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雨巷

时间:2022-11-20 10:18:34 雨巷 我要投稿

说课稿:雨巷(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雨巷,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雨巷(15篇)

说课稿:雨巷1

  一.说教材

  《雨巷》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该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教材中选编的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诵,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体味诗歌独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二、说学情

  高一新生正处在初高中衔接过渡期,对于现代诗歌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加上此首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联系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诗情,从而引起强烈共鸣,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之前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其中,目标二为重点,目标三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诵读法会贯穿我的教学活动始终。在研读部分,我将采用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有效促进对话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根据本首诗歌的特点和高一新生的学情,在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联想、查阅资料,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导入语的设计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这样开始我的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在水一方》,《诗经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转,与数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着惊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现,同样的朦胧美丽、可望而不可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2、初读梳疑,走进雨巷。

  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诗歌,为进一步的研读奠定基础,我的初读设计主要有如下三个环节:首先,我会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读准字音,齐读一遍此诗。接下来,我会播放一遍名家配乐朗诵版的《雨巷》,让学生边跟读边思考自己与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为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诗歌在节奏韵律等方面有何特点,最终明确本诗的第一美:语言的音乐美。

  此初读步骤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断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对此诗形成初步的画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语文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实践中习得诗歌知识,形成鉴赏能力。本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创作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读。

  因此,本环节伊始,我将平均分配班级人数,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个问题:①找出本诗的主要意象,并从原文中找出描述其特点的语句②试着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③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何象征意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将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油纸伞、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篱墙等意象,再回归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点。

  最终完成问题一,明确这些意象为诗歌营造出凄美朦胧意境的共同点。即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已对诗中的意象特点及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决问题三时,我将结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经历及《雨巷》的创作背景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得出丁香姑娘多种可能的象征意义,并归纳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们又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总结梳理,走出雨巷。

  在结课之前,我将对《雨巷》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回顾梳理,并安排全班同学回味诗情,体悟诗境,学生诵读,互相点评。最后,为了巩固知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布置了以下两项作业:①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②合理想象并联系本诗内容,把《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节或几节改编成散文化的语言

  六、说板书

  设计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课堂线索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教学更有实效(设计略)。

说课稿:雨巷2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性手法的特点。

  2、能力目标: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3、情感目标: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2学情分析

  本文相对是一篇比较简单的现代诗,不准备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花太多的时间。考虑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准备让学生自己研究,体会本诗的意象之美。

  3重点难点

  分析“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雨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

  活动2【讲授】雨巷

  二、背景介绍

  1、作家: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原名戴梦鸥,其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

  第二阶段的创作包括《我的记忆》集内《我的记忆》一辑、《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灾难的岁月》集的前几首。此时较多接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保尔·福尔等人的影响,经过创作实践,也对诗歌艺术建立了自己的见地。这一阶段诗歌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他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使他成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指主要以《现代》月刊为中心进行创作活动并形成了相近的艺术倾向的一部分诗人)的代表,较早就在中国出现的象征派诗歌创作从神秘难懂到此时的为人理解或欣赏,有他的重要劳绩。但这两个阶段的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绪等都还有较明显的局限。一些论者,包括他的友人,曾指出其作品中“消极”“狭窄”“幻灭”“陶醉”等因素。这既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中一些有才智的青年的个人不幸、徘徊和忧郁,也显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第三阶段的创作,指《灾难的岁月》集里的大部分。抗战开始后,他的诗歌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都转向积极明朗。1939年《元旦祝福》一诗祝福祖国和人民,渴望自由解放。1941年在日寇监狱中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对祖国的解放区怀着深情。现在见到的最后一首诗《偶成》,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呼唤着“生命的春天重到”“像花一样重开”。这三个阶段创作的发展,正反映了一个正直的、有高度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的真实而艰辛的生活道路。

  2、作品:《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四、内容分析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低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第一节,诗一开始,诗人就写出了一幅江南小巷的雨中即景。“我”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这深意是什么呢?引起第二节。

  第二节,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而在这里,诗人又赋予丁香新的意蕴。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一样的颜色),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一样的芬芳),但同时又有愁怨的。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这样的姑娘是“我”盼望到来的,“我”是不要娶她做新娘?

  第三节,这里应是作者的想像。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冷漠,凄清,又惆怅”是姑娘的特点,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可姑娘为何和“我”这样“惆怅”?在这里,“我”与“丁香一样的姑娘”找到了共通点。

  第四节,这是一个近镜头,把姑娘的细节都刻画出来。“走近”我,是“静默”的,是飘然的;“眼光”是满含“叹息”的。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第五节,梦中相见的女郎,是“我”日思夜想的人,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倾诉衷肠,就从“我身旁飘过”,莫非是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第四节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来了,第五节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走了,来的短促,走的匆忙,这会给“我”留下多少忧伤?在这里,“我”的孤独、忧伤、彷徨,甚至失望,一齐涌上来。“我”与“姑娘”心境相同,也可算融为一体了。

  第六节,本节照应第二、四节。来时的美好的颜色、丁香的芬芳,现在已消散的无影无踪,只留下太息般的目光,让“我”久久不忘。姑娘出现了,姑娘走远了,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真是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

  第七节,照应第一节,再一次描绘出一幅寂寥、凄清的江南雨巷图。与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一样,每章只改动少量的字,造成一种回坏往复的形式的美。这里也是,两节只有一处不同,就是第一节是“逢”,第二节是“飘”。这两个字有何不同?诗人为什么这样用?有什么深意吗?我们认为,这是“我”心情的变化的外在表现:“逢”字强调的是实际中的接触,理想化程度更高;“飘”虽也有理想化成分,但又现实了些,知道“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望而不可即,精神上的享受可能更实际些。

  活动3【活动】雨巷

  五、意象把握

  1、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2、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活动4【讲授】雨巷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似乎是一首恋歌,但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只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

  本诗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结合时代背景不难体会这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的契合,而不能仅仅当作恋歌。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本诗就是借寂寥雨巷独自彷徨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说课稿:雨巷3

  一、导入新课:

  看今天窗外阳光明媚,可是前段时间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也不由得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很难用语言传神地表达,而“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师配乐朗诵

  师: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明确:低沉幽怨

  师: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明确: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生:齐声朗诵

  2、师:朗诵完诗歌,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很美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师:看修饰语“丁香一样的”,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歌介绍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作者是怎么写这个姑娘的呢?

  明确: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着,打着油纸伞,梦一般的飘过……

  师: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一定更美了

  师: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明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诗歌介绍宋人秦观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来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何况这时诗人正在一个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还有“颓圮篱墙”的小巷里呢?

  意象说明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那么,为什么诗人会这么忧伤呢?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明确:背景介绍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集体朗诵)

  六、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复述“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说课稿:雨巷4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朦胧,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思想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在诵读中

  1、读音韵。

  2、读语言。

  3、读意象。

  4、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钟嵘诗品中提到的“象外之象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五、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想象力去牵引着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明确: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

  ③使用排比。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姑娘——少女、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油纸伞——小花伞、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说课稿:雨巷5

  一、教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对《雨巷》这首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没有时空的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对它有自己的解读和发现,因此鼓励学生对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我认为《雨巷》一诗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能让学生在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还是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意见,所以我把诵读该诗歌作为我整节课贯穿始终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首先以诵读文本作为基准,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所以赏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这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我希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在答题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对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讨应该是该诗歌的一个难点,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将它定为这节课深入探究的关键点,希望通过对这两点的研讨,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的情况下朗读诗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

  2、关于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本诗,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这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鼓励学生积累传统的审美意象,增强鉴赏诗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了《诗经蒹葭》,高一上半学期刚刚诵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接触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回环往复美,在此基础上我希望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欣赏它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③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用字用词,增强“炼”字意识,增加对诗歌鉴赏的深度。

  3、关于学生:

  我们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学期,通过对经典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和素养,但是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课堂上,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二、关于教法

  ①作为诗歌教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诵读作为这节课贯穿始终的教学目标,在读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读文本之后,我将品味作为我这节课的第二大目标,分析意境,品味语言。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读二品之后,还要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的体悟,体悟文本的形象,体悟文本的主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关于学法

  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充分运用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在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放归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讨论交流,对学生讨论完后还有争议的,教师点评插入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二)导入新课

  轻轻地,梅雨时节,在飘着淡淡丁香花香的江南雨巷,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留下一颗落寞的心在孤独的徘徊惆怅。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雨巷,嗅嗅这忧郁的花香,品品这迷茫的感伤。

  (三)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明确:惆怅,哀怨,凄婉,迷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朗读这首诗歌呢?

  (明确:语速应该是舒缓的,感情是哀怨的)

  让几名学生任选其中最喜欢的一两节来尝试朗读诗歌。(请其他学生对此点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点拨插入知识点:

  1、感情要把握住,哀怨、伤感的情绪。所以语速要舒缓,舒缓了才会将那种伤感的情感读出来,要记住“欲速则不达”。同时整首诗歌的感情在每一个小节中又是不一样的,第一小节“希望”是一种在伤感中怀着热切的期望,第四小节中则是表达出作者在伤感中的一种怦然心动,一种情感的涟漪。五六两个小节中那种姑娘最终消失后作者的那种无奈与凄凉表达的十分明显。最后一节则体现作者的失落与寻觅。

  2、节奏停顿的处理要注意,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歌的韵味。

  3、轻重音的把握在朗读中的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

  老师做尝试朗诵,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配乐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情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节奏,读出音韵。

  请一位学生来尝试朗读,请同学们按要求来点评。

  下面请听专家的朗读。

  (四)把握意象,赏析语言

  1、我们自己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并且也听了专家的朗诵,那么在诗歌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同学们按照小组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请同学们先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分析。)

  明确:

  ①雨巷:(对该意象我准备分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解读)

  “巷”是一个又窄又长的小街通道,又窄又长表现了愁绪的绵绵悠长;“雨”则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雨虽然不大但給人以愁思又多又密之感,贺铸曾经写过:“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愁绪弥漫了整个的空间,跨越了时空,在雨巷里也有同样的表现;从色彩基调来看,江南小巷颜色为灰黑色,青石板的小路长满青苔,属于暗色调,又在雨中,天色灰暗、阴沉。

  (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关于描写雨巷的诗句。示例:第一: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第五节: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第七节: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然后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等来具体分析。最后抓雨巷自身的特点来深刻体会。)

  (分析完后让学生带着情感将重点的句子齐读。)

  ②丁香:(对此意象我设想从中国传统的典型的意象拓展入手,让学生明确丁香花在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定位。)

  为什么用丁香来修饰姑娘?丁香一般在暮春时节开放颜色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这正如梧桐、浮萍、芭蕉代表的是光阴易逝,青春不在的惆怅与哀愁,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表达的是凄凉情绪。“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则表达的是光阴易逝,而“松竹梅”则代表的是高洁正直,无所畏惧等等。

  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寻找诗歌中的相关的诗句,反复诵读体味。示例:第一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第六节: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然后结合丁香的传统意蕴来分析该意象的特点。)

  (任选其中的一节让学生反复自读,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油纸伞:怀旧复古的特点,带有一种时代的气息,那种江南的美,那种诗情画意,那种浪漫在这一个意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方法指导:同上。示例:第三节)(让一名学生起来朗读该小节,体味意象的特点。)

  颓圮的篱墙:一种落寞的情感油然而生,破败的篱墙是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失的地方,一种淡淡的失落,一种淡淡的哀愁飘散在空中。

  (方法指导:同上。示例第五节)(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读,体味该意象的特点。)

  这几种意象都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灰暗的,凄迷的。

  通过这些意象,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2、在这首诗歌里,作者除了运用这些意象之外,同学们看一看诗歌中有没有直接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词语或句子?试选其中一两处进行分析。(设计此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挖掘意象,分析情感的基础上,再来重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或语句。)

  明确:

  “彷徨”:徘徊,点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惆怅。

  “寂寥”:寂寞冷清的意思,体现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内心情怀无人倾诉的无奈。

  “哀怨”“凄婉迷茫”“惆怅”“愁怨”:直接抒情的词语。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体现作者内心的哀怨。

  “太息”:叹息的意思,内心郁闷的体现。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在这里“冷漠、凄清、惆怅”三个词语中,“冷漠”是外在的表情或态度,“凄清”是内心的悲凉,而“惆怅”则是连绵不断的愁绪。三个词形成一种语意上的递进关系。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其中“颜色、芬芳、忧愁”三个词语在语意上亦形成一种递进。颜色是从表面上看,芬芳是走近了闻到的,忧愁是内心的情感,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

  (方法指导:这些词语不仅表达了凄凉情感,而且程度上进一步深化。我们分析这些词语是提醒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诗歌中重要词语的使用与作者表达感情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

  请同学们带着对意象的理解,有感情再朗诵全诗。

  (五)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1、诗歌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姑娘?诗歌是怎样来表现的。(该题的设计目的是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让同学们在鉴赏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体悟作者的情感。)

  清新淡雅,楚楚动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方法指导:首先从文章中寻找依据。如:第二节: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第四节:“默默地”一词点出姑娘的孤独,“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通感的修辞,写出了女子目光的凄迷,刻画了姑娘的幽怨与哀婉,一个“飘”点出女子的空灵,两个“梦一般的”叠用又写出了女子的虚幻与迷茫。然后用概括性的词语进行归纳。)

  2、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

  明确:

  ①因为这个姑娘可能就是诗人曾经的恋人,现在重新相遇却无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诗人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③是诗人可以倾诉的内心忧愁的对象。

  3、有人说戴望舒的这首诗是单纯的抒发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不能实现时惆怅伤感的爱情诗;也有人说《雨巷》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苦闷彷徨的政治诗。你赞同那一种看法呢,你还有没有自己的解读?请说说你的理由。(大屏幕展示时代背景: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xxx政变,xxx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该题设计的目的是探讨诗歌的主旨,对该首诗歌主旨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来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

  明确:

  第一种:认为是单纯的爱情诗,因为诗中流露的是找一位志同道合,同病相怜,感情相通,相互安慰的姑娘。

  第二种:结合背景点出作者苦闷彷徨,郁郁寡欢,找不到出路,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即可。(自屈原以来,以美人,香草作为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已经是屡见不鲜。《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体现了屈原对君王对理想的依恋。)

  第三种:……

  小结:这美妙的文字,像古筝的流音,那梦一般的叹息,那幽幽的眼神,永远的印记在我们的心中,欣赏完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个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濛的忧郁,要知道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最后让我们闭上双眼,听听录音,再次感受它的美丽。(播放录音)

  布置作业:

  《雨巷》学案的拓展提高题。

  板书设计:

  雨巷

  1、情感美哀婉、惆怅

  2、意境美朦胧、凄美

说课稿:雨巷6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一篇,本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而焦虑不安。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现代诗歌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诗朗诵竞赛的方式剧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说课稿:雨巷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五、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具有音韵效果)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颓圮。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再次聆听配乐朗诵)

  (五)作业题: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范例:

  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轻柔缠绵的歌曲。“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

  雨

  巷戴望舒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主要几个环节,由于说课的经验不够,本次说课还存在诸多不足,请评委老师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雨巷8

  1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思想。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优美的音乐旋律。

  3.分析“雨巷”“丁香”“油纸伞”等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象美。

  4.理解“姑娘”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5.了解诗歌的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情感美。

  3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主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意导入

  在新诗的阵营里,戴望舒是一位别具一格的诗人。他带着晚唐温李诗派那绵密温婉的诗风走入诗坛,并将英美的浪漫主义、法国的象征主义融入诗歌,使古典与现代在诗歌里完美结合,《雨巷》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凡是读过《雨巷》的人,大多都认为它很美。《雨巷》美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寻。

  活动2【活动】作者简介

  戴望舒:原名戴朝安,望舒是他的笔名,源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诗人的名字就很美。

  活动3【活动】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美,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你认为《雨巷》的韵律美吗?美在哪里?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雨巷》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呢?)

  (1)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①读准字音,

  ②读清节奏,

  ③读出重音。

  A.逻辑重音:主谓句中的形容词、动词谓语需重读;所有的修饰语、限制语需重读

  B.特殊重音:需强调的。

  ④读出情感。感情基调——低沉幽怨

  语气语调——低沉舒缓

  (2)学生诵读,体会诗歌韵律。

  (3)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雨巷》的音乐美表现为:

  ①音韵舒缓。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第3、6行押韵,并且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低沉、舒缓、悠扬的音乐效果。韵脚为“ang”,悠扬舒缓,它与雨巷的悠长、春雨的绵绵交相辉映,仿佛使人听到了诗人的声声叹息,感受到了诗人那挥之不去的惆怅。

  ②回环复沓。A.韵脚。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反复出现,如“巷”“娘”“芳”“怅”,这样让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B.诗句。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而首节和尾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反复,可以说是诗歌内在韵律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并强化了抒情效果。C.词语的重叠:如”悠长、悠长”“哀怨、哀怨”“走近、走近”“远了、远了”。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内在的韵律拉长,增强了舒缓回环的效果,同时也强化了情感。

  活动4【活动】品味诗歌的意象美

  音乐美,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真正能吸引人的是《雨巷》的意象美。

  1.在这首诗中出现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分别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雨巷:悠长、寂寥、阴沉、潮湿、凄清。

  丁香:美丽、忧愁、高洁、孤傲。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

  (你喜欢这些意象吗,不喜欢是因为你不了解)

  这几个意象给人的感觉不像《再别康桥》那样明丽,而是一种伤感甚至阴沉,它们为何有美的感觉呢?这就要我们对这些意象的作进一步的了解。

  (1)雨巷

  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戴望舒的一生似乎都与“小巷”结下了不解之缘: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在杭州大塔儿巷11号诞生。他家的周围都是悠长的小巷,大塔儿巷和小塔儿巷从东向西蜿蜒,皮市巷和华光巷横贯南北。他八岁入杭州鹾(cuó)务小学读书。这所学校在他家西南方向的珠宝巷内。他14岁入杭州宗文中学,这所学校又在他家东北方向的皮市巷内。他上小学和中学,都得走过好几条长巷。戴望舒发表《雨巷》,时年22岁。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想,这位诗人对当时刚刚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所走过的江南雨巷,一条又一条,一程复一程,该为他灵感的得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或者换言之,这便是他灵感的触发点。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3)丁香花

  ①纯洁坚贞的爱情。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氷冷酒,一點兩點三點)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

  古时候,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边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热情周到,书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两日。店主女儿看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便心生爱慕之情;书生见姑娘容貌秀丽,又聪明能干,十分喜欢。二人月下盟誓,拜过天地,两心相倾。接着,姑娘想考考书生,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bing,同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姑娘略想片刻,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来到,见两人私定终身,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有辱祖宗。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痛欲绝,再也无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伤中度日。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了姑娘一样。一日,书生见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便拉住老翁,叙说自己与姑娘的坚贞爱情和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对联一事。自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了看坟上盛开的丁香花,对书生说:“姑娘的对子答出来了。”书生急忙上前问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联?”老翁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书生仍不解,老翁接着说:“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你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万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多谢老伯指点,学生终生不忘。”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了。

  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对爱情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从此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而且把这幅“联姻对”叫做“生死对”,视为绝对,一直流传至今。

  ②美丽忧愁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愁人眼里无春色,抬头望月,新月如钩。低头近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如结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

  摊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丁香结在这里也是用以象征愁心。

  点绛唇·素香丁香(南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这首词结合丁香素雅的香性,先用“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烘托自己性喜幽静,接着用“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进一步表明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而接下来的几句,则道出了词人在离愁别绪的重重困扰下,暗结于心头不招而来,却挥之不去的深深痛苦和幽怨。这首词中丁香的独特形象反映的也是一种痛苦和幽怨的情绪。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外形单薄细弱。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戴望舒笔下的这些意象深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是实与虚的结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因而它是美丽的。

  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我”营造了朦胧凄清、沉闷孤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

  活动5【活动】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意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美丽的意象往往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将其带入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戴望舒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关键在于对“丁香姑娘”的理解。

  (1)描述性意象

  “丁香姑娘”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对象,她美丽、纯洁,像诗人一样忧愁、彷徨。诗人苦苦等待她得出现,但她转瞬即逝。所以,此诗是一首爱情诗,抒发的是爱情失败的苦闷、彷徨。

  (2)象征性意象

  戴望舒的诗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常常运用象征的意象和曲折隐藏的手法,委婉地展现自己的主观心境。“丁香姑娘”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性。“丁香姑娘”有何象征意义呢?我们结合诗歌背景来作探讨。

  诗歌背景见“导学案”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这首诗写作于大革命失败之后,这时的诗人理想破灭,内心极度苦闷、彷徨。“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又是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的,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尽的惆怅。

  雨巷:阴沉、寂寥、悠长,象征着白色恐怖下社会环境的沉闷压抑。

  所以,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追求的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彷徨之情。

  不管主题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或者是其他,《雨巷》传递出的情感是朦胧的。无论哪种主题,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是其共有的基调。

  有人曾说,戴望舒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兼具朦胧与婉约之美。我想,这正是《雨巷》美丽的原因吧。

  活动6【活动】作业布置

  1.作练习题。

  2.预习《再别康桥》

说课稿:雨巷9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意向(雨巷、 油纸伞、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静、 美丽 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

说课稿:雨巷10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

  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

  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饿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

  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

  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

  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说课稿:雨巷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雨巷》。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学会比较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这也符合了新课改中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一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把握诗歌意境意象和诗人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现代诗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读、品、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及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情感,培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

  例如,在体会意境时,首先我会请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几个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三、说课程设计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播放歌曲《丁香花》,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丁香花成簇开放的图片。请学生在欣赏歌声和图片时思考:丁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象征着怎样的个性?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走进《雨巷》,去了解诗歌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这样的导入可以为本节课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请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明确这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也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学生自读之后,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接着我会提问:诗中有几个主要的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出本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油纸伞、雨巷、我、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并感受到诗歌前后呼应,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的特点。同时也为我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诗歌,体会意境

  首先我会分别请三位同学合作朗诵全诗,并提问: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邻桌间进行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进一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朗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环节,我不会以绝对的对错标准评判学生的答案,不局限他们的思维。学生能在头脑中自然勾勒“雨巷”的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第四环节,研读诗歌,品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回味诗歌意境。接着我会提问:诗中的主要意象“我”、“雨巷”、“丁香姑娘”等营造出的意境有什么象征意义?经过之前三个环节的朗读与品味,学生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这是一首爱情诗,象征着“我”对丁香姑娘的等待和爱慕,以及在等待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

  由于上节课已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戴望舒及诗歌写作背景,其他学生稍作补充。

  我也会对诗歌背景做小结并提问: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雨巷》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是否还有其他特别的象征意义?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雨巷》一诗反映了作者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复杂内心。诗中的“我”有所追求,但却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忧愁;雨巷象征着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环境。“丁香般的姑娘”则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既能体会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首先我会让学生再次朗诵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接着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有名的现代诗歌,选择最喜欢的一首,从诗歌意象、意境、语言及象征意义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对于诗歌的理解及鉴赏。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学亮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

  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雨巷12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 、 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说课稿:雨巷1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巷》,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习诗歌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走进雨巷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叠句、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巷娘怅茫徨(ang)

  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特点: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四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如: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八.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雨巷——幽深、寂静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我——彷徨、迷惘、寂寞

  九.教学反思

  回首本课教学,总有很多话要说:音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诗歌所传送的意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诗歌只有在吟咏中才能品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在反复的诵读当中,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轻松,只要有情感的共鸣,就能带着学生翱翔于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可是仔细斟酌,又多了几份遗憾:在分组讨论时没有办法照顾到内向的学生,没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如对“油纸伞”这个意象谈感受时,有些学生认为很漂亮,有些认为很华丽,甚至有些同学没有见过“油纸伞”。

  总之,教学当中还有许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赘述。做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说课稿:雨巷14

  一、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说课稿:雨巷15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四、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六、五、说教法学法

  (一) 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有时怎样的一个姑娘?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