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九龄山水诗新论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张九龄的山水诗
作为初盛唐代的著名诗人,张九龄的山水诗是除其政治生活外的另一面生活的集中反映,对于研究其思想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
张九龄(678-740)是一位活跃于初盛唐之际的有名诗人。由于诗文颇有才气,同时代的杜甫在《八哀诗》中称其“诗罢地有余,终篇语清省”。可吊诡的是,张九龄在当时与其说是一个诗人,还不如说是一名政治家。这名生活在初、盛唐时期的政治家,在当时大力提携后进,王昌龄、储光羲等人都在仕途上得到过他的帮助,且张九龄还得到了皇帝“风度能若九龄乎”的赞语。
在他的《曲江集》中存在着了五十多首宫廷应制诗,其中大多是在玄宗要求其奉和的情况下所作,诗歌中充斥着帝王主题和儒家教义的内容,而这些诗歌很可能是张九龄竭尽才思完成的,但后代的读者似乎对这些宫廷应制诗毫无兴趣,真正让张九龄在后代得以成就诗人之名的却是那些他一时兴起写下的山水诗。
对于张九龄山水诗的风格,“清澹”成为了一种不能否定的惯性历史评价,因为在评论唐代其他诗人的山水诗时,这两个字也时时出现。不过这种缺少新意的评价却似乎很适合用于细数这两个字在其山水诗中出现的频率。
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自湘水南行》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初发曲江溪中》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字清。《西江夜行》
澹澹登江漫,飞飞渡鸟疾。《登郡南城楼》
……
能够把山水看做清淡、闲适的心灵寄托所在,无疑让这些山水诗显的清新脱俗。在这个山清水澹的诗境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魅力的细腻观察和审美愉悦。不过,如果在了解到这些山水诗大多作于720至740年其仕宦沉浮之时,我们就会怀疑这里的清澹之意除了是对山水的一种客观描写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内在意义,而现实情况部分证实了我们的猜测。其《自豫章南还江上作》曾云:
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
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
这首诗自然会使我们想起另一位政治失意的诗人――屈原。而这个与浊相对的字眼――“清”,在关于屈原故事的《渔夫》一文中可不是单纯意味着外在风景。其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九龄和“伏清白以死直兮”的屈原的诗、骚都是政治的附属产品,因为,如果仅仅认为这些山水诗字里行间都寓含政治的弦外之音,那么我们可能犯下和汉代注经家相同的错误。不过,将山水理想与仕宦、人格理想相联系最早无疑可以推导到儒家的孔子,而且在许多后代学者的眼中,山水诗之所以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其中有一种伸张正义、鼓荡人心的积极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自儒家文化。
作为对于朝廷黑暗斗争的一种疏离与逃避,张九龄在谪贬和回乡的行旅中开始注意到与以往拘囿于宫廷生活不同的另一片天地,而这些南方的山水也让身为南方人的张九龄倍感亲切。在这些秀山丽水之间,张九龄得到了对于清白人格的确认和返朴归真的乐趣。对此,其于《初入湘中有喜》一诗曾云:
征鞍穷郢路,归棹入湘流。望鸟唯贪疾,闻猿亦罢愁。
两边枫作岸,数处橘为洲。却记从来意,翻疑梦里游。
首联“征鞍”与“归棹”象征了张九龄人生的两种生活状态――仕宦的奔波与山水的倘佯,但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明显倾向于后者。“穷路”让人想起阮籍的哭穷途,不过在这里诗人虽然已经“穷途“却并未有“哭”,反而还以此为“喜”。颔联中的猿声似乎在诗人眼中也不是愁音,于是诗人盼望着自己能有飞鸟般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岸边的枫树和江中的橘洲只能速写带过,因为行舟的速度并未有减慢。这种奇特的快乐在诗人心中可能已经期待了许久,以致诗人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是在梦中。而最为奇特的是,张九龄要去的恰恰是诗人屈原曾经被贬的地域。
不容否认,宫廷应制诗在张九龄手中也得到了一定思想意义的提升,他的宫廷诗歌内容指向的是为政之道,而这类用于交际的诗歌更像是对于传统诗歌政治作用的习惯性延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张九龄的山水诗比其宫廷诗歌更加具有创新性。它开拓的不仅是另一种有趣的诗歌题材,更是一种有别于在宫廷的生活状态。对张九龄而言,宫廷高度共性和程式化的诗歌风格在山水激荡下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个性的、疏淡的沉吟。古典式的高雅和恭谨在朴质般的悠然和沉思面前,变得如无病呻吟一般,尽管其中有着被诗人视为经典的历史教训和至高的绝对道德。
有鉴于此,张九龄成为了唐代最早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3)不过这种称誉的到来并不全是因为张九龄的山水诗能走向宫廷生活的对立面,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艺术和审美意识。总体上看,张九龄的山水诗创作主要还是沿用六朝山水诗创作的“时间空间”穿插的范式进行的。在时间和空间的二元世界中,诗人从现实的时间世界脱离,进入一个理想的空间世界(山水世界),最后再回到现实时间世界,当然有时两个世界相互渗透或有所偏重的。在这个过程中,空间世界和时间世界成为可以切换的两个状态,即使有交错的情况似乎也不能打破两个世界都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在沿袭经典这个范式时,张九龄却创造性的对山水作出了其个体性的诠释。如《入庐山仰望瀑布水》一诗:
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
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
雷吼何喷薄,箭驰入窈窕。昔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
物情有诡激,坤元曷纷矫。默然置此去,变化谁能了。
第一句中,诗人间接说出了自己将要观赏庐山瀑布,在看到这一奇景时,诗人在第二句补充了自己对于瀑布水气产生巨烟雾的描述。而在第三、四句中,诗人开始作着想要脱离现实时间世界进入空间世界的准备,他特意强调了自己被所处的环境所干扰从而丧失了时间感。巧妙的是作者通过辩解这种情况是瀑布所致,让两个空间的过渡变得不露痕迹,却又合情合理。接着诗人开始沉溺于眼前景物创造的空间世界,从青崖到飞鸟,从视觉到听觉,“毫无顾忌”的纵情描写瀑布的雄壮之姿。面对如此风景,诗人甚至不惜打破空间世界插入今昔时间概念来表达自己对瀑布的艳赏之情。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回到现实时间世界,感慨大自然不为人知的变化。可以说整首诗的两个世界切换的相当成功。而在另一首题为《浈阳峡》山水诗中,他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在这首诗中,诗人同样运用了在时间世界与空间世界灵巧的转换变成了对这个位于广东北江上的浈阳峡风景的喜爱之情,连从时间世界进入空间世界的过渡都如出一辙。当然结尾的感慨也是如此这般令人似曾相识。唯一不同的只是这次诗人没有突然插入时间逻辑打断空间世界的叙述。所以,张九龄的山水诗表面看上去散漫、随意,其实却有着相当的程式和规则特点。除了在抒情上有一定的章法,对山水的描写亦是如此。毫无无疑,张九龄是一名善于观察的旅行者,能有条不紊的在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并能在诗歌中把这些短暂停留在视觉印象中的景物一一清楚的为读者再现。而在再现过程中,张九龄有时会通过把山景空间和水景平置(4)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这一内在的目的。而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这一手法被广泛运用。
舍舟眺迥渚(水景),停策依茂松(山景)。
侧径既窈窕(山景),环舟亦玲珑(水景)。……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岩峭岭稠叠(山景),洲萦渚连绵(水景)。
白云抱幽石(山景),绿筱媚清涟(水景)。……
《过始宁墅诗》
张九龄很可能有意学习并继承谢灵运的这一山水描写手法,虽然没有像谢氏如此频繁、普遍的使用,但这一手法仍时常在张九龄山水诗中出现。而以下这首《溪行寄王震》就很明显的体现了这特点:
山气朝来爽,溪流日向清。远心何处惬,闲棹此中行。
丛桂林间待,群鸥水上迎。徒然适我愿,幽独为谁情。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寄友诗,不过由于浓厚的山水情怀,笔者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首山水诗。因为正是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才会想把眼前所见告诉友人王震。在这首诗中,作者的目光交替在山景与水景之间,第一句:山景(山气朝来爽),第二句:水景(溪流日向清),第五句:山景(丛桂林间待),第六句:水景(群鸥水上迎)。在描写这两种景观的同时,夹插结尾的抒情,让整首诗有机的融合描写与抒情。再如《登临沮楼》:
高深不可厌,巡属复来过。本与众山绝,况兹韶景和。
危楼入水倒,飞槛向空摩。杂树缘青壁,棹枝挂绿萝。
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有象言虽具,无端思转多。
同怀不在此,孤赏欲如何。
虽然诗人在诗题中强调了临沮楼,但是在诗中,临沮楼却完全被隐藏变成了背景,诗人注目的还是山景和水景,对于这点诗人在第一句就曲折的告诉了读者。“高深不可厌”化用了曹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诗句,在这里“高”指代的是山,“深”指代的是水。接着诗人又再次描写“本与众山绝”(山景),“危楼入水倒”(水景),杂树缘青壁(山景),潭清能彻底(水景)。对于这种描写山水美景的手法,诗人似乎永远乐此不疲,就如同对于山水的审美,诗人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所以,诗人在结尾不由感叹为何友人不在此地一同赏景。
的确,山和水的并置能让读者产生变化的视角和感受,进而保持对其诗歌的期待和新奇。而这种描写手法的使用,似乎也让张九龄的的“山/水”诗更像山水诗了。而这种并置山水景色且相间切换的艺术手法恰好与其二元世界的抒情章法相得益彰,在张九龄为自我审美创造的山水空间中,山和水相互依存,依次出现。这种有序、和谐的山水世界与现实中奸臣当道、贤良被贬的失序世界相比,无疑更加符合张九龄心中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尤其是在他政治失意之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能已经能略微体会到张九龄山水诗散淡表面之下的一些精巧范式。可是总的来说,张九龄是一位混合了初唐和盛唐风格的守旧诗人。虽然站在文学史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张九龄的山水诗对于从初唐山水诗到盛唐山水诗的过渡起了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不过,张九龄山水诗的价值在当时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是他一些模仿陈子昂的述怀诗在其高尚人品的推波助澜下称著于世。这也可能恰好说明了张九龄山水诗的缺陷与不足,毕竟就整体而言张九龄的山水诗还处在不完满的沿袭和实验阶段,至于唐代超一流山水诗则还要等到张九龄去世二十多年后才能在诗坛上出现。
【张九龄的山水诗】相关文章:
张九龄山水诗新论03-24
关于山水诗词10-23
最新的山水诗词06-09
鲍照的山水诗04-04
王维的山水诗05-25
关于王维的山水诗07-06
王维山水诗的风格11-30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10-19
王维田园山水诗的特点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