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时间:2024-02-20 09:13:36 徐志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再别康桥》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初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曾留学欧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夏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并参与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期刊。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诗风纤浓委婉,大都咏叹爱情与梦幻,在艺术形式上对新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轮盘》等。

  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品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通常的说法是,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全诗一共七节,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一节诗中所谓的轻轻的来和走,正说明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第二节诗实际上只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但诗人却写得那样鲜明,那样甜蜜,那样美丽而且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实际上只是写康河里的水草。“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也正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的恋情。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第四节诗中所谓的“榆荫下的一潭”,即是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是一个非常清凉的地方,诗人过去读书时常在那里乘凉,遐想。那里明明是一潭清泉,但诗人偏说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藻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因为第四节写到了梦,于是诗人在第五节中很自然地转到了寻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五节诗是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第七节诗中“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在诗的末尾,诗人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游,迎着和风,沐誉星辉,真是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歌唱,可是诗中的思路随即逆转:“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更是特意将“笙舞”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无法调合的事物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则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颖而独特,氛围清新而优美。诗中的情感,似“云”飘逸,似“柳”柔细,似“水”清莹。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星辉都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好。康河曾见证过徐志摩的一段美好时光,是他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染着情感,情景交融,才可能表现出“志摩式”的洒脱与无奈。

  此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音节上也轻盈柔美,“轻轻”“悄悄”等迭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将那般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自己去领会。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