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反思【热】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起寓言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揠苗助长)
2、课件出示: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解的性质。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看看这两则寓言又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4、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二、学生自读寓言,了解故事内容。
三、学习第一则寓言
1、指名读第一则寓言,说说故事的内容。
2、理解“亡羊补牢”中的“亡”和“牢”的意思。
3、故事中的人丢了几次羊,他有何反应?引导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①第一次丢羊后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丢羊的态度是:没有在乎,没有在意。
②第二此丢羊后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从“后悔”一词中你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中你明白了什么?从“再也”一词说明了什么?
4、“亡羊补牢”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5、教师板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四、学习第二寓言
1、板书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辕”和“辙”的意思。
2、自读第二则寓言,说说故事的内容。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最后一段话。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硬要’一词可以看出这个人怎么样?(固执、执迷不悟)从这几个“越”字,我们能想到什么?(想到结果很难实现)
4、教师:所以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和批评的意思。
5教师板书: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五、学完这两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六、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1、把这两则故事讲给父母听。
2、小练笔:“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
板书设计
9、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能够正确的读写本课词语,通过读文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理解寓意,能过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想。但同时也看出许多不足,例如,在读文时,还需要多读读熟练,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在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如何去表达,注重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课文内容的能力。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寓意,可以说化难为简。但有的学生不敢去表达,不愿意去表达,课堂气氛不活跃,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在联系实际谈感想的时候,学生缺乏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可见对寓意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从这节语文课中,我觉得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放手,还要放得开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敢说、会说;敢想,会想;敢读,会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的能力和素养。
寓言教学反思2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是《伊索寓言》中的两篇寓言。前者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雕像者说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极为难堪的话。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讽刺了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而第二篇是通过蚊子与狮子、蜘蛛间矛盾关系的描写,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与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相反,强者或胜利者,如果骄傲自满,失去清醒的头脑,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文章篇幅简短,却写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既能抓住动物的自然特征,描摹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又能突出寓言的特点,告诉人们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文章可读性非常强,是一篇很好的寓言。
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有情节和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并且能在读通文章的基础上基本了解寓意,但又容易囿于书中的观点,难于跳出来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虽然想象力丰富,亦难发挥其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突破口,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显得至关重要。
寓言教学反思3
反复思考《小毛虫》一课的失败原因,不得不再次反思。
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度,设计三个环节的初衷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让学生能一点一点,更多的.了解课文内容。希望形成认真思考的思维习惯——一篇文章,浅浅的读,似乎都已经掌握了,但深入下去,会发现有许多地方没明白。
但是,我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只是一群二年级的小家伙,对他们来说,生字词是重点;感情朗读是重点;学习用书上的语言是重点;理解词语意思,加以运用是重点。但我这节课,一个重点都没有落实,不仅如此,我生生把课上成了分析课。我的孩子在这节课上,没有积累到语言——因我没有关注;没有学到方法——因为我所训练的点他们听不懂;更没有得到快乐——因为美美的文章让我讲的太沉重。
语文课要“得言,得意,得法,得趣”。多可惜,在这节课上,我的孩子们一样没得到,下不为例!
寓言教学反思4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是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再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寓言教学反思5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来的都是劣质的,不能吃.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虽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让学生评价后,同学们知道前几次牧童喊"狼来了"时,村民应表现出焦急的样子,在最后一次喊"狼来了"时,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话语,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寓言教学反思6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抢答激发兴趣,从我们了解的寓言谈起,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平时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激发其阅读学习兴趣。另外,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利用E资源网络平台的优质试听资源,优化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教会其自主探究,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感受人生哲理。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的引导,到了创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首先让学生充分地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放飞其想象力,在进行课堂改编任一则寓言的练习中,学生对情节创编合理,寓意明确,可贵的.是还加入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训练很成功。
4、体现教学机智,在我安排课后作业创编寓言时,有部分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窗户与玻璃》等等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鼓励学生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尊重,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写出了如《蜜蜂和花朵》、《鼻子和嘴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寓言教学反思7
从上述同学为代表的故事续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在最后一个“无中生有”的教学内容中,不仅懂得了寓言故事的解读法,而且在忠于文本的`同时对这一寓言故事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打上了专属于自己的烙印,而这,恰恰是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最乐意看到的。这一教学案例,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基于文本整体出发的“无中生有”式教学内容的开发,确实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能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果。
范例五语文课不单单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应是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潜在才能的素材进行教学,善于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了解了《蚊子和狮子》的故事以后,我试图通过导语、多媒体课件创设表演的情境,激发学生表演的兴趣:我鼓励学生三人一组来表演,他们对此很感兴趣,小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从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寓言教学反思8
我做了一些反思。其目的就在于总结经验,更好的为今后教学服务。
1,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激活点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种体裁,但其实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读过许多寓言。因此在课文导入中,我就从学生接触过的寓言开始引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转入文体介绍。初一学生好动活泼,因此在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准备仓促,但他们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为观众的同学,在看完表演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 你今天学习了这篇寓言, 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 畅所欲言,有同学提到面对成绩时应该有平和心态,有同学开始正确认识与好朋友交往的问题,还有同学提到了独生子女如何面对父母的爱等,这些问题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着的烦恼,在这堂语文课中,这些颇有共鸣的困扰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学生思考"有无得失之患"这道题时,刚开始十分困难,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 ,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当学生联系自身谈得失之患时, 我也说了同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我还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 我即时给予纠正。我还经常利用上课前五分钟课进行一次小小的演讲,每一次我都让让学生对演讲者做出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的相互启发使得这堂课更为完善生动。
当然,本学期我也是第一次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对于新课标和新教材我还有很多需要向前辈们学习的地方。但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也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寓言教学反思9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一)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学习本课生字,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主动独立识字。如:(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cuàn)跟“窜(chuàn)”、“锄(ch)”跟“助(zh)”读音的区别。
学生自学后可让他们互相交流好的识字方法。教师表扬个性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写字指导。(1)写正确。“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2)写美观。“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的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揠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在读中可以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读第二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坐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寓言教学反思10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从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是从课文的内容入手,二是从感悟纪昌的品质入手。定好了思路,又觉得如果这样把课上完,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课上得太平淡了。那么如何上出自己的亮点,上得特别一些,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课堂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所以我设计本课的两大亮点。
第一亮点,常言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学得怎么样?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等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亮点,学生是学习技能的人和学习生活本领的人,而方法是打开认识窗户的钥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学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当学生基本上能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我再补充,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那就是在读书中要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一亮点课上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整节课虽然达成预期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虽然用了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在教学语言这方面的训练。
寓言教学反思11
昨天上了《伊索寓言》这一课,课前对于三个故事怎么安排?怎么教?是一课时教一个故事,还是一课时教三个故事,有点犹豫不决。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反复研读教材,最终还是决定一课时教三个故事。三则寓言故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浅显的,可以说是一读就懂。那么,针对这三个故事,在课堂上可以教些什么呢?难道仅仅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或把故事读好,说好,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吗?阅读了魏星老师的教学实录和知足常乐吧的教学设计发现,这三个故事还是很有内容可教的。关键在于教者想让学生得到什么!由于故事比较易懂,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上。如:教《狐狸和葡萄》时,让学生想象:狐狸可能想了哪些办法?让学生以“狐狸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
儿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的'句式进行说话;假如这时一只麻雀飞来,吃了一颗葡萄,对狐狸说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场面,狐狸可能会怎么说?教《蝉和狐狸》时让学生想象:假如《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碰到《蝉和狐狸》中的蝉,他们俩可能会说些什么? 一堂课如果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抓手。这样,一堂课就能够很好地整合,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伊索寓言》一课可以抓住哪个主要问题来展开教学呢?研读三则故事可以发现不管是葡萄架下的狐狸,还是牧羊的孩子、大树下的狐狸都在说谎、说假话!为此,我决定以“他们为什么要说谎?”来统领整课的教学。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安排,教得时候,更容易统筹。 课虽然上完了,但问题多多: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苍白,不足以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二、细节不细,点到为止,没能在精、细、深上下功夫,整堂课浮光掠影;
三、精彩的课堂还需教师自身内在的涵养作支撑,平时还要多阅读、多吸收。
寓言教学反思12
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
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寓言教学反思13
教学《寓言两则》这一课使我感想颇多。过多的教学内容,过多的环节设计,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想要达到面面俱到,恐怕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有所取舍。应当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更好地把握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篇文章,它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字、词语的认读理解及积累,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构思修辞,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内容的情节、人物、故事要反映的中心,还有每个阅读着对于文章的不同理解,受到的不同启示。如此多的内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时,教学设计要有所侧重,要有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对于四年级学生应是以字词的认读理解为重点,贯穿朗读的训练,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积累,和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在保障以上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前提上,再加入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加入一些由文章引发开来的思考。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年龄年级特征,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较好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寓言教学反思14
在课堂上我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精彩表演.在葡萄架狐狸挂着口水,又蹦又跳,找工具打葡萄,还有学生还想象狐狸自己使用不当后反受其害的搞笑场面。
在教学《牧童和狼》时,因班内出了点状况,所以学生读小孩的话,惊慌怎么也读不到位。
《蝉和狐狸》学生也能把狐狸千方百计的设骗的场面演绎出来。三篇寓言的寓意都比较通俗易懂,学生都能掌握。
在教学《牧童和狼》时,因班内出了点状况,所以学生读小孩的话,惊慌怎么也读不到位。
寓言教学反思15
《乌鸦喝水》这则寓言的教学,我已观摩过许多次,早已烂熟于心。但这一次,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听课的教师都低声交谈起来。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
课后,我独自找到了他,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教学的意义也许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给学生一点“阳光”吧!让祖国的未来“灿烂”地成长!
【寓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寓言》教学反思11-11
关于寓言的教学反思05-05
【热】《伊索寓言》教学反思02-01
【推荐】《伊索寓言》教学反思02-01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热】02-01
【荐】寓言教学反思02-14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热门】02-15
【热门】寓言教学反思02-15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