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古诗

时间:2024-08-06 16:55:31 赠汪伦 我要投稿

赠汪伦古诗(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赠汪伦古诗(通用15篇)

赠汪伦古诗1

  在大唐天宝年间,汪伦曾给“诗仙”李白写过一封信,信上说道:白兄,我听过您的大名,非常仰慕您。所以,请您来和我饮酒作诗,并且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请您务必来我们这里做客。

  李白听后非常开心,特别想去。于是坐船到了那里,汪伦早已在岸上等候多时,准备迎接李白了,李白和汪伦两人互相行礼,李白迫不及待地上岸,上岸之后向四处来回看,似乎在找些什么。汪伦说:“李兄你在找些什么东西啊?”李白说:“你在信上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在哪里啊?”汪伦笑了笑,说:“李兄啊,这十里桃花呢,说的是在十里处的桃花渡口,万家酒店则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便跟汪伦去了十里桃花,他们边喝着美酒,边观赏着桃花。

  过了几天,李白觉得待在这里的时间有点太长了。于是,早上凌晨就背着包裹走了。刚上船,就听到岸上传来唱歌声,回头一看,原来是汪伦和乡亲们赶来送自己。李白内心非常感动,眼里含着泪花,汪伦说:“白兄,你怎么走了也不告诉我一声啊?”李白说:“因为我在这里很长时间了,也该走了,不能再继续打扰你了。”汪伦拿出了一些美酒,说:“在走之前,咱们再干一杯吧!”“好。”李白好爽地回答道。两人干了这杯酒后,汪伦拿了一些点心送给了李白,在李白接下了点心后,诗兴大发,写一首《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古诗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赠汪伦古诗3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hū wém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古诗今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赠汪伦古诗4

  花,缓缓吹着风落下,把地上铺上了厚厚的一层花毯,现在已经是深秋了。我,一个汪伦身边的小仆人,今日不知为何起得很早,现在才是丑时一刻。昨日,我家先生汪伦的挚友——“诗仙”李白因为要在今日离别,所以昨夜两人大醉了一宿,一仓库的酒喝了个精光,估计月底又没盘缠可发了,钱全被先生花在李白身上,银库都空了,还不让我告诉李白,唉……

  心里想时,忽然发现身后传来脚步声。扭头一看,是李白。他漫步在院子里,抬头望着天。现在还很早,天已经有些微亮了。也不知他在想什么,想得是那么入迷,浑然不知他要撞到树了。我刚要开口,只听“呯”的一声,李白和树撞了个满怀。不知是李白的头硬,还是树硬呢?鸟儿因为那响声飞出树林,花也微微颤动着。

  屋子里的门被推开了,先生被吵醒了。他睡眼惺松,本来就小的眼睛更是眯成了一条细线,瘦高的身形外貌没有一点富态,让人压根看不出他出生在如此富裕的大户人家。“李白兄,你起得好早!”先生揉了揉眼睛,打了一个充满酒气的饱嗝。“必须早哇!寅时我就得走。”李白眼里充满了不舍。可我老高兴了,这个月底的盘缠终于有着落啦!“现在很早,离分别还有几个时辰。”先生好似很高兴,他那兴奋的神情和他两眼的黑眼圈实在不符。“不如再小酌几杯再走。”李白微微点点头。可我本兴奋的火焰又被浇灭了。

  院子里有一棵粗壮又美丽的樱花树,秋天花满枝头,十分美丽,香气更是让人沉醉。可路人们不知樱花和桃花的`不同,我们屋旁有一条清澈与明净的河流,经常会有花瓣落到水面,他们称它为“桃花潭”,我们先生酿的酒,远近闻名,因为就埋在这树前,里面早已有了樱花浓郁而又芬芳的香气,人们称它为“桃醉香”。它入口香甜,毫无辛辣感,可度数很高,喝多了会头痛欲裂,主人好长时间没喝它了,估计坛底都要长蘑菇了,听闻李白酒量很好,不如挖出来给他尝尝,喝醉了更好,也解解我的无盘缠之恨。

  只见两人在桌旁坐下,我端来了“桃醉香”,并用酒缸下长出的蘑菇炒了盘菜。两人一边叙旧情,一边畅聊朝廷大事,不知不觉,便到了离别之时。

  李白大概因为我的炒蘑菇要去蹲茅坑,先生和我在屋内等待。突然,先生对我说:“翠花啊,你知不知道我和李白兄的交情有多深?”我摇头。先生说:“当初我第一次见李白,是因为他慕名来找我的“桃醉香”。你知道,这酒是不随便让别人喝的,我拒绝了他。”先生陷入美好的回忆中,他的声音却有些哽咽。“他却无论如何一定要尝这一口,不然就不走了,我后来只好同

  意了。他喝好几杯,却没有醉。我感觉很诧异,便和他聊起来了。渐渐地,我们觉得有很多观念一致,政见相同,相见恨晚,便结拜成了兄弟。”他说完,却又话锋一转:“李白兄怎么去了这么久?去看看。”我随他一起前去,却发现李白刚要离开。先生一出现,李白便红了眼圈。“照顾好自己,我们这一别,不知何时才再相见啊!当初好你的“桃醉香”,如今尝够了。一定要好好活着,我一定会抽时来看你。”先生不说话,泪已经溢满了眼眶。他说:“未来,下辈子,也做你好兄弟!”“再见!”李白虽是这么说,却迟迟没有离开。船夫倒不耐烦了:“好了没有?麻利地!”为了不要赶危险的夜路,李白上了船,依依不舍地走了。

  我看着这船渐渐要变成一个小黑点时,突然,先生用脚踏着节奏为李白送行。“长亭外,古道边……”啊,是《送别》!先生又蹲下,好似在美丽的湖面上写字,写什么,我没看清。

  这样的友谊,真令我羡慕……

赠汪伦古诗5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赠汪伦古诗6

  执教年级:五年级

  执教课时:1教时

  地点:无锡

  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

  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

  会这样送吗?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师:好,坐正。“天一学校”了不起的,“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你说说看。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酒还没有酿好,李白突然有事要走,急急忙忙赶去相送。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送过行之后,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现在人家走了我就这样送别不行?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你叫什么名字?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

  生:(齐声答)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齐声答)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齐声答)诗人。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语速减慢。)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指名)你的头摇得最好,我们给掌声他。(掌声响起)但是幅度不能太大,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

  师:掌声给他。(掌声响起)前面你们一个都没有晃起来,这堂课你这样晃起来,孙老师真高兴。“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别董大》(屏幕出现《别董大》)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想不想读?

  生:(齐声答)想。

  师:大声读,齐读。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一个好朋友著名的琴师叫什么人?董大,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董大要离开高适了,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大雪纷纷地下着,这样的天气,人心里好过吗?(指名问)你说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么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

  生:伤心。

  师:伤心、压抑。天气是这样的天气,而且我的朋友就要离开我了。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中加上伤感,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生:(齐声答)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齐声答)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三、四句)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什么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

  师: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天底下谁人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这样的千里黄云、这样的白雪皑皑,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长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板书:话)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

  (生齐读)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渭城曲》齐。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低声)酒。

  师:大声说。

  生:(大声)酒。

  师:(板书:酒)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可以以话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板书:情心)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喜欢吗?

  生:(齐声大声说)喜欢。

  师:请你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的朗诵)

  师:谁来?勇敢的孩子?(面带微笑地说)谁没有发过言的,把手举高一点,把手摇一摇。告诉我你没有发过言,好多人都发过言的,你还再摇嘛!(指名说)你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背一首。

  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师:大家诵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我们了解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这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回到南京去了,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

  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握个手。(师生握手)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赠汪伦古诗7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赠汪伦古诗8

  一轮皎洁的明月下,长亭里,一对好友正在饮酒。酒杯碰撞的声音惊动了一只小鸟,它展开翅膀飞向天空……这大概就是李白离别时的情景吧。

  “再喝一杯酒吧。”李白又给汪伦倒了一杯酒,“哎,不行了。”喝得半醉半醒的'汪伦连忙摇头又摆手。“不行,明天我就要和你分别了,以后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逢,再喝酒,现在多喝一杯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我一人饮酒实在是无趣,你就再陪我喝一杯吧!”李白不停地劝说着汪伦。“好吧,好吧。”看着他心目中最尊敬的大才子醉眼迷蒙地坐在他眼前,汪伦心中顿时涌起万千离愁,于是他再次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第二天,到了离别的时候。李白看见汪伦还在酣睡,不忍吵醒他,于是他偷偷离开了汪伦家。正当他登上船准备扬帆起航时,他突然听到岸上传来了汪伦的歌声,循声望去,汪伦正深情地向他这边走来,他一边豪情万丈地唱着《踏歌》,一边还用脚打着拍子。看着汪伦越来越近的轮廓,李白情不自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汪伦大喊:“太白兄,你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就走了呢!下次一定要再来我家玩啊!”

  李白频频点头:“你回吧,别送了。常联络哦。”

  水流潺潺,落花纷纷。在这个离别的伤感时刻,有感于汪伦的一番盛情,李白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想来这是他可以回赠给汪伦的最好礼物了吧。

赠汪伦古诗9

  一、导入、释题。识记生字“赠、伦”,书写生字“汪”。

  师:(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注意认真听,听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古代有个人叫汪伦,很有才学,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李白这个人一生最喜欢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中,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请您光临,饮酒赏花。”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喝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过了。”李白有些摸不着头脑。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去喝酒的那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并没有责怪汪伦,反而被他的风趣和智慧所打动。

  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两人饮酒作诗,脾气相投,成了好朋友。转眼李白要离开桃花潭了,继续他的行程,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赠汪伦》。

  师: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汪伦请李白到他家做客,告诉李白他家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可是去了却没有,李白没有恼怒,反而跟汪伦成了好朋友,李白要走了,汪伦特地踏歌给李白送行。李白就写了一首诗送给王伦。

  师:故事只听了一遍你就能够说出它的意思来,听得仔细,说得详细。好!

  谁还能再用一两句话简单说一说?

  生:汪伦请李白来桃花潭做客,李白来了之后虽然没有看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是他们俩仍然成了好朋友,李白要告辞了,汪伦特地踏歌送行,李白很感动,就写下了《赠汪伦》这首古诗。

  师:告辞、踏歌送行这两个词用得好!

  师:同学们了解李白和汪伦么?

  生:李白是著名的诗人,和杜甫共同称为“李杜”。

  生:李白是唐朝诗人,喜欢喝酒和游山玩水。

  师:看来你很了解李白,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

  生:上网查资料。

  师:这是学习的好办法。

  生:李白字太白,是浪漫什么……

  师:浪漫主义诗人。

  (课件出示,认识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

  师:了解汪伦吗?

  生: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

  生:汪伦是泾县县令,卸任后隐居在桃花潭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老师讲的古诗里面说到了。

  师:你非常善于听讲。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李白送给汪伦的古诗《赠汪伦》。齐读课题。

  师:赠可以怎么记?

  生:我在超市里看见奶袋子上面写着“买一赠一”就是这个赠字。

  师:善于在生活中识记生字,你是个有心人。

  生:我买玩具的时候还赠给我一个小礼物,上面写着“赠品”。

  生:赠左边是个宝贝的贝,右边是曾经的曾。

  师:说得好,我们赠给别人东西的时候一般都把什么样的东西送给他?

  生:自己的宝贝。

  师:所以要记住它是个贝字旁。

  师:看这个“汪”字怎么记?

  生:熟字加偏旁。王加上三点水。

  师:能组词么?

  生:泪汪汪。

  师:跟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旁。

  生:水汪汪,汪汪叫。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大家跟我一起书空。请大家打开本子在本上写两个。

  师:伦怎么记呢?

  生:熟字换偏旁。轮子的轮车子旁换成单人旁就是汪伦的伦了。

  生:老师,这个字师语无伦次的伦。

  师:你积累的`词真多,好!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上课之前听有的同学说这首诗大家很熟悉了,好,先读一遍我听听吧,注意把自此读准了。

  生:齐读。

  师:同学们能把古诗读通,但是古诗要读出韵味。怎么才能读出韵味呢?你得了解这首古诗写得是什么,作者写得时候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同学们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了吗?好,考考大家。

  师:(课件出示问题,生填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时间是李白乘舟的时候。

  师:李白乘舟要怎样的时候?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的时候

  师:用诗中原句来说就是~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时。

  师:非常正确。

  生:地点是桃花潭边。

  生:人物是李白和汪伦。

  师:事件呢?

  生:李白坐船要走,汪伦来送。

  师:汪伦是以什么方式来送他的呢?

  生:踏歌。

  师:好,把这句话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生:事件是李白坐船要走,汪伦踏歌送行。

  师:(板书:踏歌送行。)对,这样说话才完整。

  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千古不衰的名作。生:齐读全诗。

  三、进入情境,体会感情。

  师:古诗大概描述的意思我们明白了,想写好一首诗,还要写出意境。这首诗里要注意几个意境。

  师:(课件出示意境一:“舟”),舟是指什么?

  生:小船。

  师:回答问题要完整。

  生:舟指的是小船。

  师:古代的交通工具有什么?

  生:古代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小船或者是步行。

  师:对。舟字在古诗里出现很多,一方面,古代交通工具还不够发达,没有飞机、公交车、地铁、动车等,人们一般靠马车、步行来活动,舟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快捷的交通工具了;另一方面,它轻快敏捷,常常用于表现诗人洒脱的胸怀,想象一下,古人穿着长袍,手持一卷书或者背一把古剑,那多么英姿飒爽。

  师:下面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把舟用在诗句中的。

  (课件出示句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李白;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 孟浩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删除了其它三句难度较大的诗句。)

  生:读。

  师:给“舟”组词。

  生:小舟。

  生:乘舟。

  师:乘怎么记?在哪里见过它?这个字这么深刻的含义,我们定要写会它。拿出本子跟老师写乘舟二字。师示范。

  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师:(课件出示第一句),怎么理解这句?

  生:李白坐着船就要走的时候。

  师:将欲行,是什么意思?

  生:就要走。

  师:那就把时候去掉。

  生:李白乘舟就要走。

  师:说得好,理解诗句的时候,就可以这样,用组词连句的方法。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课件出示踏歌)踏歌。认读踏字,跟什么有关?

  生:足字旁跟脚有关。

  师:看几幅图片,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踏歌”。

(课件出示图片)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即表现了村民的踏歌活动。同时此图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生:踏歌就是用脚踩地打拍子唱歌。

  师:还有补充么?

  生:踏歌就是用脚踩地打拍子然后手也摇摆唱歌。

  师:摇摆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摇摆可以换成舞动。

  师:舞动是手的动作,手脚都用的话哪个词更恰当?

  生:手舞足蹈。

  师:是啊,踏歌手脚都要用,那我们用这一个词就能概括了。谁能再说一说踏歌如何理解?

  生:踏歌就是手舞足蹈唱歌。

  师:是的,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手舞足蹈动作自由、活泼。《武进旧事·元夕》中有李笃房吟描写踏歌场面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

  生:读“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

  师:是啊,人渐稀少,到了深夜,踏歌声还穿透云霄。再读这句。

  师:忽闻在这里怎么理解?

  生:忽然听到。

  师:你太厉害了,知道闻就是听到的意思。

  生:以前学过《春晓》里面有句处处闻啼鸟,老师就说闻是听到的意思。

  师:能够把以前学的知识用到学习中去,这是一样重要的能力。你是个善于总结和思考的孩子。

  师:李白忽然听到什么了?

  生:李白忽然听到李白踏歌送行的声音。

  师: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请同学们开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有可能汪伦因为有事耽误了所以来晚了。

  师:想一想汪伦有可能有什么事能够耽误来送李白呢?

  生:有可能他回家去给李白拿自己酿的酒去了。

  师:你如何知道他会酿酒?

  生:老师开始讲的小故事里说了汪伦用自己酿的酒招待李白。

  师:故事听得认真,想象合理。

  生:有可能汪伦故意来迟了想让李白先失望后惊喜。

  师:对呀,有这个可能。汪伦有可能事先设计好,故意这个时候出现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有可能李白怕汪伦伤心,就没告诉他,后来汪伦知道了才急忙赶来送他。

  师:有道理。他们俩一起饮酒作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是李白要走了,舍不得汪伦也怕汪伦伤心就没有告诉他。汪伦听别人说的,才匆匆赶来送李白。

  生:有可能汪伦叫朋友们一起来送李白所以晚来一会。

  师:有这个可能。汪伦自己踏歌怕李白听不到,叫朋友们一起来踏歌送李白。

  生:老师,汪伦有没有可能想让李白永远记住他,所以想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来送他?

  师:是呀,汪伦是李白邀请来的,请李白的时候还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引诱李白,送行的时候方式也一定很特别了。

  生:老师,可能汪伦在家里已经请李白喝酒吃饭了,李白说不要送了汪伦就答应了,但是汪伦还是没忍住,又来送了。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想到这么多可能,简直就是一个个的汪伦和李白呀。我没有想到你们送别的方式这么特别,洋溢着热情。多么感人!多么意外!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两句?

  生:读。

  师:我听出惊喜来了。

  生:读。

  师: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

  师:李白与汪伦在桃花潭边喝酒吟诗,对酒当歌,汪伦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李白,他们在一起相处了一段美好时光,转眼间,到了分别的日子了,李白登上小船,汪伦前来送行,他们依依不舍地分别。李白对汪伦说_____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不及”什么意思?

  师:这两句诗怎么理解?(大屏出示)

  生:读。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是呀,桃花潭水有这么深,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还是桃花潭水深?

  生:情深。

  师:板书:情比水深。

  师:(大屏出示此两句)给这两句诗选择一个正确的关联词。体会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与汪伦的友谊之深。

  生:读。(课件出示句子:选择哪句最合适。因为桃花潭有千尺深,所以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如果桃花潭有千尺深,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师:哪一句解释合理?

  生: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师:那我们读一读,体会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之深。

  生:读。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有感情。

  师:有感情还不够深。

  生:深情。

  师:对,“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想不想再读读这两句?

  生:练读。

  师:整首诗我们读过了,理解了诗人诗中包含的感情。整首诗的意思会解释吗?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及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看来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和作者表达的感情了。那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生:听录音,跟读。

  师: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么他就像井底之蛙,永远不能享受阳光。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同学们,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带着诗人李白那份深深的情谊,随着音乐一齐来诵读《赠汪伦》。

  生:(课件出示整首诗配乐),摇头晃脑地读。

  师:周星冉同学读得非常好,好在哪里呢?他边读边加上自己的手势、动作,摇头晃脑,古人就是这样读诗的。我们也像他一样动起来。

  生:读。指名读。

  师:古人读诗用的方法是吟唱。下面听一听这首诗的吟诵。大家可以一起跟着吟。(课件出示整首诗的吟唱)

  生:吟唱。

  师:看,古人能用28个字就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能吟诵、吟唱,方式多种多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古诗吟诵吟唱的视频和音频,学着诵一诵、吟一吟、唱一唱。

  四、读李白《将进酒》,感受吟唱,进一步了解李白。

  师:李白的这首诗表达了友情之深,李白一生留下的千余首诗中,有六分之一是送别诗,可见李白朋友遍天下,重感情,下面看到大家意犹未尽,再给大家放一首著名吟唱家徐健顺老师吟唱的《将进酒》,我们再领略一下经典吟唱,并且感受李白的另一面,这首诗既表达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是李白的代表作。

  生:听,唱。

  五、拓展。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之外,老师还找了几首感人肺腑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生:读题目。

  师:这么长的题目同学们读得这么流畅,很好。从题目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李白是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这首诗的人物是李白和孟浩然。

  生: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这是送别的~

  生:地点。

  师:人物、地点都有了,那时间呢?我们去读读诗句,找一找时间。

  生:读。

  生:找到了。时间是烟花三月。

  师:善于思考。烟花三月,李白约孟浩然来到黄鹤楼,两个人久别重逢各诉思念之情,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送他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多美的季节!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到充满诗意的黄鹤楼,读一读李白留下的这首诗吧。

  生:读。

  师:(课件出示第二首《别董大》高适)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董庭兰也在困顿不达的处境之中,所以这首诗前两句非常悲戚。一起读。

  生:读前两句。

  师:但是后两句去不一样了,诗人以什么来赠别好友?

  生:安慰的话。

  师:看来你非常喜欢古诗,是不是经常读古诗?

  生:是的,我背了70多首了呢。

  师:真厉害!你能读出诗人以安慰的话来赠别好友非常了不得。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让大家看到你写的诗,周大诗人,如何?

  生:好。

  师:是的,最后两句是高适鼓励董庭兰,告诉他——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把整首诗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再看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师:元二是诗人王维的好朋友。他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王维为他送别。我们读一读,思考王维以什么送元二?

  生:读。

  生:王维以酒送别元二。

  生:王维担心元二。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是呀,王维握着元二的手,说:“元二啊,你这一别万里,前途茫茫,不知何时才能到达,不知何时我们才能再相见?读。

  生:读。

  六、再读古诗,感情升华。

  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一份美好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回到李白汪伦送别的时刻,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生:(配乐齐背诵古诗《赠汪伦》)

  师:下课了,老师被古人之间深深的友情所打动着,也吟诗一首向大家道别。(课件出示老师自创的诗:老师课罢将欲行,忽闻学生道别声。黄河之水深千尺,不及师生惜别情。)喜欢古诗的同学,可以回去试着写一首。下面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一题)

  1、把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自选背诵一首送别诗。

  3、尝试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赠汪伦古诗10

  在东方的一个国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诗人,他的`诗歌是家喻户晓,因此也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可大多数都是些“酒肉朋友”,让他十分苦恼。

  有一位农民十分希望能与这位诗人成为好友,可因身世一直无法实现这样的想法。在得知诗人喜欢旅游时,他决定邀请这位诗人一起来观赏风景,以便结为好友,于是写了一封信,寄给了诗人。

  几天后,诗人收到了信,只见信中写道:有一宝地,名为桃花潭,潭深千尺,旁有万家酒楼,特邀您来观赏。诗人看了之后,十分欣喜。于是,赶忙来到渡口,租了一艘小船,起身前往桃花潭。

  河面上,一艘小帆船,向桃花潭驶去。不一会儿诗人便看到了房屋,房屋虽多,但更像是农家的屋舍,诗人心中满是疑惑。

  来到桃花潭,诗人看着潭水说道:“这也不像千尺深啊!潭水如此清澈见底,不如说是千寸深罢了。”“哦,那是我写错了。”农民赶忙回答道。诗人看了看他,没有说什么,两人向所谓的“酒楼”走去。

  来到酒楼,诗人问道,“不是说这里有万家酒楼吗?怎么只有这一家呢?”“这家酒楼的老板姓‘万’,不就是万家酒楼啊!”农民笑着回答道。诗人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只是个骗局。在农民买酒时,诗人向渡口走去,准备坐船离开。

  农民发现诗人离开后,赶忙追了上去,两人在渡口相遇。农民说明情况之后,诗人终于明白了,农民只是想与自己结交,成为好友。因而并没有责备他,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赐予了农民。农民拿着写有诗句的字条,冲着诗人远去的船,大声的呼喊道,“再会!”

赠汪伦古诗11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首诗总在我的耳边响起。虽然我已听了千百遍,但是每次当它再一次来到我的脑海里,我总会陶醉其中。这首诗中有着李白与汪伦之间那比山高比海深的友谊,而当我每次读到这首《赠汪伦》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

  一对好兄弟坐在屹立于山顶上的亭子里“举杯邀明月”。他们不知道遭遇到了什么,借酒消愁还是……他们只是一杯又一杯地喝,两人一次次干杯,随之一饮而尽。原来,这是李白与汪伦的一次告别,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这一别有可能就是永别。他们是好兄弟,李白和汪伦在这个被夜晚的黑暗笼罩着的`亭子里,一边讲起一些从前他们一起干过的傻事,还是一些高兴的事,他们不知道是哭还是笑,但两人最后还是泣不成声。汪伦对李白说:“走了,要好好照顾自己啊!”仅仅是这几个字,李白却十分感动,两人喝了好久、好久。皎洁的月光洒向亭子,只有那乌鸦在叫,周围很静。

  黎明的阳光照了下来,李白醒了,他知道,自己要离开好兄弟了。他本想叫醒汪伦,可又不忍,于是自己一个人走了。

  他来到了码头,即将远行。坐在舟里,他的酒虽然还未醒,可他仍然清晰地记着昨晚汪伦陪他喝酒的场面。正当李白依依不舍的时候,岸上突然飘来了一阵歌声,李白一听就听出,这是汪伦在和他告别。歌声伴着踏步声,李白也从歌中听出了汪伦对自己的不舍,歌中也透露出了汪伦的悲伤。

  突然,李白诗意大发,挥洒笔墨写下了这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古诗12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汪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是一首赞美友谊的歌。

  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写成的呢?

  原来,李白在宣城谢眺楼上饮酒赋诗时,意想不到地收到一封来信,拆开一看,是汪伦写给他的'。汪伦是离宣城不远的泾川的一位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听说李白来到宣城游玩,便热情地向李白发出邀请。李白为了不让汪伦失望,决定第二天赴约。

  第二天早晨,汪伦带着村民来到村头相迎。两人虽不相识,但一见面,就好像故友相逢,非常亲密。汪伦特地酿制了美酒,迎接李白的到来,并陪诗人观赏了当地风景胜地———桃花潭。李白一边游玩,一边赞赏皖南山区迷人的风光。这次偶然的机会,使两人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

  几天后,李白将要乘船离开泾川。临别时汪伦又和村民们前来相送,那场面十分感人。热情好客的村民一边走,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唱着当地的歌谣。李白看到此情此景,感慨万分,便当场吟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尽,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既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又描写了唐代人民大众对诗人的尊敬,《赠汪伦》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诗。

赠汪伦古诗13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赠汪伦古诗14

  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乘”“舟”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背诵诗句。

  3、体会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了解作者

  1、揭示诗题。小朋友,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谁能站起来自信地给大家背一首。自信的首先是响亮的。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而且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看李老师写诗题赠汪伦

  2、读正确诗题。谁能正确、响亮地读一读诗题?“赠”是平舌音后鼻音,谁来读一读。谁能给“赠”组组词。“赠”就是什么意思?

  3、简介汪伦。汪伦是人名谁来叫一叫。知道汪伦吗?汪伦是唐朝荆州,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也是个有名的歌手,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

  4、简介李白。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对李白了解多少?(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唐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

  5、理解诗题。现在知道诗题的意思了吗?齐读诗题。

  二、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李白为什么要写诗送给汪伦呢?这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想听吗?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览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你喜欢游览吗?我这里有十里桃花;你喜欢喝酒吗?我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连忙解释说:“十里桃花指十里外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指一个姓万的人开的一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会不会生气,他不但不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和风趣逗得哈哈大笑,两人一见面就如同老朋友一样。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做诗,短短几天里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当李白将要出发时,汪伦带了全村人用踏歌声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做了一首诗——《赠汪伦》。

  1、想读读李白写的这首诗吗?请小朋友轻轻地把书本翻到116页,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2、学生自读诗句,

  3、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熟读成诵。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赏析词句,感悟诗情。

  小朋友,读着读着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1、学习“踏歌”读一读这个词语,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这个“踏”它跟脚有关,难怪它是足字旁。在这里“踏歌“就是一边用脚打着拍子,一边唱歌的意思。边舞边唱的意思你要离开这儿了,你的好朋友带着全村人用这么独特而又隆重的方式为你送行,你有什么感受呢?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诗句。

  2、多元理解“忽闻””忽闻”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

  李白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句。(惊喜)

  3、学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心情除了惊喜还有什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对这句诗包含了李白对汪伦的浓浓情意,李老师把它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请小朋友把117页认认真真地补充完整。

  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呀!千尺深的桃花水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前来送行的情意呢?李白听到踏歌声,对着边舞边唱的好友,心中不禁涌起两句——生朗诵——“桃花塘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面对着好友,李白想起了昨日种种,想起了汪伦的盛情款待,想起了两人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于是,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脱口而出这样的两句——生深情朗诵——“桃花塘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时的李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千言万语凝聚成这样的两句——生再次用心吟诵——“桃花塘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同学们,我感受到你们是用心读的,看来,最美的朗读就是带着自己真情实感的朗读。人间最美是真情,人间最深是感情哪!轻轻地起立,让我们和李白一起把这首诗送给汪伦。师生一起朗诵整首古诗。

  听着你们的朗读,李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读一读,师范读。指名读

  背诵诗句。

  四、拓展学习,深化诗情。

  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

  古代呀,送别诗特别多,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也很多,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泛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也是唐朝的诗人,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齐读古诗。

  五、写字指导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乘舟”这两个字,“乘”原来是一个人站在树丫上向上登的意思。先看“乘”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舟”的笔顺是怎样的?认真书写。

赠汪伦古诗15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鉴赏一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赠汪伦古诗】相关文章:

古诗赠汪伦06-08

赠汪伦古诗03-29

赠汪伦的古诗05-23

古诗《赠汪伦》06-09

赠汪伦古诗12-27

赠汪伦李白的古诗03-31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03-31

赠汪伦古诗大意03-29

《赠汪伦》古诗鉴赏04-20

古诗《赠汪伦》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