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方法
《再别康桥》含有极高美学价值,其想象之丰富,比喻之新奇,构思之精巧,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教学方法】
本文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新诗,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论世法:
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
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 “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2、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3、徐志摩的诗歌作品:
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片断,出示《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再让学生说说读过的志摩的诗。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
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请自由朗读本诗。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
1、朗读指导:
(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
荇(xìng)斓(lán)畔(pàn)溯(sù)篙(gāo)
语气:
舒缓、低沉。
节奏:
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押韵:
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内容研讨──读懂诗人:
新诗的内容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诸如语言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变化、结构的安排等,现在,请大家任选一个学习主题,认真研读课文。研读过程中,在笔记本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后,学生交流。
可以将问题细化为:
⑴ 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两个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拟人手法:夏虫也为我沉默。
⑵ 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① 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③ 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吟成了宛如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般的抒情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1、动静相衬中见深情美: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诗人离开无限眷恋的康桥,内心同样是沉重而压抑的,但这首诗总体上诗情的表述是含蓄的,有节制的,用词遣句尽力轻巧,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不仅如此,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2、虚实结合间见离情美:
诗人实写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康河如此美丽,怎不让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怎不让诗人“心头荡漾”,纵情想像?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美梦“揉碎在浮藻间”,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诗人追忆往昔美好的“理想”,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3、比拟夸张里见浓情美: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诗人把对母校的深情,溶入了对康桥晚景的形象描绘中: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竟具有了新娘的魅力;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就连“夏虫也为我沉默”,诗人用比喻拟人写活了对康桥的浓情蜜意。“云彩”本就不能带走,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夸张手法的运用,更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样,全诗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学方法03-24
再别康桥课文解读04-21
课文《再别康桥》教学03-24
《再别康桥》课文解读04-14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04-04
课文再别康桥教案01-07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04-19
《再别康桥》语文课文09-06
课文《再别康桥》简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