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心得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心得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通用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1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朴素的文字中透出无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简单的文字中蕴藏无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找到了重新出发的理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读着读着,蓦地就会因为某一句或一席话,使困惑我好久的疑难问题茅塞顿开,或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她就象是一位睿智的老者,总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督促你不断思考与反省自己的言行。
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纵观中国名师于永正、支玉恒……无不知识渊博,挥洒自如,妙手天成,上课时如磁石般吸引着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总让同行叹为观止。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成功,无非就是这么几点:阅读,积累,再阅读,再积累,反复循环,如此而已。至于厚积薄发,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就如窦桂梅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读书,已成为我精神生命中的呼吸。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提倡“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孩子需要需要博学的老师,更需要老师人格魅力的感染。教师教学的魅力在于博闻强识,教师人格的魅力则在于言传身教。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它会使你消融困扰,滋养心灵;它会给人力量,改变人生。让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梁实秋老先生说:“读书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读强。”为了明天课堂的自信和从容,语言的优美和简洁,让阅读成为我们必须的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2
这几天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可以理解:现在学校里都在搞各种考核,平均分、升学率、及格率是校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考核排名结果与奖金、评先、职称直接挂钩,与名师、名校评选直接挂钩,与学校、老师的前程直接挂钩??试问,谁能不食人间烟火?
但,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而问题的根本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差生侧目而视,使得差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漫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叫你头痛没商量。
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但是,同时我也要做到一点:"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应该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解。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还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时象追逐蝴蝶那样快乐呢?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我也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学生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真是一本好书,越读越使人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它是我的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4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它真是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园,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备课、上课、准备教具,还要处理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管孩子们的吃喝拉撒。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刻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孩子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刻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中,睿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发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5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以平实精炼的语言,辅以精辟的理论分析,内容基本涵盖了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既有对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也有对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建议。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书的始终,使一线任教的我如获至宝、受益匪浅。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学任务。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教师的共性教育不能排除个性教育,而且必须依赖于个性教育去充实、完善和提高。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杜绝搞一刀切,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教师必须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起自尊和自信,并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二、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亮光,获得学生的信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天资才干,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这就是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是行家,同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情感丰富,才能畅达而生动,有趣而有效,才能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才能给学生一杯时代的活水,才能讲起课来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三、要有语言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若是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疲劳甚至产生厌学,加重学生的负担。
教师的语言是关系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一门艺术。是否有技巧与魅力、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职业特点所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所用语言应该是:第一,准确简明、科学、富有示范性;第二,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第三,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逻辑性;第四,点拨启发,富有激励性;第五,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等。而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讲得具有吸引力,要使学生兴致浓厚,就必须丰富自己的语言,如果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那么,我们的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6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建议中不止一次地论述过“手”对于一个人思维的促进关系。在第28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即给我们指出:儿童的智慧是在手指尖上的。在第40条“动手和智慧”中,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劳动促进智育的观点。
在这一条建议里,他又一次提出了要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动手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他在这里的动手可不是一般的、随便的劳动,就像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一样,那些不需要任何技巧与动脑的动手劳动,对思维的促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劳动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
针对许多老师(包括家长)总担心孩子从事劳动而耽误了宝贵学习时间的情况,他说:双手无所事事,像不假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同样有害的。他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离的这些区域就处理沉睡状态。在间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觉醒了。为此,他主张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通过孩子们动手,使他们了解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7
关于自己班中的优秀生,老师总会感到开心,懂事能干的他们往往能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完成不少事情。老师也很重视对他们各方面的培养,但主要倾向的是重视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学习成绩,轻视了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不少老师在教育工作红对待优秀生是表扬多,批评少;看到优点多,缺点少;迁就多,要求少。这种认识和方法上的偏差,助长了优秀生的一些不良心理,使得优秀生形成了一些心理障碍。
曾经听过一位家长说到自己的孩子,该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班里的优秀生。但小小年纪却把追求老师的表扬和偏爱当成了生活、学习的唯一目的。为了每一节课的听写作业能得个好成绩,她可以自己回家先听写一遍甚至多遍。任何一可以争取表扬的机会他多不会放过。这些本来没错误,但是他却为了追求老师的表扬动起了歪脑筋。交给老师拾到的钱是自己的钱;一下课就跟在老师后面,非要抢在其他同学前面帮老师拿东西;他的老师向家长反映,该生看见老师就盯着老师的状态让老师感觉心理发毛……
只要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在小学类似这样的优秀生的确存在。他们有着优秀的一面,诸如学习刻苦,求知欲强烈,成绩突出,遵守纪律等;但是也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缺点,甚至错误,如高傲自大,争强好胜,嫉妒心强,感情脆弱,不爱劳动,我行我素等。本来对于正在发长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有一些毛病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教育,会使他们很快改掉。但由于他们是优秀生,成绩好,太惹人喜爱,或由于别的原因,对于他们身上的毛病,许多老师都能原谅,甚至视而不见,失掉了教育的良机。
教育优秀生恰恰要充分看到和估计到他们潜在的问题,教育他们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功与过,要尊重别人,平等待人;要正确评价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谦虚谨慎,努力学习,在奋发进取中完善自我,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教师要通过对优秀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他们的胸怀更宽阔,从而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8
几缕斜斜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窗台上,映射在我手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上。春光是如此的明媚,我的心情不由得开朗起来。昨天那调皮捣蛋的学生被我一顿训斥,想必也该平静了吧,下周的研究课要上了,也该理理头绪了;哦,还有儿子的学习,该查查了……一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有些躁,我急忙调整自己的思绪,生活要每天去面对,事情每天都会产生。好心情坏心情每天都要过。其实,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谁能活在世外桃源,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苦楚,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更不用说啦。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是呀,“心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何不让我们的心境盛开快乐之花。
身在教坛,笑拥春风。
脚踏大地,心安理得。
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不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感受空气的气息,去享受花草的缤纷,让自己的感官灵动起来,打开心灵的门,让心灵出来晒晒太阳。
在喧闹的日子里,大街上人来人往,商场人头攒动,股票狂涨狂跌……我们不妨沉下心来,让自己静一静:今天的作业改完没?被训的学生想通了吗?这节课该怎样教?
是呀,教学杂事,烦事只有在静中才理得清。
是呀,教学突破,效率的提高,只有在静中才能把准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文人居士陶渊明的境界,更是我们新时代教师的共识。教师要学会静,教师更需要静。惟有静才不乱,惟有静才安宁,惟有静才会享受生活,品味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9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特别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启发。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地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
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10
今天我继续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仔细学习了其中的四、五、六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教育大师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教育影响力。这主要源自他热爱阅读、用心发现、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也因此成就了他是这样一个知识渊博、想法超群、教法独特、手段新颖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还是从三方面谈谈今天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把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这就像盖一座楼房,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不管怎么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无济于事,因为楼房始终处于由根基不牢而随时倒塌的威胁之下。
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教师不管教哪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必须了解其他年级的本学科教学大纲,注意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衔接、贯通。还需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知晓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材,再了解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明白要使学生以后能顺利地学习,那么在自己任教的年级学生应当知道些什么。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读写能力。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2500个字会写,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如果学生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教师充分利用2500字的词汇表,按日分配,每天只占学生几分钟熟记、思考,把好学生基本读写关。
二、“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个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他教物理学科教了6年,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推荐学生阅读有趣、有吸引力的书籍。在教电流定则时,他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特别高涨,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学生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不得不说,这位大教育家知识素养极高、教材研究十分透彻,如果自己不热爱学习,潜心钻研,何来渊博的知识,又怎么能给学生推荐那么丰富、有趣的书籍呢?
三、对“学困生”的工作。
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应该没有哪一位教师不认同的。有些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普通学生多出几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是司空见惯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他建议给每一个“学困生”挑选一些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书籍和文章,让这些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教过名叫费佳的学生5年,这是一个对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一窍不通的学生。他首先亲自给这孩子精心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而是要求动脑筋思考。后来他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让我震撼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学困生补过课。平时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忙于补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现在我才明白我们补课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是治标不治本。而真正应该让学困生阅读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越多,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教师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通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学习,我发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今后我一定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文化、业务素养,做一个教育有心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1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其中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培养记忆力给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背诵一直是学生的一个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记忆力的考验也就越大。于是在年幼的时候,对孩子的记忆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书中谈到刚开始,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力获取的知识越多,于是对逻辑的认识也就越多,越深,从而他的记忆也就越是牢固。一旦脑海中已经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那么新的知识加进来就变的容易许多。如何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呢?首先要考虑的是任务的复杂和困难程度,再针对于此进行细致又耐心的训练。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训练是毫无意义的。这种训练需要儿童考验发现事物之间关系的惊喜。也就是记忆本身要跟它的情感需求联系到一起,他们再背诵的时候,还要有喜悦的收获,那么记忆对他们来说就会容易很多。否则,干巴巴的死记硬背是毫无意义的。
作者在长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对儿童记忆力的培养也是在早期的效果会更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低幼的学习情况没有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更多的学习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记忆力的问题。因为小学之后的学习,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少。那么在小学时段如果进行过专门的思维和记忆力的训练,那么到了中学,个人的学习优势就会很明显。
记忆在女儿三岁左右的时候,曾经带她去过一个早教机构,是专门训练孩子记忆力的,他们利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故事和场景的链接,让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内容之间产生一些关联。老师的手中拿着几个卡片,然后通过出示卡片的顺序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反复三次之后,然后就让孩子复述老师手中的卡片内容和顺序。只见这个三岁的孩子,很快就通过回忆故事链接到卡片中的内容,最后能够基本把老师手中的卡片内容复述出来。看到这样发生在眼前的场景,不由的惊叹:原来我们人类的大脑记忆力是如此之强大的。
其次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反复在情景中出现的词汇,一旦理解了就能够跟当时的故事情节链接,再忘记就更难了。在现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后题中已经涉及到思维训练,根据给出的课文提示词语复述故事内容或根据词语讲故事。
记忆力是孩子非常宝贵的财富,是特别需要小心呵护的,这里面主要就是讲解了关于死记硬背的害处。在儿童还处于低幼的时候,适当的采用一些方法来让他们背诵内容,也许还是可以操作的。幼童对这些文本的理解可能本身就有些困难,同时他们幼稚的思维也可以直接去背诵现成的。只不过随着儿童的年龄和思维的发展,他们就能再用这种方法教育了,首先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就不能再那样的直接,不触发思考的背诵,最终就是把孩子的大脑放置在很僵化的地方,长此以往我们的儿童就会变得过于书生气质,而不会变通。“书呆子”就是形容这样一类人。知识简单的背诵并不能内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大脑记忆的不稳定性,如果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话,今后忘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对于没有精确要求的课外阅读书籍,是不会有背诵的要求的。反而会在读过之后留下很多东西在潜意识里面,一旦脑海中留下更多这些记忆,再面对需要我们记忆的教材,就会容易许多。这时候已经不是死记硬背了,它已经建立了一个知识库,再加入新的内容去理解,会轻松很多。不需要背诵的无意识的内容,与我们有意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这中间的比例是需要作为老师自己把握和拿捏的,我们对于点燃孩子的激情,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去翻阅老师推荐的书目,主动的愿意再去读几遍,这是最具有煽动性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够更长久,也更容易深入到内心的深入。观察中也确实发现,成人与孩子的记忆力差距很巨大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无法通过单纯的死记硬背来解决记忆的目的,因为那样几乎就是无效的浪费。而女儿在幼儿园年龄段的时候,就可以毫无障碍的在听读数遍百之后就顺利的背诵三字经了。如何巧妙的利用好他们年少时这一段最好的时光,让他们多记忆一些美好的内容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12
刚开学,刘主任就给年轻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心得。并介绍了一本好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而自己一直拖着没有去看的原因,并非这本教育经典没有给我冲击和收获,而是因为这本教育经典著作,我只粗略地读了三分之一,所以,不能完整地写下总结和感悟。问为什么没有看完,只能用最不成理由的理由:最近一直都在忙着考试,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去阅读和思考了。真的惭愧,用这样的理由推卸了一本好书;更无比羞愧,作为一名教师,却没有诵读完这本被称为经典的教育著作。
从自己浅浅地阅读中,我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书中给教师提出的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本书记录完成的教育时代已经时隔三十几年,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改革,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准确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丝毫不显过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识字教学应当跟图文紧密结合起来"、"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静静地品味著作者精彩的理论分析,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最先给我冲击的一条建议。何谓抽象的学生?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学生吗?是的。是教师没有掌握学生的智力程度而设定的同一种阶层的学生、是被教师把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机械地运用到身上的学生……显然,这样的学生是可怜的。老师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可以把教育和教学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学生(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老师把所有的学生想象成了同一水平的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没有差异性的。其实,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正是我国古人早已强调的因材施教吗?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让所有学生都在前进。
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2-22
苏雪林《青春》片段摘抄03-18
《哈姆莱特》读书笔记10-22
教师读书的心得模板01-06
教师读书建议书范文-建议书01-05
教师给校长的建议书范文-建议书12-26
《给英语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13
巴黎圣姆院读后感心得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