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时间:2024-08-12 11:53:06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准备: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生 活①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① 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号,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附: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一、设计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针对新诗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诗歌积累为基础,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并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体会“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难点:以意向为突破口,鉴赏本诗的意境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高中阶段,阅读并背诵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学习过一定的诗歌知识,对韵律、对仗等常识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具有阅读、鉴赏优美诗歌的主观愿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经历,熟悉新诗的基本特点,掌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诗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优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五、教法设计

  诵读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方案等

  六、媒体选择

  CAI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 导入:诗歌朗诵会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寻找有关离别的诗歌,在新课前配合古人吟诗画面和FLASH音乐当堂朗诵,教师点评。

  总结: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离别诗,真可谓“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就让我们带着离愁别绪走进现代离别诗的经典名篇《再别康桥》。

  二) 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本诗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活动:思考初读之后对本诗的特点、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认识,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简介、写作缘起,促进学生理解。

  4、学生听示范朗读:FLASH课件

  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

  5、学生分节试读,读后自评,然后学生讲评。

  6、教师点拨,讲解每节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初步渗透“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及本诗的情感基调。

  7、设疑:读过本诗的人,都用一句话来形容读诗的感受,那就是“怎一个美字了得”,那么请大家思考,本诗美在何处?

  8、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先小组内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全班提出。

  9、释疑:引出“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音乐美:双行押韵,逐节换韵,叠词的运用。

  建筑美:全诗七节,每节4行,平行两级台阶。

  绘画美:意象绚丽,动词的.使用。

  10、熟读成诵:全班配乐朗诵《再别康桥》

  三)总结

  轻轻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轻轻的来,他虽然不曾带走一片云彩,却把永恒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也让我们在七十三年后的今天真正体验了诗歌的美,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诗歌品读课充分体现了创新教学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诵为突破口的教学主张。

  “诗歌朗诵会”复习了知识,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读、初感”,保护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利于深层教学。

  “写作缘起”放在初读、初感后,在学生个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豁然开朗。

  “示范朗读”的FLASH画面精美,音乐轻盈,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评”,直接指向停顿、重音等难点,使诵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鉴赏评价”中学生先思考,后讨论使讨论极具实际效果,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熟读成诵”对整节课的学习是一种检验,这是比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课例。

  “课件制作”画面优雅轻盈,音乐舒缓宁静,给学生美的感受。

  整节课,诵读教学抓得比较实,真正体现了诵读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主张,不过,后期在点拨的过程中,讲解稍多,学生思考的时间稍少,如能把这种讲解变成学生探讨的话,相信效果会更好。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本文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新诗,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论世法:

  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

  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以别离后对康桥往昔的追忆为内容的诗歌。诗歌以离别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主线,是实践闻一多“三美”理论的典范之作。对比《雨巷》,二者在结构的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相似。全诗七小节,首尾两小节都在反复的叠唱中,表达着诗人在现实情景中的感伤情绪;中间五小节为诗人的梦境或回忆、想象,意象的处理技法上都表现出了诗人的独到匠心。

  二、 学情分析

  在《沁园春·长沙》《雨巷》两首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够对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进行赏析,但分析的过程还不够完整,较难从诗歌的语言中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学过程中试着在解读诗歌言外之意时插入对诗人的简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

  2、进一步学会分析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和跳跃性特征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意象与情感的分析方法;

  4、读懂《再别康桥》的言外之意。

  四、教学方法

  范读和配乐朗诵、问题引导、小组探究、传统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或许都曾和两个学校朝夕相处了很多年。如今离开母校的你们,最留恋母校的什么?最想回到母校的哪个角落?为什么?

  生答。

  师总结:我们之所以会对母校的某处风景、某栋楼有这么多的情愫,是因为我们在这里留下了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最重要的时光。当我们回忆起来的时候,这些人、事、物都会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我们将自己对母校的心思和情感都寄托这些我们人事物中。当我们把这些我们用情至深的人事和景物注入笔端时,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情话。今天,我们讲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最留恋的是母校的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

  二、朗读示范

  1、板书荇、篙、溯的读音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2、解题

  诗人曾留学英国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1922年8月,首次回国时作有《康桥,再回吧》一文。1928年,诗人再次游历欧洲并回到康桥,11月在归国途中的中国海上作《再别康桥》一诗,故言“再别”。

  三、学生根据配乐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云彩:飘动的、绚烂的、梦幻的

  金柳:色彩明亮的、摇曳多姿的、柳=留=留别 青荇: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富有生命力的 潭水:清澈的、纯净的 长篙:诗人寻梦的方式 星辉:浪漫的、美好的 夏虫:沉默的、多情的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四、试着用诗歌里的四个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作别云彩→夕阳金柳→青荇招摇→榆阴潭水→星辉满溯→夏虫沉默→挥手云彩

  2、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谈谈你最喜欢哪一小节的意境,为什么?并把这一小节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五、分小节赏析 第一小节 作别云彩

  1、“我”走时“轻轻地”,可以看出诗人离别时怎样的心情?

  结合住校生第一次离家和中秋假后再次返校和家人分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离别时的心情。并明确:离别之时,总是动作轻悄,缓步飘然而去,只为不给送别“我”的对象制造更多的离愁别绪。

  2、“轻轻地走”可以理解,为何来也是“轻轻地”?

  (1)唐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语。这种情感,在我们回到母校时也常有。“怯”是紧张的,激动的,急切的。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回母校的脚步必然是轻的。我们沉浸在回忆的往事里, 害怕触及往事。“轻轻的”正是这种“近乡情怯”的体现。

  (2)诗人1920年康桥认识林徽因,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于1922年与原配张幼仪离婚。但徐、林二人并未走到一起,林徽因对于徐志摩并没有深厚的感情,更像是徐志摩的单相思。1931年,当徐志摩听说林徽因在北京举行演讲时,徐即刻从南京乘飞机往北京,但不幸的时,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失事。正是这样一段康桥往事,徐志摩回到母校不免勾起这段甜蜜而忧伤的回忆,“轻轻地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徐志摩的才情与他的多情是相似的.。1924年,徐志摩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两人迅速坠入爱河,1926年10月,陆小曼离婚后与徐志摩成婚。

  3、为何招手也是“轻轻地”?

  一言一行总关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一种离愁别绪中,我们总是希望离别的时间能慢点,离别的慢与动作的轻轻,正是这种心情的体现,是感伤不舍得心里写照。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第一小节连用三个“轻轻地”有什么妙处?

  (1)强调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怕打破此处的宁静和美。

  (2)三个轻轻都传达出离别的感情,奠定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3)形成往复回环的效果,富有节奏感。

  二、分节赏析

  第二小节

  1、哪位同学可以描绘一下“夕阳金柳”的画面?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在河畔的柳枝上,如青丝般婀娜多姿柔软的柳条泛着金光。柳枝的倩影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微风吹过,泛起点点圈圈的涟漪。

  2、“新娘”可否换成“姑娘”,为什么?

  不好。“新娘”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候,一个女子一生只有一次当新娘的机会,只有用新娘这个词,才能表现出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3、“荡漾”改成“飘荡”好不好?为什么?

  (1)飘荡是来回摆动;荡漾不仅有来回摆动之意,还有泛起阵阵涟漪感。

  (2)诗人对新娘般的金柳的感情,不是一飘而过的,而是久久不能平复的。用荡漾,更符合诗人的心境特点。

  第三小节

  1、“油油的”你能联想到哪些词?用“油油的”形容青荇,可否换成“自由的”?

  (1)绿油油、油光、润滑油……

  (2)“油油的”表现出青荇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荇在水中亮丽的光泽、自由地生长的情态。

  (3)“油油的”讲青荇随水起伏、招摇荡漾的姿态表现了出来。

  2、你能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体会出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

  甘心是一种心甘情愿。诗人爱屋及乌,爱康桥,爱康桥的水,愿做一条水草,陪伴康桥,表现出诗人对康桥无尽的爱恋和永久的深情。

  第四小节

  1、“揉碎在浮藻间”,是什么被什么揉碎在浮藻间?

  彩虹一样的梦被浮藻揉碎在清澈的潭水中。

  2、怎么理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诗人将潭水比作虹,又将虹看作是梦。虹倒影在水里,也就是说诗人对康桥的迷梦沉浸在水里。之所以说“揉碎”,其实主要表现的是诗人被康桥的美陶醉以致意乱神迷。

  (2)诗人第二次来到康桥,已经是六年之后的时间,然而诗人对康桥的梦却一直没有变化,藏在内心的深处,因此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而正因为此处有梦,才有了下一节的寻梦。

  第五小节

  1、寻梦为什么是问号?

  (1)结合自身写日记的表达习惯,可以发现寻梦表明诗人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是诗人的自言自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半部分是对梦的回忆,而本节则是对梦的找回。

  (2)强化诗人的感情,表现诗人渴望再次回到六年前在康桥的美梦之中。

  2、为什么说此节是诗人情感的最高潮?

  (1)结合自身经验谈。

  (2)《诗经·大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诗人是情到深处才想放歌,所以可以认为此节是诗人情感的最高峰。

  第六小节

  1、“夏虫也为我沉默”好在哪里?

  拟人,将夏虫人格化,赋予了夏虫人的情感。实际上,夏虫的沉默,就是诗人离别时的无言。而无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语,而是心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纵然有千言万语,但离别是总是化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2、如何从本诗情感的起伏变化来理解“但我不能放歌”?

  我想放歌,是因为我在梦中遇见了康桥。而我之所以不能放歌,一是因为康桥的美让我不敢“造次”,不敢去破坏;二是因为我此时已然梦醒,回到了离别的现实环境中来了。

  3、你还能想到其他关于离别时千言万语化成无言的不舍与伤感的诗句吗?

  (1)苏轼《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白居易《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第七小节

  1、此处连用两个悄悄有什么好处?

  (1)与第一小节首尾呼应,表达诗人轻悄而来,又轻悄而走的情意。

  (2)强化诗人离别时候的伤感和对康桥的不舍深情的作用。

  (3)节奏上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

  三、小结本诗

  1、请你谈谈学完本诗之后对该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顺势讲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理论。

  (1)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郎朗上口。

  (2)绘画美:意象和意境的布局、色彩等。

  (3)建筑美:诗歌的排列、字数等形式美。

  四、作业

  完成《新课程新练习》的相关内容。

【再别康桥教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09-26

再别康桥的教案06-24

《再别康桥》教案08-05

再别康桥 教案09-11

《再别康桥》的教案07-03

再别康桥教案10-09

《再别康桥》教案09-21

《再别康桥》 教案07-09

《再别康桥》教案01-16

《再别康桥》的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