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时间:2024-09-26 05:25:49 醉翁亭记 我要投稿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醉翁亭记》教案 篇1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醉翁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醉翁亭记》教案 篇6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四、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五、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六、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七、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总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醉翁亭记》教案】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教案06-09

《醉翁亭记》教案09-30

醉翁亭记教案10-07

《醉翁亭记》 教案07-30

醉翁亭记教案10-25

《醉翁亭记》教案05-15

醉翁亭记教案10-11

醉翁亭记教学教案10-21

【推荐】醉翁亭记教案08-24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09-22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醉翁亭记》教案 篇1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醉翁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醉翁亭记》教案 篇6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四、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五、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六、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七、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