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练习:雨巷

时间:2024-08-18 12:21:29 雨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课文练习:雨巷

  1.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高中语文课文练习:雨巷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献给贝多芬

  郑敏

  人们都在痛苦里哀诉

  唯有你在痛苦里生长

  在一切的冲突矛盾中从不忘

  将充满希望的主题灿烂导出

  你的热情像天边滚来的雷响

  你的声音像海底喷出的巨浪

  你的心在黑暗里也看得见善良

  在苦痛的洪流里永不迷失方向

  随着躯体的聋黯你乃像

  一座幽闭在硬壳里的火山

  在不可见的深处热流旋转

  于是自辽远的朦胧降临

  你心中

  神的宏亮的言语

  霎那间千万声音合唱圣曲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从“痛苦”“矛盾”“黑暗”“聋黯”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贝多芬身躯的残疾和内心的苦痛。

  B.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写人们生活的苦难和贝多芬在痛苦中奋争的信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

  C.第二节中的“善良”“永不迷失方向”是贝多芬在音乐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动力和航向。

  D.第三节中的“旋转”“降临”“霎那间”形象地表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过程。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深沉隽永,而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又给读者以诚挚亲切和热情洋溢之感,全诗充满了崇敬和赞美之情。

  B.第一节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贝多芬对待挫折和不幸的态度,不仅超脱痛苦,还能将其渗透到音乐中去,使之升华。

  C.第二节用“天边滚来的雷响”和“海底喷出的巨浪”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贝多芬生命热情的巨大声势。

  D.第三节中“随着躯体的聋黯……硬壳里的火山”一句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表现贝多芬为摆脱痛苦奋力挣扎的情形。

  3.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三弦?

  沈尹默?

  中午时候,?

  火一样的太阳,?

  没法去遮拦,?

  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

  只有悠悠风来,?

  吹动路旁杨树。

  ??

  谁家破大门里,?

  半院子绿茸茸的细草,?

  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

  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

  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

  双手抱着头,?

  他不声不响

  A.诗中的“不能隔断”四个字把三弦声的美与力推向了极至:这声浪从土墙的阻拦下“鼓荡”出来,飞到墙外老年人的心中

  B.诗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优美的三弦声反衬老年人的悲苦,正是这种不和谐给本诗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C.诗歌巧思独运,三组景物依次呈现,由长街写到残院,由残院写到老年人,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

  D.诗的音乐美令人称道,词语叠用让人听来如闻三弦弹拨,十分和谐入耳。

  4.对何其芳的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河

  我散步的伴侣,我的河,

  你在歌唱着什么?

  我这是多么无意识的话啊,

  但是我知道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

  你从我们居住的小市镇流过。

  我们在你的水里洗衣服、洗脚。

  我们在沉默的群山中间听着你,

  像听着大地的脉搏。

  我爱人的歌,也爱自然的歌,

  我知道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

  A.第一诗节,描写了流淌的河水,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B.第二诗节,进一步写河与“我们”的关系,更真切地更直接地抒发了对河的赞美。

  C.结尾两行诗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对山水的热爱。

  D.“我知道”两句诗,饱含丰富的哲理,引起人们深深的联想。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红叶

  沙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吹拂、树叶稀疏之状。

  B.轻轻的一个“噢”字,便自然顺畅地引出了诗人的一番领悟。

  C.“绿色”常象征生命蓬蓬勃勃,“热血”则常使人想到流血牺牲,两者相去甚远,似乎不能相提并论,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枫叶中发现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思想境界,不再是单纯的咏物写景了。

  D.“经霜”一词语涉双关,它既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比喻诗人人生历程中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等考验。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对“红叶”的领悟分两点:第一点是说“秋天到了”;第二点是诗人的最新感受,即“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两点如鸟之双翼,大大升华了诗的思想境界。

  B.此诗写的是自然界的一个镜头,所抒发的是诗人瞬间的一种感受,所见者小,而所寓者大。

  C.《红叶》颇有古人绝句、小令般的风姿,这一点实属不易,但更难得的是诗中有迥异于前人的新发现。

  D.沙白写诗,很讲究精炼,其诗歌语言常节省到“字不得减”的地步。但只有在节省语言的同时充实诗的意蕴,才能打动读者。《红叶》就是这样的范例。

  6.对下面舒婷的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留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为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和孤寂的心情。

  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

  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7.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完成(1)(2)题。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1)下面对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欺压,有“扬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2)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30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势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过去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D.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守,平淡中见深远。

  参考答案:

  1.D

  2.(1)B

  (2)D

  3.B(不是反衬,而是共鸣)

  4.B

  5.(1)A(“吹拂”改“劲吹”)

  (2)A(升华诗的思想境界的是第二点)

  6.A(强调的是信念与责任)

  7.(1)A(不是“心甘情愿”)

  (2)C(同情的感情)

【高中语文课文练习:雨巷】相关文章:

《雨巷》课文鉴赏04-24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雨巷》课文解读07-04

《雨巷》同步练习06-20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11-04

关于《雨巷》课文原文07-14

高中语文雨巷原文06-02

高中语文《雨巷》原文11-13

《雨巷》阅读练习及答案05-24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雨巷教学设计11-13

雨巷的高中语文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