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1
春,是大自然最具诗意的开场白。当第一缕春风俏皮地拂过大地,仿若灵动的手指,轻拨世间的弦音。田野间,沉睡一冬的泥土率先苏醒,那酥软的质感,恰似被暖阳烘暖的棉被,蓬松而温润。小草们像是收到神秘指令,纷纷从土里探出嫩绿脑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争相传颂春的消息,一片连着一片,编织成翠绿的绒毯,肆意铺展在广袤田野。
河畔垂柳,宛如婀娜多姿的绿衣少女,细长柳枝是她柔顺发丝,随风轻舞,每一次摇曳都是与春风的亲昵呢喃。柳芽绽露,恰似点缀其上的翠玉,在日光轻抚下,闪烁着生命光泽,似在诉说重生喜悦。林间鸟儿,也不甘寂寞,啁啾欢唱,用灵动音符奏响春之乐章,或清脆、或婉转,此起彼伏,唤醒山川河流,宣告春归大地。
夏,是大自然一场热烈狂欢。太阳似个激情四溢的鼓手,卯足劲敲打着炽热光芒,将大地烤得滚烫。池塘成了水生生物的欢乐剧场,荷叶挨挨挤挤,宛如绿伞汇聚,撑起一方清凉天地。那荷叶,有的平铺水面,似慵懒睡榻;有的亭亭玉立,如绿衣仙子裙摆,随风翩跹。荷花于叶间崭露头角,粉的`像霞,白的若雪,花瓣娇艳欲滴,花蕊嫩黄,招引着蜜蜂蝴蝶穿梭忙碌,嗡嗡嘤嘤,是这场盛会的伴奏音符。
夏夜,星空璀璨如钻,银河似缥缈丝带横跨天际。草丛里,蟋蟀拉起小提琴,蝈蝈亮起歌喉,蛙鸣阵阵如雄浑鼓点,合奏出一曲独特“夜之交响”,伴人们在暑热中入眠,沉浸于夏的蓬勃律动。
秋,宛如大自然挥就的一幅斑斓油画。风,化身神奇画师,手持彩笔,拂过枫林,枫叶瞬间红透,似燃烧烈火,又像天边云霞飘落林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正是此番胜景写照。果园中,苹果涨红圆脸,梨子披上黄裳,沉甸甸挂满枝头,果香四溢,弥漫在清冷空气中,那是秋馈赠的甜蜜滋味。
稻田仿若金色海洋,稻穗沉甸甸,弯腰颔首,似在感恩大地滋养。谷粒饱满,在日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秋风掠过,沙沙作响,奏响丰收赞歌,农民们穿梭其间,汗水与笑容交织,收割满满希望。
冬,恰似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琉璃世界。雪花纷纷扬扬,似天宫洒落的羽毛,轻盈飘落,给大地披上素白锦衾。山川、河流、房屋,皆被雪温柔覆盖,银装素裹,纯净无瑕。枝头积雪,宛如琼花绽放,在微光中晶莹剔透,稍一触碰,簌簌纷落,如梦似幻。
湖面结冰,成了天然溜冰场,孩童们嬉笑玩耍,冰刀划过,留下串串痕迹;远处山峦,连绵起伏,在白雪装点下,似蜿蜒玉龙卧眠,肃穆静谧,积蓄力量,待春归再焕生机。
1. 请分别概括四个文段描写大自然四季的主要特点。
2. 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请各找一处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3. 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大自然的语言”含义的理解。
4. 四季描写中,作者是如何体现生命轮回与更迭这一主题思想的?
参考答案
1. 春:充满生机与希望,万物苏醒、萌动,展现复苏活力,是诗意开篇;夏:热烈奔放,阳光炽热,生物活跃,有丰富声响与繁茂景象,似狂欢盛宴;秋:色彩斑斓、丰收喜悦,果实成熟、枫叶似火,洋溢收获氛围;冬:静谧纯净、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境,在冰雪覆盖下蕴含蛰伏生机。
2. 比喻示例:“荷叶挨挨挤挤,宛如绿伞汇聚”,将荷叶比作绿伞,形象写出荷叶密集、遮阴形态,突出夏日池塘清凉意趣,直观展现荷叶特点与布局。拟人示例:“小草们像是收到神秘指令,纷纷从土里探出嫩绿脑袋”,赋予小草“收到指令”“探出脑袋”等人的动作与思维,生动表现春回大地时小草迫不及待生长、萌动状态,富有趣味与画面感,使春之生机跃然纸上。
3. “大自然的语言”指大自然通过四季更迭、动植物变化、气象万千等现象传递信息、表达自身规律。如春天草木萌发、鸟儿欢唱宣告春之到来;秋果成熟、稻穗低垂诉说丰收季降临;冬雪冰封暗示万物蛰伏、养精蓄锐,是无声却鲜活“语言”,蕴含生命密码与自然哲理。
4. 春写万物复苏萌芽,是生命起始、新生力量迸发;夏承续春生机,展现生命蓬勃生长、尽情绽放活力;秋描绘果实谷物成熟、树叶变色飘落,象征生命成果收获与沉淀;冬刻画冰雪覆盖下静谧,恰似生命蛰伏休眠,待春再来开启新一轮循环,四季按序交替,动植物相应变化,完整呈现生命轮回、更迭不息过程,体现自然恒定节奏与顽强不息生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2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就可以避免损失。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注意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北纬30°附近的桃花要比北纬40°附近的桃花早开20天左右,但是到了夏天,北纬40°附近的小麦成熟期却比北纬30°附近的小麦成熟期早几天。
其次是经度。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夏天凉爽。所以沿海地区的物候现象,比同纬度的内陆要来得早一些。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花期却比北京要早开一个星期左右。
再次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芽、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了秋冬两季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地形,如在天山,由于地势高耸,气温很低,即使在夏季,山顶也终年积雪,那里的植物生长季很短,物候现象自然与山下有很大差别。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长期记录,拿18世纪和现在的物候资料相比,现在的樱桃开花比18世纪要早九天左右,布谷鸟叫得也比那时要早一些。就是在我国,古代的物候资料也显示,现在的物候现象和古代相比也有不少变化。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业收成: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此外,对于安排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物候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了解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维护生态平衡。
物候学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门科学,我们要重视物候观测,不断丰富物候知识,提高物候预测的准确性,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诸多领域服务。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 文中提到“大自然的语言”具体指哪些自然现象?请举例说明。
3. 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于哪些因素?请简要概括。
4. 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物候学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重要性。
答案
1. 物候: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2.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诸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例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开花、候鸟鸣叫等现象都是大自然告知人们时节变化、农事安排的“语言”。
3. 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于以下因素:
纬度因素: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来得越晚,且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不同,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相差不大,春秋季表现有差异。
经度因素:近海地方比同纬度内陆冬天温和、夏天凉爽,沿海地区物候现象比同纬度内陆来得早。
高下因素:春夏两季植物抽芽、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秋冬两季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要考虑特殊地形影响。
古今因素:现在与古代相比,物候现象有变化,像英国南部樱桃开花、布谷鸟叫的时间较18世纪有提前,我国古代和现代物候也有不同。
4. 示例:“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将1962年与1961年、1960年植物花期时间作比较,以及列出“十天左右”“五六天”具体数字,准确且突出地说明了北京地区不同年份物候有变化,体现了物候对于反映气候差异、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性,使说明更具科学性、说服力。
5. 物候学对农业生产重要性体现在:
物候观测的数据能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综合及对生物影响,帮助农民依据时节气候安排农事,比如依据花开、候鸟来去判断播种、收割时机,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体现传统物候知识助力农事安排。
可以根据物候记录判断农业季节早晚,避免因物候异常导致播种不适时造成的低温损害等损失,如北京1962年因未关注物候延迟,按往年日期种花生致作物受低温损害,凸显注意物候调整播种日期对农业丰收保障的关键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3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人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2.选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B(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错,这句话描述的只是春天的景象)
2、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可读性)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相关文章:
《蒲公英的假条》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0-22
爱的语言阅读理解及答案10-12
《动物的多彩语言》阅读理解及答案09-28
大自然在反抗阅读理解附答案06-08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09-15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04-24
《紫藤萝瀑布》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9-15
阅读理解及答案07-30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06-06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及答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