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教学反思1
课前,我先请学生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并让他们回顾:从中他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引入新课,形成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读课文之后,我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梳理提出的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针对“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眼力”这个问题时,我问学生:“从哪儿看出纪昌花大功夫练眼力?看准目标不眨眼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又问:“练眼力可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基本功吗?你能否举例谈一谈,比如游泳、骑车、使用电脑……”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学生指出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在学习《扁鹊治病》时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有些人又说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所以扁鹊才得不到信任;还有的说,扁鹊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
寓言教学反思2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因此,我选择了27课《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一课。课文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希望学生对《揠苗助长》中那个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揠苗人行为、心理的分析、对比、了解,让学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大问题,在图片、录象等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本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做做动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对于句子“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则通过3次不同层次的朗读——“着急地读,急、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觉得真是度日如年啊”来理解揠苗人因急而感到时间过的非常缓慢,层层递进。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不是死板地用语言来解释,而是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人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花长时间来说那些道理,是不合适的,他们的认识水平限制了他们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课题:《揠苗助长》这4个字,特别是“助”,抓住“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怎么揠苗?结果怎么样?”这3个前后相关的问题,在充分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文理解中明白揠苗人的“帮助”是起到了反作用,这都是因为他的帮助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
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另外,这次教学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课前的寓言成语的积累,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过听到过的寓言成语,板书在黑板上。二是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圈圈文中用得好用得恰当的词语,放到积累本中,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三是课中对型近字的积累。具体表现在随文识字的时候,引导学生积累二类型近字:和“焦”同部分的字以及和“截”同偏旁的字。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不是浮夸白显的,而是朴实、扎实、真正有效的的语文课。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当然,教学下来,课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教学备课还可以更细致一些。像“自言自语”不仅是自己说给自己听,还包括轻声地说;“巴望”不仅仅是希望、盼望,还有极度渴望的层度……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造成学生朗读指导就不够到位。另外,在对于揠苗人揠苗之后人的表情动作样子的说话练习的时候,学生的发言有些扯开去,说“揠苗人可能会累的昏倒了……”在这个环节时间浪费地有点多,造成后面教学的时间有点紧,教学环节有点赶。
另外,学生的课堂生成没有及时抓住强调。当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的时候没有强化肯定他,而是接着让学生一起齐读,比较遗憾。仔细想想,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文本出发,要将文本读透,读深。只有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学生出现预设以外的东西的时候,抓住闪光点,将这个化为自己的课堂的东西。如何在课堂上抓住即时生成的'东西,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来为我所用,是今后所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寓言教学反思3
教学《寓言两则》这一课使我感想颇多。过多的教学内容,过多的环节设计,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想要达到面面俱到,恐怕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有所取舍。应当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更好地把握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篇文章,它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字、词语的认读理解及积累,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构思修辞,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内容的情节、人物、故事要反映的中心,还有每个阅读着对于文章的不同理解,受到的不同启示。如此多的内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时,教学设计要有所侧重,要有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对于四年级学生应是以字词的认读理解为重点,贯穿朗读的训练,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积累,和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在保障以上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前提上,再加入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加入一些由文章引发开来的思考。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年龄年级特征,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较好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寓言教学反思4
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式文学作品这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有同名歌曲和音乐专辑。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宋人揠苗》、《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寓言教学反思5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语言都出自《战国策》。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解释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在把握故事内容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有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寓言的方法。
一、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的形象地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
(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中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中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三、重视课后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但是不要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到最后。
寓言教学反思6
二年级下册第27课是寓言故事,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寓言的学习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如:《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寓言教学反思7
今天教第八单元的《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这是两篇文言文翻译过来的白话文。老实说,一对比文言文,这些翻译过来的白话文真的如白开水般无味,所以我早早就背好这一课,打算文白共读,而且是文为主、白为副。
上学期学《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二次学文言文了。两个寓言故事,一节课学一篇。
《纪昌学射》文言文写得很精彩,白话文少了这些精彩的东西。朗读完课文和文言文,难点字读记之后,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对比文言文,找出课文中没有写的内容。默读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找到了开头课文没有学的内容:“甘蝇,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这三句话很有意思,孩子们很快弄清楚了人物的关系:甘蝇是飞卫的师傅,飞卫是纪昌的师傅,也就是说甘蝇是纪昌的师公。谁的本领最大?是飞卫,为什么?因为“巧过其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课文还缺少的精彩描述是“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不明白为什么课文要删掉这么精彩的内容,在这里把纪昌精湛的射术表达得惊世骇俗,孩子们都惊讶得哇哇叫。至于文言文中的难点词:偃卧、眦、不瞬、牖,对照课文很快就明白意思:躺着、眼皮、不眨眼、窗户。这就是文白对读解意思。是比较好用的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扁鹊治病》里的学法一样,主要还是朗读正音,文白对读理解意思,然后略谈寓言故事的道理之后,剩下的时间主要是进行背诵文言文的练习。每篇文言文分为三部分,可以选择部分背诵,整篇背诵,奖励也是有区别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有些孩子课内就能背诵一、两个部分了。
记得在读村长的《让语文“精致”起来》这篇文章时,有个老师回复:白话文学会识字就读得懂,何需老师来精致。真正精致的东西,是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文言文。非常认同您的呼吁“让孩子学点终身受益的东西”,让形式主义休息去吧。
的确是,对比那些入选课文中的古代文选,一变成白话文就没有多大意思了,与其让时间浪费在上面,不如让孩子好好体会什么是真正的语言魅力。
寓言教学反思8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一)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学习本课生字,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主动独立识字。如:(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cuàn)跟“窜(chuàn)”、“锄(ch)”跟“助(zh)”读音的区别。
学生自学后可让他们互相交流好的识字方法。教师表扬个性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写字指导。(1)写正确。“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2)写美观。“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的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揠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在读中可以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读第二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坐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寓言教学反思9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
(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6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这里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并加上动作、表情,边演边说。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的最后,有三个学习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寓言故事,并组织召开寓言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学习本篇课文前布置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参考资料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和史书里,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诸子散文中,《庄子》寓言最多,全书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这两部书外,《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不少流传久远的著名寓言。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寓言教学反思10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拔苗助长》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课文。就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必须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
语文学习应时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带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学,通过课件的演示与老师的描述,让孩子们感受"筋疲力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唤醒了学生在头脑中留下的直观演示,沟通了书面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发了学生与语言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但是自我感觉在设计整节课,还不是很新颖,总想让学生学得扎实,所以很多时间都停留在生字的教学上。导致学生在读的时候,没有很大兴趣,总感觉是为了读而读,但为了什么读还不是很明确。我想,在下一次上时,重点应该是放在如何提升学生朗读的兴趣。
寓言教学反思11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纪昌。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我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象合理丰富。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写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寓言教学反思12
寓言故事是在故事中蕴涵了深刻的道理的,要求学生在读故事时,不仅要读动懂故事内容,而且要悟出其中的道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理解、运用这些道理。
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纪昌学射〉〉主要讲的是一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于是向射箭能手飞卫学习,飞卫要纪昌先练眼力,纪昌先后用了五年的时间练习眼力,然后飞卫才开始教纪昌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这篇文章中要注意的生字主要是“妻”和“刺”这两个字,提醒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笔画。可文中的词语需要学生理解的是“相当到家”和“聚精会神”。“相当到家”在本文中指的是纪昌用了两年时间盯妻子织布的梭子,把眼力练得非常好了。而“聚精会神”这个词语在文中主要是为了突出纪昌在用虱子来练眼力时很认真、专注的表现,由此赞扬纪昌刻苦学习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了纪昌之所以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原因。
从纪昌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于学习的人物形象,纪昌能够虚心、耐心、刻苦学习,这正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通过理解纪昌这一人物形象,学生能深受启发: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得象纪昌一样虚心、耐心、刻苦。
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那就是飞卫了。作为一个很出名的射箭能手,他教纪昌的方法似乎让人有点接受不了,想要学射箭的人在五年的时间里没摸过箭,有几个学生能坚持下来?飞卫在教纪昌学习射箭的过程中,他更重视的是基本功,基本功练不好,在多的方法也只不过是搭花架子而已,华而不实,怎么可能成就一番事业?不难看出,飞卫不仅是个射箭能手,而且是个难得的好老师,他善于教学生,他的教学方法得当,他更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
身为教师,我不仅明白了教育学生要从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来,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我还明白了一个好老师有多重要,好老师的好方法能培养出有成就的学生,反之,老师的方法不当,只能是误人子弟。
通过和学生一起学习〈〈纪昌学射〉〉,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含义,善于学习的学生向善于教学的老师学习才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寓言教学反思13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会让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寓言教学反思14
寓言这种文体主要通过一个简短而生动的故事,来告诉大家一个深刻的哲理。之前已经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及一则中国寓言《智子疑邻》,学生对这种文体已经较为了解。所以,学习《塞翁失马》主要的教学思路我和孩子们都非常清晰,主要把新课改和班情有机的结合起来,选取最佳结合点,宗旨是:全员参与、积极展示、张扬个性、快乐学习。用以下6个环节:展示文学常识、展示朗读、展示课文字词及内容收获、串联重难点,融会贯通、知识反馈、情景再现来展开的。因此,整个过程进行得也非常顺利。
但不足如下:
1、展示朗读部分,四位同学声音不够响亮,节奏感不强,情感不够丰富。多读的环节显示的不够突出。
2、由于学生过于紧张,课堂气氛不够热烈。
3、学生回答完问题,没有及时点评。
整改措施:
1、在学生的字体及朗读上加强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
3、用心领悟新教法,大胆放手!
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付出,一分收获。
寓言教学反思15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我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我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刚开始大家“斗志昂扬”,然后让同学们一直“斗”,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补充画外音: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然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紧接着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继续追问:怎样他们才不会争?聪明的你就劝劝这只傻鹬或傻蚌吧。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寓言教学反思集锦15篇】相关文章:
1.寓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