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3-05-05 11:50:33 蔼媚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性体少则易张而寿,但患其不劲。欲其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凡弓节短则和而虚(虚谓挽过吻则无力),节长则健而柱。(柱谓挽过吻则木强而不来。节谓把梢裨木,长则柱,短则虚)。节若得中则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此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中绳,则张而不跛。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译文

  我大哥擅长射箭,自己也能够造弓。他造的弓有六个优点:第一,弓体轻巧而强劲;第二,开弓容易而有力;第三,多次发射,弓力不减弱;第四,天寒暑热,弓力始终一致;第五,射箭时弦声清脆、坚实;第六,开弓时弓体正,不偏斜。

  一般说来,弓体轻巧就容易拉开而且寿命长,只是怕弓力不强劲。要想弓力刚劲,关键在于整治筋。大凡生筋长一尺,干了就缩短一半,用胶液浸泡而后梳理直,又恢复到一尺,然后再使用,那么筋力就已经涨到了尽头,不会再伸长松弛了。又揉制做弓的木材,使它向开弓相反的方向仰曲,然后在上面黏结上角和筋。这是整治筋的两个方法。

  大凡弓的把手短,那么开弓就容易,但弹力小(这是说拉开弓弦超过射箭人的嘴唇部位,但是缺乏弹力)。弓的把手长,那么弓就硬,但很难拉开(这是指将弓拉开超过射箭人的嘴唇部位,但是弓臂木材很强硬而不顺势弯曲。弓节是指弓臂上安装的衬木,弓的把手长就很难开弓,把手短就缺少弹力)。弓节如果长短适中,那么开弓就容易而又有力,而且弦声清脆质实。

  凡是弓刚开始使用或是在天冷的时候,弓就很强劲而难以拉开,使用久了和在天热的时候,弓力就弱,箭也射不远。这是胶造成的弊病。大凡胶要涂得薄而筋力要涨尽,弓力的强弱依靠筋而不依靠胶。这是弓久射而力量不减弱、寒暑变化而弓力始终一致的原因。

  弓体端正而不歪斜是由木材决定的。选择木材的方法是看它的纹理,它的纹理不经过矫正揉制而原来就是直的,那么开弓就不会歪斜。这些道理是制弓的人应当知道的。

  鉴赏

  弓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主要的远射兵器,古人极为重视弓的制作,积累了一套完整的造弓理论。沈括从材料和工艺方面评价弓的“六善”,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材料的选择上,制弓的材料需要“性体少而劲”,即要求材料质量轻而强度高。在现代材料力学中,这是一个应当优先考虑的原则。

  制作工艺方面,沈括强调角筋、干材的整治。角筋要用胶液多次浸泡,使它“无复伸弛”,不再产生残余变形;干材则需要反复揉制,使其承受反方向的作用力。这一过程也就是对材料施加预应力作用,让它们产生抗拉力,符合现代结构力学原理的。

  沈括所概括的制弓经验几乎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为后代的兵器制造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2]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沈括的一生著述颇多,著名的传世之作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在《资治通鉴长编》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写的《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等资政史料。

  公元1082(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沈括连累受贬,居润州,筑梦溪园(今镇江东郊),潜心著述,至绍圣元年复官爵,公元1095辞世,终年65岁。

  沈括发明了什么

  沈括博学多能,成就很多。在司天监时,观测气象,绘图多幅,改造仪器;撰浑仪、浮漏、景表三仪;所提倡历法,与今阳历相似。在数学方面,创立“隙积术”(二级等差级数的术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他由雁荡等山的地形认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得知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医学方面,著《良方》十卷。著述传世的尚有《长兴集》。出使辽国时所撰的《乙卯入国奏情》、《入国别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保存一部分。在物理学上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声学、光学和磁学三个方面。他精通音律学,《梦溪笔谈》中有整整两卷是专讲音律的,用纸人做实验来显示声音的共振,就是他的一个发明,而同样性质的实验,在欧洲比他晚了五个世纪。

  沈括的故事

  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并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记》中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沈括发现了石油,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难得的。沈括发明的“石油”这个名词便一直沿用到今天。

【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活板文言文翻译沈括05-05

活板_沈括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九石弓的文言文翻译09-15

《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06-14

彤弓原文翻译06-29

沈括雁荡山原文及翻译06-11

预浩造塔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4-10

角弓原文翻译及赏析07-16

彤弓原文、翻译及赏析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