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阅读答案
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
⑴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⑵不复:不再。
⑶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⑷思:思念。
⑸减:减弱,消减。
⑹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1】“不复理残机”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2分)
【2】诗的三、四句描写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织机残破,说明丈夫离家已久,君去机残,描绘了一种落寞冷清的氛围。(2分,意对即给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思妇的思念比作那团团圆月,这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从而使思妇的这份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婉转,真挚动人,也使本诗显得清新可爱。(2分,修辞1分,情感1分,意对即可)
二: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通过“残机”“满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归,百无聊赖、无心劳作、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意对即可)
(2)比喻。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一天天的减弱它的清辉,变成了残月。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真挚动人,美感鲜明。(意对即可)
译文
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妻子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织机变得残破无比,却没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好像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作者
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
拓展阅读:张九龄坚持要杀安禄山
张九龄善识人,孟浩然、王维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他预测未来的准确性更令人惊叹。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打了败仗,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将他逮捕,押赴京城,建议将其斩首。张九龄时任丞相,见到报告后,当即批示:“过去穰苴(春秋末期齐国的军事家,率军击退过晋、燕军队)出师,斩杀误期的庄贾;孙武训练士兵,斩杀不听令的宫嫔;现在张守珪行令军中,安禄山不宜免死。”主张听从张守珪的建议,处死安禄山。此前,张九龄在安禄山进京面圣时,曾见过他一面,之后就对侍中裴光庭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这次能有机会除掉朝廷的忧患,自然不想放过。然而唐玄宗却不这样想,传旨特赦了安禄山。
张九龄一见,非常着急,争辩说:“安禄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应即刻斩杀,以绝后患。”玄宗回答说:“西晋时,14岁的`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从奴隶一步步称霸北方,当了皇帝)同乡人到洛阳做小买卖,曾倚东门长啸一声,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丞相)王衍听了,就认定他将来是个叛党,要把他杀掉。虽然事实证明王衍说得不错,但朕觉得安禄山跟石勒还是有区别的,你不要以王衍识石勒的事枉害忠良。”最终没有听取张九龄的意见。
天宝十四年(755年),被张九龄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叛军一步步逼近长安,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四川,一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此时,他想起了张九龄当年的劝告,悔恨得潸然泪下,感叹说:“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而此时的张九龄,早已逝去了15年。唐玄宗专门派出使者,到韶关曲江张九龄的墓前祭奠,还赠厚礼抚慰其家属,表达自己的敬意。从此以后,天下都称张九龄为“曲江公”,而不直称其名。
唐朝由盛而衰,张九龄就是一道分水岭。宋人晁无咎曾经感叹说:“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在他之后,再没有人能够直言敢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唯其如此,张九龄才格外让人怀念。他的风度在才气、在仪表,更在正直的品格和忠义的节操,这才是他穿越千古,依然散发着迷人气质的真正原因吧!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张九龄 《赋得自君之出矣》02-16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10-27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阅读答案及赏析10-27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阅读训练及答案10-27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翻译06-15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赏析03-08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歌鉴赏11-18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05-03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歌原文鉴赏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