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和翻译

时间:2024-06-14 15:48:05 文言文 我要投稿

文言文和翻译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和翻译

文言文和翻译1

  1、文言文

  刘道真遭乱,于河侧为人牵船,见一老妪操橹,道真嘲之曰:“女子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河牵船?”又尝与人共饭素盘草舍中,见一妪将两小儿过,并着青衣,嘲之曰:“青羊引双羔。”妇人曰:“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语以对。

  2、翻译

  刘道真遭遇社会动乱,在河边给别人拉船,见一老妇在这里摇船,他嘲讽说:"女人怎么不织布?为什么到河上来摇船?"女人答道:"男人怎么不骑马挥鞭?为什么来到河上拉船?"又有一次,刘道真与人共用一个盘子在草房中吃饭,看见一个老妇女领着两个孩子从门前走过,都穿的是黑衣裳,他便讥(嘲)讽人家道:"黑羊牵着两只小羊。"那妇人说道:"两头猪共用一个槽。"刘道真没有话来回答。

  3、注释

  (1)遭乱:遇到社会动乱

  (2)妪:老妇人

  (3)操橹:用橹划船。

  (4)调机弄杼:指在织布机上织布;杼,织布用的`梭子。

  (5)丈夫:男子

  (6)尝:曾经

  (7)素:白

  (8)将:带领

  (9)并着青衣:都穿的是黑衣裳

  (10)无语以对:无话可说。

  4、启示

  不要随意取笑他人,做人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文言文和翻译2

  凿壁借光文言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附:【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

  答案: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文言文和翻译3

  文言文

  初,宋季雅罢①南康郡,市宅居僧珍②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及僧珍生子,季雅往贺,署函③曰:“钱一千。”阍人④少之,弗为通,强之乃进。僧珍疑其故,亲自发,乃金钱也。遂言于帝,陈其才能,以为壮武将军、衡州刺史。将行,谓所亲曰:“不可以负吕公。”在州大有政绩。

  翻译

  起先,宋季雅被免去南康郡的职务,在吕僧珍家的旁边买了住宅,吕僧珍问他价格,回答是“一千一百万”。僧珍对这么昂贵的价格感到奇怪,季雅说:“我花一百万买房,一千万买邻居。”待到僧珍生子,季雅前往祝贺,送了一个盒子,上面写着:“钱一千”。守门人觉得这份礼太轻,不给他通报,他硬要进去,才放他进。僧珍怀疑这里有什么名堂,亲自打开,原来是金子铸的钱。于是,吕僧珍向皇帝推荐宋季雅,说他很有才干,宋被起用为壮武将军、衡州刺史。在启程赴任时,宋对他所亲信的人说:“不可以辜负了吕公啊!”到了衡州后,他大有政绩。

  注释

  ①罢:被免去。

  ②僧珍:吕僧珍,南朝齐、梁间人,得梁武帝信用。

  ③署函:署,书写。函,盒子、封套。

  ④阍人:守门人。

  启示

  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进行交往。要和有自强意识、有上进心的人多交往。这正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成语典故

  梁武帝很欣赏吕僧珍的才干。有一次,吕僧珍请求梁武帝让他回乡扫墓。梁武帝不但同意,而且任命他关南衰州。让他光耀一下门庭。

  吕僧珍到任后,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因公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一些近亲,以为有了吕僧珍这样的靠山,可以不再做买卖,到州里来见他,以谋取一官半职。吕僧珍耐心说服他们回去,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

  吕僧珍住宅的前面,有一所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吕僧珍严词拒绝、表示决不能把官舍作为私人的.住宅。

  吕僧珍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僧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僧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文言文和翻译4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翻译: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普通的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文言文和翻译5

  1、文言文

  泰州守田雪龛(kān)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归,囊中但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jí),不得分以赠田矣。

  2、翻译

  泰州的太守田雪龛做官清廉,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绝对不用自己个人的`私事要求田雪龛。后来田雪龛被免官,留在泰州不能离开。黄仙裳从汝宁返回,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其中的一半银子送给田雪龛。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这一天我首先来到自己家,如果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分钱来送给他了。”

  3、注释

  (1)泰州守:泰州太守;泰州,古地名,今江苏泰州市。

  (2)守:太守。

  (3)居:做。

  (4)以:要求。

  (5)廉:清廉。

  (6)周旋:交往。

  (7)干:求。

  (8)罢职:免官。

  (9)资:资产,指钱。

  (10)去:离开。

  (11)自:从。

  (12)汝宁:古地名,今河南汝南县。

  (13)归:回来。

  (14)囊:一种口袋。

  (15)但: 只有。

  (16)金:银子。

  (17)乃:于是。

  (18)寓:居所,住处。

  (19)语:对……说。

  (20)是日: 这天。

  (21)亟:急。

  (22)绝不干以私:一点也不牟取私人利益。

  (23)分其半以赠:分出一半送给。

  4、启示

  《黄仙裳济友》启示我们:要善于帮助别人,帮助后也不能时不时把这事拿出来炫耀,而应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不能过度自夸炫耀。

文言文和翻译6

  推敲文言文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俄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翻译

  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注释

  1.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2.初:第一次,首次。

  3.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4.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5.始:最初,开始。

  6.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炼:琢磨。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7.吟哦:吟颂。

  8.时时:不时。

  9.引手:伸手。引:举。

  10.势:样子,态势。

  11.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12.讶:对……而感到诧异。

  13.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4.权:临时代理。

  15.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16.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17.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18.至:到。

  19.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20.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

  21.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22.遂:于是,就。

  23.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韁绳。

  24.留连: 舍不得离开。

  25.布衣:平民,百姓。

  26.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还未做官。

  赏析

  本篇文章告诉人们做文章或做事时,要反复琢磨,反复斟酌,做学问要谨严。

  人物简介

  贾岛:

  贾岛768年(戊申年),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 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 清奇僻苦主 ”,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视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文言文和翻译7

  原文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①千缗②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④溢都。

  (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

  ①辇(niǎn):载运。②緡(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緡。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译文

  唐朝时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宜阳里来。”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四川陈子昂,写过上百篇的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心力去钻研。”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下,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在场的宾客。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轰动整个长安城。

文言文和翻译8

  原文: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文:

  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陆游的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曾著《放翁家训》,是了解他家训思想的重要文献。《放翁家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于乾道四年(1168)五月十三日,时年陆游44岁,后一部分他自述吾年已八十,故可知当写于开禧元年(1205)前后。

  陆游44岁时写的前一部分家训,仅六百多字,主要追述陆氏家族的历史,要子孙继承祖先宦学相承、清白俭约、注重节操的家风。陆游历数陆家世代传承的良好家风:陆家在唐代为辅相者就有六人,他们廉直忠孝,世载令闻,五代时因为不愿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于是弃官不仕,举家东徙,沦为平民。即便为百姓,陆家也是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朝建立以后,陆家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然而,这样一个显贵之家,却始终保持着清廉的家风。陆游的高祖陆轸出入朝廷四十多年,但一生没有超出日常用度之外的财产;陆游的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可生活极其简朴。

  陆游撰写这部分家训时,正值因极力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而被罢官在家,因此他在家训中谆谆告诫子孙要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勤劳节俭、为官清廉的美德,他说陆家虽是世家显族,但自己所忧虑的正是子弟的奢侈,他认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二是保持高尚的节操,陆游谈到自己之所以写此家训,是担心子孙受不良习俗的影响,怕优良的家风不能传之后代,他告诫子孙要远离世俗的影响,以屈志从人求富贵、用市侩手段谋利为奇耻大辱,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陆游还在家训中就处世之道对子孙进行教诲,其主要内容一是要子孙为善,使世世有善士,过于富贵多矣,此吾所望于天者也;二是要子孙力戒懒惰,抓紧时光干些事情,免得至老必抱遗恨;三是要子孙不可为饱口福而滥杀动物;四是要子孙不可贪得无厌;五是要子孙力戒与人争讼;六是要子孙平等待人,他告诫子孙有与吾辈行同者,虽位有贵贱,交有厚薄,汝辈见之,当极恭逊。己虽官高,亦当力请居其下。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以诗教子、训子,且数量最多者,非陆游莫属。据统计,现存陆游9300多首诗中,专门训子或者言及教子的就有200首之多。陆游的教子诗,与他的《放翁家训》一样,是其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对子孙苦口婆心的嘱告。字里行间,既洋溢着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又饱含着一个慈祥的父祖对子孙们的浓浓亲情、深深爱意。

  陆游的教子诗,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内容极其丰富,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尽忠爱国的激励和嘱托。

  出生于廉直忠孝,世载令闻的仕宦之家的陆游,从小就深受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抗金爱国、恢复中原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这不仅是陆游的毕生信念和为之奋斗不已的人生目标,而且体现在他对儿辈一以贯之的教育之中。

  陆游殷切地期望儿辈要关心国家大事,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乾道元年(1165),陆游因大力宣传和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获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去隆兴府通判职务。即便是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陆游仍不计个人得失,教育儿子以国家大事为重。这体现在这一年他写的《示儿子》一诗中,诗中化用王羲之父母墓前自誓的典故,表明自己虽因爱国被黜但时刻准备出仕为国效力,借屈原流放喻自己虽不在位而仍心系国事:

  父子扶携返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墓前自誓宁非隘,泽畔行吟未免狂。雨前北窗看洗竹,霜清南陌课剶桑。秋毫何者非君赐,回首修门敢遽忘。

  陆游教子爱国诗中最令人赞叹的,是他去世前一年冬天写的最后一首教子诗,也是他的遗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响遏行云、气壮山河的《示儿》诗,在我国几乎妇孺皆知,不仅激励着陆游的子孙为国尽忠,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捍卫祖国独立尊严而浴血奋战。

  第二,报国恤民的为官之道的训诲。

  陆游在许多教子诗中都向儿子们进行为官之道的教育,其中《送子龙赴吉州掾》是论述最为全面系统的一首。嘉泰二年(1202)初,陆游次子陆子龙去吉州任司理参军,掌管讼狱等事,在这首长诗中,陆游结合子龙的官职特点,分四个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育:首先,判理讼狱要公正细心,不可滥用酷刑。其次,庭参亦何辱,负职乃可耻,不可以官职卑微谒见上司而觉得羞耻,不能履职尽责才是奇耻大辱。再次,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为官应当清正,不贪分毫,陆游告诉儿子,堂堂正正做官,靠自己的俸禄抚养教育子女,不要惦念生活窘迫的老父亲。最后,要多向品德高洁、学问精湛的师长学习,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陆游在诗中还嘱咐子龙到任后去看望自己的故交旧好周必大、杨万里、陈希周、杜思恭,这些人为官为文都值得儿子学习,他要求儿子与他们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仁义本何常,蹈之则君子。

  第三,重节崇德的处世之道的传授。

  在《放翁家训》中,陆游非常注重对子孙进行重视节操、重视道德修养、继承清白家风的教育,将其视为为人处世最重要的部分。这种思想也同时贯穿于他的家训诗中。

  陆游极为看重做人的气节与风骨。他以堂堂正正做人、保全节操为荣,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他认为吾侪穷死从来事,敢变胸中百炼刚,就是穷困而死,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和坚强的意志。绍熙三年(1192)他写的《示儿》诗中,回忆起淳熙十六年(1189)受诬罢官的.事,告诫儿子生活再穷,也要保持读书人的节操:

  斥逐幞被归,招唤振衣起。此是鄙夫事,学者那得尔。前年还东时,指心誓江水。亦知食不足,但有饿而死。

  陆游反复嘱告子孙,不要贪图富贵,要永远保持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清白家风,如: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他要子孙们不慕名利,甘于淡泊,达观处世,如天爵古所尊,荣名勿多占,先须挽取银河水,净洗人间尘雾心。

  陆游78岁那年,奉旨到京编修国史。在寄给两个在外做官的儿子的诗中,他回忆起自己一生坎坷的仕途生涯,告诫儿子要如自己一样靠本事做官,不要为做官而自我束缚,不要学习那些挖空心思、钻营做官的人:得官本自轻齐虏,对景宁当似楚囚。识取乃翁行履处,一生任运笑人谋。

  第四,耕读传家的生活理想的灌输。

  耕读传家、为仕为农是陆氏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游的生活理想。他一生几次罢官复官,生活贫困,但回乡后却能安然躬耕田亩,读书教子,虽苦犹乐,这不能不说是其生活理想的支撑。他在绍熙二年(1191)写的《示儿》诗中,生动地描绘了自食其力的劳作之余,与儿子们一起读书学习、钻研学问、谈论国家大事的快乐恬淡的田园生活:

  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

  陆游一生好学不倦,71岁时为表明活到老、学到老的心志,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老学庵。他写自己在大雪纷飞、残灯如豆的夜晚,不顾年老体衰,与书鏖战,教育儿子坚持苦读,不要感叹逢时不遇:病卧极知趋死近,老勤犹欲与书鏖。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叹不遭。

  陆游为儿孙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他也反复教育子孙努力学习,以便用自己的知识报国恤民。这种勉学劝学诗占了他训子诗的相当部分。他勉励儿子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我今仅守诗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已与儿曹相约定,勿为无益费年光,我老空追悔,儿无弃壮年,何似吾家好儿子,吟哦相伴短檠前。

  陆游在诗中还向子孙们传授了许多学习方法:一要勤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六艺江河万古流,吾徒钻仰死方休。二要踏实,他在《读经示儿子》中教导他们要从基本功抓起,弄通每个字的字形、字义,钻研学问要一丝不苟,他还教导子弟做学问要有追根穷源的精神,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三要力行,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学贵身行道,儒当世守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他所讲的力行主要指儒家的伦理道德,但他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及实践的重要性,还是很有价值的观点。四要向生活学习,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五要虚心,他要子孙像伟大的孔夫子那样,虚心向别人学习,永不自满,巍巍夫子虽天纵,礼乐官名尽有师。

  纵览陆游的家训文与家训诗,其朴实无华的哲理语言、平等开明的训喻方式、亲情爱心的濡染浸润,在我国古代家训史上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陆游的儿子个个都很孝顺,知书达礼。他的长子子虞和三子子修官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子虞,他在淮西做官时,清正廉洁,颇有政声,故任满离职,百姓挽留,州郡长官上表朝廷,赞扬其政绩。

  总之,在家庭教育上,陆游应该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家长;在家训史上,他的家训尤其是卷帙恢宏、别开生面、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诗体家训,写下了彪炳千秋的浓重一笔!

文言文和翻译9

  马说文言文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文言文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扩展阅读: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誉,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文言文和翻译10

  文言文在初中,高中中的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多做一些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题目,不仅能熟能生巧,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是能使你语文的文言文水平提升。这篇隋书文言文翻译和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后武帝攻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其亚将侯子钦、崔景嵩为内应。文振杖槊登城,与崔仲方等教十人先登。文振随景嵩至相贵所,拔佩刃劫之,相贵不敢动,城遂下。录前后勋,将拜高秩,以谗毁获谴,因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邑千户。俄而尉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引军山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余里,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时兵曹郎斛斯政专掌兵事,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及辽东之役,在道疾笃,上表曰:“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后教日,卒于师。帝省表,悲叹久之,赠光禄大夫等,谥曰襄。史臣曰: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选自《隋书段文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B.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C.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D.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襄国县公”为爵位名,在中国古代,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人民等.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丁忧,朝廷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父亲、母亲丧事。

  C.“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尚书”的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国军事。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段文振忠君为国,深受皇帝信任:他不顾叛贼尉迥的诱逼,毅然归依高祖,高祖让他担任丞相掾;他跟随炀帝出征,炀帝派他巡游江都,炀帝非常优厚地对待他。

  B.段文振勇猛过人,打仗敢于冲锋在前。他年轻时有力量,胆气过人,后来在追随武帝攻打尉相贵时,拿着槊率先登上城墙,找到并挟持尉相贵。

  C.段文振有胆有识,带兵擅于出其不意。他率军讨伐作乱的嘉州獠时,虽然在山谷中被敌人袭击而大败、但他重整军队,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敌人。

  D.段文振心念国事,看问题有长远眼光。他考虑到突厥启民可汗可能怀有狼子野心,担心他成为国家的祸患,上书建议皇帝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加强边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5分)

  (2)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5分)

  答案:

  10.C

  11.B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母亲、父亲丧事。

  12.A“隋炀帝派他巡游江都”错,原文意思是皇上驾临江都,让段文振管理江都的事务。

  13.(1)段文振知道斛斯政阴险刻薄,不能够把机密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多次对皇上说,皇上全都不采纳。

  (2)段文振年轻时就因胆识谋略而被推重、始终怀有壮士的大志,时常上奏一些正直的话、他能够得到高官厚禄,的确是有原因的。

  关键词“险薄”“屡””“纳”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关键词“见重”“谠言”“良”各1分,句子大意2分。

文言文和翻译11

  原文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翻译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看见那些上门求医的人充满了门庭,忙碌得没有空闲。偶然一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那个名医)跑了上去告诉那个人说:“在煎药之前加入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竟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庸医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文言文和翻译12

  刻舟求剑

  原文

  (战 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

  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7.舟止,止:停止。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成语用法

  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典故出处

  在战国时期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茅盾《致陈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释,盖咬住一、二字,~以驳难,似已成风气,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这个可怜的楚国人就这样被人们谈论到今天。这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是幸运的。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文言文和翻译13

  原文

  昔有众共坐于屋中,赞一外人德行殊好,唯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促。尔时,此人适过门外,闻是语,便嗔恚(huì),即入其屋,禽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扑打。傍人曰:“何故打人?”其人答曰:“吾何时喜嗔、仓促?而此人者道我喜嗔恚、作事仓促,是故打之。”傍人曰:“汝今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返生尤疾,苦引证作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返欲打扑之。)

  翻译

  从前,有很多人聚集在一间屋子里,其中有一个人称赞另外一个人德行很好,但只是有两个缺点:一是喜欢生气,二是做事急躁。这个时候,正好被说到的那个人从门外经过,听到这个话,非常恼怒,立即进入房子,抓住刚才说他缺点的人,用手打他。旁边的人就问:“你为什么要打他呢?”那个人说:“我什么时候喜欢生气了,又怎么急躁了?但这个人却说我喜欢生气、急躁了,所以我才打他。”边上的人说:“现在你生气、急躁的样子已经证明了,有什么好避开、隐瞒的?”

  注释

  1、过:缺点

  2、殊:很

  3、尔:这;那

  4,讳:避开,隐瞒

  5、是:这。

  6、适:恰好。

  7、恚(hui):恼怒

  8、仓促:急躁

  9、嗔(chen):生气

  启示

  别人指出自己的过患受不了,以怨恨的`心反击对方,结果正好被其他人看出来他的愚蠢和迷惑。这就好比世上有一个酗酒的人,发酒疯后被人呵斥,心里老大不愿意,对前来呵斥的人产生怨恨的心理。还苦苦寻找各种理由,企图证明自己是清醒的。就像上面譬喻中的笨家伙,为了隐瞒自己的过失,看见别人说他的缺点就忍不住打人,结果自然原形毕露。

文言文和翻译14

  李离者,晋文公①之理②也。过听杀人③,自拘当④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⑤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⑥,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⑦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⑧不受令⑨。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⑩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当刑,失死当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翻译

  李离,是晋文公的司法官。他误听案情而错杀了人,把自己关押起来并定了死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也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俸禄多,也不和下属平分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从了下级汇报而错杀了人,却把罪附着到下级官吏身上,这是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晋文公说:“你如果自以为有罪,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遵守法纪,错误地判刑也应判自己刑罚,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观察到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法官。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下吏的'汇报而错杀了人,罪责应当死。”于是他不接受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注释

  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理:司法官。

  ③过听杀人:误听(案情)错杀了人,过:误。

  ④当:判决。

  ⑤下吏:下级官吏。

  ⑥居官为长:担任的官职是长官。长:长官。

  ⑦傅:附加。

  ⑧辞:推辞,拒绝。

  ⑨不受令:不接受晋文公宽恕他的命令。

  ⑩寡人:君主自称。

  听微决疑:意为观察到不明显的细节及判决疑难案件。

  遂:于是。

  伏剑:用剑自刎。

  启示

  《李离自刑》启示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要有责任感,严于责己,赏罚分明,凡事秉公办理。

文言文和翻译15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

  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赏析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在永州9年,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47岁。

  《黔》文即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三篇寓言的寓意应当与作者的人生感悟密切相联。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选入教材的《黔》文删去了原文中的结尾部分。而这个结尾部分无疑对我们理解全文的寓意必不可少。其结尾是这样的:“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意思是说:唉!黔驴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如果当初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事,虎虽然凶猛,但因疑虑、畏惧,始终不敢吃掉它。今天偏偏是这样,真可悲啊!

  最后,从文章的标题来看——“黔之驴”,显然强调的是“驴”。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绕着对驴的观察和反应作出的。全文明写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暗写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

  至此,我们不难知道,《黔之驴》就是以黔驴技穷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类人应该指的是朝庭中那些无德无能而身居高位、仗势欺人而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指出他们的下场必然是可悲的。

【文言文和翻译】相关文章:

口技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口技翻译和原文04-13

文言文和翻译最新04-01

《郑人买履》文言文和翻译01-29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08-25

推敲文言文原文和翻译11-13

口技文言文原文和翻译08-16

文言文题目和答案翻译09-24

《秋水》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05-16

公输文言文原文和翻译07-27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和翻译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