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石介《论根本策》阅读答案及译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介《论根本策》阅读答案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石介《论根本策》阅读答案及译文 1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①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 )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粗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黄巢伺唐之隙伺:探察
B.今欲息民之困 息:使……停止
C.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 务:致力
D.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居:居住
10.将文言虚词以此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 )鳏寡
A.因也 以B.因焉 之
C.以矣 于D.以也 于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3分)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3分)
⑶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4分)
参考答案
9.D(D.居:停留,存在。)
10.D。
11.C。
12.C(“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有误。本文是石介给宋仁宗赵祯所上的《论根本策》的奏议。作者是说,当朝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陛下注重休养民众可谓尽心,爱惜民力可谓周到。是为当朝陈说解决办法而举的事例)
13.(10分)
(1)(3分)善于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乱),而是看人民如何。(“为”“治乱”“视”各1分)
(2)(3分)民众叛离,即便是一个普通民众犹能亡国,何况四夷呢!(“叛”“虽”“亡”各1分)
⑶(4分)伊尹、吕望不忍心桀、纣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在耕田垂钓生活中决心努力,辅佐商汤、周武王,流放夏桀、讨伐纣王,是义勇之人啊。(“涂炭”“愤”“放”判断句式各1分)
【参考译文】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善于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乱),而是看人民如何。天下即使混乱,民心没有背离,不足以担忧;天下即便太平,(如果)民心离散,足以忧虑。人们都说“天下国家”,什么是天下?什么是国家?民众而已。有民众就有天下,有国家;没有民众,那么天下就会空虚(不充实)了,国家只是个名号了。(国家)空虚就不能够长久存在,国家的名号不足以坚守。这样看来,民众大概决定天下的存亡啊!可能决定国家的衰盛啊!
自古以来,四方民族(骚扰、叛乱)不能够使国家灭亡,大臣(作乱)不能使国家灭亡,只有民众能使国家灭亡。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从没有根本灭亡可是枝叶(却)能够保存的。夏桀灭亡是因为(失去)民众,商纣灭亡也是因为(失去)民众,秦朝灭亡也是因为(失去)民众。汉朝虽然有汉高祖平城被围之危险、诸吕作乱、七国叛乱、王莽篡权,汉朝这期间没有灭亡,是因为民心没有离散。唐朝有武氏之变乱,安禄山谋反之祸乱,(史)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的反叛,唐朝这期间没有灭亡,是因为民心没有离散。
四夷(不臣服)、大臣(叛乱)并非不能使国家灭亡,而是民心还存在。观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他们都有用以团结民心使之坚固的方法。王莽篡夺夺位,西汉已经灭亡了,可是民众还在思念大汉的恩情,故而光武帝(刘秀)得以凭借民心由西汉衰微而中兴(建立东汉)。武氏、希烈变乱,大唐已经灭亡了,可是民众还在思念大唐的恩情未已,故而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王莽等人不能使汉灭亡,武氏改制、禄山等人入侵不能使唐朝灭亡就是这个道理。民众叛离,即便是凭借百里的土地,即使凭着一个普通民众,还是能使国家灭亡。商汤凭借七十里(大小)灭亡夏朝,周文王凭借百里灭亡殷商,陈胜凭借普通个人灭亡秦朝就是这个道理。哎!民众不叛离,即便是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使国家灭亡,何况一个普通民众呢!民众叛离,即便是一个普通民众犹能亡国,何况四夷呢!
哎!管理天下国家,可以不去致力(重视)民众吗?《书》上说:“值得敬畏的不是民众。”孟子说:“民众最值得重视,社稷江山次于民众,国君相比(民众、社稷)较为轻微。”孟子的这种说法,大概是说(君主)不敢凭借万乘之尊而轻视民众。所以古代的天子看重民众,不敢轻视、怠慢鳏寡之人。民众虽然是普通人,有义勇,也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都是义勇之人;陈胜是豪杰;黄巢是奸雄。伊尹、吕望不忍心桀、纣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在耕田垂钓生活中决心努力,辅佐商汤、周武王,流放夏桀、讨伐纣王,是义勇之人啊。黄巢等候唐朝衰亡的间隙,趁着民众饥寒,积聚士兵侵扰天下,是奸雄。哎呀!昏官庸吏不知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看待民众如草芥,看待民众如鹿豕,故而民众离心背离,天下国家倾覆灭亡。哎!民众能够忽视吗?臣查看当朝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陛下注重休养民众可谓尽心,爱惜民力可谓周到了,然而天下民众困苦,这是什么原因呢?郡守县令过多,差使劳役繁重,供奉君王太疲惫了,土地兼并太厉害了,放纵懈怠众多啊。现今想要解决民众的困苦,在于选择郡守县令,减少差役,停止供奉君王,抑制土地兼并,责备那些放纵懈怠的行为。我谨慎地探求其中的利病,并且各自撰写在篇章里。
石介《论根本策》阅读答案及译文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 4 题。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可以不知其本。国家之安危,系于民生之休戚。古之圣王,未尝不以民为本,故能长治久安,垂拱而治。
当今之世,务于末者众,而顾本者寡。末者何?商利、兵强、权谋之属也。本者何?农事、民力、道德之基也。夫农事不修,则仓廪不实;民力竭尽,则国本动摇;道德不兴,则风俗浇薄。三者既失,虽有富强之表,亦难持久。
且夫商利虽能富国,然逐末者众,则农桑废弛。农桑者,衣食之源也。衣食不足,则民有饥寒之患,盗贼由此而生,社稷之忧也。兵强可保边疆,然穷兵黩武,则劳民伤财。民财既耗,民心离散,虽有坚城利甲,亦不能守。权谋之术,可暂济一时之困,然非立国之常道。用之不慎,则奸诈丛生,上下相欺,国将不国。
故为君者,当以养民为先。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民得以休养生息。兴学校,明礼义,厚风俗,使民知廉耻而有德行。如此,则民富国强,可保万世之基。
【注】垂拱而治: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系于民生之休戚 系:关联
B. 末者何?商利、兵强、权谋之属也 属:类
C. 虽有富强之表 表:外表
D. 劝课农桑 劝:劝说
答案:D。“劝”在这里应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2.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民者,国之根本”的'观点,强调了民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B. 作者认为当今世上很多人只注重商业利益、军事强大和权谋手段这些末节,而忽视了农事、民力和道德这些根本。
C. 文中指出商业利益能让国家富裕,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商业,而不必过于关注农业。
D. 作者主张君主应当减轻百姓的徭役赋税,鼓励农业生产,兴办学校,以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答案:C。文章明确指出若逐末者众导致农桑废弛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并非主张大力发展商业而忽视农业。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圣王,未尝不以民为本,故能长治久安,垂拱而治。
译文:古代的圣明君主,没有不把百姓当作根本的,所以能够长久地保持国家太平,无为而治。
(2)农桑者,衣食之源也。衣食不足,则民有饥寒之患,盗贼由此而生,社稷之忧也。
译文:农业和蚕桑,是衣食的来源。衣食不充足,那么百姓就会有挨饿受冻的忧患,盗贼就会因此产生,这是国家的忧患啊。
4.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策略有哪些?
答案:①重视农事,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证百姓衣食无忧,使仓廪充实,稳固国本。②珍惜民力,避免穷兵黩武,防止劳民伤财、民心离散。③重视道德建设,兴学校,明礼义,厚风俗,让百姓有德行、知廉耻。
【石介《论根本策》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隋论》阅读答案及译文10-14
辨奸论阅读答案译文09-11
《礼论》阅读答案附译文06-28
《石曼卿墓表》阅读答案及译文10-19
《汾湖石记》阅读答案及译文08-31
《晋书石鉴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11-15
《桑维翰论》的阅读答案及译文10-27
范增论阅读答案附译文08-18
王安石《材论》古诗阅读答案及译文10-01
《明良论》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