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巩咏柳的诗意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曾巩《咏柳》诗意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巩《咏柳》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诗意
《咏柳》,旨在托物言志,引人深思,千古绝唱也。其一、二句描写凌乱柳枝,虽“未变初黄”, 方吐新芽,却凭借春风吹拂而乱舞狂飘。诗中巧用比拟之修辞手法,抨击、嘲讽、蔑视其“乱条”,即所谓趋炎附势,得志一时之小人。其三、四句描写飞花(柳絮)既飘忽摇摆,亦妄图遮天蔽日。殊不知秋季清霜降临,岂不枯萎凋零乎?!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春,当时曾巩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知州。与欧阳修、王安石不同,曾巩对宋代现状是相当满意的,认为宋兴以来,“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因此没有提出什么改革主张。他与王安石交谊深厚,对熙宁变法也没有表示过具体意见。他写此诗的目的只是讽刺骤然得势的小人。
名家点评
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陈邦炎《说诗百篇》:这首诗以《咏柳》为题,通篇就柳写柳、所丑化的是柳,所喻指的是像柳一样“倚得东风势便狂”而敢把“飞花蒙日月”之人。其讽刺、谴责的对象,就篇内的语句而言只是杨柳,就篇外的喻意而言只是得势猖狂的群小。
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蔡义江《绝句三百首》:这是一首借咏柳为题的寓言讽刺诗,对象是朝中擅权得势一时的佞臣奸邪之徒。诗的成功在于将物的某些特点自然巧妙地与人联系起来,如柳条迎风飞舞、柳絮漫天飘浮,以及遇秋则枯黄零落等。诗着重写春末夏初柳叶尚未衰黄时的景象。不用通常之称“长条”而叫“乱条”,措辞的贬义已现。“东风”是它倚仗的势力,就像小人有靠山后台。以柳之“狂”舞比喻小人得“势”猖“狂”,也很贴切。柳絮随风上天,一时间如能蒙蔽日月,与诗中常用的“浮云蔽白日”寓意相近。最后用“不知”来应和前面的“解”字,于“霜”前置一“清”字,强调了最终摧柳者乃天地之正气的意思。写来惟妙惟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兴陆《古诗讲读》:如果把这首诗与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相比较,两诗恰好反映了唐、宋诗歌的特征和差异。贺诗善于状物态,拟人摹象,神韵悠扬;曾诗借咏物而写人事,通篇是借端发议论,诗中的柳树,是那些装腔拿势、猖狂弄权的显贵的象征,诗人讥讽他们只知道谄媚献谀蒙蔽上层和皇帝,却不知道天地间终有正义的审判。这是诗中的大议论,借咏物以出,婉曲而有味。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少有文名,为欧阳修所赏识。尝与王安石交游。嘉祐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能诗。有《元丰类稿》。
【曾巩《咏柳》诗意】相关文章:
曾巩咏柳的诗意03-18
曾巩《咏柳》赏析10-26
曾巩古诗《咏柳》10-19
曾巩《咏柳》 古诗05-21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03-06
咏柳曾巩赏析阅读答案02-28
曾巩咏柳古诗原文及赏析10-28
曾巩《咏柳》全诗赏析05-06
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11-28
咏柳宋曾巩拼音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