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精选2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

  4月21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促进自身成长,提升教学能力,我读了新课标,也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课标修订组组长胡卫平教授的解读下认真理解了课标。

  我主要从课程目标中的课程核心内涵谈谈自身理解。

  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与其他所有课程一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本身也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曾经,假探究的现象出现比较多,特别是没有年度考核要求的1—5年级,将科学课变成了“阅读课”、“朗读课”,从而忽视科学的本身;还有一种现象也普遍存在: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出现多个探究活动,以至于每一个活动都没能够深入,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思维拓展不够开阔,质量当然也就不言而喻。而现在新课标强调立足素养,聚焦核心内容,加强探究实践,建构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教师来说有了更好的方向。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这对于科学教师是一个挑战,我认为需要通过平时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需要学生理解小学阶段基本的科学规律,并能够独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我认为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学习的所有课程加以融合,科学是数学的皇后,科学与数学、语文甚至音乐美术都存在着联系,培养科学思维也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事物,能够正确的进行推理,有一点的逻辑能力。在平时的课程中,可以加以训练。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创新。通过学校科技节的展演,让我感受到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作为一名教师,稍加以引导,或许能够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

  3、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渗透;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者相结合,能迸发出火花,科学教学中也需要这样的火花。

  4、态度责任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责任,它要求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有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严谨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总言之,科学课程需要我们理解并充分培养核心素养,注重综合实践、实践探究的能力。

  以上就是目前我对于研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对于新课标的研读还不够“精”,在之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常“看”、常“学”、常“思”。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2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其中《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继承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研究成果,顺应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现阶段科学教育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提出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这里所说的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可以理解为科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了解课程性质,有助于我们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深度理解。

  基础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旨在保障每位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特点。基础性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的属性。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由于在课程性质部分还没有涉及核心素养的表述,因此,这里没有直接写这四个维度。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态度责任维度),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科学观念维度),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科学观念维度),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包括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两个维度),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态度责任维度),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重视个人发展价值);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强调社会价值)。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革命加速发展,世界创新格局深度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加强科学教育,重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要能够支撑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性质部分,提出了科学教育具有“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功能。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部分,都特别考虑了服务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

  实践性

  一方面,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性。科学课程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学习方式,加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另一方面,实践性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在探究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少年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科学课程把探究与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导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与实践活动学习科学。

  强调实践性,是为了变革育人方式。过去,教育过度注重书本学习和纸笔考试,导致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却缺乏应有的能力。如今,加强实践性成了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它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其中,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抓手,其地位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得到了强化。学生必做的探究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的内容,它针对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设置了最低要求,目的是促进我国实验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

  综合性

  一方面,综合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科学课程强调体现综合性,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课程,这是区分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一大特点。在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课程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用核心概念呈现课程内容,综合发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育人功能,通过对13个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在理解这些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实现对4个跨学科概念的理解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三是注重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四是注重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五是注重理解自然现象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六是注重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其他课程相互渗透。

  强调综合性,就要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间的联系,整合学科知识,统筹设计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活动。学生的生活情境是综合的,而科学课程研究的是学生周围的世界,所以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综合的。这是科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3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南昌市的“科学线上培训活动”,本次培训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了科学系统的很多专业知识。同时也明白了科学课程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天培训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认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物质科学领域里,能让学生了解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等;在生命科学里,学生能了解到一切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人的生命就是由无数个细胞组织而成。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每天都在工作,器官工作需要输送能量,而能量可以是氧气,水,也可以是各种食物。食物的材料来自于地球上的动植物,氧气也是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保护人类和动植物能够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宇宙科学领域里,学生通过学习能知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等,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等。在这个版块里,学生还会知道地球是一颗行星,地球绕地轴自转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昼夜更替,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没有地心引力,人类在月球上不能生存等等内容,我觉得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通过13个跨学科概念的学习,我也领悟了当今的科学课程不是单一的课程,它是一个整体,它不但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它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形成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品行。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4

  科学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挠有兴趣又缺少学习方法经验。如何让他们既爱学又能学好这门功课呢?近一年来,我认真地阅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并不时摘抄读书笔记。通过学习,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使我掌握了教好科学这门课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观察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知觉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要参加和经历观察活动,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性,从中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科学的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注重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持久性的关键。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眼里的世界绽放异彩。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探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高涨的热情去参与探究活动。因此,我们要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欲望。其次,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建立,调动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第三,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探究的兴趣。第四,教师也要设计富有情趣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五,通过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所做知道发明创造不是神秘的事,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消除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又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索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这个想象力必须是立足客观依据,富于想象力绝不是凭的乱想和幻想。要有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尊重事实、追求真实,不仅对科学研究,对生活中的思考和判断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要培养学生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第四,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很多不是专业出身,而小学科学课堂的课程的综合性又很强,教师自己也要充实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参加各类科学培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深化科学概念,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教研,不断积累。大力提倡丰富多样的校内间、校级间的集体研讨,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教研、论坛等形式丰富交流渠道。在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

  最后,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让学生展开“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5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1、驾驭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3、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己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

  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4、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5、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初步形成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

  6、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

  小学科学在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下,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小学科学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小学科学课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6

  2022年4月21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十六门学科的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其中科学学科基于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概念,对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科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科学教育最核心的是课程。课程规定了科学教育特别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培养什么人,同时也给出了学生要学习什么内容即怎样培养人,以及培养的人如何进行评价。

  接下来我从这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

  一、素养立意,实现科学育人

  要应验素养,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征来讲需要考虑基础性和发展性;从素养的内容来讲需要考虑时代性与综合性;从研究的过程来讲需要考虑科学性与政策性。基于素养的立意,在本次课标中,着重体现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四个核心素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注重综合,培养迁移能力

  整合科学技术与工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此次新课程标准取消维度界限,强调综合能力,例如科学中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打通了四大维度的界限。同时突破学科桎梏,建构跨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对比学科概念来讲还有更大的迁移性,更有利于教师的创新。

  三、强调进阶,配合学生发展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处于什么水平,再根据学生思维的进阶设计课程,完成学生素养的进阶。

  第一,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

  第二,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三四年级存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相应的学习活动要从简单的探究活动到综合的探究和实践活动。

  第三,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

  第四,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第五,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

  四、思维探究,促进深度学习

  关于教学的思想,教师需要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各种教育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在科学里面最核心的教学方式是探究式教学,也是科学教学的主导方式。从探究式教学发展阶段来看,表面上提的是探究,实际上关注的是思维。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思维为目标,改变了以往以课程内容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更加关注学生本位,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7

  两天的科学教材培训让我收获满满。其中在听到垃圾分类这一课的反向提问策略时,让我恍然大悟,课堂上一直困惑的问题瞬间化解。“如果三天不倒垃圾会怎样?”“如果一天只有五升水应该怎么用?”这些更明确、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的问题,更能加深学生对垃圾分类节水方法的深刻理解。

  另外,我还很认同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孙旭亮的名言“有教科书,没有科学探究材料,能上好课吗?答案是无法上好课。有材料,没有教科书,能上课吗?答案是能上课,而且还能上出好课。”在科学课上落实科学实验,注重了学生的直接感知。在观察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加这次培训更加坚定了我排除万难上好科学实验课的信心。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8

  1、科学课培养学生什么?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2、科学操作实验箱的价值不能忽视,教师要最大化的应用于教学。小学科学实践操作材料的三大作用:

  ①解决了教师的三个难题:解决了材料短板问题、让科学课更有科学味道、让科学课不再枯燥。

  ②解决了学生的三个认识问题: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是有趣的、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是通过动手实践做出来的。

  3、基于儿童立场的一种授课方法。在北京和杭州教研团队互动研讨“船的研究”这一单元中的《船的历史》一课教法时,叶老师提出“基于儿童立场的一种授课方法”引起了大家的探讨兴趣。课前,老师站在儿童视角进行了单元取舍,关于船的基础经验课前对儿童进行调研,掌握孩子现有的知识并对孩子已经知道的及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

  4、前测和后测在科学授课中的应用。科学知识基于生活中的经验和课外阅读,大部分孩子上课前对部分知识已有所掌握和认知,教师在课前设计一套问卷,调查了解孩子们已有的认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一节课后,再使用一套问卷掌握孩子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取得的收获。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9

  跟着李霞老师关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讲座,翻开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新课标给我呈现出的亮点:

  “立意”——体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

  “整合”——体现了学习进阶和跨学科整合;

  “一体”——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立意”——体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

  2022年版课标中,从四个维度凝炼了核心素养。基于素养的立意,以关注人的视角定位科学学科的教育价值。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思维方法,建构科学本质观,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精神层面的整体提升。

  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既能反映科学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又能反映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共通素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整合”——体现了学习进阶和跨学科整合

  从2017年版课标中提出的18个核心概念减到13个核心概念。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上最大的改变就是忽略了四个领域严格的领域分界,突出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一方面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兴趣特点,完善学习进阶来配合学生发展。比如低段关注的是具体现象、具体事物外在特征的观察、描述、分类等;到了中段要求学生要在关注具体事物和外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现象,重点训练归纳和推理;高段关注事物的结构、功能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体现出老师在学段之间采用教学方式应该遵循从指导——引导——组织的进阶,来帮助学生思维发展。

  以第一个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为例。学习内容为:(1-2年级)让学生知道物质有不同形式,颜色等;(3-4年级)认识物质可以由较小部分组成;(5-6年级)学生能够意识到物质可能是由一些看不见微粒构成;(7-9年级)理解物质由多种微粒构成;认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微粒表征。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内容从对物质的宏观描述到微观探究。

  另一方面精简内容、跨学科整合部分内容,反映了科技进展和专题教育要求,配合”双减“政策,着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例如:

  (1)科学中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新课标忽略了四个领域严格的领域分界,提出了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四个跨学科概念,进一步实施综合性改革。

  (2)与修订前相比,《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加强了综合性,减少了概念和知识点的数目。核心概念由18个减少为13个,学习内容由75个减少为54个,知识点由207个减少为161个。

  三、“一体”——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2022年版课标强化了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有效指导,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建议,以及针对每个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教学策略建议及学习活动建议内容。老师在课堂中灵活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可以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提问、观察、作业、讨论、展示、日志、调查等方法;在解释过程中采用核查表、量规、反思日志、自我和同伴评价等方式;在结果呈现和交流过程中采用评语、档案袋、成绩报告等方式;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开展嵌入表现性评价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做,运用知识的技能,借助评价工具,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

  新课标真正告诉我们:(1)“教”——教师如何把握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达到育人目标;(2)“学”——学生如何学,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3)“评”——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0

  摘要:现如今,科学发现与基础创新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普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除了航母、神州,北斗、天眼、天问和核技术等前沿科技,还有更接地气的健康、环保、卫生、安全、气象等暖心科技。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021年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小学科学课程就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孩子们保持与生俱来的童心和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潜能,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国家推行“双减”工作,对科学素质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活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赋能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小学科学课程落地过程中存在师资紧缺、任课老师教学压力大、精力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老师问题,教师学生课业压力大、时间和精力不足,校舍硬件条件限制等问题。

  这一系列因素实时制约了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但农村学小学却有着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优化学校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等系列问题亟需更进一步研讨,探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阐释科学精神的主要定义

  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共同信念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且贯穿于科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

  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创新精神、求索精神、求真精神、合作精神、民主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重复和可检验性、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的功利精神、开放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独立精神等。

  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对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怀疑求证,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毅力。

  二、浅析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什么是科学教育?人们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最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失之偏颇。人们习惯性地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技能以及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一个片面的理解,而在实际的编写教材和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检验和检查,因此科学教育被缩减成为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科学教育不仅使人们获得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获得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至于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和灵魂。也就是说:“没有科学的教育不是教育,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就相当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重视科学精神培养的教育其结果是可悲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知识技能与理念精神会脱节。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的教育及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探索小学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途径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么科学教育就要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常态教育,不仅要把科学精神体现在相关课程教材中还要体现在相关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识的学校都会注重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科学品质、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和均衡发展;注重儿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及生态性的建设;注重儿童时期“诚实、善察、善辨、好奇”科学精神的全面提升。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主渠道”

  科学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渠道。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实,要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儿童天性与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定内容、设计课案、组织教学。要构建学科专业指导、主导学科配合、辅助学科协作互动,团队共荣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学教学体系。学校应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搞好学科课程教育的关键所在。某些观点认为:学校高素质的专业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领头人,在校园科学教育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在配备专业教师队伍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配备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其中常规仪器也应按照学校相应规模配备齐全。只有确保了科学课堂高起点、高水准,才能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实验与理论学习做到有机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科学教学工作,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能按照教科书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将实验过程重复进行就是为了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结论;而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明确儿童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要求,并能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加减,达到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校本课程是丰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阵地”

  校本课程教育系列建设是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的实践与探索。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特征、学校特色、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发研制面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校本活动教材。如校园周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风光,则可选择开展“生物观察”“种植培养”等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的科学趣味校本课。如在校园处在高校周围,则可以大学、小学互动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大学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如学生通过学校科普课里“蔬菜种植”的学习,自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主动参观考察研究常见蔬菜的种植情况,找到了蔬菜生长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制作相应的食物,如萝卜干、泡菜、干竹笋、油焖笋、干豇豆等,最后吃在自己嘴里的那种喜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爱上科学,也能在享受劳动成果的这个过程的获得新鲜感与成就感。这样在拓展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普内容,锻炼科普实践能力,使学生科普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更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中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展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卫星发射基地”“保护周围环境”“小区生活垃圾去向调查”“养殖蚕宝宝”等。这些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激起了儿童探索求真的欲望,还增强了创造革新的意识,更能加快儿童科学精神培养进程。

  (三)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营造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想营造良好的培养他们科学精神的文化环境,那首先就要确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想这个社会风清气正,就要开展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样,我们在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引领下,力争把学校建打造成为一座具有科学探索价值的儿童乐园。在学校绿荫下或者草丛中竖立一块专栏,专供少年宫的小气象员们每天在此观测并记录气温变化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学校的生态种植基地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观赏植物等活动中,与教材中种植的单元不谋而合,真正落实“动手动脑学科学”的教育理念。校园中的宣传廊也可用来装饰学生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等课外实践活动的照片,体现学校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现。同时学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沿阵地,这里应该展示学生的科技制作成果,展现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场地,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学实践、参加科学活动的空间。校园内的图书馆、科技馆也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知识宝库,那一则则科学家的故事、那一次次科普知识系列讲座,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科学热情,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1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顽疾性问题,“久治不愈”,进而成为社会性问题,其中“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幼儿园小学化”最为突出。这两者其实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小学生的学业竞争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各种渠道冲击着幼儿园的教育改革,并将学习压力下移到幼儿阶段。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幼儿园去小学化成为社会共识。为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针对入学初的`学习负担下移问题,但收效并不明显。

  世界各国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各国推进幼小衔接的路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从学段入手对如何实现幼小衔接、小幼衔接或双向衔接提出要求,二是从课程与教学入手,强调设计专门的衔接方案或课程来实施幼小衔接。而后一条路径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2019年,教育部启动修订义务教育课程,并将纵向学段间有机衔接不够,横向学科间有效配合不足作为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修订过程中,教育部组织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幼教专家等多方力量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吸取国内外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经验教训,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对小学如何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过渡提出了专门要求。

  第一,小学要将入学适应作为低年级段教育教学工作之一。

  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漫长的教育过程瞄准了两头,一头是儿童,即教育必须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一头是社会,即教育必须考虑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标准是什么。同样,当整个人生教育分成若干个学段的时候,每个学段的教育起点衔接的应当是儿童的身心特点,教育终点衔接的是为高一级学段所做的准备。所以真正解决儿童由幼儿园向小学平稳过渡,离不开两个学段的双向衔接,即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的入学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帮助低年级入学适应明确作为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从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体化设置,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促进学段间的衔接。

  第二,合理设计一二年级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具有生活化、综合性、活动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时,融合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要强化学生学习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创设生活情境,更多关注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支持学生在游戏、操作、体验等亲身参与的活动中获得具体直观的经验。为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特别提出要合理设计小学1至2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各学科课程要重点关注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三,注重低年级学生发展素养的评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基于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课标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结合自身特点,提出各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重点,并且各课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课程核心素养进行水平划分,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进行整体刻画。特别强调学前教育结束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为更好促进幼小衔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除了国家课程特别关注学段衔接外,还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领域,设计针对一二年级体现生活化、综合性、活动化的课程主题,强调实践,创设情境,运用体验、合作、探究、表现、交流等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2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热切期待中终于面世。新方案中更加明确的培养目标、更加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九年贯通的课程与学业标准,全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对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度融合,为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我们要研判校情,统筹谋划,锚定改进领域,研究策略方法,加强自我评估,以创造性落实新版课程方案为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能力。

  一、“顶天立地”,加强学校课程一体化设计

  义务教育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提出五大基本原则,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面向未来,进行了课程系统化的设计。

  当前教育实践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割裂现象,比如学段断层、三级课程设计系统性不够、面对不同的学生需求针对性不强等。学校课程建设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聚焦国家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聚焦育人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落实;“立地”就是要深入研究学校实际和回应学校每一个孩子的真实需求,强化针对性。既要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主体性和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补充拓展功能,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要建立必修和选修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新方案为学校预留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为更好的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来,在北京十一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北京十一龙樾实验中学针对初中学段的特点,开展了积极探索,围绕育人目标,将国家主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长赋能课程三级体系整体设计。用丰富的课程尽量覆盖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孩子打开视野和边界;用多样性课程,满足孩子多样化需求。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充分说明新方案是可行的,更加符合育人规律。

  二、聚焦素养,推动学习方式变革

  新方案中强调,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把劳动课程单独列出,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双减”的要求,转变讲授式的被动学习,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高阶思维与能力,必须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特别是打破学科边界,打通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链接,打破时间、地点束缚,提供更多元的资源支撑,用最适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跨学科任务式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引进课堂,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把紧扣课标的学习量规和成功标准贯穿其中,培养自我评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开启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比如,北京十一龙樾实验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产品《校园监控系统改进建议》,成为学校安全管理改进方案,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意义,更让学生体会到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思维品质。这种学习超出学科本身,能更好发挥其综合育人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科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做中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思维视野。

  三、育人为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方案实施,关键是教师,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要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提高全方位育人能力;帮助教师打破竖井式分科的边界,提升跨学科学习设计能力;抓住实施中的关键点,如作业设计、学习任务设计、考试与命题、多元评价方式等,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突破。发挥校本研修作用,建立跨学科大教研机制,培育先锋学科,搭建分享平台,把教师培养成学习的领导者。

  我们要牢牢抓住新版课程方案实施的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育人能力。用勇于改革的创新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3

  《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教学”。

  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改革.课程改革正顺应了时代的召唤,他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现在的新课标强调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物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现实中发现图形、发现规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建立科学学习新模式。达到让学生先想象后动手.现在也不限制每节课必须讲完某节内容.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操作达到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未完成的可在课余时间继续.在教学上灵活机动,不必教死书,也不必死读书.对学生成绩及教学的评价也不必单一评价,不只限于笔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我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相法或结论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提高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自主合作探究,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三、创新型教学,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当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语文学习工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4

  本学期,我又进一步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 我更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旬阳中学阶梯教室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师训中心老师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5

  今天下午通过对新课标的内容认真学习,我有以下收获:

  1、新课标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是要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关于课程标准主要的变化有: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3、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

  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课标提出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6

  在苏邦屯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我认真地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通过学习,我深刻领悟到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一、更新理念,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做好引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做到: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7

  《课程标准(xx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愧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8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

  一、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中有人”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此次课标修订,力求使课程目标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结合本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教学实践变革,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生成素养

  本次课标修订的一项重要变革,是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课程内容结构化,既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为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凸显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承载的不同教育价值,提示着教学实践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需要指出的是,内容结构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无视知识点,而是要在知识结构中去重新认识和定位知识点的意义与价值,要在学生的主动活动中实现知识点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一章,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三、依素养发展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让学生素养具体化、鲜明化

  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例如:数学学科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如何才算具有了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有什么样的表现才能判定学生是“会用”了,能够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中的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会”了?这就既需要有课程目标的总体指向,需要内容的选择、组织,还需要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业要求”及最终的“学业质量”部分中,做具体的描述,使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洞的语词口号而变成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

  此次课标修订,希望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让课标使用者感到课标能用、管用、好用,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变革,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19

  这些天我仔细地阅读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课标实验稿与课标修订稿对体育课程性质的阐述作了比较,我有了以下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体育学科面对的核心问题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乎民族的兴衰和复兴,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中之重,更是我们体育老师的主要职责。新课标重新树立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理清了学科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此之前心中很茫然,对于每个水平段的体育课,选择什么内容?该达到什么目标?课中该用什么手段去组织引导?很难入手。修订后的《课标》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在对学生提出的每一条目标要求之后,修订稿中都会列举达到相应目标要求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供老师们选择。同时,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仔细阅读后,我觉得我更加明确了应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去达成学习目标。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这是我的弱点,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去探究的。修订后的《课标》整合了原先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确立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体育教学,这是一个整体,是互通的,是要求全面发展的。

  《课标》的修改向着强化运动技术学习;突出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强化教学内容弹性指导;明确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突出体育教师的评价地位,强化体育成绩的考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该不断地区学习,探究,提高自身素质。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20

  2022年4月21日,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部发布会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学习,我感到豁然开朗。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体现“新”字。

  “2022版课标”相较于“2011版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提出来新的要求,增加了新的要点,在此,我只想就整本书阅读浅谈自己的感受。

  在新课标颁布之前,就有专家一直在强调“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阅读又是语文的基础”。“2022版课标”相较于“2011版课标”创新地指出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要系统规整和整体安排,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可见,2022版新课标特别重视整本阅读,而且关于整本书阅读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变化,比如:一二年级的与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没有图画书。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读哪些图画书,这又是新的内容了;《爱的教育》,原来是六年级上学期快乐读书吧的内容,现在是第二学段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了;《十万个为什么》原来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现在变成了第三学段;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相对降低了一些难度。五年级下册的《西游记》阅读,课程标准说得非常清楚,这是第四学段的,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小学乃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要求学生阅读,相信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国四大名著”的阅读,看来也要有所改变。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我们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孩子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阅读方面十分重视,不论是高年级的共读一本书,还是低年级的特色阅读记录,每个年级都能根据学生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引导学生读书,并将阅读收获及时记录下来。我想经过小学几年的积累和沉淀,无形中一定会让孩子们有质的蜕变的。

  在这份新课标中,我读到了很多新鲜词汇,但这些词汇的背后却是对语文教育非常理性的观察和审视。现在和大家分享其中两个具有新鲜感的关键词,“思维”和“审美”。说到“思维”,我们往往会觉得那是理科该干的事情。语文和思维关联不大。但如今的我,越来越觉得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思维的训练和提升。语文的内在是逻辑,是思维。风花雪月是建立在严密逻辑之上的美的事物。所以,“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是语文课要特别关注的事情。新稿中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中其中一条为:思维发展与提升,崇尚求真创新。具体解释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通过语言运用,逐步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逐步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用于探索创新。着地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让孩子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在密码,知其妙,也要知其所以妙。进入高段,我对读书笔记做了革新,原先为好词、好句摘录,现在我改成摘录句子、赏析句子,让孩子解码语言,不是表面的感知,而是内在的发现与习得;低年级的课堂中,怎么进行孩子思维的有效练习?

  拿刚磨过的一堂《我变成了一棵树》其中一个环节为例。文章写的是英英想象自己变成树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情。两课时的教学我们以课堂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来架构,第一课时为字词和总结英英变成树后有趣的事情;第二课时为感受有趣的想象,掌握方法,进行小练笔。从一开始的凌乱、细碎到最后完整、有序,我认为孩子语言完整表达的背后就是思维有意练习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多在课堂中使用类似思维导图这样的有效手段,这是孩子练习有序严密思维的很好的方法。

  语文的深处是思维。我们要多引导孩子去关注表象后的那个为什么。再说“审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核心素养中再次提到“审美鉴赏与创造陶冶高尚情操”。我近期一直在关注语文课的板书,发现一堂优质语文课的板书真是“思维”与“审美”的完美结合。现在有一—些老师,把“黑板”变做“舞台”,展示自己的课堂亮点,这些“优质板书”,无一不是思维和审美的结合,这样的美,是内外兼具的,不仅只是漂亮而已。“文学鉴赏”也是审美的活动。六下第二单元是阅读外国名著,语文园地中有一—题是: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我发现,上课时很多老师都把最终结果指向第一种也就是课文中的版本。确实,课文中的版本语言夸张、幽默,是非常符合孩子的阅读口味的。但其实,这是一—道开放题,译者语言风格不同,看你欣赏哪一一种。张友松的文字读来文绉绉的,可能成年读者会比较欣赏。成时的版本语言简约,质朴,是另一种味道。让孩子在这样多元的品评中学会文字的鉴赏,文学的鉴赏,从而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思维、审美,均涉及语文的方方面面。意识决定行动。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渗透到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点滴中。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2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要想把教育做得好,就要不断地学习。时代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这两周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深入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主要内容和变化,感觉收获很大,触动很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每次深入的学习相信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使自己永远对课堂充满激情和梦想。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22

  一是“新课标”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标”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强调“集群”、“整合”等实施策略,更加重视学段衔接,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更深刻的指导意义。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23

  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明确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通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能从中看到新方案、新标准中以核心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主要凸显了“四个深化”。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科育人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是本次新课标所有课程都遵循的依据。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把小学和初中一盘棋考虑,不割裂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是这次新课标修订的一大特色。具体到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细化到小学阶段的11个、初中阶段的9个核心词、关键词,贯穿于课标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在11版课标的基础上继续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的素养具体到“四基”和“四能”的育人目标,更具体、更易理解,给一线教学指明了方向。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结构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化、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构建,注重主题教学,使得教与学体系更明晰。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教学方式变革。

  从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这一改编很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01、11版课标中就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在一线老师中得到广泛认同,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大部分留于形式或者没有目标导向,22版的课标更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学科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而且强调真实的社会性,这一变化更加强调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变革。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业质量的新要求。

  此版课标首次将“学业质量”加入其中,明确地指出学科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素养的达成和发展情况,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加强了幼、小、初、高的学段衔接,并对每一个学段都有具体的要求。这样的修订,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素养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要带头加强新标准和新方案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新要求。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24

  十年课改,我们的课堂发生着历史的巨变。传承与创新,认同与质疑,反思与觉醒,探索与挑战,都在这十年聚焦、跌宕……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2011(修订版)的基础上再次新鲜出炉,扑面而来的课改春风的确焕发了我们释放教育的生命活力,也唤醒了内心强烈的教育探索意识。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宏观角度了解时代变化的趋势,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新的课程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旨在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同并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梳理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各数量的分布状况,发现教材中经典文化典籍内容丰富,既有诗、词、歌、赋,又有四书五经等,整体上体现了“经史子集”四部要素体系,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在选文、插图、字词教学中都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它们正在引领、传承和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风”,这一风向标也使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增强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建构小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国内小学正式全面启用后,其中的诸多传统文化内容也备受重视。那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到底有哪些传统文化内容,而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又该秉持怎样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策略,这些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也令我们工作室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同选定一个研究专题: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选编及教学策略研究。我们的研究旨在为所有语文教师开辟一个以“传统文化”为轴心的部编教材研讨氛围。我们的目标和大体思路: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创新传统文化教学策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形成文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氛围的课堂中,潜移默化的被传统文化内容的魅力所吸引,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实现传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现的转变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塑教师教学理念,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有效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立足于实践,立足于教育,从学校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利用学校语文教育这一载体,不断开展语文课程的教育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结当前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背后的原因,以现有教育理论为基础,为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实现的有效性。

  为今后的教科书传统文化作品选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研究,引发教师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视,帮助教师整体掌握其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以期为今后的教科书传统文化作品选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最大程度上优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传承效果。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语文教科书只是为学生叩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此次课标研修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

  作为一个教育人,我们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确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意识,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准确判断教育前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学生,让学生人人有颗中国心,且能够持续保持这份爱国情怀。

  教育是艺术,更是科学,教育不是急功好利的,不能浮躁,要慢慢引导,静待花开。

  “行动才有收获,坚持会有奇迹”,好的理论、思想,好的经验、体会,只有结合自身实际,一点一点、一项一项地去逐步实践、修正、再实践、再修正,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适时的培训比埋头苦干更重要;学习理论比经验实践更重要;行进在教育的路上比成为教育家更重要。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25

  本周我通过阅读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从而关注到新旧课标间的差异,现将我的阅读心得与大家分享。

  新旧课标不一样的六个关键点:

  一是新增核心素养内涵,增加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二是课程内容全部更新: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三是学段要求中,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

  四是新增学业质量,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部分编写。

  五是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相关要求;

  六是附录: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常用标点符号的说明。

  新课标中统领总体目标的是核心素养内涵,包括四点: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新课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提出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不仅是书面能力,还是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觉得以后说一个人“语文很好”,不仅是卷面分数高,综合来说都是极高的评价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文学习的重要观点就是“从阅读到思辨”。现在的“新课标”中,就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无论阅读或者创作,如果太范式化,孩子们很难长远地、自驱地让自己成为终身阅读者或终身表达者。孩子创造一个平等表达与思考的场域。引导、引申、激发孩子的表达。在平等的环境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想法是被认同的,不断地迈向自驱性的思考和表达。“新课标”中倡导的创作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提升“语言逻辑”等目标,正是如此。

  总之,学习新课标,让我明白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回到培养学生“创新思辨”的素养上来,培养孩子适应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09-05

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精选15篇)10-18

义务教育新课程学习心得范文(通用6篇)10-18

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10-18

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心得体会(通用14篇)10-18

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通用8篇)10-18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2-05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05-01

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06-16

学习《义务教育禁令》心得体会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