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导学案及简析

时间:2023-03-26 15:51:08 雨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雨巷》导学案及简析

  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雨巷》导学案及简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中心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心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 》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的称号。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基础知识

  1.注音并解释词语

  彳亍 踌躇 寂寥

  2.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惆怅 风流倜傥 稠密 丝绸 彷徨 惊惶 婉转 惋惜 颓圮 祭祀 杞人忧天

  三.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押韵上。反复朗读全诗,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押韵,投入自己的感情,比一比看谁把这首诗朗诵得更好。

  四.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题下的诗词,并思考问题:“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课内探究,合作讨论

  1.同组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你能否能展开想象勾勒一副“雨巷”中的图景?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明确:一共是6个,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

  人物形象:我、姑娘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和哀婉。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 浣溪沙》)

  李商隐《代赠》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许邦才《丁香花》诗:苏小西陵踏月归,香车白马引郎来.。年曾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歌词《丁香花》等,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和愁怨彷徨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2.分析我与姑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参考答案: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雨巷》导学案及简析】相关文章:

《雨巷》导学案及赏析04-24

《雨巷》同步练习及简析04-24

《雨巷》导学案(精选12篇)04-25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一等奖12-19

《浣溪沙》原文及简析01-06

陶渊明饮酒简析11-12

《观潮》导学案05-25

李白远别离的简析10-14

关于诗词格律简析02-27

《木兰诗》全文简析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