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辛弃疾-阅读答案鉴赏

时间:2024-11-14 09:42:23 林惜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辛弃疾-阅读答案鉴赏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辛弃疾-阅读答案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辛弃疾-阅读答案鉴赏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原文①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 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②冷澹:清冷淡泊。

  (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4分)

  【答案】

  (1)梅花含苞欲放,春寒料峭,在雪中的美丽姿态。

  (2)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一种心有不甘、无可奈何的心态,不和其他人同流河污的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梅”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多表达高洁、不屈,考生可以据此并结合描写梅花的词句进行概括:“暗香”、“雪垂”、“花意争春”、“粉面朱唇”等几个词语描摹出了寒梅报春、含苞待放的摇曳身姿。

  (2)考查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花莫恨,浑冷澹”,作者借梅花不畏“谤花”表达了不畏讥谤的坚贞;“有谁知”则折射出作者心虽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

  赏析

  上片由景入情再入理,写白梅冒雪开放的情态和词人对梅花这一“行为”的看法。起韵重笔描写梅花的凌寒冒雪开放的情景:在白雪飘零的时候,被冬日的寒风早晚不停地吹拂的白梅,已经悄悄开放。在扎眼的白雪中,人们几乎看不见它的花朵,但是却呼吸到了它的横路暗香。在接韵中,词人忍不住要揣测这种肯于凌寒开放的梅花的心思,觉得它是为争先迎接春天而不惜在一年最寒冷的时候绽放于枝头。三韵是词人对它的行为加以叹息:现 在毕竟是一年的花事已经结束的时候,梅花因为要早些开放,却反而成了一年中最晚开放的花朵。这样的叹息,不仅是为“心高命薄”的梅花而发,而且也寄寓着词人对于人事因缘的深刻体会。

  下片更集中地表达词人对于“浑冷淡”的白梅的幽恨。在这种幽恨当中,不仅打入了词人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打入了词人对友人冷落不遇的真诚理解。过片语气突然一转,说这具有“雪霜姿”的白梅,在将开未开时也不一定全是似雪如霜的白色。那么它那时又是怎样的颜色呢。接韵就回答这个潜在的问题。它曾像“粉面朱唇”的美人一样,有着一点儿胭脂之色。言外之意是,等到完全开放(花冠遮住了花萼),却成了浑然的白色。白梅从未开到开放的颜色变化,不仅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真实记录,更在于表达了词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痛惜之情。结韵故意对这清冷素淡的高雅梅花致以“微词”:你既如此素雅脱俗,就莫怪世人不欣赏你。这样的反话,道尽了情深若浅,钟情若恨的复杂心理矛盾。词人对于白梅这一自然物下这样的重辞,表明他早已将它当成了某种人品、某种人的命运的象征。这样的人品和命运,既然引发了他不醉酒就无以摆脱的愁情,醉了酒也不能摆脱的幽恨,显然是包括了他对自己的人品和命运之看法的。词人最后将这首词寄给了余叔良,也许余叔良也是一个自感冷淡不遇的幽人,词人以这样的方式向他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安慰。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辛弃疾-阅读答案鉴赏】相关文章:

辛弃疾《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全文及鉴赏07-31

江城子赋梅寄余叔良辛弃疾诗词解析08-01

辛弃疾《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全文及鉴赏08-08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05-22

《临江仙·探梅》辛弃疾阅读及答案09-14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阅读答案09-01

辛弃疾《酒泉子·无题》全文及鉴赏09-10

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全文及鉴赏08-02

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09-12

辛弃疾《瑞鹤仙·赋梅》的翻译赏析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