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是2006年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志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好《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关键,也是读懂徐志摩之人之文的关键。
《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开篇第一句就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情感的线索”,这一点对阅读徐志摩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要。人们常常被他的《再别康桥》一诗所陶醉,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图画美,建筑美所折服,然而透过诸多的意象,真正潜入心底的是诗歌所蕴含的性灵美。《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写于1926年,较《再别康桥》一诗早两年,应该说没有《我所知道的康桥》便没有《再别康桥》一诗。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从语言、结构、画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多样,咀嚼不尽,而又无以名状的美感,快感,其中之根本乃是“性灵”。
何为“性灵”?刘勰云:“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袁宏道认为“任性而发”,“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性灵。袁枚也说:“诗者,各人天性情耳”。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诗文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的是作者自我的性情。抒写性灵,则是作者自由地抒写内心的情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热情和幻想。
徐志摩童心般的天性使他在创作上率真热情,自由,奔放,唯美。他曾说:“我要的是筋骨里并出来,血液中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荡出来的真纯思想。”他在《自剖》中又说:“做学问你得有天然的好奇心,得有天然热情的态度,得有原动的信仰…”他认为创作应是真切性灵的抒写。
《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阐述自己追随罗素到了剑桥,,而此时罗素已被剑桥除名,因追随罗素从学的愿望成为泡影,在无奈中通过英国作家狄更生的推荐成为康桥的一名特别生,可以随意选科听。正是由于能随意选科,而得“单独”由“单独”而又“发现”了康桥。
“随意”——“单独”——“发现”是《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为关键的字眼,实在不可忽视。由于“随意”选科读,摆脱了成规重负,“性灵”得以释放,因此而能 “单独”。“单独”正如志摩在文中所说是个耐味的现象。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个条件。志摩“发现”了,他为康桥而陶醉狂热,康桥成了他精神的圣殿,心灵的家园。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是康桥 的灵性赋予志摩,还是志摩的性灵抒写了康桥,彼此已化不开。由“随意”到“单独”再到“发现”,这是“性灵”自由而到意识独特再到有所“发现”一个自我投入过程。这便是志摩的康桥情节之根本。由于“性灵”的浸润使得康桥的一草一木皆灵性化了。赋予大自然的性灵的神韵是徐志摩散文所追捕的美,在志摩看来,自然事物是没灵性的,它之所以能使人产生美感事,是因为观赏者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使本无灵性的东西在他眼里具有了感情生命,于是他喜欢济慈,“一想着了鲜花,他的全身就变成了鲜花”,那样,“情由景所生,景由情所注”将自然风物与自然情感统一起来。
《我所知道的康桥》的第三部分的首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以曲折柔美的康河为线索,由上游到中段再到下游,康河的美超凡秀逸,性灵神奇。
上游的拜化潭—果子园—是光下的水声—近村晚钟声—河畔倦牛的邹草声。空灵的意境次第叠出,叠而不重。星光、波光、钟声、水声、人烟气、生灵气……物我两忘。
中段的建筑—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可比的许只有肖邦的夜曲,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这种神灵性的学术殿堂,需仰视,需崇拜……
克莱亚的三环洞桥怯怜怜的,桥洞掩映着细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那桥上的小穿阑与阑之节顶上的双双的白石珠,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没有一丝屑的俗念,是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如果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那么康河的灵性则全在脱俗的神性之美。
一如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志摩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了的皈依与寄托。
然而,这种灵性和神性全归属于自然,在自然中,诗人发出了感叹:人类病了,病在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就远似一天。我们的病根是在“忘本”。“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新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过接近自然的人们”。在天然织锦般的草坪上读书、看云,拥抱大地,自然给了人一个天堂。篇未的两幅夕照 图是诗人“灵性”与自然的神性的完美佳作。—隔着篱笆,看天风迎面赶一群羊过来,夕阳从它们的后背照过来,把它们照成金色的透明体,谁能怀疑它们不是一群仙界的灵物?谁又能不感到那种神性的压迫直逼过来。大自然的美逼得我们落泪,跪伏在她的脚下。下游撑篙……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小草间颤动,捻起一根长竿,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翠条鱼的向前滑去,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空的河上描写梦意和春光。
一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春天听鸟,读书,倦了时,躺在草锦之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的消遣吗?这半天的消遣是你性灵的补剂。
文章四个部分,无论是描叙,还是议论,抒情,都充满“性灵”;无论是康河上游的拜沦潭,还是中段的三清学院的建筑;斜阳下草原上的罂***花……迷眩了我们的视觉。
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诗人把心底的离愁深情地展现,康桥,是别人的故乡,但必定是你的异乡。一读再读,才得顿悟,于躯壳,诗人是过客,但于灵魂,康桥是归宿,是诗人心灵的故乡。这是永远的美丽的康桥情节。
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里曾对诗人的理想作过这样的概括:“他的一生真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同,一个是美,而爱自由,美正是康桥所有。
诗人是用整个心来写康桥的,是用自己性灵来抒写的,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必然是真本心,写出人性的共相, 触及了人性的本然,使读者会其心而同其心。本文字里行间充溢着心灵之美,当我们反复通过诵读时,感到了诗人的生命之美。诗人用真情、真性、真心叙写本来灵性的康桥,故使得文字中康桥永过年轻而有灵性。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赏析
在熙攘喧闹的世界上,唯有音乐能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每当听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或约翰·施特劳斯的 《蓝色多瑙河》,听到德伏夏克的《在大自然中》或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都能使人得到一种新鲜的感受。
同样的感受,还可以从油画作品中获得。尤其是那种展现大自然风光的油画,例如英国画家康斯坦布尔的《麦田》、俄罗斯画家希什金的《林中之路》,等等,这些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谧静安宁的气氛,足可以使人陶醉。
出乎意料的是,在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同样可以感受到迷人的大自然的气息,感受到音乐与绘画的灵性。然而,徐志摩说得更加美妙,他说:“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图画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
这“神味”在哪里?“……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 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大千世界,变幻莫测。人生在世,忧患与生俱来。谁没有痛苦?谁没有烦恼? 谁没有倒运的时候? “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 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然而,徐志摩的答案是:“但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在‘忘本’。”“为匡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一张轻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原来,“悟性”就在我们的“脚下”!
原来,徐志摩并非是某些书本上所说的那一类“颓废消极”的作家!
徐志摩自述在康桥的那一段生活“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但是“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因为“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人是自然之子。人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和皇帝,是人类的救世主。遗憾的是,人类文明的发达,却不是回归自然,而恰恰是远离自然。不幸的是,现代人在不断“异化”——“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但是,“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 能生存吗?” 于是,治理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统统成了全人类的重大课题! 而且,政治家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些人类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的迫切性与危机性,因此,“热线”代替“冷战”,“对话”代替“抗争”,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一阵的“旅游热”、“寻根热”,并且,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凭吊历史的古迹或欣赏一般的风景名胜,而是日益向往于美洲维多利亚的大瀑布或湘西张家界的原始大森林! 更有甚者,“裸泳”在当今的西方世界风行一时,大自然所造就的人类自身不都是光着屁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吗?
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既不用重彩浓墨去描写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的光辉荣耀的校史与典雅端庄的校园建筑,也不是喋喋不休地叙述剑桥大学的学者名流或专家教授,而是尽情任性地放纵自己的笔墨驰骋游荡于剑桥大学校园的剑河以及剑河两岸的湖光山色,“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散文贵在感情饱满、立意高远。感情饱满,可以使读者深受艺术感染;立意高远,可以使读者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与思维启迪。徐志摩是诗人,他在另一首题为《再别康桥》的新诗中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难看出,在徐志摩的诗文里,他对康桥的一片痴情溢于言表,委实憨态可掬,然而也正是这一片痴情
使得“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相关文章:
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09-13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修辞手法08-31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解读角度08-31
徐志摩的康桥生活09-17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08-31
徐志摩的康桥是哪里03-02
徐志摩《泰戈尔》解读09-23
徐志摩的《偶然》解读03-18
解读徐志摩的《偶然》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