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精选7篇)欢迎大家阅读与收藏。
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1
泾县地处黄山北麓,为黄山余脉,徽水河自南向北直通而过,青弋江由西往东横贯全境。因此,山高林密,江河纵横,气候温和湿润,是泾县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这种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使得泾县拥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十分适应有机茶生产,故多次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目前泾县为安徽唯一的“全国有机茶叶示范基地”。
泾县产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唐朝时的“白云兰片”曾经被李白赞为“仙茶”。据嘉庆元年《泾县志》记载,宋朝时泾县就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清中期泾县东南部的尖茶不仅畅销沿江各地,而且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因此享有“洋尖”之美誊。另一种老牌名茶“涌溪火青”创制于明末清初,并且随后被列为贡品。近十余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将其与宣纸、电机一同列为重点建设的“十大产业集群”之一,发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因而,泾县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2021年,全县拥有茶园近10万亩(90%分布于东南山地名优茶产区),茶叶总产2600吨,干茶产值5亿多元。其中名优茶1000余吨,产值达4.9亿元。茶叶大户汪立平所在的黄村镇平垣村南坑组,位于泾县东南名优茶产区,其茶园都分布在上南坑的高山密林中。这里的山峰海拔多在千米左右,属“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的茶叶理想种植之地,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茶叶。片片茶园,丛丛茶树,隐避在幽谷深处和峰峦之间。清明时节,春茶开采,山花竞放,飘忽不定的云雾常轻抚山涧茶园,使之时隐时现,充满清气、仙气和灵气。
2018年,汪立平从都市返回家乡,想起家乡的优质资源——高山茶园,忽然灵机一动,即打起了种茶制茶的主意。由于山高坡陡,生产成本高,当地许多农户都不愿种植茶叶,自动放弃了。但是,倔犟的汪立平却知难而进。他说干就干,立马行动,一边从银行贷款流转了60多亩高山茶园,购买了名优茶加工机械,并将老房子改造成制茶厂房;一边动员本村农户一起上山打理茶园,采摘茶叶。2019年7月,汪立平注册成立了“泾县黄村镇上南坑茶叶家庭农场”,带领全村人有条不紊地开展名优茶的生产和营销活动。正当汪立平甩开膀子干得正酣的时候,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他当头一棒,使茶叶销售遭受了沉重的冲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场疫情也给人们的饮食消费结构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此,非接触式消费方式悄然而生。这给事业刚刚起步的汪立平无疑是晴天霹雳,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挑战之中也隐藏着商机。汪立平思虑再三,重新振作了起来,决定在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上下功夫,并且在当地相关领导,特别是茶叶专家董永弘的帮助下,实行人工锄草、施用有机肥、安装杀虫灯、安插粘虫板等,进行全方位的绿色生产。他还请人采摘密林深处的野茶,一起制作包装成一份一杯的小罐茶,逐个推介给在外务工时结交的朋友、老板,并且借助网络开展线上宣传销售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茶叶价格卖到了每公斤7600元,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自制小罐茶的成功,提升了当地的茶叶品质和产品档次,增强了汪立平种茶制茶售茶的信心与决心。从此,他更认真的“念茶经”了,千方百计在做好茶叶上做文章,茶产业也因此成为他的生财之路、致富之道。汪立平没有忽视茶叶品牌建设,先后注册了“百年老枞”、“白云兰香”等茶叶商标。
为提高种茶制茶技术,壮大自已的农场,汪立平虚心向董永弘教授请教,不放过任何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一方面不失时机地参加由市、县有关部门组织的茶叶技能、技术培训班;另一方面邀请专家和有关领导来自己的茶园、茶厂传授技术,现场指导,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努力把茶叶种植与制作做得更好,使农场和周边农户的效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汪立平不满足于现状,2021年他紧跟外地的市场需求,在采制完第一轮高档春茶之后,专门请董永弘教授教自己做红茶,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没有地方制茶他就到亲戚家借用空房,没有设备就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在董永弘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全力帮助下,当年就利用谷雨前后和夏茶的鲜叶,做出了300多公斤的功夫红茶,且因原料采自高山密林,该红茶香味浓郁,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州,深圳消费者的认可和高度赞赏。制作的红茶,不仅很快销售一空,还把市场从芜湖、马鞍山等泾县茶叶的传统销区扩大到广州、深圳等地,售价更是同期绿茶产品的两倍以上!这使他2021年的茶叶产销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30%,超过了1000公斤,收入更是翻了一倍。而且,这些红茶中的一半鲜叶原料是从同村农户家收购的,这不仅为他们减轻了茶叶加工、销售的烦恼,还帮他们增加了10-20%的收入。汪立平致富不忘扶贫。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他已连续两年主动为附近在册的贫困户免费加工名优茶,帮助他们销售茶叶,使这些贫困户每户的茶叶收入比往年增加了2000多元。在平时茶季生产用工时,他也优先聘请贫困户,茶季一结束就马上支付工资。他还长年供养一位五保老人,悉心送去每日三餐。由于积极做公益,参与扶贫活动,汪立平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先进事迹曾在安徽第一大报《安徽日报》上刊登。汪立平的“泾县黄村镇上南坑茶叶农场”也越办越兴盛,越办越红火,目前已有高山茶园数百亩,2020年被评为泾县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021年被评为宣城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两年迈了两大步,上了两个大台阶。去年8月红茶售罄后,他又筹划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茶叶生产。今年已向浙江茶机公司定购了几十万元的红茶加工设备,准备生产他的“荒山凹”百年老枞红茶,同时积极向外拓展,打开广州、深圳等地的高端茶叶市场销路,立志为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当地农业增产茶农增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2
袁从波是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薄家口村人,从1988年从事茶产业,30多年如一日只为做好一片“茶”。从一名普通茶农,到全国劳动模范,他一直以来以对茶叶品质的坚守,用一片叶子践行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
五一假期,袁从波正在巨峰镇薄家口村御园春的无性系育苗大棚里检查每株茶苗的成长情况,从1988年包产到户的1亩7分茶园,到现在的500余亩无性系茶园,袁从波30年如一日,不断改良茶叶种植技术、提升茶叶品质。最初从南方进的茶苗,因为气候温度等影响“水土不服”,存活率也就在70%左右。他先后赶赴安徽、浙江考察,邀请专家分析研究,聚集有经验的农民一起交流,率先从南方引进无性系良种茶苗进行试验种植,第一年引种的茶树苗木成活率就达到95%以上。
袁从波告诉记者,通过实验,良种育苗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育苗在四十天左右,从育苗到栽一般六十天,大大的缩短了育苗的周期。南方茶苗达产一般在三年,而岚山这边的一年半就能达到种茶期,采摘时间也提前半个月,品质各方面都比原来提高了很多,产量能增产百分之三十左右,品质非常的好。
由袁从波研究的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让茶树育苗周期大幅缩短,还可以选择最优良的茶叶品种进行培育,大大解决了普遍存在的茶苗品种单一,量不足的问题。受树苗扦插技术启发,2015年袁从波又带头搞起了茶叶育苗新技术,实验、推广北方无性系茶苗。现在,他培育的无性系茶苗,实现了从过去“一年出苗、三年收益”,到现在“47天出苗、当年见效”的目标,让绿茶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
面对本地茶叶品种单一、价格上不去的现实,2006年,袁从波开始了他的创新之路,专门从南方请来师傅,学习炒制红茶、乌龙茶的技术。为了提升茶叶标准化管理水平,袁从波带头治理规则,全面强化了茶叶标准化生产流程。生产中,他以无公害茶园生产为最低标准,坚持茶园有机化、生态化管理,建成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等综合运用的标准化茶园,不断提升了茶园管理水平和原料生产质量,也为企业与茶农户建立了双赢的合作关系。
目前,袁从波的茶园生产基地达一千多亩,解决了就业劳动力300余人,带动周边茶农创办茶叶企业、茶业合作社20余家。同时,成立了工友创业园,定期对茶农进行培训,带领茶农共同致富。作为一名茶业发展带头人,袁从波始终把推动日照绿茶高质量发展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3
在盘州市坪地乡,七官营村曾是最边远的一个小山村,这里交通不便、没有自来水,更谈不上信息共享,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赵燕是怎样带领村民致富的呢?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
盘州市坪地乡七官营村,这里云缠雾锁、峭壁绵延;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却是当地茶叶生产区。茶叶成了当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一片片茶叶致富了当地乡邻,坪地春香负责人赵烨这样告诉记者。当时的她没有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相关技术,她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一边打理基地,一边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积极参加相关农业产业的知识培训,并先后取得华南农业大学颁发的贵州省华南农业大学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培训证书。
她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只为能给当地留守妇女尤其当时的贫困户家庭妇女提供一个就业平台。可天有不测风云,茶叶从种植下去足足有好几天没有下雨,为了解决种植用水问题,她从2.5公里外的大山上布管网。为了不让老百姓承担所有风险,怕打消当地老百姓发展茶叶种植的积极性,每天起早贪黑无偿安排给老百姓浇茶叶用水,晚上7点后她就带着年幼的孩子到茶叶种植基地浇水。
在2015年的冬天,邻近3个自然村的村民出行都不方便,路面坑洼不平,车子根本无法走动,为了让大家出行方便,原本创业负债的她出钱找车拉毛石带人把路垫平,由于资金有限虽然做不到完美但能让车子勉强能够通行;她给自己定下要求,每年尽自己的能力拿出一部分资金到学校看望留守儿童,并给予贫困家庭600元的慰问金。
经过3年的时间,周边老百姓逐渐了解并开始认可赵燕,跟着她学种茶,到目前为止,赵燕基地连同周边老百姓的集中连片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覆盖农户800余户,吸纳当地劳动就业22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就业人员123人,建档立卡户占55%,为每个贫困就业家庭年增收3500元以上,达到就近就地就业的效果。
盘州市坪地乌蒙翠芽旺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赵燕说:“我们茶园里面已经种植了精品水果,下一步,准备想以我们农业产业为点,带动我们周边老百姓发展服务行业。”
赵燕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荣获了“贵州省第三届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称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及表彰、“最美劳动者”称号及表彰。另外,赵燕创办的企业先后被认定为东西部劳务协作扶贫就业车间、大连市援建就业扶贫车间、盘州市就业扶贫车间等荣誉。
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4
他是来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桃岭乡高湾村长岭组的一位农民代表,面对偏僻贫穷的山村现状,他不退缩、敢创新、真干事,带领乡亲成立金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万亩荒山变成茶山花海,为村民铺就一条致富茶路。他不仅自己致富,还让全村人脱了贫,住上劳模农庄,过上幸福生活。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陈先志。
山路蜿蜒盘旋,满目青翠葱茏,空气湿润清新,微风温暖和煦。9月初,来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桃岭乡悬剑山脚下,记者实地感受到的,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致,还有火热的乡村生活。“云端”直播卖茶叶、发展特色种养殖、引进光伏项目、发展乡村旅游、走茶旅融合之路……村民们说,“虽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们的日子仍能越过越好!”
“我们金寨老区人民在忙的这些事儿,都离不开他的努力。”村民们口中念叨的这个人,便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陈先志。尽管陈先志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获得的荣誉无数,但村民们更愿意把他当作邻家大叔、父老兄弟。
“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由输血变造血,让大家一同迈入幸福生活。”站在记者面前的陈先志,短寸头发,话语谦逊,笑容敦厚温暖,让人心生信赖。
作为一名扎根农村几十年、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陈先志在产业脱贫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乡亲成立金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万亩荒山变成茶山花海,为村民铺就一条致富茶路。他还努力推动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确保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让山区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创办合作社,党旗引领致富路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山峰连绵不绝,梅响两大水库(梅山、响洪甸水库)镶嵌其间,土地多是山区或半山区。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走进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党建活动室,迎面而来的就是红色的展板,镶着党旗党徽,镌刻着“党旗引领致富路”几个大字。陈先志说,简单的几个字却凝结着创业的艰辛、领导的关怀和劳动的光荣。
因家境贫寒,陈先志15岁辍学务农。艰苦的生活环境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和与贫困抗争的勇气。上世纪80年代初,当选为村民组长的陈先志带领群众苦战三年,人工修通4.9公里的山区公路,架设农用电和通信线路。接着又用四年时间修通到户公路,率先实现“户户三通”。
1998年,陈先志担任林场场长。在职9年间,他不仅完成1800亩造林和430亩退耕还林任务,还办起粮食加工厂、砖瓦厂、石料厂、木工厂、小百货商店……改变过去靠开荒种粮、砍树卖柴维持生活的状况,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将荒山变成“绿色银行”,发挥了生态效益。
看着漫山遍野的野茶,陈先志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不正是致富的源泉吗?在金寨县桃岭乡,因临近梅山水库,常年水分充足,有适宜种茶的先天优势,但长期零星、分散的种植模式,难以形成产业发展气候,村民也难以受益。
“要想发展,就要用好悬剑山的自然资源,在家门口发展好茶产业,让村民能够靠山吃山,赚到更多的.钱。”2007年9月,在无资金、无人才、无模式的情况下,陈先志和9名种茶大户合作,以老四季春茶厂为基础,创办了金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茶叶种植采摘加工。
合作社刚成立,陈先志便建立了党支部,采取支部联村、支委联片、党员联户方式,先后将10名党员培养成能人大户,将9名年轻社员发展成党员,建立党员示范基地5处。
“我的发展的动力从哪里来?来自于党的恩情,来自于群众的信任。”陈先志说。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08年大雪,合作社20多间房屋被压塌13间,全家人站在风雪中绝望而无助。天刚蒙蒙亮,桃岭乡党委书记步行10多里,来看望他们一家,并送来了一个红包和一句话。红包里是救急用的3000块钱,一句话是“有党委政府在,你要挺住!”
转变经营模式,贫困户住上劳模农庄
“村民用山场及土地入股,贫困户除了在合作社务工外,还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和收益分红。”陈先志介绍,合作社快速转变山区农民传统经营模式,共流转荒山9130亩,用机械实施开荒保林,建立梯茶坡林、茶林共生的良种茶园示范基地。通过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品牌化运作,成功闯出一条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新型发展之路。
贫困户蔡守伟为了照顾家中老人,无法外出务工。陈先志得知后主动找上门,让蔡守伟在合作社务工。茶叶采摘时蔡守伟在茶叶车间上班,茶闲时就帮助管理合作社茶园,年增收3万余元。
像蔡守伟这样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合作社也由原来的9户发展到220户,并带动58户贫困户发展茶叶生产,2019年底,所有贫困户都已实现增收脱贫。
陈先志介绍,蔡守伟全家现已住进劳模农庄,和其他农户一样迎来了崭新生活。让农民也能住上小别墅一样的房子,是陈先志近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合作社为危房户、贫困户集中新建劳模农庄,目前已有24户住进新房,计划2021年再入住9户。劳模农庄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吃好住好,条件改善都来自于满山的茶叶,茶产业让脱贫攻坚有了抓手!”
“合作社就是要通过组织力量来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题,让农民一天比一天富起来,带领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陈先志说。
技术培训,扶起脱贫的精气神
“要想大家跟你一起干,得能挣钱,不然讲什么都是空话。真做,真有效,农户才会加入。只有把合作社经营好了,茶叶卖出价钱了,他们才会主动要求加入。”陈先志说,合作社的成效有目共睹。在多年的研发努力和精心推广下,合作社注册的“沐芽”牌产品荣获中国(安徽)第三、第四届茶叶博览会“优质金奖”,第五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优质金奖”,茶叶也变得值钱了。村民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合作社大力流转荒山,引导630户栽种良种茶5000余亩,新建梯层式茶园,形成近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如今,合作社年茶叶产值达480余万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一大批生产技术能手、产业大户,合作社才能实现良性发展。”陈先志说。为了让社员掌握茶叶种植技术和茶园管理知识,他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讲解自己的茶园管理技术和经验,直到社员学懂学会。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邀请金寨县农委的专家到农村举办茶叶种植、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班,采取开展现场培训、组织社员开展外出学习等方式,引导社员学技术、学技能,努力提升致富本领。
至今,合作社聘请专家上门集中授课已30余场次,开展现场教学与外出培训50余场次,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培养了一支经营、管理专业队伍,增强了合作社创新发展的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品牌保护观念。
“绿水青山惠民生。我们要抓住机遇,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农村产业建设,形成产业合力。”陈先志说。
产业1+1,融合发展增收入
茶产业只是当地脱贫致富的基石。悬剑山离县城很近,风景优美,每年来这里感受农家田园生活、观赏自然风景的游客很多。特别是听到一位村民自家产的土鸡和鸡蛋都不够卖的消息时,头脑灵活的陈先志嗅出了商机。他决定以“茶”为媒,创建农家养生小院,打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让村民增收。
说干就干,他带领合作社社员率先推出摘山珍野果、采新鲜绿茶、品农家土菜、享大山美景的旅游观光服务。社员们不仅将自家小院改造成农家乐,还带动村民积极效仿跟进,每年接待游客近万人,为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户均创收3万元左右,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有了茶叶这个产业,我们脱贫攻坚有了抓手,也有了进一步增收的空间。”陈先志认为,要依托茶叶产业,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多方拓宽群众增收路径。
为提高茶叶基地综合效益,陈先志探索出一条“茶林共生、种养结合、产旅互助、农光互补”发展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在茶园套种油茶、猕猴桃、车厘子等特色经济作物,利用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扶持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开设农产品超市、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助其增收。
来到万亩茶园,记者还看到了排排深蓝平板这一新景观。这是2017年落户合作社茶叶基地的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农光互补,项目人均年务工收入超万元。
以陈先华为例,他家中共3人,无稳定收入来源。合作社将他家的8亩茶园纳入统一管理,指导他套种车厘子4亩,年增收7万余元,加上参加光伏项目时的务工收入,2017年已实现稳定脱贫。
“疫情之下,我们同样面临挑战与大考”。为了扩大农产品销路,陈先志开始积极学习电商知识。今年5月5日,陈先志参加了金寨县开展的“跟着劳模去扶贫,劳模带货肯定行”直播助农活动,开启了“直播带货”,为金寨优质农产品代言。当天三个小时直播,直接促成网上销售金寨农产品11815单,成交额58.4万元。直播结束两天时间内,各地客商线下直接订单120多万元。
“如今,合作社产品已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我们还在微信群帮贫困户卖鸡、卖羊,销路很好,价格也不低。”陈先志说。
产业带动,脱贫提速。有人种茶制茶,有人养殖土鸡、黑毛猪,有人办农家乐,有人种起了猕猴桃,乡村发展面貌大变样……陈先志说,下一步要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更多人共享这一发展成果,过上更好的生活。要让村民的茶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劲头!
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5
1980年冬,桃江县三堂街公社龙头坝大队64岁的共产党员周花菊,独立承包公社三亩五分茶园,采取雇工协助经营的形式,专业从事茶叶生产。通过他的精心管理,茶园两年夺得高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的事迹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被授予湖南省劳动模范。
周花菊承包的这个茶园,原由公社经营管理。茶场收入不论多少均上交公社,茶园的劳力参加生产队分配。茶园劳动者没有经营自主权,未和经济利益挂钩,生产积极性调不起来,所以,多年来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都不高。1980年冬,周花菊与公社签订单独承包经营茶园合同,合同规定,每年交公社纯收入1000元以上,其余全部归承包者所得,茶园需要的劳力、资金、肥料等,都由承包者自己承担。
承包以后,周花菊以茶园为家,将自己的责任田交给别人承包,自己专业从事茶叶生产,每年在茶园劳动300多天。为了提高茶叶产量,他苦干了两个冬春,补蔸齐苗,移蔸并块,将原来缺蔸严重、分布零星的低产茶园改造成了一个连片齐苗的高产茶园。他在管理茶园的过程中,认真摸索种茶技术,总结出“三合理一及时”的管理经验。即合理中耕,每季茶开采前半个月进行一次浅中耕,做到雨后松、见草锄,每两年进行一次深耕改土,深翻八寸以上,客土培园;合理施肥,坚持施猪粪、菜饼等有机肥料;合理采摘,坚持分批、多次、留叶的采摘方法,全年采摘期达一百四十多天。及时防治病虫害,以防治为主,每年进行十多次除草,消灭病虫栖身之所。由于他的精心培育管理,茶树生机勃勃,树冠覆盖度达90%以上,叶面积指数在4以上。
周花菊单独经营茶园,劳力不够时就在茶园附近临时雇请。采茶叶时,他把茶园分成四片,每片雇请一个责任心强、采摘技术好的劳力负责,由他组成采茶小组,分片包干,按质量要求采摘。采摘工资按每斤鲜叶8分至1角2分计算,当天发给。每年需付采摘工资1100元左右。中耕、除草、追肥时,以每天2元的工资雇请劳力,并负担雇请劳力的伙食。每年请工200个左右。周花菊本人除一同参加劳动外,还担任技术指导,茶叶采摘和茶树培育管理都必须按他的要求进行。否则,雇请的劳力随时可以辞退,另请他人。
周花菊独立承包经营茶场,使集体和个人都得了好处。1981年茶园纯收入2013元,按合同上交公社1128元外,个人得885元。他分给协助他经营茶园的侄女350元, 自己得535元。1982年亩产鲜茶叶3821斤,折合干细茶1043斤,茶园纯收入为1925元,上交公社1000元(公社考虑茶叶价格等特殊因素,上交金额比1981年适当减少)外,他个人得纯利925元。周花菊的口粮从茶叶奖售粮指标中解决。1982年奖售粮指标2200斤,上交公社1000斤,雇请劳力用去约500斤,本人口粮还有700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益阳地区的社队茶场和茶厂也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涌现出了一批责任制比较完善、效益显著、促进茶叶生产发展的先进典型,周花菊就是其中之一,他凭借承包三亩五分茶园当上省劳模的事迹成为美谈,他在茶叶生产方面的一些经验,现在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6
出生在资兴市州门司镇的胡华英,2010年回乡参与创办了资兴市仙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十年间,合作社已拥有100多名成员,2000多亩茶园,并帮助周边8个村的300多名贫困户脱贫。
资兴市仙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茶叶种植、茶产品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合作社。现有茶园2000余亩,年产茶近30吨。不过,在合作社的发展初期却遇到了困难。
“最开始我们这边 ,因为一个老板承包茶厂,他欠农户很多钱以后我们才接手做的,当时农户也是很不相信我们,因为他们也怕拿不到钱。”资兴市仙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胡华英说。
了解到农户的顾虑后,胡华英一边向农户做好解释工作,一边自己开发示范基地,以合作社牵头,和湖南金井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并且签订合同,将所生产的产品主要由金井茶厂销售,保证了茶叶产品的销售。
“农户看到我们慢慢做,做得好了,钱也付了现金给他们,让他们慢慢接受我们以后,我们才把合作社统一组织起来。召集附近村民,慢慢地他们自己种一些茶叶,把他们荒废的茶园重新开垦出来。”胡华英说。
为了让合作社的产品能达到绿色有机茶的标准,胡华英开始加大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在茶叶基地安装杀虫灯、黄板和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还严格执行茶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操作流程。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的基础上,劳力方面也吸引了附近丹坳、水南等8个村的3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进来,并按“固定分成加入股分红”两个阶段进行帮扶。
资兴市仙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是郴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级示范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选送的“‘仙坳’牌毛尖”荣获第十一届湖南茶业博览会“茶祖神农杯”名优茶评比金奖。同年,胡华英个人荣获全国手工红茶制作技能大赛优胜奖。
合作社在实施茶叶产业扶贫项目后,还瞄准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拉长茶叶产业链条,着力提升茶叶产业的附加值,并立足当地青山绿水、茶园秀美的天然优势,探索出了一条“茶旅结合”的发展新路子,每年可创茶旅经济20万元以上,并带动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对我们茶厂附近这边比较漂亮的茶园100多亩进行改造,一共大概是投入80多万,修建了旅游长廊,对茶园的道路进行硬化,然后修建了观景亭,品茶采茶体验中心,让游客来我们这里采茶、品茶。”胡华英说。
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7
人是为自己的目的生活的:为成功、为名利、为金钱、为责任、为感恩、为爱……,濮女赵华琼是为普洱茶。她用35年的时间、精力和智慧,以矢志不渝的坚贞,谱写着与普洱茶之间血脉相连,不离不弃的咏叹!
“普洱茶是我心目中的太阳,追赶太阳,是我一生最伟大的事业。”赵华琼说,“把濮氏祖先流传下来的这匹绿叶研究好、发展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推动发展是我们濮氏后代最勇耀事业之一”。过滤赵华琼的每一寸时光,上面都携刻着深刻的普洱茶的烙印。
1975年,20岁的赵华琼从宁洱县勐先乡供销社调到县外贸公司(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县公司),开始接触到“普洱茶”,从此便走上一条很不平坦的茶之路。做事认真、喜欢走新路的赵华琼如饥似渴地读有关茶叶方面的资料,并把从书上学到的、从老工人、老技术员那儿问来的有关种茶、管理茶的知识写出来,粘在自制的木板上。这个小姑娘顶酷暑、冒风雨,背着这块展板,几次三番徒步深入到种植茶叶的乡镇,义务向种茶群众讲解无公害种茶、管理的重要性,宣传普洱茶广阔的发展空间,动员公司扶持茶叶种植户,激活茶农的积极性。1993年,外贸企业实现国有民营扩大内销,赵华琼承包了茶叶分公司,她自己任经理。懂经营、善管理、爱钻研、能吃苦、胆子大的她做起茶叶生意来有模有样,产品远销西安、甘肃、新疆等地,就是在这段时间,她赢得了一定的资金积累。
2001年2月,她被县委政府任命为新组建的国有普洱茶(集团)公司首席总经理,并被董事会选举为国有公司首席董事长。这时的赵华琼面对的是一个困难重重的企业:厂房瓦落墙倒,草木丛生、机器盖满灰尘、工人没事可做。“重整普洱茶雄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让这个弱女子责无旁贷地再次挑起了这个重担。她像一个肩负历史使命的圣女,为发展、弘扬普洱茶四处奔走、呼吁,脚跑肿了,嘴皮说破了,一次又一次遭到白眼,不理解、不支持,她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晚上召开职工会议,鼓励大家重新点燃推动公司发展的热情,深夜孤灯一人还在整理公司重新腾飞的计划。那时候,赵华琼的丈夫因为患癌症已经去世10年了,女儿在外求学,有了一定生活基础的她本来在省城找了个事做,一边陪伴在女儿身边,日子过得安宁、平静,但对普洱茶的一往情深,对领导的期望,对多年奔波积累下的技术和经验,以及把这些技术和经验充分发挥出来的责任心驱使她再次回到家乡,她把对女儿的愧疚深埋起来,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赵华琼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共30多万拿出来,加上县委政府的支持和员工的集资,闲置多年的机器终于运转起来了,闲散多年的职工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几千名茶农又有了稳定的收入,并很快推动了山区农民的脱贫步伐。赵华琼再次尝到牺牲自己的利益带给更多人的幸福的快乐。当时,公司年平均销售达3000多万元,茶叶基地产量1000多吨。期间,她带领技术人一起开发的普洱茶系列产品80余种,首创的“普洱干吃茶”、“普洱茶超细粉”、“普洱茶速溶粉”等产品,填补了云南省茶叶深加工的空白。2002年她将自己制作的普洱茶产品送昆明医学院食品研究所做实验,得出:普洱茶对降低胆固醇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赵华琼用车拉山泉水发酵的普洱茶,一经投放市场,深受客户的好评,发酵茶迅速发展起来。2004年,普洱茶(集团)公司被列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省科技型龙头企业,赵华琼也获得“普洱县扶贫开发突出贡献奖”、“思茅市(现普洱市)中小型企业创新二等奖。”
2005年,因为企业改制出售,赵华琼带着几个下岗职工,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她们创新研制出来的“濮女”牌普洱茶特别走俏,倾心打造的老字号--普洱茶厂,始建于1975年4月,是云南省最早定点生产出口普洱茶的四大历史名厂之一,还注册了普洱古茶公司。9个月后,赵华琼与深圳永年公司联手,组建了一个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现代化普洱茶专业企业--“普洱市永年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厂”,赵华琼任总经理、厂长。厂区占地72亩,注册资金500万元,总资产3433万元,年生产加工规模1500吨,最高销售达3500多万元,近三年上交税收500多万元。
赵华琼是总经理、厂长、企业家、普洱茶生产,管理,加工顶尖技术人员、渥堆生产工艺专家、市场推销员、评茶师、高级茶艺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云南普洱茶协会、云南省茶叶商会、云南省食品工业协会等理事,云南省茶叶协会常务理事,普洱市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市政协委员、普洱市普洱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普洱茶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在这些耀眼的光环的后面,是平常人所不能理解和难于做到的对普洱茶的痴迷、对自己所选择的事业的无限追求和忘我奉献、对坎坷和困难的坦然面对,还有把自己的爱和热情转化成经济、物质和文{随机阅读。桑叶茶有什么功效,学习茶知识化食粮,奉献给这片热土和热土上的人民的大爱!
“做茶先作人”、“品茶品人生”是赵华琼始终信守的人生规则。这个南下老干部的后代遗传了父亲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的品格。即使她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依然坚守着 “无年无节、不休不息” 的工作热情,遵守着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作风,她每天和职工在厂里的食堂吃简单的饭菜,穿她上班时的工作服装,依然像一个母亲和大姐姐,关心着厂里的每一个职工。别人十分不解:你衣食不愁了,还这样拼命干什么?为了普洱茶,为了广大的茶农,为了家乡的和谐发展。赵华琼的答案从来没有改变过,她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和带动更多的茶人认识普洱茶、品饮普洱茶,健康全人类。赵华琼的生命,早已与普洱茶融为一体,她是一个茶人、茶痴、茶精!以至于女儿和女婿都说“妈妈,你的世界里只有茶而没有我们!”不过,现在孩子们非常理解和支持母亲了,只要有时间就从省城回来陪妈妈,逢年过节也回老家来看妈妈,就连7岁的孙女也每到假期跑到外婆身边,孩子们的理解和孝心,让她非常欣慰。
读书,是赵华琼生活中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她的家里有上千册藏书,只有初中毕业水平的她自学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她认为,只有不断地充电、学习,才跟得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普洱茶进入了升级换代时期,以现代的理念来构思、规划普洱茶的发展是这个产业唯一的出路。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科学、健康需求,赵华琼的企业申请了符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并取得了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证;建立了企业内部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管理跟踪体系,并取得QS认证;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等。依托科技,以精湛的工艺,严格的质量、卫生检验、规范化生产加工规程,精心制作了传统产品及深加工产品120多种,多次获得金奖、银奖及优质奖,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客户好评。她所撰写的《普洱茶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让普洱茶经济在普洱茶文化的促进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普洱茶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篇论文分别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二、三届论文集及云南省首家普洱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还有20多篇调研报告、政协提案引起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她所编印的宣传画册达10多种,所设计的普洱茶包装已经有8项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设计证书。2006年,永年?普洱茶厂成功组织了“云南省首届百年经典普洱鉴赏会”及“普洱茶厂首届普洱交流会”,达到了宣传普洱茶,广交天下友的目的。2007年该企业获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先进企业,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厂区获最佳生态环境金奖;2008年获得云南省价格诚信企业称号,2009年“濮女”牌商标获得云南省着名商标。因为成绩突出,2007年2月,赵华琼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同年获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企业家之一、第二届全球普洱茶杰出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2010年6月,赵华琼被推荐为全省“十大杰出女性”提名人,2010年3月,她被推荐参加普洱市优秀妇女事迹报告团到普洱市大中专院校作创业报告。
赵华琼就是盛开在普洱大地的“茶花”,以她的清香、善良、执着、创新和诚信引领着人们走进一座又一座普洱茶圣殿,去品尝、去享受、去开创。
55岁,人生的天命之年,赵华琼却依然青春勃发,如一杯陈久蜜香的濮女茶,无论斗转星移,都可以在时光的洪流中磨砺出自己的品质和风格:甘味、涩味、苦味、香味、回味,从第一杯到最后一杯,由平淡到浓郁,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浓醇,永远意味深长……
【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相关文章:
种植大户事迹作文材料03-09
茶叶种植租赁合同07-21
茶叶种植定购合同范本10-23
青岛市茶叶种植订购合同模板06-30
新昌县茶叶种植收购交易合同04-22
大户的解释及造句06-26
中班大户外说课稿02-23
高门大户成语解释06-23
多肉种植的种植技术02-26
茶叶诗歌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