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成语智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与人生哲理。
一、前言
《周易》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展示中华民族智慧的著作,包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它是古代中国古代文人对自身生存与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与人生哲理。数千年来,“易学”绵延不绝,滋养着华夏文明。
二、《周易》成语中的精神文化意蕴
《周易》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从古到今这种观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现代汉语中能找出许多诗词、格言、成语和谚语都来自于《周易》。了解这些格言警句、成语,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周易》的认识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1.《周易》成语中展现坚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这一成语出自于《易经・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中表达了古人十分重视和强调天地万物生命的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生不息、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这正是中华民族坚强不息伟大品德的真实写照。
“持之以恒”,这条成语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坎坷磨难,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和发展的追求。可以说,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品格,才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2.《周易》成语中展现包容精神
《周易》中表示中华民族包容精神的成语有:“厚德载物”、“殊途同归”。
“厚德载物”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它以自己宽厚的品德负载着万物生长。人们应该学习和效法大地的这种品德,包容和吸收一切生命和智慧。
“殊途同归”,出自《周易・系辞下》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后形成了这个成语。这条成语,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其语源却是提倡不同派别、不同类型的思想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有机的融合,实际表现的是宽容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强烈的兼容意识。
3.《周易》成语中展现谦虚美德精神
《周易》中表示中华民族谦虚美德的成语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尊而光”、等。
“谦谦君子”,即谦虚而严于律己的人。源出于《周易》第十五卦―――谦。“谦卦”初六爻辞为:“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意为:一个谦虚而严于律己的'人,即使是过大江河(象征艰难险阻),也是吉祥平安的。
“卑以自牧”也出自《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王弼注:“牧,养也。”高亨注:“余谓牧犹守也,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也。”意思是要求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4.《周易》成语中展现自身做人的成语
《周易》中还有一些关于做人的成语:“进德修业”、“乐天知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进德修业”出自《易经: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谓“进德修业”,一是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使道德达到至美至善之境;二是通过读书来增强学识,获取专长,以便在社会上谋求必要的生存与发展
“乐天知命”该成语出自于《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乐天”就是乐观、开朗。“知命”,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保持乐观的心态,用豁达的心胸面对每个人每件事。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来自《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这句话的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志趣、意见相同、价值观比较一致的人,还是比较容易能够得到彼此的认同,进而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从而互相响应,自然地聚集在一起。
以上成语讲的是个人的做人和交友的一些基本原则。此外,还有我们常常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都来自于《周易》。这些的成语从很多方面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诠释,它们自身都包含的哲学思想与智慧直到现在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总之,这些来自于《易经》中的成语经过了历史的洗练并且保留下来,表明它们所蕴涵的思想与智慧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作为这些成语来源的《周易》,依旧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
【《周易》成语智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关文章:
《周易》成语智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11-11
周易与人生智慧09-05
《周易》三大人生智慧09-05
周易与中国的侠文化11-22
《周易》和《华严经》对论11-29
《中国馆的智慧》阅读答案11-18
《周易》史观与中国古代历史哲学08-24
《周易》的内涵11-23
《周易》的思想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