”,占所有调查人数的31.6%,仅有36人选择了“很喜欢,听的很多,甚至可以辨别出曲名”,占所有调查人数的7.2%。如何让现代的小学生喜欢传统名曲无疑是摆在复兴传统文化教育目前的一个难解问题。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然后今天的小学生很多无法辨认行书、草书、隶属和篆书。在调查中,学生们当问到“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吗?”有208人选择了“勉强可以”,占所有调查人数的41.6%,这个选项是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多的,有189人选择了“不能区分”,占所有调查人数的37.8%,选择能区分的只占20.6%,书法艺术在孩子的心理是陌生而无用的东西,印象现在学生们用的最多的是水笔,写的楷书,关于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古代字体,大概有79%的人无法识别,这一状况令人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后继人才感到担忧。

  三、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应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传统文化社会氛围。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首先,相关文化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工厂、军营、车站、机场、码头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次,大众传媒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再次,文艺界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演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上艺术舞台,进入影视节目和文学作品;最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二)增加传统文化课程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官方记载的经史子集还有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还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比如岭南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类型。”这些文化遗产如经史子集一样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如果让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必须在小学生日常接触的学科课程中体现出来。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选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6

  淮阳社会文化调研是继大学生暑期绿色营之后,又一次由黄河科技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增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寒假生活。近年来,大家更加关注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海内外华人掀起了一股寻根文化热!而淮阳太昊伏羲陵是人们寻根谒祖的圣地。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想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对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希望我们的调查让更多人关注我国的古代文化,传承并将之发扬光大!

  淮阳概况: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位于河南省周口市10县市中心。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三次建都, 三次为国。 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 创下先天八卦和龙图腾,燃升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5000年前,炎帝 神农氏在此建都始称陈,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的先河。 3000多年前,周武王到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道教始祖老子生于陈国苦县 , 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天下文官祖, 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为他儒家学说 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上古时代, 这里一直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厚重的历史文化 , 构筑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 , 有史可查的达 326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其中位居全国十八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庙,耸立龙湖北岸, 殿宇巍峨 , 金碧辉煌 ,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圣地。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在以下地点进行:太昊陵、龙湖、画卦台、弦歌台等。共整理出5份调研报告。

  (一)淮阳太昊陵文化调研

  一、调研时间:20xx年2月2日

  二、调研地点:淮阳县太昊陵

  三、调研方式:队员们于上午八点半进入太昊陵景点进行调研,主要通过走访群众,与当地居民聊天以及徒步调查的方式进行的。

  四、调研内容:

  1.关于太昊陵的历史文化

  太昊陵坐落于历史悠久的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它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他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之一。原占地875亩,是一座气势磅礴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黄朝圣地”,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关于太昊陵的景点

  太昊陵就是伏羲的陵墓。陵墓位于淮阳县以北的蔡河边,墓大而庄严。墓的前方有一棵百年侧柏树,树干上长了很多“耳朵”似的树疙瘩(见右图)。据说这是伏羲的耳朵,如果在此用手摸着耳朵许愿,人祖爷伏羲便可以帮你实现。平日前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通常会在墓的周围抓一把土撒在陵墓上,以示为人祖爷添坟,从而获得保佑。统天殿是太昊陵中级别最高的殿,供奉着人祖爷伏羲像,始建于明代。游人至此,都会烧香跪拜以示尊敬。殿的四周墙上雕刻着伏羲一生的丰功伟绩,兴渔业、造农耕……除了有雕刻颂扬伏羲的一生外,还有碑林对此大加赞美。那里有从甲骨文至今的所有字体,充分展现了伏羲传奇的一生,以及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博大精深。太昊陵的门很多,像先天门、太极门、道仪门等都具有百年历史,且都保持着原貌。始建于明代的钟楼和鼓楼相对而坐,苍苍而庄重,幸运的游人可能还会听到它们独特的声响。历史文化氛围浓重的陵园内,独秀园可谓别具一格。园内有很多古老而稀有的树木,其中柏抱檀更是具有9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树杈中间神奇的.长出一棵小树。此外,里面还有很多园林艺术作品(见上图)。它们都是用树修剪成动物的形状——老虎、鹤和二龙戏珠等,真是独具匠心。岳飞祠堂也是游客必到之地,游客会敲打跪在岳飞面前的秦桧的头,来为岳飞打抱不平。另外,陵园还有玉皇观、女娲观、玉清观、天仙观等一些旁园。凡是来访陵园的游人,都会陶醉于太昊陵的古老与神秘。

  3.太昊陵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平日除了来参观太昊陵的游人,淮阳的居民也是经常来往其中。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你都会在太昊陵艺术馆前面看到练毛笔字的老人。他们的字苍劲有力,在太昊陵浓厚氛围的映衬下更是具有艺术韵味。早晨除了前来练字的老人,还有来此晨练的老人。他们一边打着太极,一边感受着伏羲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谓是乐在其中。

  五、队员感悟:

  通过本次调研,队员感觉收获很大。对伏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明而感到无比骄傲。同时还培养大家的沟通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以及较强的团队精神。队员们希望我们青年志愿者协会能够把寒假的文化调研完善并承办下去,做成像绿色营一样的社会实践项目,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泥泥狗

  一、调研时间:20xx年2月2日

  二、调研地点:淮阳县

  三、调研方式:通过实地感受和与当地商户以聊天的形式进行、

  四、调研内容:

  "泥泥狗"是淮阳县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总称,当地农民用黄泥捏成的、含纳福避邪之意的祭祀物。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知道了,除了狗外,它还有猴、羊、鸟等110多种形态,相传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的制作过程:精选当地黄泥,经过和泥,捏制成形,风干等复杂过程,制作耗时费工。泥泥狗又叫“陵狗”、“天狗”,为淮阳太昊陵所独有,被誉为“天下第一狗”。

  据说,“泥泥狗”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赠送亲友,可以消灾、祛病,颇为神圣。况且价格低廉,物质精美,是庙会游人必购之物。工艺上, 泥泥狗是用胶泥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后用大红、黄、白、绿、桃红五色点画出由圆弧曲线、直线和点组成的各种图案,线条稚拙而生动,色彩绚丽又不失沉稳。泥泥狗造型古朴浑厚,形状奇特怪异,其题材包罗鸟、兽、鱼、虫与人物,可谓无奇不有,个个充满着一种虚幻的超脱神秘感,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和野性的芬芳。看着各式各样的泥泥狗,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声音悠远明亮,呜呜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神话。泥泥狗是淮阳独有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淮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直接体现。

  五、队员感悟:

  我们由衷的喜欢她们,浓浓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爱不释手,就买了一些留作纪念。现如今,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日渐丰富,包装更加精美,深受群众尤其是儿童和外地游客的喜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日渐增长,间接的刺激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淮阳泥泥狗设计精美、品位高雅有很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淮阳泥泥狗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俯拾皆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7

  (一) 调研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时代新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发挥我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的效用,会对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用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 调研目的

  为了加深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 调研过程

  1、 调研方式:一些网络社交软件

  2、 调研数量:90份

  3、 调研时间:2015年寒假期间

  4、 调研步骤:通过一些网络社交软件发送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

  (四) 对问卷调研的结果统计分析

  1、 有74%的人喜欢中国传统节日,26%的人喜欢西方节日

  2、 有100%的人认为京剧,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40%的人认为看春晚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2%的人认为开派对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1%的人认为占卜算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 有10%的人认为清真菜是我传统菜系,85%的人认为苏菜是我国传统的菜系,仅有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菜系是什么

  4、 有20%的人认为纵横,重农,洛桑为我国传统学派,100%的人认为儒家为我国传统学派

  5、 有75%的人认为我国传统戏曲为花鼓戏,黄梅戏,20%的认为评剧为我国传统戏曲,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戏曲是什么

  6、 有10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四大名著

  7、 有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医学著作,有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两部及以上

  8、 有4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数学著作,有25%的人知道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两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9、 有3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农学著作,有35%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农学部著作两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五)调研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软实力的较量,并将在未来构架国家综合实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此我总结了一下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外患

  一、部分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袭,如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韩国拟将“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0月,韩国在得过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并向联合郭教科文组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证孔子、西施是韩国人,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

  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西方洋节掀起热潮,快餐文化盛行、日本卡通动漫、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等外国文化产品的大量引进。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不少人也开始在接受外国生活状态潜移默化的接受了他国的行为价值观,有识人士已经开始思考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性中潜藏的文化危机,传承至今,中国传统文化耐寒减弱且造人捷足先登,这不能不给国民敲响了警钟。

  三、外来节日冲击盛行,民族优秀传统节日反倒被漠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诗歌都是传承着我们中国民族特有的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内涵,然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只在民间断断续续地传承着各种习俗,没有正规的宣传,没有正规的保护传承,在民间传得艰难而断续;倒是所谓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国内流行不衰。我并不排斥外来文明,只是不希望看到民族的东西最后被丢在社会的角落里。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内忧

  一、重大文化事件,领导从不做准备。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现状,那就是不管什么事件,领导永远都没有做准备。之所以不做充分准备的人,那是因为有人替他准备好了。清华大学校长没把自己赠给宋楚瑜先生的篆文看清楚,那是因为他自己没准备,是别人准备好了给他“上上台面”就罢了,尴尬当然在所难免。这只是一个缩影,但是影射了一个社会文化的怪圈。领导不是领导,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充台面的人,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请个明星

  二、社会乱用成语,误导群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应该吸取了清华大学校长前车之鉴的教训,可是刚一出言,就发生了低级文字错误,“七月流火”……哪怕他后面慷慨陈词也已经无济于事。在这里用一条歇后语评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很多时候,社会的语言结构是由文化人、媒体来引导的,而很文化人和媒体都在乱用成语,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不容缓”,这是文化人带来的悲哀,误走文化路线将会让社会文化变得混乱无序。

  三、语文、民族历史受到国人的冷遇。我们的语文和历史是国之瑰宝。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文字就传载着我们先人的思想;从北京猿人开始,我们的历史就开始辉煌演绎……美国——号称超级大国的繁华社会,它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它连最起码的传统文化都还得沿袭英国的。然而,不管是在教育考试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上,凡是涉及语文和历史的,都视为是副科附属物,这多么悲哀。随便抓一个在大街上的年轻人,问“开元盛世”是指哪个朝代的,鸦片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他们都支支吾吾搔头挠脑不懂回答,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等纷纷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冲击着人们早已习惯的文化信仰。为了解奉贤区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城乡居民传统文化意识,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要求,奉贤调查队于XX年5月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在全区范围内共抽取了10个行政村(居)委,按照随机等距抽样的方式,共抽取了200户城乡居民家庭作为本次专题调查的调查样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100个;样本男女性别比例为91:109;年龄段以26岁至45岁、56岁至65岁年龄段为主。

  本次调研以入户开展问卷调查为主,问卷共24个问题,涉及市民文化活动现状、市民传统文化意识现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情况及现状评价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第三题到第十四题涉及市民传统文化意识。

  二、当前我区城乡居民传统文化意识现状及特征

  1、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是市民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调查显示,从调查对象整体来看,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及口口相传是居民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途径。200位调查对象中,有63人选择电视广播、46人选择网络媒体及44人选择口口相传,占比分别为31.5%、23%及22%;仅有48人选择书籍和报刊杂志、学校教育及其他。但由于互联网使用情况受年龄影响较明显,46岁以上被访者表示以广播电视、口口相传及书籍报刊杂志为主要途径。

  2、近半数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影响较大

  当问及“自己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世方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时,在200名调查对象中,有67人选择影响较大,31人选择影响很大,占比分别为33.5%及15.5%。分别还有76人、19人及7人选择一般、影响不大及没有影响。

  数据显示,年龄越大,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程度也越大。12名25岁及以下调查对象中,仅1人选择影响很大,占8.3%;52名26-35岁调查对象中有8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5.4%;96名36-55岁调查对象中有13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3.5%;27名56-65岁调查对象中有5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8.5%;13名66岁以上调查对象中有4人选择影响很大,占30.8%。

  3、是否选择以一定方式过节受法定假期及收入状况影响较大,洋节日则更受年轻人追捧

  春节毫无疑问是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数据显示,200名调查对象中,197人表示对春节比较重视并且会用一定方式度过。而庆祝其他传统节日则受法定假期影响较大,有151人表示会庆祝中秋节,占75.5%;有149人表示会采取一定方式度过清明节,占74.5%;但有些未设定法定假期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仅65人选择,占32.5%;腊八节,仅6人选择,占3%;七夕,仅21人选择,占10.5%。

  从收入水平角度看,收入水平越高,对节日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如图1),尤其是需要一定消费的节日,如传统节日七夕、中秋节等;还有一些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图1:各个收入水平调查对象选择过节的占比情况(单位:元)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更受年轻人的追捧。数据显示,64名35岁及以下的调查对象中,有20人表示会过圣诞节,占31.3%;有18人表示会过情人节,占28.1%;而136名36岁以上调查对象中,仅17人表示会过圣诞节,占12.5%;仅11人表示会过情人节,占8.1%。

  4、对传统思想及论述的认同度较高,但传统著作精读率偏低

  据调查,200名调查对象对一些传统思想及论述的认同度较高。有143人及45人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71.5%、22.5%;有135人及56人对“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67.5%、28%;有135人及46人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67.5%、23%。

  200名调查对象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24人,专科31人,本科及以上45人。受文化程度影响,对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及西方名著的精读率偏低,大部分表示只粗略读过(如图2)。从调查对象整体情况看,在问卷所列名著中,精读率最高的三本中国传统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及《西游记》,精读率分别为16%、14%及12%;精读率最高的三本西方名著是《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傲慢与偏见》,精读率分别为10.5%、9%及7%。

  从文化程度细分来看,本科及以上调查对象对中西方名著的精读率相对较高,但仍偏低。45名本科及以上调查对象对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的精读率分别为35.6%、35.6%、28.9%及24.4%。

  三、增强市民传统文化意识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工作,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同于技术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单是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市民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文化的营造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如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横幅、草坪中的`警语等,让市民在一点一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能更具吸引力,更深入人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社区应大力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区活动,如讲座、征文、演讲等,在这些活动中,市民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市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大力推进系统宣传,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同时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的东西,非文的东西怎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通过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可以通过传媒得以实现。特别是在网络化的时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的进行宣传。介绍传统民俗文化,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深入讲解,并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普通市民。

  3、强化文化教育,增强年轻人的文化保护意识。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比如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一些传统风俗保存得还很好,都是我们可以了解研究的。立足传统才能走向世界,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规定为必修课。同时在“两课”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而对于已经离开校园的年轻人而言,可利用书籍、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及网络等新媒体,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9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是中国农历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二、调研目的

  了解佛山春节习俗,让其它地区的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佛山文化。

  三、调研内容:春节习俗

  1、年前扫屋

  “年廿八,洗邋遢”,这是广东话。意思是年廿八这天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这年不好的东西全部扫除掉,来迎接新年的来临。

  2、年前开油锅、蒸年糕

  我们将在家炸油角、煎堆、蛋散叫做“开油锅”,寓意是“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百万。大年二十左右,主妇们搬出大铁锅,备好瓦缸、瓦罐(用来装炸好的年宵),张罗着“开油锅”了。而年糕一般是蒸萝卜糕,马蹄糕等。蒸糕,有着节节高或者步步高升的寓意,所以,佛山这边,大多数的家庭都会在春节前蒸各种糕,有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等。

  3、年夜饭

  年三十晚(年三十或年廿九)吃团年饭,一年到头一家人团团圆圆。年夜饭是佛山人必不可少的重头戏。有人保持传统,在家自己下厨煎炒烹炸,为的是保留浓浓的年味;有人在饭店聚餐,图的是方便省事;还有人玩起了时尚,网购年夜饭,去西餐厅体验时髦情调。

  4、行花街

  每年春节按历代习俗,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年宵花市一般在春节前十天左右开始,到年三十晚十二点结束,除夕夜是年宵花市的高潮,越接近年初一人气就越旺。花市摆卖鲜花,年桔,工艺品等。春节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插上鲜花来过节,桃花是必不可少的迎春花,祈求来年鸿运当头,走个桃花运的意思。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金桔同类的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等,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选购其中一种。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还有水仙花也是佛山人过年的摆设之一。

  5、狮子采青

  大年初一早上,在佛山有很多村子会有舞狮节目,“狮子”会到每家每户去串门,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因“利是”往往伴以青菜(以生菜为多),故名“采青”。按照佛山当地的说法,正月里给狮子送红包能够讨个好彩头,一年都会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6、拜年

  向亲戚拜年。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拜年带的礼物,不能是奇数。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回娘家拜年。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表示姑娘对娘家的思念。

  7、派利是

  派利是(红包或压岁钱)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利是主要意义在于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利是的长辈面前打开利是,是不礼貌的做法。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8、行通济

  正月十五行通济桥,佛山有句俗语“行通济,无蔽翳” 。当天买行运风车和生菜走通济桥,祈求吉利好运和生财。

  四、结尾

  佛山春节习俗,比较系统、集中地反映佛山民俗的特征,透过春节民间风俗,体现了岭南历史和时代风貌。文明健康的习俗是倡导社会新风尚,传统文化的和谐与凝聚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0

  一、调研的主要内容

  调研时间:1月28日-2月18日

  调研地点:梅州市梅县松口镇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

  调研方法:面对面访谈、实地调查

  二、调研报告

  (一)前言梅州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梅州的文化在不等程度上被削弱,而人们对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所以我们这份调研报告目的在于对梅州历史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梅州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程度,探究梅州文化的去从。

  (二)关键词: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

  (三)我们眼中的客家传统文化现状

  调研中,89%的当地居民都听说过或参加过客家人的传统节日。对于梅州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这些称号,同学们都普遍认可。另外,有87%的同学认为客家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客家山歌和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

  (1)客家山歌:虽然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近30%的.同学认为它——腐朽老旧,难以理解。认为它缺乏时代感的稍次。据调查统计,80%的家庭中,有参加与客家山歌有关类活动,但这80%的家庭中参加的主体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客家人的传统戏剧——客家山歌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

  (2)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对于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大部分同学认为这只是个人品质,还没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但是在分性别统计中发现,女生有相当部分认为:客家妇女的勤劳与朴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要得到很好的保存、流传,必须要更加注意性别间的接受差异。

  (3)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东晋以前,客家先民原来聚居在中原一带。西晋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于湖北、湖南等地,后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又有的进一步南迁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进一步移入广东,逐渐入居粤东一带。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后来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称。在移居的过程中,由于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时间,至唐、宋时期方入粤,因此其方言较接近两湖方言。在广东四种方言中,也显得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客家方言有六个音调,平、

  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人声韵尾。其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语音上有较大差别。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广东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音

  (4)梅县围屋: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狐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

  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

  梅县“围屋”历史悠久,它与古代中原人南迁后,不时发生的“土“、“客”之争有关。客人为适应当时的环境,便建筑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御来犯者。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凉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围屋”的建筑也日趋完善精美。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和变革中,古老的“围屋”,将成为一种住宅形式而载入史册。

  三、客家传统文化的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的体现不仅在思想观念上,也在生活方式上;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对于梅州当下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客家文化的未来,大部分人持保守的态度,“比较乐观”和“很难说”占到很大比例。调查显示,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要发扬,必须要有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和政策,必须要要个人提高意识。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客家传统文化,同学们意见很多,比如:

  (1)扩大社会影响力,大力发展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及产业及传统节日文化消费品以及精神生活方式。

  (2)媒体应起到积极宣传作用,多创作与客家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化作品。

  (3)教育引导,在中小学开展包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的传承性。

  四、总结

  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为客家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中国社会史等学科的研究开创了广阔的天地,而客家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客家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客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从传承与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去思考,从而使梅州客家传统民俗文化真正得到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1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研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1、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2、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3、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4、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2)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3)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4)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5)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6)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8)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2

  调研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从各个方面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他们是否参加过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以及他们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这些细节的了解,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另外学校通过相关课程及各项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文化气息的校园。

  调研时间:20xx年4月20日到20xx年4月30日

  调研地点:东北石油大学

  调研对象:在校大学生(100人)

  调研方式:问卷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校园。

  调研过程及分析:

  20xx年4月20日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我校进行了一个小范围的问卷调查:我们都知道我们学校是一个理工科院校,理科生占多数,而文科生却寥寥无几,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个调查问卷。相对来说,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文科生通过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及课外阅读等了解,而理科生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来通过专业人士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他们更多是通过影视作品,网络平台来了解中华文化,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

  在调查问卷中,就传统文化而言,比起西方文化,许多同学都更关注中华文化,而且他们认为很有必要开设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对于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被定位法定节日,他们也觉得很有必要,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最具有民族特色,传统特色的节日。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文学作品、传统技艺、民风民俗等方面,但大部分学生认为中华文化的消极因素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封建迷信和它自身对其他文化的扼杀……而多数学生觉得当今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们的意识不够,所以我们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下面是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 学会用多个角度去分析和审视传统文化,不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孔孟老庄,要结合历史和当代科学来分析和评价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精华,取其糟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文化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社会活动不断演变发展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中国当今社会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化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精神,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实践标准,这样才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赶上时代步伐,为回应时代需求和挑战提供有益启迪,为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精神支撑。

  四、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新时代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推动传统文化继续保持自身优秀特质、发挥自身优点长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使其结合新的实践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今时代、服务当代社会。

  实践调研感言: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切实体会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实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但一直都是被动的,但现在我们是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共同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3

  一、问题背景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个民族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

  每年12月底,走进商场,热闹非凡。原来圣诞节快到了;又到情人节了,大街小巷都开满了鲜花。很多学生早就习惯了这个,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很少有人能完全回答。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需要探索并努力让大家学习到国家的传统知识,在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让我们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我们传统民俗风俗的了解和了解,可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伟大感。团结一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调研方法

  分组探索并建立主题。

  协作分工,利用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小组讨论和数据整合。

  形成一篇总结性文章。

  四、调研过程及研究结论

  第一阶段:动员与训练(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主题相关的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会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

  4、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讨论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第二阶段项目准备阶段

  (1).提议和选择一个项目

  1.国家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2、该地区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个事件和二十四节气有什么关系?

  3、随机采访中农民对这些传统习俗的态度如何?从奇反映了什么?我们是否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你自己的经历。

  4、查阅资料和调查访谈,收集全国各种民俗风情,从收集到的'民俗资料中有什么好的继承和发展建议?

  (2)成立课题组

  1.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每6人组成一个选题组,选择小组长,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组成立后,研究讨论小组合作,研究评价指标。

  3.根据自己的主题选择分组工作。

  第三阶段:项目实施阶段

  1、收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民俗信息。

  相关资料的初步收集。本次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如:在图书馆检查、在机房上网、采访来自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

  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a、采用一小群小团队去中心化。让部分学生上网查资料,其余同学去图书馆查阅各种相关书籍和资料。

  b、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下乡采访一些种庄稼的老人。了解当地农民在二十四节气的耕作活动。

  2.讨论活动体验。

  各组简要汇报研究情况,重点是各组对其他组的意见和建议。在收集到的数据中,容奇会分类处理,做好记录。讨论活动过程的体会和体会。

  3.编制研究活动。

  在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员将调研活动中的各种资料整理成册子,完成了《二十四节气探索报告》,组长收集整理本组资料。

  第四阶段:项目总结阶段

  研究总结:

  立春:立春意为开端,立春为立春之意。

  下雨: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

  敬哲:哲的意思是躲。惊蛰是指春雷突然袭来,惊醒了在泥土中冬眠的动物。

  Equinox:Equinox的意思是等分。春分是指白天和黑夜的分点。

  清明:天气晴朗,植被茂盛。

  谷雨:雨生百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才能茁壮成长。

  家家的衣食住行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是华氏变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家家户户的衣食住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季华氏族改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夏:立夏。

  小曼:小麦和其他夏季作物的谷物开始填满。

  芒种:小麦和其他芒种作物已经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了。

  小舒:舒的意思是热。

  小暑:炎热天气的开始——年糕是最热的时候。

  李秋:秋天的开始。

  楚书:终止和隐藏的意义在哪里。炎热的夏天意味着炎热的夏天结束。

  白露:天气变冷,露水变白。

  秋分:昼夜平分点。

  冷露:露水是冷的,会结冰。

  霜:天气越来越冷,霜冻开始了。

  立东:冬天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了。

  暴雪:降雪量增加,地面可能会被雪覆盖。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了。

  小寒:天气开始变冷了。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五、结束语

  在短短几天的“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调研学习活动中,我们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农民的生活,了解了很多当地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与很多当地人交流,学到了。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和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观念、新做法。二十四节气更准确地反映季节的变化,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千家万户团队经历了一系列的研究、生产活动和写作活动,调动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加强了我们的团队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4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同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也刻不容缓,利用暑期,我走访了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特色鲜明的村寨———高荡村,就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研究,调研情况如下:

  高荡村系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镇的千年布依古寨。古寨具有典型的第三土语区布依族村寨的特点,传统民居与古寨风貌特别是石头古建筑保存完整,周围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民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积淀厚重,古文化遗址遗迹多,遭到破坏不大,具有较大的民族民间文化发掘潜力。

  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高当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丧喜庆的民族习俗,尊师重道的民族信仰传承较为完整和丰富。蜡染、织锦、刺绣等传统工艺在高当村布依族中不断传承和发展。高当村不仅展示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还蕴含着极具研究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

  一、高荡具有丰富的布依文化资源:

  高荡村300多户,人口近2000人。都属于布依族,只有武阳两个姓氏,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有以下民俗文化习俗:

  1、有独特的山寨建筑。村落内的建筑布局井然,房屋建筑均为石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均是木料结构屋架,有的石料间隔,有的木料间隔,石板盖顶,墙多数用石料垒砌或浆砌,用石灰或混泥土勾缝、材料就地取,造价低廉,经久牢固,冬暖夏凉,在建筑形式上,有的组成一正两厢院落,纵横交错,古朴悠远。

  2、有传统精湛蜡染、织锦、挑花等民族工艺,山寨80%的成年妇女都会制作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很多农户家里设有染缸,从事织锦、蜡染及传统民族服饰的纯手工制作。

  3、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民间文学。在文化起源上,有《铜鼓的来历》,在传说类有《滴水滩瀑布的传说》,在民风民俗上,有《六月六的传说》、《姊妹箫的传说》等,在民间故事类,有对爱情忠贞不谕的《睡在草凳上的小狗儿》、《三妹与蛇郎》。有富于幽默对事物认识讲究哲理的《征舵的故事》,有讽刺贪财愚蠢,描绘善与恶斗争的《妹妹智杀老变婆》、《人与虎斗智》等童话故事。

  这里的布依族民歌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流传甚广。布依族民歌包括古歌、酒歌、政治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他们几乎都会唱布依歌,唱歌已经成为布依族人或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里有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其中,布依族民间音乐有两种:一种是民间器乐曲调,如铜鼓调、竹笛调、唢呐调、木叶调等。二是民间曲调,如诵经曲调(属于宗教类)、设房梁曲调、情歌曲调、酒歌曲调等。

  布依族民间舞蹈包括铜鼓舞、马莎舞、花豹舞和唢呐舞。

  4、有丰富多采彩的布依族节日,有三月三(油团粑节)、六月六(男女青年赶表定情节)、尝新节,俗称稻米节(即七月半)等。一年中,最隆重、活动内容多要数“六月六”了,六月六这天这一带的布依男女老少聚集在山寨的民间文化场所,进行对歌跳舞,男女青年赶表(谈恋爱),同时还进行唢呐、击铜鼓、木叶、飞石打靶,抓羊子,母鸡护蛋、水上漂石等技艺比赛。

  二、该村在民族传统文化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荡村被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授予“贵州省30个魅力民族村寨”之一,表明她所具有的深刻民族民间文化和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和认可,这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当地文化的保护、发掘、开发、提高和开放,必将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2、高荡村被省政协书画院定为创作采风点,为推广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巨大作用。

  3、高荡村作为布依千年古寨,不仅历史悠久,解放前还是镇宁自治县少数民族村寨的“儒林村”。明清以来,高荡村就有私塾,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不间断。因此,但凡家境尚可的人家,都会送子弟入塾,曾经产生过秀才9人,举人1人,有7名黄埔军校毕业生,1名国立师范毕业生。

  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旧时的“儒林村”变成了文化村,在过去的60年,全村通过读书正式被大学、中专录取读书参加工作的人就有121人,其中伍德馨一家的子女,就有6名大学生。高荡被1985年《贵州年鉴》记载,称之为“文化村”,这在镇宁自治县。

  三、该村民族文化濒危情况:

  该村的布依文化有部分内容已逐步消失,总的来说,衰退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世代相传,为人皆知的民族风情、民间音乐、古歌、民间神话、传说等部分无人传承了。

  2、一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传统的项目少了,变得空乏无味。

  3、一些独特的布依族民间手工艺品没有流传下来。

  4、一些80年代之后出生的孩子不会讲本民族语言,母语传承存在危机。

  5、民居古建筑和特色民居濒临灭绝。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一些曲雅古朴、工艺精湛的建筑逐步被现代建筑所取代,需尽快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缮。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高荡村如今被定位成布依千年古寨进行旅游开发,经济的发展与振兴,民族文化建设与开发,离不开对民族文化风情的抢救、保护很有必要,现充分利用全乡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提出以下保护建议和措施:经调研后,高荡村如今正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与帮扶下,开始逐步完善旅游设施,在此略提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保障。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文化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发扬民族之魂。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编写乡土教材,培训师资,通过学校教育保障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

  另外要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要建立文化传承人名录体系,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如授予荣誉称号、给予民间艺人的生活补贴等,进一步掀起尊重和爱护文化人才,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流传千秋。

  2、统一规划村民建筑,保护地方独特的村寨建筑风格。

  3、修村里的水磨,农民面前的石磨,沿着绕村流过的梭罗河两岸做竹水车,靠重力灌溉农田。同时烘托了村落淳朴的民风,再现了古老民族文化的见证。

  4、积极发展和保护布依族文化和习俗。将布依族习俗和文化活动与旅游相协调,增加游客与当地人的利益交流和生活方式,讲解布依族习俗的成因、神话、传说和表达方式,让游客对布依族习俗有正确的认识,增加参与度,甚至产生共鸣。

  5、发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布依族蜡染、织锦、挑花等旅游纪念品等。

  综上所述,我相信通过这些有效的活动载体,抽象会变得具体,空洞会变得生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镇宁的旅游兴县战略也将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带动下开始一场美丽的胜利!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5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韩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此次调研,正是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调研时间:

  20xx年4月15日至20xx年5月1日

  调研对象:

  云南大学全体在校学生

  调研方法:

  采用了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对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问题的抽样,主要采取书面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其中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

  (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

  (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

  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此调研报告以这90份问卷为主要资料来源。

  一、调研报告的数据分析:

  1.大学生宏观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比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肯定对这一问题有初步的、直观的、笼统的认识。因此,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首先考虑的是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以便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现状看法、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个人偏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预期和传统文化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四个方面展开的。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总体上并不看好。

  调研结果如下表:

  1、可以看出有近一半的同学对传统文化发展现状持一般的态度,但却有四成认为传统文化发展状况比较差,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的确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以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来调查。

  2、可以看出,对这一问题持一般态度和很小态度的与1中是基本相互对应的。因此,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有待提高。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掌握程度不太乐观。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本校学生对传统文艺(包括书法、国画、传统武术、民族乐器等)掌握程度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同学甚至没接触过。说明本校大学生对传统文艺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没有机会接触正式的培训。这也反映出当今大学与社会对大学生在传统文艺教育方面投入还不够。

  (3)、本校大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和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我们以大学生对学习古代先哲思想的看法为例来调查。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这说明古代先哲思想(如孔孟之道)

  在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这也反映出本校大学生能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好处。这与我们大力提倡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是相符的。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民的瑰宝,不应该被轻易遗忘。但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差太大,古汉语更是难于理解,因此即使认同其重要性,却不愿意过多地学习。在“你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曲赋及古文的学习态度”这一道题目当中,14%的人表示“不喜欢,也不怎么去学习”,69%的人表示“课本中的会去学习,课外不愿意自学”,只有17%的人表示“很喜欢,会主动学习”。

  而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国产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在大学生当中却是备受欢迎。这个系列的游戏,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武侠、仙侠风,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并以故事的形式充分表现道家的世界观。在娱乐的同时,也可接触许多传统文化。在玩过此类游戏的人当中,68%的人表示非常喜爱这类游戏,比之国外的`一些格斗类游戏,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国产游戏让人觉得更有趣味,更充实。近年来,中国风音乐流传广泛,受到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中国风,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乐器通常为中国古典乐器,这样的音乐不仅能让人放松心情,更能让人从歌词当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在被调查的人当中,有86%的人表示喜欢中国风音乐,认为中国风音乐所体现的意境是许多流行音乐无法做到的。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要谈到四书五经。然而在调查中,竟有64%的人不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四书、五经。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竟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九本典籍的统称,而以为那是一本书籍的书名。

  2、关于传统艺术的认知。国画、书法、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都应该对其基础进行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6%的人不能准确地区分行书、隶书、楷书这三种十分常见的字体。在国画方面,83%的人只能大致体会到国画的美,但不能从专业角度进行鉴赏。8%的人表示对国画完全没有鉴赏能力。传统戏曲更是被年轻一代所冷落,大部分年轻人都认为传统戏曲这一表演方式与主流音乐相差甚远,难以接受,因此不会去进行欣赏,更谈不上去学习了。27%的人认为戏曲是过时的文化,知不知道都无所谓,其余的人则大多认为那是只有专业演员才需要学习的小众文化,非专业演员可以不必对其进行过多的了解。

  3、关于古典诗词。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从小学开始,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有许多古诗词鉴赏课文。古诗词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句法灵活多样,但应遵循固定的词牌。这是古诗词学习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在调查中,只有7%的人可以清楚地说出诗和词的区别,82 %的人大概知道两者区别,其余的则完全不知道两者有何区别。由“对于诗词曲赋的学习”这一道题中也可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古诗词了解的并不多,仅限于课本上的而已,很少有大学生会在课外主动积累和背诵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自然是不足的,学习创作诗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4、关于诸子百家。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也包含了道家、法家等文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把百家争鸣这一部分作为学习重点。因此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比较了解。如在“你能说出儒家、道家、佛教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吗?”这一问题中,84%的人都能回答,但对于课本中涉及较少或未涉及的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名家等,只有27%的人表示全部都清楚。

  5、关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由来。在调查发现,竟有10%的人不知道有重阳节。没有人能够说出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三、对调研结果的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加强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调研数据和结果的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相关的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与历史知识是分不开的。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而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历史教材僵硬刻板,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认识停留于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实和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此外,不光是在中学,高校历史教育也是举步维艰。相当数量的高校历史专业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调节而来的,学生们往往不安心专业学习。在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许多的历史系却缩小招生规模,还有不少大学将历史系改成旅游管理学系或开设其他专业,以图生存。历史专业本身尚且如此,又靠什么力量来号召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加强历史文化修养呢?

  第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了大众对真实的历史文化的认知。相反,在其他方面,如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很容易欠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调查显示来看,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日益渴求张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四、对策的探讨: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非常模糊,对其了解也太过肤浅。加强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刻不容缓的。故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要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追根溯源,社会轻视传统文化这一大环境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错误认知。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大众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第二,注重传统文化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以制度形式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有助于增强公民和政府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感,并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制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驾。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给予传统文化普及成果以恰当的评价,并将其与其他科研成果等同视之,以使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得到承认,从而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生存状态,给予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者以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适度市场化的运作使他们获得一定回报。物质生活提高了,将有助于他们安心坚守这块阵地并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为避免媒体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应加强文化界对它们的批评和监督机制。

  第四、大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也并不算晚。建议大学院校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演讲活动,建立文学协会和组织,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学习传统文化。

  第五、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学生虽不愿意主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但对于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和音乐还是非常有兴趣的。社会应当鼓励和宣传这类游戏和音乐,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传统文化。

  五、结语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有着如此深厚悠久的历史,有着如此丰富灿烂的文化,这是中国人共同享有的财富。我们不必时时刻刻做一个传统的人,但我们不能忘记传统。从现在开始,作为学生的我们,都应该用心地去阅读那些被尘封已久的史书典籍,用心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应该保护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不愧为一个中国的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6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研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汉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汉服文化。

  (二)调研内容

  一、汉服的由来

  汉服,即华夏衣冠,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但目前在中国,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也不清楚汉服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同时,作为目前宣传汉服的最重要工具的汉服历史剧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错用、乱用汉服等问题,使得很多原本就对汉服就不是很了解的观众陷入的误区。

  二、汉服的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汉服与其他民族的服饰相比,汉服的风格是飘逸、典雅庄重、含蓄委婉、灵动自然、清淡平易的。 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三、汉服的'消亡

  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

  时代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当异族征服了昔日诗礼风流的时代,代表卑弱的长辫也尘封了我们民族的血气。对今人来说,剃发易服之前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潇洒俊逸的士人气质已恍如隔世,人们不假思索将衣冠全称为古装,在生活中出现更被质疑为日韩服饰,连有些国人自己都这么认为了,这种隔阂的背后是巨大的文化断层。

  四、汉服的现状

  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而汉服也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

  而2001年APEC会议“唐装”热对汉服意识复苏的反向刺激作用。以满服马褂的改良版为代表中国的“唐装”,迅速激发了关于何种服饰代表中国的争论,再加上当时充满银屏的美化满清辫子戏,共同成为了催化汉服再生的烈剂。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其实现在很多汉人开始对自己的文化有了兴趣,不少人开始复兴着.汉服越来越多人喜爱,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确实,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 有人会说,汉服生活化是作秀。这种论调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知道,任何一种内容都需要形式来承载,汉服承载的应该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服为外表,充实古典文化的内里。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我们应该要发扬汉服,使汉民族人人能够认识汉服、了解汉服,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身穿我们的传统服饰,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来自何处,以此为基来重拾传统汉文化,展现华夏千年文化魅力好好的继承下去,让它重现阳光!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冲击。然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研研究,探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和传承情况,并对未来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作出以下报告。

  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对于具体的内容和内涵了解并不深入。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的礼节、节日和风俗习惯,而对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了解甚少。这表明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认知仍有待加强。

  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传统文化持积极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另外,一部分受访者表示虽然尊重传统文化,但在现代生活中很难有机会实际体验和传承,因此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得比较被动。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

  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够系统和全面,很多年轻人和儿童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其次,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很多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重视不够,学生们往往只是理论上的`了解,缺乏实际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最后,在社会环境中,流行文化的冲击和转变也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挑战,一些传统技艺和习俗面临失传的风险。

  四、未来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提高传统文化的普及度和知名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

  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

  3. 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互联网、移动平台等渠道传播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4. 支持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动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传统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未来的传统文化将能够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8

  (一)研究目的

  1、熟习调研的进程,把握学习方法,了解独占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益于进步本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夸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研、个别采访。

  (三)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进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意味,并担当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往和未来;二、祭奠,缅怀祖宗之德,继续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节来往,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当社会职责;四、民间文娱,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躲厚重的含金矿躲。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

  尾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进尾月,已适合办年货,除买腊味、糖果外,水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乞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以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算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讲,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乞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统统扫走,而本身亦要洁净,听说这样做即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会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点。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久长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以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风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乞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风俗。在先人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水果等。随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终了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相互恭贺。另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祥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可能不要打坏碗碟,假如真的不谨慎打坏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初二妇女返外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外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外家,会令外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另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预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水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潢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候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往。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19

  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

  20xx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

  茂名市信宜

  调研对象:

  亲朋、邻里

  调研方式:

  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研范围:

  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调研结果: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 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

  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研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研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20

  一、调研的原因和目的:

  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可贵。为了加深大家对竹编艺术的了解,我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宁波的传统文化——竹编。竹编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

  二、调研的地点:

  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

  三、调研的方式:

  通过视频采集和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交流

  四、调研的内容:

  宁波竹编艺术

  五、调研的结果:

  宁波是竹编的“故乡”。宁波地区盛产毛竹,所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丰富的资源编织成一个个竹制品。宁波竹编富含了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凝聚了丰富的宁波文化。宁波的竹编历史久远,明清二代的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和食篮都是竹编的。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几十家乡村办竹编厂的竹编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丝和篾片,编制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既实用又可观赏,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六、调研的心得体会:

  此次调研是我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进行实地拍摄的。这一趟收获不少。其实说实话,我之前并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工艺竹编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此我甚至不曾了解。这次的拍摄也让我明白了,虽然身为宁波人,但其实我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了解并不透彻,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更多地去关注家乡的传统,家乡的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中国调研报告02-01

中国就业调研报告08-07

关于中国茶叶市场的调研报告06-16

关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05-13

中国邮政调研报告08-08

中国调研报告(15篇)02-02

中国调研报告15篇02-01

中国国旅调研报告01-06

中国劳动关系调研报告09-19

中国园林调研报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