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离思》赏析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稹评价巫山之云,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这两句诗出自唐元稹《离思》,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全诗如下: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渗绿丝丛。
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杏子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偏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解说:
曾经见过浩翰海洋的人,再见到别处的水,便觉得是那样的相形见绌,黯然失色,除了巫山绚丽缤纷的彩云,其他的云真不该叫云。挨着次序经过花丛,我已懒得看上一眼,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思念您。诗人以比拟的手法,报发了怀念爱妻的深沉情感。
1.《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2.宋玉《高唐赋》序云:"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以上两句引喻言情,极言所爱之女如沧海、巫山之美,风情万种,无与伦比;而其爱恋之情亦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深沉绵邈,幻化多姿,人世间亦无与伦比者
赏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
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9月3日),字微之、威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鲜卑族。中国唐朝中期大臣、文学家、小说家,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
元稹家境贫寒,九岁能文,于贞元九年(793年)以明经科及第,十年后登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在此期间结识白居易。元和元年(806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年),拜监察御史,旋即受命出使剑南东川,因劾奏不法官吏,获罪权贵,被排挤出朝,分司东台。其间惩治不法,得罪权幸,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一度被召回长安,不久后又被外贬,直至元和十四年(819年)才被召入朝中,累官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在经历诸多挫折后,开始随世沉浮,通过依附宦官来求取升迁。长庆二年(822年),以工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在相位两年多,深受唐穆宗眷顾。后罢相外放,历任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再入朝为尚书左丞。太和四年(830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翌年因暴病在武昌逝世,时年五十三岁,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
元稹诗名早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创始人。他的部分诗歌,用乐府形式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后期创作艳诗较多,描写琐事,题材狭隘。元稹还根据自身经历为素材,撰成唐传奇《莺莺传》。《莺莺传》文字优美,刻画细腻,为戏曲《西厢记》所本,是唐传奇中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他的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元稹的语言艺术:
元稹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是用语浅近。与崇尚奇险的韩孟诗派不同的是,元稹善于用浅近又平易的语言准确传神地表情达物,直抒胸臆。
浅近是元白诗派的最大特点,也是它获得广大读者的重要原因。在诗歌学中,常语和奇语是一对值得重视的矛盾。从表层意义上看,似乎以常语入诗比务奇斗险要容易得多,但如果从更高的审美层次来审视,用浅近的语言确切精细地摩写出自然界万物情状以及诗人自己的心态,倒是一种较难达到的艺术境界。元诗的喜用常语,在明白晓畅的乐府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写景抒情诗中表现得也很突出。诗人对大自然怀有浓厚炽烈的兴趣,自然万物的一举一动都强烈地奉动着诗人的诗思,被他迅速及时地捕捉到诗思。元稹与刘宋诗人谢灵运不同,他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以浅显语言贴切自如地传达出风光物态,如《红芍药》。
语近的特点不仅出现在元稹的咏物诗中,也出现在他的悼亡诗中,如《遣悲怀三首》。元稹的常语并非率尔为之,相反,他非常注意选语的精工。清人贺裳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诗至元白,实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元稹运斤成风,既苦心经营又不露斧凿痕迹,如《李娃行》。元稹在追求语近的同时,也把思深作为自己诗歌的创作目标。在一些抒情诗中,元稹做到了语近和思深的有机统一,如《梦井》。
【元稹《离思》赏析】相关文章:
元稹《离思》赏析11-24
离思元稹赏析10-20
离思元稹赏析及解析12-26
元稹《离思》赏析参考11-02
离思元稹赏析及解析01-21
离思元稹原文翻译及赏析09-15
《离思》元稹08-19
元稹诗离思01-17
《离思》元稹古诗03-23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赏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