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琵琶亭》
引导语:琵琶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大桥东侧,面临长江,背倚琵琶湖。建于唐代元年,已有1200年历史,历史上最有名的,是白居易所作的《琵琶亭》,其实,诗人元稹也做过一首同名的诗《琵琶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琵琶亭》
元稹
夜泊浔阳宿酒楼,
琵琶亭畔荻花秋。
云沉星没事已往,
月白风清江自流。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白居易至交。
关于琵琶亭的神话传说
在波涛万顷的浔阳江头,曾有过一座古色古香的飞檐亭阁,这就是历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琵琶亭。关于这座琵琶亭的来历,至今在九江还留传着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哩。
传说在唐明皇年间,朝纲败坏,奸臣弄权,忠臣受压,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偏偏有一年江州城里又蔓延一种奇怪的眼病。得这种病的人,先是两眼红肿,继而双目失明,任何神医妙药都无法诊治。弄得人心惶惶,苦不堪言。 当时,江州城里有一位歌女,名叫胡秋娘,也是穷苦出身,靠卖唱为生。
那天唱罢曲子回来,看见女牵娘,子牵父,一个个盲人沿街乞讨,不觉顿生同情之心。她把几个卖唱钱全分给了那些可怜的盲人,回到家里心里闷闷不乐。后来她靠在床榻上,昏昏睡去。朦胧中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飘然而至,对她说:"秋娘,你若要 救穷苦百姓,须在浔阳江头建一水池,待到七七四十九日,池里盛满甘霖,用甘霖给患者揩洗眼睛,即可复明。切记切记!"老者说罢,轻拂长袖,飘然离去。
胡秋娘醒来,感到奇怪,心想:这也许是神仙指点啊!于是,她把自己多年来卖唱得来的一些积蓄,在得阳江头修建了一座水池。她在池边守了七七四十九天,果然盛满了一池明净透亮的 甘泉神露。这些甘霖能不能治疗眼疾呢?胡秋娘也没有把握啊!她叫了一位盲人大妈来试一试。甘霖搽在大妈的眼里,大妈顿觉一股清凉直透心脾,慢慢两眼微睁,继而明亮如常。
胡秋娘心中大喜。消息一传开,那些盲人纷纷赶来请求胡秋娘救治,胡秋娘用池中甘霖,给盲人一个个精心揩擦,果真全都重见光明。人们无不赞颂:"胡秋娘真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啊!" 这一来,到处都在传颂胡秋娘的大恩大德,一直传到京城另一名歌妓裴兴奴的耳朵里。 裴兴奴是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曲江人氏,曾从师学艺,弹得一手好琵琶,是长安城里第一个有名的歌女,不少富贵子弟都曾被她的美貌和歌技所倾倒。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姿色已不如从前了,不得已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为妇。哪知这个商人却是个只重金钱不重情义的人,竟抛下她外出做生意去了。
裴兴奴只落得独守空船,悲对明月,泪湿衣衫,四处漂零。她听说胡秋娘用一颗慈善的心,拯救了江州穷苦百姓,心里十分感动,便决心去拜访胡秋娘。
裴兴奴从京城长安南下至金陵,乘船溯江而上,一路上弹着琵琶,唱着新编的歌词,赞美胡秋娘的美德。一日,来到江州,把船停泊在浔阳江头,裴兴奴上得岸来,观看了胡秋娘所建的甘露池,听见了人们对胡秋娘的一片赞美之声,心里越发对胡秋娘产生了敬意。正在这时,胡秋娘却来到了她的身边。
原来秋娘听说裴兴奴专程从京城来拜访她,心里着实过意不去,特地前来迎接。 两位歌女相逢,只恨相见之晚,好得就象亲姐妹似的,她们手携手进了船舱,促膝谈心。裴兴奴说:"秋妹这样年轻美貌,又有一副菩萨心肠,街头巷尾人人赞扬,实在可敬!" 秋娘说:"姐姐说哪里话来,我们卖唱之人,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低三下四地过生活,成天泪水往肚里吞,只要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留得清白在人间,就死而无怨了啊!" 裴兴奴叹了口气说:"唉!妹妹说得是啊!" 裴兴奴和胡秋娘两位歌女,越谈越投机,她们从白日谈到黄昏,从月出谈到黎明,整整谈了三天三夜。她们互吐衷肠,谈到朝廷腐败,生灵涂炭;谈到自己的悲惨身世,不禁声泪俱下,感伤不已。
裴兴奴抱起琵琶,面对茫茫月色,拨动琴弦,伴着呜咽低泣的江水声,弹起了催人泪下的曲调。秋娘也情不自禁地和着音韵,歌喉宛啭,如清泉滴石,唱起了凄凉悲伤的歌词,控诉着人间的不平。 裴兴奴正弹到悲伤怨恨之处,只听"砰"的一声,琴弦断了。裴兴奴愤愤地说:"这苦日子实在难熬。秋妹呀,我再也不愿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了。"
胡秋娘也泪眼凄凄,说:"姐姐呀,我也早有这个打算,只是我们到哪儿去安身呢?" 裴兴奴说:"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你我姐妹立足之地吗?天涯海角,我们姐妹二人远走高飞吧!" 裴兴奴说着,忽地站了起来,一步步走到船头,把琵琶向岸上一抛,那琵琶"噗通"一声,正巧落进胡秋娘修建的水池里……
待到金鸡报晓,天色微亮时,裴兴奴和胡秋娘的船只已经不见踪影了。唯独浔阳江头的水池里却升起了一座飞檐亭阁。因为是歌女的琵琶化成的,故而叫做"琵琶亭"。
据说那天夜里江州司马白居易正好送客来到江边,听见了凄婉的琵琶声。他有感于琵琶歌女的身世,写出了著名的诗篇《琵琶行》 。
元稹简介
生平
元稹8 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元稹:《琵琶亭》】相关文章:
元稹《琵琶亭》10-01
元稹的经典名言12-20
《行宫》 元稹11-18
《行宫》元稹11-13
元稹诗词12-22
元稹《菊花》11-03
行宫 元稹11-25
元稹简介09-24
元稹读音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