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范文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 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三、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四、分析鉴赏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二~四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第五~六节“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五、整合小结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例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例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
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例3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六、总结: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七、迁移应用
1.音乐朗诵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
(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
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
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
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
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课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我这样导入: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绎的,它的歌名叫《再别康桥》。而《再别康桥》最初是一首诗,是一位诗坛名家创作的一首诗。胡适曾经如是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他的理想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把这种理想寄予到诗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诗《再别康桥》。
2、作家档案
由教师简介作家知识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在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1、听配乐朗诵,初步感受诗情。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情。
明确: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三)诵读诗歌,吟咏涵韵
1、分七个诵读组吟咏涵韵各小节。要求从语气、停顿、重音等方面说说诵读的体验。
2、请各诵读组汇报诵读体验,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附诵读指导: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顿
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 轻轻的来;
我 轻轻的 招手,
作别 西天的 云彩。
(低沉,舒缓。前两句两顿,后两句美句三顿。第二句注意三个地方:“我”微微上扬;“轻轻的”语速稍慢;句后略有停顿,以读出“分号”的作用。)
那 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 荡 漾。
(语气上扬;深情地舒缓地甜蜜地;因为情绪的激动,二三句可不停顿,第四句越读越慢,将“荡漾”二字顿开。)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 在水底 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 甘心 做一条水草!
(语气平缓;深情地陶醉地。因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顿;第二句后略有停顿,以显现“分号”的作用;“水草”读出重音。)
那 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 浮藻间,
沉淀着 彩虹似的梦。
(语气平缓;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顿;“彩虹似的梦”几个字语气不重但字字清晰。)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 放歌。
(语气上扬;语速加快;向往地畅想地愉快地;“寻梦?撑一支长篙”句中自然停顿;因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顿;第四句语速放慢,“在星辉斑斓里”后面作稍长时间的停顿;“放歌”应该是清脆,一字一顿。)
但 我不能 放歌,
悄悄 是别离的 笙箫;
夏虫 也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 康桥!
(语气下沉;语速放慢;深沉地舒缓地有点惆怅地;用句中的停顿来很好地表达作者心中的略带伤感的情绪;“康桥”二字要读得比较沉重。)
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来;
我 挥一挥 衣袖,
不带走 一片 云彩。
(语音更低沉一点;语气更加轻柔一些;宁静地潇洒地;“悄悄的来”四个字要读得很清晰;最后一句越读越慢;“云彩”二字,轻音处理。)
总要求:要读出宁静感,要读出节奏感,要读出起伏感,要读出惜别感。
朗读的基调要低沉,语气的变化要鲜明,节奏的处理要舒缓。
(四)品读诗歌,体悟诗情
问题1: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归纳:
(1)岸边金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打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绝佳。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她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荫潭水。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色飘荡。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付予了动态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问题2: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归纳:寻梦。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让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象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含着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至极至。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同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相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的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赏读诗歌,寻美品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音节和谐、意境优美经典传诵之作,刚才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解读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篇文章都让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纳:
1、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韵脚严整,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③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选用了众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与我达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们面前的呈现出柔美、婉约的意境。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或浓或淡的光线带来了明暗变化;金柳、云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变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每一节都是一幅色彩绚丽、宁静秀美的风景画。
4.语言美。如轻轻、油油、悄悄的叠字用法,让语言有了起伏变化,有了抑扬顿挫,有了轻快舒缓的音韵美。“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的修辞格式,让行文有了紧凑与缓慢,有了欢快与哀婉,有了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开头与结尾处“轻轻的”“悄悄的”在内容上相呼应,形式上相对称,形成周而复始的和谐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晓国文,深谙外语,他的诗文既有中国传统诗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国诗歌的欢快热烈。轻轻的、悄悄的、挥挥衣袖、作别云彩,浪漫而温柔,细腻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独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写出如此清丽、淡雅的情怀。作者想纵情歌唱,唱出心中对康桥的思,对康桥的恋,对康桥的爱,当分开的愁怨涌上心头,他挥手离别,这炙热、浓烈的情感又如交响曲般能融化冰雪,动人心魄。
结语: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了解徐志摩的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
3、以本诗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走进徐志摩;
4、品读诗歌意象,理解情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设想】
1、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综合呈现,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重在诵读和感悟,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结合徐志摩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情。
3、品读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英国剑桥大学的照片,配以轻音乐,了解康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重点信息: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欧游归来之时,实是回忆之作。“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在伦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剑河),以剑桥大学驰名于世。1920年9月徐志摩因景仰罗素,放弃了他在美国即将获得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前往英国,想成为罗素的弟子,但罗素因在欧战时力倡和平而被康桥的三一学院解聘,离开康桥。徐志摩只好当一名没有学籍的选修生,在康桥度过了一年(1921——1922),攻读经济学学位。本诗作于1928年秋再次访问母校后的归途中。
三、诵读体悟,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情感重现;
3、讨论: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结合诗歌意象具体分析。
明确:
这首诗写的是离别康桥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以“作别”开头,营造了一种别离氛围,无限依恋。
第二、三、四节:“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意象,分别写出康桥的美丽、慈爱和浪漫,并逐步推进,将“我”对康桥的依恋、难忘等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第五、六节:诗人对康桥的情感在“寻梦”中达到高潮!诗人多想“放歌”,但此时此境,离愁别绪,只能是“悄悄”与“沉默”。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开头呼应,节奏一致却又富有变化,回环往复。看似潇洒的离去,却有着逝者如斯的无奈。云彩虽然带不走,但康桥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那是一种情结、一种永久的怀念。
点拨: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中写道,“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学习经历对于徐志摩来说,是意义非凡的,让他的思想和意识发生了改变,所以作者对康桥这一具体的环境,有一种依恋,一种情结。
四、再读诗歌,感悟提升。
讨论:这首诗是一篇华美的乐章,请仔细阅读、思考、分析、归纳,你觉得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诗歌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这种美感是丰富而多样的,语言、意境、意象、韵律等等,请大家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新月诗派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一)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二)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三)绘画美即是辞藻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五、拓展延伸,走进志摩。
课后活动: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徐志摩的生活经历,再读一读徐志摩其他的诗歌和散文,判断一下徐志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诗文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意 象:金柳 柔波 星辉 软泥 青荇
情感:悄悄 轻轻 沉默——无限依恋之情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教材分析与思考]
这首诗内容上较为简单,学生很好理解。同时,这首诗没有那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就是简单的表达一种离愁别绪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所以,本诗的学习打算通过以朗读来带动感悟,以感悟来指导朗读的方式来学习。主要是在朗读过程中以节次为单位来引导学生分析情感和朗读技巧。再者,这首诗是新月派诗歌,所以,对于闻一多“三美”主张做介绍,并在写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群学思考。
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来体悟诗歌情感;
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并能分析出来;
3.自行体悟对于这种面对美好事物逝去我们无限怀念的普遍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学习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别离诗《再别康桥》。
二、了解背景
1.那么,康桥是何?“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2.作者为何要为康桥写一首别离诗呢?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三、了解诗歌
1.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这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但这首诗的艺术美、诗意美值得感受。
2.请大家自行朗读,注意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3.希望听到大家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谈谈你对于某一节的理解。
A.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C.第3节“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D.第4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这里的“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E.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F.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惟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G.第7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四、艺术特色
同学们通过朗读、分析,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艺术特色上的不同之处?
生思考(2分钟)(附会用到的知识点)
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父亲兴办实业。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不满新诗自由散漫成立“新月派”,努力追求新格律。
2.“三美”(闻一多):
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
五、完成作业
字词积累、练习册。
[课堂小结]
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当然,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再别康桥》教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09-26
再别康桥的教案06-24
《再别康桥》教案08-05
再别康桥 教案09-11
《再别康桥》的教案07-03
再别康桥教案10-09
《再别康桥》教案09-21
《再别康桥》 教案07-09
《再别康桥》教案01-16
《再别康桥》的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