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

时间:2023-04-16 21:55:44 雨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

  导语:《雨巷》是一首现代派诗的代表作,它摆脱了自由诗的过于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两篇《雨巷》的鉴赏,希望可以能帮助到大家。

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

  《雨巷》鉴赏一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梅雨时节江南的雨中小巷,通过雨巷、油纸伞、丁香花等意象,组构成一个富有浓郁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在诗中,诗人描绘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抒情主人公“我”在这样的雨巷中ㄔ亍、彷徨,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充满了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所有情绪的集结点,是诗歌所言之“志”。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下面,笔者试就《雨巷》中个别意象的特点出发,探究《雨巷》的意象魅力。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油纸伞:这是雨季的常见之物。因了雨,油纸伞为诗人遮了一方天地,也因了油纸伞,诗人又多了一份无法远望地惆怅。伞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

  丁香姑娘: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花白色或紫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古往今来,咏丁香的诗句很多: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更加情绪化,使丁香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我们在朦胧地巷陌里感受,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描摹其情感流动。人与物天然相和,物我合一,将细腻的心境与自然的灵动谐和。

  这样的姑娘,这样的丁香,这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渴望与其相遇,即使相遇时只是“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只有“太息一般的眼光”,即使这以后,只能是无可定期的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再次相逢。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戴望舒对这些意象是偏爱的,因为这些意象恰能映照诗人的内心,抒其性情,渲其郁闷,彰其心志。

  诗人身处乱世,时世纷乱,如其他文人一样,不能全面地看清时世的走向,彷徨就不可避免。心性善良的他,在乱世中,更易苦闷、彷徨。江南里巷,是秀丽山水中的沧桑物象,雨中小巷,是流动的沧桑,平常人家的油纸伞,也成了诗人诗情的催化剂,而雨中丁香的弱嫩、飘零、孤寂,是诗人心性的纯美写照,所以,诗人想象,能在雨巷中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是一见钟情的姑娘,是风雨中飘零的生命,更是诗人心志的寄托,所以,诗人将永远地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中相逢。

  也只有这样忧郁的雨巷里,诗人才有这样的体悟,才会有感激,才有这样纯美的诗语。

  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这三个意象,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流动、丁香浅绿时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

  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通过对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作品的分析,戴望舒更加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有了绝好的意象,诗人“巧妙的笔触”便会变为“绝端的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我们如果从《雨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艺术魅力,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用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这些意象,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雨巷》鉴赏二

  《雨巷》是一首现代派诗的代表作,它摆脱了自由诗的过于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它精致唯美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的诗情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我们知道,越是经典的也越是开放的,这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提供了可能。本文试着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希望可以为读者更好地进入并理解这首诗提供可能。

  一、诗作联想:伤春与悲梦主题

  《雨巷》描绘了一幅烟雨濛濛中江南小巷的暮春图。诗人似乎对春具有独特的偏爱,在诗《偶成》里写道:“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由此可见,在诗人看来春是与美好的梦相连的。当春已走到尽头,年轻诗人的梦却在雨的哀曲里,消了颜色、散了芬芳,伤感之中诗人把自己化身为在雨巷中徘徊的抒情主人公,在细雨笼罩着的小巷当中他怀揣着一个朦胧而执着的“梦”,“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根据法国文艺批评家泰纳的“三因素”说,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势,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诗人自小生长在烟雨迷蒙的杭州城,那里氤氲的气候培育了诗人太多的柔情和忧郁,加之现实生活的残酷,致使在戴望舒创作的诗中频繁出现“春”、“忧郁”、“梦”、“孤独”的字眼。诗歌成了诗人灵魂修养和净化的方式,他沉浸其中倾听自己生命的律动而喃喃自语,同时向深处挖掘了生命缺憾所带来的种种沉郁和悲凄,并在《雨巷》中一一展示出来。

  二、《雨巷》意象的忧郁

  艾略特认为“表情达意的`唯一艺术公式,就是找出‘客观关联物’,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表情达意的公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物象一旦出现,就会唤发起某种特定的情意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诗人戴望舒曾说自己喜欢读法国象征派诗人的诗,并受其影响。而象征派诗人追求把强烈的情绪寄于朦胧的意象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眼睛”,传达出内心的真情。在《雨巷》中,诗人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强烈象征色彩的意象,如那孤独徘徊的“我”、神秘而古老的“油纸伞”、梦一般飘渺的“丁香姑娘”、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来表达追寻梦的路上渴望遇见心意相通之人及不畏“冰山”、“旱海”对美好梦的执着追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寻梦之旅,从鲁迅先生“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喟叹,到徐志摩“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梦的美好被强大的黑暗和恐惧笼罩,政治的血腥、人生的迷惘,使得知识分子再次踏上寻梦之旅,然而紧接着的大革命失败,年轻的知识分子满腔热血却只能将美好的理想投注到诗的梦境中。

  尽管现实和通往理想之路如“雨巷”般潮湿阴暗且悠长,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雨巷中的“我”仍“希望逢着一位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也是诗人幻想的能与之同病相怜的对象。在这个充满了诗意的,伤感的雨巷里,诗人幻想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向“我”走来,诗人以丁香喻姑娘,颇有屈原以美人香草自喻的风范。而以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以梅雨来烘托悲凉的气氛也是古代常用的表现手法。南唐李璟就曾写下“风里花落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把丁香结和雨中愁联在一起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也以丁香花蕾象征人的愁心。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由那白和紫的颜色。淡而雅的芬芳可见丁香除了代表忧愁还象征着高洁的人格。

  诗人从视觉、嗅觉各个方面感知“丁香花”。这种手法也有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影子。波德莱尔在《交感》一诗中提出了大自然中“味、色、音感应想通”的主张。在此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那结着仇怨的“丁香姑娘”其实就是诗人内心的外化。在那样一个凄风冷雨的时代,诗人是寂寞的,不光是肉体,就连灵魂也处于一片寂寞之中。因而他希望遇见一位像他一样结着仇怨的“丁香姑娘”。幻想中的姑娘最终消散在雨中,走到颓圮的篱墙,走尽了雨巷,可是“我”仍然希望身旁能飘过一位“丁香姑娘”。就像诗人在《寻梦者》一诗中所说“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在青色的大海里,藏着金色的贝一枚。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金色的贝壳。”苦闷,忧郁,却仍然心怀追求。

  三、《雨巷》情感价值美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很突出的艺术特色。1928年,当戴望舒的《雨巷》出现了出现在《小说月报》上时,人们首先关注到了诗中复沓、叠句、重唱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叶圣陶先生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但是,笔者在读《望舒诗论》时发现诗人对这首诗的音乐性也不是很满意,他在《望舒诗论》第五条中这样写道:“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诗情的程度上。”(细读《雨巷》我们发现在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下面,诗人戴望舒在寻梦、失梦的伴奏下唱出了一个寻梦者在寻梦路上对美梦触而不得,得而复失的咏叹调。由“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诗人的内心热切地希望梦能出现;当梦的完美呈现者“丁香姑娘”默默地向“我”走进时,作者似乎真的实现了梦,享受沉浸其中宽慰;可是美丽的“丁香姑娘”带着愁怨,似乎早已象征着梦的转瞬即逝的感伤,“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然而“我”却依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通过“得而复失”的圆型结构,给读者留下意犹未尽之感。同时,《雨巷》也揭示出了人生所固有的悲剧性,即人往往满怀欲望,有欲望就需要满足,但是,即使欲望是合理的,人有时也会因为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无法得到这种满足,这样,人就会经常陷入一种求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之中,而这种痛苦与惆怅又是人永远也无法摆脱的。从而使他的诗作深深地打上了现代派精神的烙印。

  结语

  人生需要梦,梦的沉浸,梦的惊醒,梦的徘徊,有梦就有追求,所以他后来又写出了两篇象征色彩很浓的作品《断指》《乐园鸟》,表达了对革命的坚贞不渝,这首诗里不再有彷徨者的苦闷,而是一种于宁静中激励自己奋斗的情怀。

【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相关文章: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07-06

戴望舒《雨巷》文学鉴赏05-06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04-24

戴望舒的雨巷分节内容鉴赏10-23

戴望舒《雨巷》写作背景及内容鉴赏10-12

戴望舒《雨巷》04-24

谈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12-19

戴望舒《雨巷》赏析03-16

雨巷戴望舒诗歌07-19

戴望舒的《雨巷》诗歌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