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时间:2021-08-12 15:18:24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八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八篇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

  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1、 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说明: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康河给诗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心惊动她的宁静,打破她这种美。(竹林里:某某某到此一游)

  4、诗一共分了七节,是不是每一节语调的处理都一样?一般高潮的时候我们会读得重一些饱满一些,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一节是高潮?为什么?

  第一段是说我要走了,向你告别。第二至第四节是回忆康桥的美景。因为回忆美景,作者禁

  不住激动起来,要撑一支长篙去寻梦,并且满载一船星辉,在星夜放声高歌!但是马上又回到了现实,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体部分作者的感情经历了几次变化?分别是什么样的变化?

  彩梦――――寻梦――――梦醒

  关于轻轻的与悄悄的:有一种看法,认为悄悄,可以理解为他不愿意把来寻旧梦的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同时,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地是属于自己的,一个感情纯真的诗人只能选择这种告别方式。轻轻则突出宁静,主要是在一开始营造一种气氛,而当作者内心经历了一番狂澜之后,他的心其实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诵带,同学们体会。

  (二)内容研讨

  问: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往往会使许多东西变得非常美好。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代表康桥?

  意象分析:

  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寂静区别,无声音称为寂,如万籁俱寂,而静则有和谐的意思在里面,还有一种生机。又如贫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二课时:主题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诗欣赏

  问: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有没有同学能够试着说一下?《人间四月天》)

  参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1920年,由于狄更生先生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在剑桥大学读书,度过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是他经常去读书、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诗人“慢慢地‘发见’了康桥”,对他充满了感情,“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正因为如此,诗人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然而“会难别易”,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康桥。“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己!”<江淹《别赋》)几个月后诗人追忆这一次离别时,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同学们将来也可以写一个再别盐外。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 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2、 如果仅仅是对剑桥大学的美好回忆,那为什么不说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剑桥图书馆?康桥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诗人称康桥为“全世界最美丽的一条水”。在诗人对康桥的眷恋里,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这种热爱与向往不是—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诗人性情与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诗人说过:“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 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

  可见,这里的康桥世界,已成为大自然的象征。康桥世界的自然风光滋润着诗人的心灵,一次次地给诗人带来欣喜和快乐;同时也一次次地抚平诗人心头的创伤,荡涤去了诗人的“苦痛,烦闷,拘索,枯燥”。(我去秦岭中一游)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描写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撷取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几样景物,(不是标志性建筑)遗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构筑了几幅色彩斑斓,对比柔和的画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摇摇:潭映彩虹,浮藻如梦:星落清泉,斑斓多姿??这里看不到车水马龙,听不到嘈杂的市声,完全是一片幽美迷离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几个片断。就连诗人也仿佛踮着脚尖走路,来去无声,但对大自然的一片痴心却早就融入到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了。诗人把大自然看成人类的母亲,“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难怪诗人在别离之际要感到惆怅了。诗人以至美至纯的诗句,表现出了自己对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向往与守护。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恋康桥?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读过书吗?显然不是。是因为康河的风光秀美吗?不完全是,须知诗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见过不少的。翻一翻诗人的散文与书信,或许会找到答案。诗人曾说过;“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阿,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阿,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阿,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着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 (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 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旖旎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领悟诗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的意象美。

  难点:体味诗情的领悟与意象的把握。

  4、教学过程

  【导入】

  一、激情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他空灵动人,风景秀美;有这样一首诗,他意境独特,情感细腻。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一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啊?那我们就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名章垿,字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同闻一多为新月诗派诗人,提倡诗歌“三美”。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让他终身难忘的时光。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飞机从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时年35岁。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不计名利、充满热情、富有风趣,然而我说他如流星般闪过的一生也离不开三个女性。张幼仪,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想而知最终的婚姻识走向破灭的。然而同时他在英国留学期间,与既有花一般的年龄与娇艳,又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容颜与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识了,他们同时被对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坠入爱河,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并没有结合。正当徐志摩的爱情枯萎之际,他结识了当时上海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一起研究诗词、文学。可以说两人情投意合,最终成为徐志摩的第二任夫人。他一生的爱来自这三个方向,来自这性格完全不同的女性,也可以这样说女性是徐志摩灵感创作的源泉。

  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具有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是在这的苹果树下,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同时,在这里造就了三十二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我们似乎可以嗅到弥漫在空气中芳草与鲜花的气息,流淌着的康河是剑桥大学的眼睛,灵动的所在。面对如此的美景,怀念着逝去的美好时光,唤醒了久蜇在诗人心中的热情,在回国的途中创作了这首震惊世界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三、感受诗歌

  看视频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播放视频)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感情:别而不愁、离而不伤。

  学生自由读

  学生个别配乐读(互相点评)

  男女生分节朗诵

  【活动】体会诗歌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与视觉上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康桥的什么样的感情?那你对诗人所描绘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可以说是风景如画。这正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时所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那。如此之美的画面,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什么景物那?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浮藻、星辉(板书)

  四、意象分析

  1、为什么说是金柳?那又为什么说是新娘那?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哪里还用了这样的修辞手法?(出示幻灯片)

  明确:柳树被夕阳笼罩着一层妩媚的金色,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可见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在这里不仅是一草一木而仿佛看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子一般。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新娘那?暗喻。是天上虹。“艳影”在哪里?说明什么?

  2、“青荇”在招摇,“招摇”我们所了解的词语是什么?从感情色彩上看那它是什么词?

  朱自清的《春》中也有一段这样的话:“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自己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哪个词语也是这种用法?更能表现什么情感?(出示幻灯片)

  明确:“招摇过市”“招摇撞骗”贬义褒用更能体现对康桥的喜爱!“卖弄”表现了春天来了时鸟儿的欢声雀跃。

  3、“潭水”是什么潭?他的梦是什么那把“潭”比作“虹’有着什么相似之处那?

  明确:在康河的上游,参天古树之间,有一眼小潭,清澈见底,他是以英国追求自由主义的浪漫诗人拜伦命名的叫“拜伦潭”这里的梦就是他追求自由的梦,文学梦,诗人梦。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夏天走在绿荫的大道上,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倾泻而下,星星点点,丝丝缕缕,如同幻境。而当它照到水面上,因为有了反射和折射,就会五彩斑斓,恰似天上的彩虹。当然这里还有他那欲说还休的爱情。所以那不就是他“彩虹似的梦吗”。

  4、我们来看本来这些景物是没有感情的?然而在这里作者赋予他们情感,我们把这些带有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叫做什么?

  明确:意象

  5、齐读五、六节,一起品味这两节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确:高兴的想放歌,大声的歌唱,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以表达内心的喜悦,这里诗人也不例外,他还做了什么?似乎也已经忘了要即将离开,而是撑着长篙去寻找彩虹似的梦,甚至还要大声唱歌?但是他放歌了吗?而是沉默!因为梦要醒来,回到现实,他还是要离开的

  五、小组探究

  回顾我们学过的经典诗词,你记忆中最难忘的离别诗篇是什么?跟他们相比《再别康桥》有哪些不同?(出示幻灯片)

  六、拓展思维

  诗人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走了,带走的是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与忧愁,假设你是徐志摩的好友,你会用什么样的话语来的安慰他。

  七、作业布置(分层)

  1、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2、概括诗歌的“三美”。

  3、仿照李白的《送友人》,把诗歌改写成五言律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⑵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3、过程与方法:

  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深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第二课时

  (一)、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第7节,跟开头呼应。四、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诗富有绘画美、音乐美、语言美。

  (三)、补充: 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四、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绘画美 音乐美 语言美

  抒写以对母校深深地依恋之

  教学后记:

  《再别康桥》知识点积累

  1、开头结尾连续使用轻轻、悄悄的作用?【1、反复修辞,增加了诗歌轻盈、飘逸、洒脱的节奏2、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3、反映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眷恋以及离开时的惆怅4、只身而来,只身而去,并不打扰谁,虽为洒脱,内心不舍,无奈惆怅。】

  2、“西天的云彩”。【康桥的化身。人文与自然景色的融合,生活理想的结合体。】

  3、为什么柳树是金色的?【河畔的柳树沾染了夕阳的颜色。】

  4、如何理解“新娘”?【比喻、拟人。状柳枝的婀娜,鲜明动人,美丽而甜蜜,从而有力的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眷恋,对母校的难分难舍(在心头荡漾)。】

  5、青荇为什么是油油的`?招摇可以改成“摇动”么?【1、写出了青荇的鲜活、明亮,具有生命力2、不可以,拟人修辞,写出了青荇有情有意,作者赋予青荇人的情感、生命,把植物写得情意绵绵,活灵活现。3、青荇似乎在向诗人招手致意,体现了一种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6、为什么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可以永远和康河相依相偎,永不分离,表达诗人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天上虹和彩虹”象征什么?为什么天上虹被揉碎?【1、象征诗人的理想,美丽却易碎,美好的事物往往不长久2、暗示诗人的梦想破灭,彩虹又把无形的梦想具体化了。】

  8、为什么而想放歌?为什么“向青草更青处漫溯”?【1、为了追寻他人生的梦想;为美丽的母校而放歌2、载着星辉去追寻人生梦想。】

  9、为什么又不能放歌?【1、即将离别康桥,幻梦回到了现实;2、寻到的不是理想,是哀愁、沉默。】

  10、诗歌情感线索。【惆怅=眷恋=放歌=哀愁=沉默=离别】【入梦=寻梦=梦破】

  11、“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离开时的心情,无形;笙箫:奏出哀怨的乐音,把离愁具体化,形象化。】

  12、“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带走康桥的一草一木。带走的是诗人在康桥的美好回忆。】

  13、为什么诗人只选择了“金柳、青荇、青草、星辉、清泉”等物象入诗?这与诗人表现的情感有什么联系?【1、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归宿地,他所留恋与告别的是康桥的人文景观和与之融合在一起的自然景观;2、这些物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静、依恋、眷顾。】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朗诵《再别康桥》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 zǎi 一年半载

  zài 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齐读。

  三、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教师分章节赏析诗歌

  方式: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节:

  三个“轻轻地”:难舍难分,奠定全文基调,轻柔缠绵。

  第二节:

  新娘:对康桥的无限喜爱与眷恋。

  艳影:不仅荡漾在水中,也荡漾在诗人心中。

  第三节:

  招摇:康桥对诗人的欢迎。

  板书:

  康桥 互相依恋

  甘心:诗人对康桥的依恋诗人。

  第四节:

  潭:拜伦潭。在康桥的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游玩。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富有诗意。

  第五节: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离别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寻“彩虹般的梦”,游玩到很晚才归来, 李清照也曾有诗句“兴尽晚回舟”,可见诗人非常快乐。归途中看见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见诗人快乐到极点。

  第六节:

  想到要和康桥离别,诗人情绪低落下来,只能悄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会离别的滋味。连康桥的夏虫也似乎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也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板书:

  沉默 康桥

  第七节:

  “悄悄地”表明诗人不愿也不舍破坏心爱的康桥的氛围和情境。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既不愿破坏康桥的完整,也写出了诗人的潇洒。

  美丽康桥,让诗人情不自禁喜欢上它,也恰恰由于诗人心中充满爱意,康桥才在诗人眼里显得更加秀丽。以至诗人说出:“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

  但尽管诗人非常喜欢康桥,他还是“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缠绵又潇洒。

  板书:

  再别康桥──缠绵而潇洒

  五、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象)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2、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我们重点鉴赏“柳”这个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七、感受音乐美

  (先放配乐朗诵学生感悟,再分男女诵读,然后叫一个学生诵读)

  八、结语

  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5分)

  (课件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选自谢榛《四溟诗话》)

  七、课后作业(1分)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结束语

  《偶然》徐志摩。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再别康桥》。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 学生朗读全诗。

  2、 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 教师点评: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九、布置作业:课外读徐志摩诗

《再别康桥》教案 篇8

  一、教学重点

  1、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 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 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 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步骤

  【导语】

  以古

  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 (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3、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4、诗图

  5、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6、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

  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荡漾的意思。

  11、板书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八篇】相关文章:

1.关于再别康桥教案9篇

2.关于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3.关于再别康桥教案九篇

4.关于《再别康桥》教案8篇

5.关于再别康桥教案10篇

6.关于《再别康桥》教案6篇

7.关于再别康桥教案7篇

8.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