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良相张九龄

时间:2020-11-11 20:03:40 张九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开元良相张九龄

  自古中秋赏月,是要赋诗的,在唐朝那个诗意繁盛的时代更是如此。触景生情,望月怀思,月圆人却不团圆,忧思之下,诗人也只得寄托于赋诗了。咏月的诗千百篇,大抵都是这种情况。不过诗人的情感虽和我们一样,表达出来却是截然不同的,诗人自有诗人的风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诗,便把所有中国人中秋月圆的期盼说尽了。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张九龄这个人,放到现在来说,绝对是一个高帅富,家世显赫,智力过人。他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虽然不是当时的望族,但却也是传承800年之久的家族,这个名头也足够大了。而且唐朝一向以汉朝自喻的,汉朝最牛逼的谋士之后,唐朝人又怎么会不尊重呢?

  家族传到张九龄这一代,家境其实还是可以的,张九龄的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县丞这个官虽然不大,但是却也足以给张九龄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按古人的习惯,张九龄的出生也是非同常人的。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也许是得自家族遗传,张九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童,七岁就能写文章,13岁就能写出牛逼的文章。少时成名,牛逼哄哄,当时张九龄写了封信给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完后非常赞赏他,大胆预言:“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牛逼的人物无论何时都牛逼。

  牛逼的人当然也是需要证明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所以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张九龄考上了进士,考功郎沈佺期非常赏识张九龄,所以张九龄被授予校书郎官职。校书郎虽然不是什么重要的官职,但是张九龄至少迈向了他仕途的`第一步。

  但是在唐朝那个时代,毕竟牛逼的人太多,所以张九龄当时并没有很好的机会崭露头角。就这样,张九龄顶着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位,晃荡了好几年。终于,张九龄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当时还是太子的玄宗李隆基,时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张九龄终于进入了大唐的核心决策层。

  要说牛逼的人应该都是有共同话题的,况且张九龄品格也很高尚,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所以按理说张九龄和当时的宰相姚崇应该是关系很好的,但是张九龄就是和姚崇不对付。先天二年,也就是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张九龄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馅躁,进纯厚”。进纯厚?你的意思是我现在没有在进纯厚咯?不过姚崇到底是一代名相,复书嘉纳其言,在之后的选官用人中消除了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然而张九龄不知道是哪根筋错了,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直接招致了姚崇的不满,姚崇虽然是贤相,但并不是没脾气啊。所以这年秋天,张九龄自知在朝廷已无法立足,他便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岭南是个好地方啊,好山好水好风光。但是张九龄并不想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要想富,先修路,张九龄一回到岭南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大庾岭亦称庾岭、台岭、梅岭、东峤山,中国南部山脉,“五岭”之一,位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为南岭的组成部分。张九龄出入岭南,这条路是必经之路,所以他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不仅如此,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广州已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

  在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后,张九龄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路修成之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以此记录。

  也许是唐玄宗李隆基想张九龄了,也许是姚崇被罢相了,总之,开元六年(718年)春,在张九龄修了大庾岭路后,他被召入京,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

  这次,张九龄受到了宰相张说的器重,一路被提拔到中书舍人,成为玄宗的近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正式成为大唐帝国的宰相,虽然只是宰相之一。

  然而张九龄的这次成为宰相的时间并不好,虽然不会再有姚崇,却来了一个更加险恶的李林甫。姚崇虽然有脾气,但至少是个君子,李林甫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张九龄又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他和李林甫的矛盾便在情理之中了。

  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被玄宗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张九龄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又反对穷兵黩武,这样使得玄宗很不高兴,再加之李林甫的中伤,终于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遭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四年的中秋,月亮一定特别圆,张九龄独自面对着这月亮,看着它从辽阔的江边江边慢慢升起,很自然的就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但对于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张九龄只觉得长夜漫漫。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沉吟之际,分明是名作诞生前的独奏。于是,怀着对亲人的思念,望着那月亮,张九龄写下了那千古咏月的名篇: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开元良相张九龄】相关文章:

开元三贤相之张九龄11-30

唐玄宗年间开元丞相张九龄简介11-19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唐诗鉴赏10-31

张九龄简史11-19

感遇张九龄07-11

张九龄生平05-08

张九龄事迹11-27

张九龄世家11-26

张九龄传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