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反思(通用21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寓言》教学反思 篇1
寓言故事学生虽然有所接触,但还理解不深。从读懂寓言内容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是阅读理解的提升,也是寓言教学的难点。于是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本身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同时剖析寓意,让学生理解寓言的本质,最后将它的寓意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引导学生对实例中人物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
比如:学习了《亡羊补牢》后,你觉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亡羊补牢还不晚?有的说“当我们犯了错误时,我们亡羊补牢还不晚。”还有的说“当我们现在学习成绩不太好时,我们亡羊补牢,努力学习现在还来得及。”也有的说“当我们得了一些小病时,我们要赶紧引起重视,免得小病引起大病。”看来学生对寓意已经理解透彻并能运用了。寓言是用一个浅显的故事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这个深刻的道理中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寓言》教学反思 篇2
1、怎样让学生成为每节课的主角,我采用了各种方法实验后,认为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课文中的含义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2、这一节语文课上,我我改变了以前老师在教学生学,尽量让学生教老师学,过程中同学们的互相质疑,在个别大胆的孩子的带头下,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有些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快乐,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我……”,在确认了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的答案一致时,他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脸。让我体验到了他们的用心良苦,也让我发现到了许多以前应该发现却一直没有发现的东西……
《寓言》教学反思 篇3
简、实、真、趣低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探索张庆先生在阅读教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经纬论,其基本理念是:教一课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经,以字词句的学习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使字词句的教学寓于读书训练之中。今年,我又回归了一年级,如何在低年段落实先生的思想,怎样把低年级的第一课时上得简单、扎实、真实、有趣,成了我想探索的一个问题。于是,选择了《北风和小鱼》一课来进行研究。
一、简单记得上半年徐州培训会上,张庆先生也提出了课改八字方针,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倡简,提倡上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因为语文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靠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习得语言。本课从目标来看,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二是识字与写字。从设计来看,对应目标做到了简洁,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识读结合,寓识于读,把课文读好。二是识写结合,使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堂中避开了冗余的教学环节,为的就是节省大量的时间有效落实每一个教学目标。从过程来看,也显得简单、平实,追求简单课堂,丰富表现以及有效教学。
二、扎实大家都知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就语文学习而言,首先是要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与写字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必须正确处理识字、读书、写字三者的关系,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做法,力求同步发展。本课为第一教时,必须做到读通读顺,在读通阶段突出识字写字教学,遵循的便是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识字的原则。从自由读准提出的多读生字要求,到拿出生字词单独练习,再到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会,最后又继续巩固,让生字词在课文内外走了几个来回,真正地体现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而写字教学时,再与生字见面,此时生字就变成了老朋友。在教学字形及书写时,从笔顺认读开始,到记忆字形,再教学读帖,辅之以写字姿势和习惯的指导,规范的生字就会出现在学生的`笔下。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养成扎实的写字习惯,影响今后做事的风格。
三、真实语文课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改实践中,加强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地求是,求真。这是课改成功、语文教学产生质的飞跃的前提和保证。在本课教学中,选择了第一课时,没有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努力不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加入进来,就是为了做到纯正,让第一课时能真正地落到实处,而不是为了公开课便变得什么都可以装。就是要通过课堂把读的方法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会操作,做到真正能读,真正自己会读。四、有趣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坚持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放到阅读教学的首位。喜欢阅读被《语文课程标准》放在阅读教学起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我们能在学生阅读起跑线的起点上,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逐步让他们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和享受。激发情趣,引起学的兴趣。从课的开始,一直贯穿着课的始终。时刻注意自己和学生的状态和言行,以全身心投入到到课堂,以此来激发、影响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真正让学生想,爱读。有效的评价也是激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用整个心灵去拥抱生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习兴趣,找到学习方法,找到自信,找到快乐。有了简单、扎实、真实、有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思想指导,再加上孙景华老师和杨新富校长在教材培训中提到的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为方法指导,通过自己对课堂的不断打磨,努力使张庆先生的经纬论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内得到有效的落实。
《寓言》教学反思 篇4
从九月份到现在,正式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已经三个多月了,三个月时间我带着羊城聚才学校七年级两个班学生已经快要结束本册书的学习。三个月的时间,让我从一个从未上过讲台的门外汉逐渐向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过渡。也开始慢慢整理出了一些教学的思路。
恰逢镇教办举行新教师大比武,本次活动相当于让我再一次整理了三个月来的心得,用最好的状态诠释了它,至于成绩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缺点,树立好继续前进的方向。
本次比赛前我一直再纠结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两则寓言,无论是通过我私下的演习还是在二班的试讲,我发现我都做不到。我一度怀疑教案的设计有问题,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只讲一课。但是这件事情在我心中一直纠结着,因为我理智告诉我,没有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周末在家的时候我好好的反思了两天,然后找了一些其他的教案来看,特别是一个叫池小青的老师教案终于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是我的思路有问题。
我一直以为教师授课时要注重引导,通过设置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我上学以来感受到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直到看了池小青老师的教案我才明白,我错了!虽然作为一个老师这样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做法依然还是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虽然在教师指导下去思考,但也局限在了教师的主导下。还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特别是学生上课之前的预习,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应该重视。将目标在预习的时候就应该出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目标的预习。另外预习的任务也要明确,将课上的部分时间转到课下,这样在课上的时候老师只负责引导学生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就可以了,所有的过程不需要教师给出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答案。这样一节课时间学习两篇寓言就能够成为现实。
《寓言》教学反思 篇5
本课是两则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对这两则都很熟悉。大多数学生能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课前本人也鼓励学生自查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的关键字意与词意,这也是本课的关键教学,其次也要注意朗读训练,理解朗读角色,角色性朗读,在读中悟寓意。
学完本课,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与其说是教学还不如说是学生自已完成的,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践中。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这对三年级学生不是难点,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完全能读懂一个寓言故事。加上寓言故事趣味性强,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这是文本本身的特点。本人在本文中却是注重了的语言训练。语言是人物心理,品质、性情的直观再现,几句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往往对突出人物特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南辕北辙》一文中就用了四次对话揭示了故事内容以及去楚国的人不听劝告,执意而行的性格特点。那么如何描写人物的语言呢?在这个环节,我将习作与阅读同步了,出示了习作训练“――的”。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写作题材较为丰富“唠叨的妈妈”“倔强的妈妈”“漂亮的妈妈”“自私的妈妈”等。在学生习作中能准确使用提示语与内容部分的标点“引号、冒号“。有孩子写”妈妈的唠叨“时就选择了妈妈平时说得最多的话来写,如”走在路上别东张西望,要靠右边走”吃饭时“你正在长身体,多吃点不要挑食,多吃蔬菜,多吃水果。”“今天天气有点凉,快去加件外套,把扣子扣好”等。这些现象都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也符合儿童口语的,这样既能再现了妈妈的唠叨,又突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爱。
具体选了学生习作,根据学生习作讲评要领,引出语文知识点,从阅读中悟出写作方法。(学生习作略)。从学生习作中能体现一种习作中的美――标点。比起平时在标点上规范多了,而且人物语言也符合人物身分,不能夸大其词,不能胡乱编造,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真实性,就没意义。然后在写一事件中,也许人物语言描写较多,特别是对话,这得围绕文章的中心,精选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来写,无关紧要的可以不写,从而做到干净利落,精练紧凑。
从而也点拨了寓言的表现手法。从表现手法来看,寓言更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和手段,说古论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引导学生在感知寓言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生活实例,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的道理,从而理解寓意。
这个环节本花了时间作了一些最基本的'常识的运用点拨。写寓言时怎样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夸张,它首先注意的是夸张的适用主体。尤其是广告中最需要是一定的艺术性,而要体现艺术性就得适当地夸张。有一则化妆品的广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这显然是有夸张成分的,但并失真,因此使用了化妆品,给人的感觉年轻是可能的。如果说成是“今年二十,明年十一”这就有些违背艺术的真实性。同样写寓言,童话等使用夸张也有其特定的效应与要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夸张不是吹牛皮,不能无目的地乱夸张,也就是要适度。还要合理。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是笑话了,因此夸张不能随意,不能不顾事实的现实基础。违背了现实就是“夸而不当”。比如“稻粒赛玉米,黄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赶南瓜”“树皮变棉花”等这都是“夸而不当”同时夸张也也要适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习惯。如“他的鞋子像只船”这是符合人们的口语习惯的。如果说他的鞋子太大,只得用箱子当鞋穿,这就不符合汉语的习惯了。当然在夸张中感情色彩也很重要,也就是说,夸张要有新意,要给人以新的感觉。这作为语文老师还是可以提示学生了解一定的修辞运用,修辞在语文中是很重要的,“没有修辞的文章不算文章。”这是叶老先生说的。没有修辞的奠基也算不上文学艺术。
或许本人的教学导向根本就是违背小学生年段目标与需求。但本人认为我的学生知道的东西还是不少的。虽说是在年级学生,但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习作中知道怎样去组织文字或修辞,引用等写作方法。
总之,在本人的教学中每篇例文我都会去研究此文在此的作用与用途,以及作者的意愿,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师,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去认真研究语文,总会发现自己该教给学生什么,教会学生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又该去完善些什么……
《寓言》教学反思 篇6
寓言本来内容浅显,但含义深刻。南辕北辙的故事学生一看就能懂。所以教学中让学生粉橘色朗读表演,将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的情节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一来,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就自然产生了,对课文内容也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次的.尝试表演中,对课文内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寓意是本课的难点,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在遇到学生单独解决问题比较困难时,小组合作比较有效、上课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寓意、
在教学寓言《南辕北辙》时,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对这则寓言有了整体的了解。
《寓言》教学反思 篇7
《乌鸦喝水》这则寓言的教学,我已观摩过许多次,早已烂熟于心。但这一次,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听课的教师都低声交谈起来。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
课后,我独自找到了他,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教学的意义也许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给学生一点“阳光”吧!让祖国的未来“灿烂”地成长!
《寓言》教学反思 篇8
因为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试演课堂剧。这样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就提起来了。让学生自身读书、考虑、,自己要扮演的那个人该怎样说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比较好。克服了老师讲同学听、老师归纳同学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同学,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同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身的经验、知识、考虑、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当发现与文本的对话中、与同学的交流中有自身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接受的.看法时,便表达了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同学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从而,课堂教学便出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比如,课文里的狼和小羊可以用一个人叙述一下就可以的,天真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们硬是把他们演活了,既丰富了课堂,又增添了孩子们的兴趣。还有孩子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在现了课文内容,寓意自然就懂得了。
《寓言》教学反思 篇9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抢答激发兴趣,从我们了解的寓言谈起,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平时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激发其阅读学习兴趣。另外,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利用E资源网络平台的优质试听资源,优化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教会其自主探究,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感受人生哲理。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的引导,到了创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首先让学生充分地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放飞其想象力,在进行课堂改编任一则寓言的练习中,学生对情节创编合理,寓意明确,可贵的是还加入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训练很成功。
4、体现教学机智,在我安排课后作业创编寓言时,有部分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窗户与玻璃》等等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鼓励学生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尊重,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写出了如《蜜蜂和花朵》、《鼻子和嘴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寓言》教学反思 篇10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明确本则寓言的寓意成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课文通过古时候一个种田人想让他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个愚蠢的办法——把禾苗往高处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一、教学效果:
1、以多种形式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读课文,最后到分角色读文。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文章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在总结寓意时也就得心应手。
2、古文与白话文对照读。正好我们班部分同学参加了小古文社团活动,学过这篇小古文,让他们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一方面增加了他们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对照学习,学生更好理解了文本的意思。教学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想象揠苗人的心理、神态,通过模仿揠苗的动作体会辛苦,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同样《画蛇添足》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本文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这样的寓言故事有许多,它们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凝聚着宝贵的经验。希望同学们课下都来阅读,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
四、改进措施: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导入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讲成语故事开始,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
《寓言》教学反思 篇11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的绘声绘影,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1.最投入的课时最美丽的课。教师的热情与活力,快乐与自信会影响、感染学生。这节课上,我情绪饱满,全身心投入,与学生平等对话,入情入境,不像是在上课,而是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享受故事带给我们的快乐。因此,整节课上,学生激情四射,思维活跃,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2.一课一得。在语文课上,与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如讲深讲透一点。而这堂课我的设计就是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而做的准备。从搜集资料、汇报交流,再到阅读故事,明确寓意,进而总结出伊索寓言的特点,学会阅读伊索寓言的方法,最后拓展到整本书的阅读。环环相扣,目的明确。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上,我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上,我充分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朗读,畅谈感想,交流读书体会,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整节课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当然,反思整节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学生汇报交流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拓展阅读寓言故事的时间不足,匆匆而过,没有给足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2.部分学生课前对没有阅读《伊索寓言》,阅读量不足,课堂上只在观看而没有参与,而老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这类学生关注的不够。
《寓言》教学反思 篇12
二年级下册第27课是寓言故事,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寓言的学习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如:《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寓言》教学反思 篇13
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质疑字词,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并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寓意,最终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归结出三个:
(1)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故事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2)他可笑在哪里?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你会怎样提醒他?
(3)总结出什么道理?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走进文本,很快的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孩子们回答问题很积极踊跃!一小的孩子真的很棒!比预设的效果要好!
作为英语本科毕业,教着数学学科,出一节语文课的我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这一节课下来,我一直在反思自己,如果换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来上这节课,相信这节课一定会完成的更好!因为孩子们配合的真的太好了,我都被他们带到了那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啦!美中不足,我觉得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缺少评价性的语言
不能够适时的给学生评价,课上有好几个孩子问题答的都很准确,很精彩,我都没有给予鼓励
二、课堂应变能力差
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可以很好的驾驭课堂,无论发生什么突发情况都能游刃有余的应对!这是我要锻炼的,也是要学习的!
三、没有语文味
这些天备课,一直有个词出现在脑子里,“语文味”!虽然对这个词还不够理解,但是我觉得我的课堂上缺少语文味!我觉得一名语文老师课堂用语应该丰富多彩!每句话,每个问题都应该恰到好处!这也是我要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这节语文课让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该努力的方向!学无止境……
《寓言》教学反思 篇14
《寓言两则》包括两则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课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一、抓重点词句,读懂寓言故事本文是两则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那么如何读懂寓言故事呢?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重点句: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三句话。这三个句子也是课后重点出现理解的重点句子。比如,我让学生读原句,然后再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词后,两句话相比较,意思和原句到底有什么不同?大多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没有长高的意思,与原句违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种田等待的时间就不具体了。
二、理解寓言的寓意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很难理解,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寓言的寓意。然后,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总结进一步概括寓言的.寓意。《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守株待兔》则告诉我们: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
不足之处:课堂上,老师的处理不够灵活,比如,有的学生提出问题“被拔高的禾苗为什么会枯死?”老师能够讲出科学道理,但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是到底应该如何讲解更好,值得思考。
《寓言》教学反思 篇15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从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是从课文的内容入手,二是从感悟纪昌的品质入手。定好了思路,又觉得如果这样把课上完,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课上得太平淡了。那么如何上出自己的亮点,上得特别一些,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课堂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所以我设计本课的两大亮点。
第一亮点,常言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学得怎么样?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等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亮点,学生是学习技能的人和学习生活本领的人,而方法是打开认识窗户的钥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学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当学生基本上能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我再补充,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那就是在读书中要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一亮点课上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整节课虽然达成预期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虽然用了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在教学语言这方面的训练。
《寓言》教学反思 篇16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俺没有预料到的。但同学的回答却让俺看到了同学的世界是充溢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身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同学为主体,同学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同学的学习行为,充沛体现了以同学为主,让同学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同学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同学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身的看法,有的谈到了“生命无价”的深刻含义,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同学是考虑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同学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同学,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同学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同学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同学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规范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同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动身,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鼓励同学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寓言》教学反思 篇17
感受最深的教材处置介绍或教学片断摘录: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教学时,俺也是放手让同学质疑,解疑。在这堂课上,同学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
对教材的考虑及对教学的反思:
第3个问题引起了纷争,同学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说,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一位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有的说,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有的说,假如那么直接,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鹊这个固执偏见,自以为是,最终导致小病不医,一命呜呼的结果。这个问题深化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
《寓言》教学反思 篇18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两篇课文要求学生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用给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则寓言故事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又提问同学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同学们都踊跃发言,一个个小手举得很高,他们的积极配合令我心里暖暖的。
第一次讲课才发现,学生就是我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观察能力远在我们之上,这点我还需要向他们学习。他们能在我已经反复检查的课件中发现不足,比如我的课件中生字部分就漏掉了“悔”字,课件刚一呈现出来,孔令举等同学就很快的发现并举手示意我漏掉了字,而且我有一点没做好的是在同学指出“盘缠”课本上标注的拼音时二声而不是轻声,我由于脑子里在想教案的流程而没有及时告诉他们课本上标注的是字本身的读音,这点以后我会很注意,在第二课时一上课读生字词的时候补充上了“悔”字以及第一课时没有及时指导的读音。
既然反思,我就仔细总结一下我的不足,以后着重注意:
1、在转移话题时过渡衔接不太恰当,略微有些生硬,这点也是我日后需要着重研究的地方。
2、讲课文有一段对话时有一个问题我在提出时由于思路没有理顺,问题表达不清楚,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使我感到很惭愧。
3、在叫同学发言时有些同学这两节课表现的非常积极,很感动,例如:祁继涵、朱琳、郭佳玥、孔令举、孔昕瑶、孔益铭,王俊伟等等许多同学这两节课几乎次次举手,但是由于课堂时间问题我没有办法全部叫到名字,还考虑到有些很内向的同学我也想把他拉入到积极地行列,即使有些没有举手,我也叫他们起来回答了许多问题,结果由于事前没有提前声明,有些同学以为是由于自己哪里表现的不好而产生了疑惑,经过与于老师交流,我在第二节课时说明了这一点,及时改正了。
4、许是由于教案不够熟练,我在小组交流后漏掉了全班交流这一环节。
5、第二课时在了解课文内容上浪费时间比较多,内容的学习就显得不充分,可能是临时换课,自己有些紧张造成。
6、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没有做到进一步指导,使同学更深刻的`联系实际。
7、第二课时的评价比较多,但仅仅蜻蜓点水,没有具体的评价。而且在学生发言后的教师评价没有多样化,这点需要加强改进。
课后,在我整理教案时,觉得自己第二节课讲课有些不稳当,正在懊恼时,郭佳玥来到讲台上鼓励我说:“姜老师,我觉得你讲的挺好的嘛~”当时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觉得特别感动,真的很感谢在我实习期间能够有他们的陪伴。
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错后没有想要改正的心,今后在课堂上我保证自己有十足的信心,总结之前的不足认真改正,认真仔细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在接下来的课上,一定努力做到表现出色!
《寓言》教学反思 篇19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尽管内容简单,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寓言这种文体,所以承载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寓言方法的任务,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利用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读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广泛的寓言故事阅读。在讲这节课时有些环节处理也不是很妥当,也缺少应变能力。如让学生表演种田人焦急的样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学生很难表现,尽管在语言上进行了引导,但学生的表演还是稍显粗浅;再如,第三段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揠苗”体会“筋疲力尽”,可是部分学生觉得很好玩,并没有深入体会。而且课堂容量太大,复述故事环节来不及完成。在第二轮磨课活动中,更重视了细节的处理。如生字“焦”的学习,“焦急”意思的理解。让学生说说焦的意思吗?学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导学生看图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么?”再引导学生想象“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鸟,在火上烤,会怎样?”“要是这火在人心里烧,会怎样?”进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义词。“现在这把火烧到了种田人心里,他是怎样的?”再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那种焦急的心情。而且在这堂课中,更重视了对学生反馈情况的及时调整,解决了第一堂课中的一些问题。
《寓言》教学反思 篇20
《塞翁失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寓言四则》的最后一则,选自《淮南子》。
在教学时,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这则课文的理解。
这则课文的'内容不是很晦涩,学生可以通过课本注释,自行翻译。只有一句 “此何遽不为福(祸)乎?”较难翻译,教师可以通过解释“何遽”,使学生能自行翻译这句。
在翻译课文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将“其父”翻译错,“其父”指的是“善术者”,而不是“善术者”的父亲。
在讲解这课时,我采取的是和学生合作一起翻译课文,学生翻译有困难时,先互相帮助尝试着翻译,出现问题时,教师纠正。可是,在最后一点翻译时,还是陷入了教师为主这个泥潭,出现了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寓言》教学反思 篇21
寓言本来内容浅显,但含义深刻。南辕北辙的故事学生一看就能懂。所以教学中让学生粉橘色朗读表演,将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的`情节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一来,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就自然产生了,对课文内容也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次的尝试表演中,对课文内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寓意是本课的难点,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在遇到学生单独解决问题比较困难时,小组合作比较有效、上课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寓意、
在教学寓言《南辕北辙》时,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对这则寓言有了整体的了解。
【《寓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寓言》教学反思11-11
关于寓言的教学反思05-05
【热】《伊索寓言》教学反思02-01
【推荐】《伊索寓言》教学反思02-01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热】02-01
【荐】寓言教学反思02-14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热门】02-15
【热门】寓言教学反思02-15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01-29
寓言教学反思【热】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