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时间:2022-12-30 10:00:28 朱自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艺术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美”是《荷塘月色》的主要艺术特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欢迎阅读!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1

  文章开,作者便简明扼要地直抒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的“文眼”,也是创作本文的起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其中蕴含着作者极其复杂而美好的感情。文章第三段去荷塘路上的内心独白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从内心独白这段可看出作者“白天”是不自由的,对月下荷塘以外的那个世界是不满的,内心是苦闷、愤懑的。

  文章中,作者首先抒发了“颇不宁静”的心情后,立刻将读者从繁忙紊乱的现实生活中带入对“另一番样子”的荷塘月色的追求之中,一步步地引向象征自由和圣洁的美丽的荷塘,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抛却使他们不宁静的一切,忘情地欣赏这满溢着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倾听这由自然界的动律形成的无声的音乐。

  那“幽辟”“阴森森”的荷塘路上,月光是“淡淡的”,夜晚更加寂寞。这“阴森森”的景象,不但没有使独自夜游的“我”感到孤零凄切、单调乏味,反而使“我”感到自由人的快慰,心情轻松,感到“今夜却很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忘情的超然心理呢?这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的结果。“我”因“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摆脱白日里所感到的一切不快,在苍茫的月光下,独自一人踱到从不惹人注目的荷塘边,竭力沉浸在月光下的美景中,以求得片刻的宁静。荷塘路上“幽辟的路”“蓊蓊郁郁的许多树”“淡淡的月光”,一幅幅宁静、幽深的景色驱散了“我”“不宁静”的心绪,排遣了白日里的苦闷和抑郁,使“我”情不自禁地进入了那自由和圣洁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时一股淡淡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乘着幽辟的路上产生的兴致,作者进一步痴心求美,情景交融,正面抒写观赏荷塘月色的情景,动静交织,作者艺术地创造性地再现这种自然界的动律,使作品具有了艺术的节奏。作品先以月下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最后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作者似一位丹青妙手,又似一位高明的雕刻艺术家,在精心设计的画面上,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精雕细刻地描绘,刻意求工地渲染,使这种描绘和渲染达到生动灵活、出神入化的美的境界,使整个画面的意境更加丰富、深邃、优美动人。且看月光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辉映荷塘。“田田的”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美丽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描摹等修辞手法,诱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突破了比喻手法的一般惯例,大胆地、别出心裁地借用“通感”,进一步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荷香、月色写活了。作者把荷风送香气比作“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用“笼着的轻纱的梦”来比喻通过淡淡云层“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月光,以“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描绘“光与影”交织而成的和谐柔美的月色。这两种月影一高一低、一粗一细、一浓一淡、一深一浅,形成了光与影高低、明暗和轻重的变化,有变化就形成了节奏,有节奏就构成了“和谐”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梵婀玲上奏着的悠扬婉约、令人心驰神往的名曲。视觉沟通听觉,让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样一来,作者将景物、音乐等形象要素共同作为特选景物的艺术形象,使文章从光与无声的自然景物中传达出融于画面上的声音,于无声的自然景物中传达出融于画景的音响,描绘出一个既具有色彩美,又具有音乐美的幽美境界。

  作品中,荷塘月色呈现的美是丰富多彩的,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环境和自由的志向相映衬,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参差斑驳的黑影”,“不均匀”的月色是复杂黑暗的现实的投影,是深藏在作者心中对现实不满的写照。但作者没有厌倦、绝望,而是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和谐与不和谐的对立统一,因此笔下那极不和谐的各种影子,在“光”的渗透下,一忽儿便飘荡起“和谐的旋律”,仿佛是小提琴奏出的优美的“名曲”。这一曲兼有刚柔之美的充满幽情的乐章,似乎驱散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一丝淡淡的喜悦之情涌上心头。

  但作者心中的苦闷是否完全被美景所征服、所排遣了呢?他自己并没有忘掉现实带来的苦闷与抑郁,并没有彻底“超脱”那朦胧的、清冷的月色变化,“阴阴的”“烟雾般”的树,没精打采似 “渴睡人的眼”的路灯,树上的蝉声和水中的蛙声,把作者唤回到现实中,使作者感到“什么也没有”。但是作者并没有因伤感而失望,没有因“不足之感”而麻木,而是在伤感中坚定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黑暗社会的否定。作品“卒章显志”,再现古代江南采莲的盛事,作者虽然感到“无福消受”江南式的美景,却仍 “惦着江南”。这里,作者把历史上的采莲图和现实中的荷塘月色遥相呼应,照应开,果断地表明作者对现实黑暗的否定,对江南式的美好的理想社会执著的向往,使全优美的情景最后得到升华。本作品的意境开拓是成功的,画面尽管变幻多姿、声情并茂,但万变不离其宗。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追求光明、美好的生活这一感情主线贯穿全文,千思万绪融于千姿百态的美景中,达到美不胜收、感人心魄的艺术境界。这一切形成了这写景抒情散文诗一般含蓄深沉、深邃优美的意境。所以,《荷塘月色》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是名副其实的。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2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的模范”,实在是“美”;笔者以为,这“美”就在于其意境的深邃隽永,让人觉得韵味无穷,美不胜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就是这样一意境清新优美的散文佳作。

  凡好的文学作品都含有深沉的意蕴,具有优美的`意境。王国维就说过,“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意境之重要。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画面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文学作品中,意境便是它的神,它的魂,它的中心;一好的文学作品,其生命力、其美学韵味就正表现在意境上。对此,朱自清的《荷》文便是最好的诠释。

  (一)立意:柔和的矛盾美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文学作品意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意境乃心造之境也。”笔者以为,这“情语”即是“意”,这“心造”的过程就是作者精心“立意”的过程。

  《荷》文立意新奇,表现出一种柔和的矛盾美。文章开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写作前心境的写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里是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见朱自清给S君的《一封信》)。这就为全文奠定了充满“矛盾”的基调;作者出门观赏“荷塘月色”,希望“另有一番样子”,从而摆脱矛盾、苦闷的心情,于是便觉得“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却正是作者那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心境的写照,也恰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之所在,即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愁”和一种“淡淡的喜悦”。例如:作者一时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有“独处的妙处”,尽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一时又觉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看到眼前的“荷塘月色”,想到“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另外,如果我们把“屋”、“妻”、“闰儿”等看成是“现实”,把“荷香月色”等看成是“理想”的话,那么可以说作者的“情”和“意”仍交织着“苦闷”和“向往”。这一切都是矛盾的,而作者却把它们表现得又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和谐”,从美学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柔和的矛盾美”。

  (二)取象:朦胧的色调美

  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极其重要,这是由其特性决定的。意象既具有约定俗成性、象征比喻性,又具有多义歧解性。因此,只有选取恰当、精巧的意象,才能准确而形象地“传达”出作者所确定的“意”;当“立意”确定之后,“取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荷》文取象新鲜,追求朦胧的色调美

  首先,在原因上,这是由其矛盾的心情决定的。因为在意象建构的过程中,取象受立意的制约。《荷》文写于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情绪低落,思想苦闷,文章立意上自然会充满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矛盾与愁苦的心绪,因而所选取的意象自然带着“灰暗”“朦胧”的色调。

  其次,在表现上,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色彩——灰暗,如“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雾”、“班驳的黑影”、“阴阴的”“树色”,等等。

  (2)声音——模糊,如“迷迷糊糊”的“眠歌”、“渺茫的歌声”、“脉脉的流水”,等等,这些意象都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愁”的心绪。

  (三)意象建构:和谐的图画美

  文学作品中意境实际上就是作者用意象精心“组合”而成的一幅幅“图画”,包括自然风景和生活情景;“具有画面感”往往是我们“再现”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最直接的、也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效应”。我们从“画面”中艺术氛围或境界中,即可体味出隐藏在其间的深沉的意蕴,包括思想感情、美学韵味、生活底蕴等。

  《荷》文在意象建构上“超凡脱俗”,追求美学上的“和谐”、“对称”,构建的图画极具和谐美。

  从整体看,作者采用“辐射式”意象组合方式。中心意象为(“心里颇不宁静”的)“我”,子意象主要有(“淡淡的”)“月色”、(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等。作者采用这种组合方式,将天上的“月”、地上的“荷塘”,还有连接它们的“我”,组成一个“月(色)——我(朱)——荷塘”三维空间式的共存并发的图画;同时,使得“画面感”更集中,“画外意”更突出。

  从局部看,作者采用并置式意象组合方式。这主要指将一组群体意象用并列的或对比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以集中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例如,“院子里”一节,并置的意象有“满月”、“欢笑(虚)”、“眠歌”,表达的“意”为“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小煤屑路”一节,并置的意象有“(蓊蓊郁郁的)树”、“杨柳”、“(淡淡的)月光”,表达的“意”为“今晚却很好”——淡淡的喜悦,等等。通过这局部的意象组合,形成不同的画面,感情上交织着“忧愁——喜悦”、“苦闷——向往”的矛盾,审美上却传达出一种和谐与柔美之意。

  另外,作者在意象建构(组合)上还注意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包括通感)取象立意,注意虚实结合,动静搭配,情感起伏;同时还运用比喻、通感、叠词等手法,使文章既具有“图画美”,又具有“音乐美”。

  总之,朱自清《荷塘月色》在意象建构上另辟蹊径,不落窠臼:立意新奇,取象新鲜,意境清新幽雅,从而传达出一种朦胧、和谐、柔美的美学韵味,使我们在看到一个“矛盾”的真实的“朱自清”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相关文章: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美08-27

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11-09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11-29

散文《荷塘月色》朱自清10-09

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09-06

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12-22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10-12

朱自清荷塘月色散文12-03

朱自清散文的情景艺术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