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故事

时间:2024-05-23 05:17:03 徐志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故事

  张幼仪既是徐志的第一任妻子,同时又是徐志的父亲、徐氏家族大家长徐申如疼爱的儿兼养女。在她的身上,既有旧式女子三从四德的忍耐,又有新女性奋发图强的态度。她曾遭遇人生最沉重的痛,但她意念中那种执拗的力量,强大到最终助她华丽转身,成就了自己的商业辉煌。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故事

  在沉默中开始的婚姻

  1996年,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在美国出版了张幼仪的英文版口述自传《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该书的中文版被译为《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的家变》,在台湾与大陆先后出版。书中围绕张徐之间持续7年的包办婚姻,翔实叙述了张幼仪的人生经历。晚年的张幼仪曾告诉张邦梅:“在中国,女人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着儿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钱。这是我要给你上的第一课,这样你才能了解一切。”

  张幼仪,族谱名嘉,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的书香世家。她的祖父做过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行医为业,家境殷实。张幼仪是家中第二个女孩,在8男4女共12个孩子中排行第八。她的二哥张君(音同“迈”)早年留学日本,曾是末代翰林,也是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的革命党人;四哥张公权,从事银行业22年,历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副总裁、中央信托局长等职。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被一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中学生作文所吸引,询问之下,得知文章作者是海宁县石镇富商徐申如的独子徐章(音同“序”),也就是后来蜚声中外的徐志。爱才心切的张公权当晚给徐申如写信,提议将自己的二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家公子。徐申如虽是江浙富豪,但在重文抑商的中国传统社会里,能够与书香世家的张家结亲,依然是求之不得的荣耀。他在回信中表示:“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即张公权)之妹为。”

  13岁的张幼仪,当时正在江苏都督程德全创办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二年级。徐志也只有16岁。两年后的1915年12月5日,双方家长为张幼仪和徐志操办了一场极其隆重的旧式婚礼。洞房花烛夜,张幼仪想要告诉徐志,她感谢命运的安排,现在她是徐家的人了,她愿意好好地侍奉他们。但是,她所受的传统教育不允许自己在这个时候先开口。徐志也只是紧张地望着她,一句话都没有说。二人之间的夫妻生活,是在沉默中开始的。

  小脚与西服不搭调

  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早晨,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

  在嫁入徐家几年之后,张幼仪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满夷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

  1917年,经过张君、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1000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1918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这个徐家长子长孙的诞生,标志着徐志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恩师梁启超的建议下,他于1918年8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从结婚到出国留学,他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却只有4个月左右。用张幼仪的话说,“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0年9月,徐志离开美国前往英国,于同年10月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一口气注册了6门课的徐志,随后却陷入对16岁少女林因如痴如醉的追求中。1921年春天,张幼仪来看徐志。当她乘着船满怀希望地到达法国马赛港时,一眼从人群中认出穿着黑色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白丝巾的徐志。“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张幼仪的心立刻凉了一大截。

  张幼仪初到欧洲,和徐志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徐志由于荒废学业和兴趣转移,在英国朋友狄更生的帮助下,从伦敦大学转到剑桥(旧译康桥)大学,夫妻二人因此搬到离大学6英里的小镇沙士顿。张幼仪本以为自己出国后可以重因结婚生子而中断的学业,没想到却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买东西、洗衣服、打扫房间、准备一日三餐。挥霍无度的徐志,只从徐申如寄来的支票中拿出很少一部分,交给她维持家用。

  1921年9月的一天早晨,徐志告诉张幼仪,他的一位女朋友当天来访。张幼仪误以为是徐志喜欢上的人,事实上那个女孩是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毕业、即将回国的27岁的袁昌英。在张幼仪的记忆里,袁昌英头发剪得短短的,擦着暗红色的口红,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在穿着丝袜的两条腿下,竟是一双穿着绣花鞋的小脚。徐志把袁昌英送走后,张幼仪评价说:“呃,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身子一转,失态地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一周后,徐志突然从家中消失,留下怀孕的妻子独守空房。两人的婚姻生活至此走到尽头,张幼仪觉得自己像是一把被遗弃的“秋天的扇子”。

  一天早晨,徐志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说是带来徐志的口信。黄子美问道:“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妇,而不做徐志的太太?”徐志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黄子美离开后,张幼仪向正在巴黎访学的二哥张君求助。张君在回信中劈头第一句却是:“张家失徐志之痛,如丧考。”然后告诉妹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张幼仪到法国后,被学业忙的张君安排到乡下朋友家里。那一段时间,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的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怀孕8个月的时候,张幼仪随七弟张景秋前往德国。1922年2月24日,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托人送来的离婚书信就到了。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徐志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爱的是林因。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要怎么活下去”。

  在巴黎投靠二哥张君期间,张幼仪给徐家二老写信,告知自己已怀孕并想读书,徐申如从此按月给她300块大洋。在德国,张幼仪用这笔钱支付学费连同生活费。她雇了一名40多岁的维也纳女子当保姆,并在保姆的帮助下,申请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就在张幼仪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同时,徐志于1922年8月追随不辞而别的林长民、林因父女返回中国。11月8日,他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徐志、张幼仪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1925年3月19日,3岁生日刚过完不到1个月,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而此时的徐志却因和有夫之妇陆小曼的爱恋而闹得满城皆知,为躲避舆论,奔赴欧洲。3月18日,徐志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到柏林,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抱怨说:“再隔一个星期到柏林,又得对付张幼仪了,我口虽硬,心头可是不免发腻。”

  徐志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掉下眼泪。3月26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之情:“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商场上打出一片天地

  1926年10月,徐志与陆小曼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婚后回到海宁石,与徐志的父母同住。张幼仪则说服徐家父母,让长子阿欢随她安顿在北京。陆小曼不拘小节的浪漫狂放,令徐家父母深恶痛绝。一个月后,徐家父母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张幼仪。他们把张幼仪认为养女,并将财产分为3份:老夫妻留1份;给徐志和陆小曼1份;张幼仪和阿欢1份。在徐志放弃家族责任的情况下,张幼仪实际上已经成为徐氏家族的掌门人。

  1927年初,张母去世,张幼仪带着阿欢回上海奔丧并留在上海。她先在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她的公公加养父徐申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徐志在1927年8月3日写给周作人的信中说:“我新办两家店铺;新月书店老兄想必听过,还有一家云裳时装公司,专为小姐、娘儿们出主意的,老兄不笑话吗?”

  云裳时装公司开办不久,张幼仪接受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的四哥张公权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独当一面,才干突出。1931年11月19日,徐志搭乘的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在合法妻子陆小曼无力操持的情况下,依然是张幼仪以她的冷静果断处理了一切:让八弟九带领13岁的阿欢前往济南认领遗体。公祭仪式上,陆小曼想把徐志的衣服和棺材都换成西式的,被张幼仪坚决拒绝。

  抗日战争期间,张幼仪囤积军服染料,等到价钱涨到100倍,再也没法从德国进货的时候才卖掉,赚到一大笔钱。之后,她又用这笔钱作资金,投资棉花和黄金,依旧是财星高照。1949年4月,张幼仪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她的楼下邻居苏纪之医生与妻子离婚,带着一个女儿和3个儿子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苏纪之向张幼仪求婚,张幼仪分别向二哥、四哥征求意见。四哥张公权始终没有回复。一直告诫妹妹要遵从自己内心感受的二哥张君一会儿发来电报说“好”,一会儿又改变主意说“不好”。在反复踌躇之后,这位新儒学代表人物来信表态:“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赞一词?妹慧人,希自决。”

  在这种情况下,张幼仪只好给远在美国的儿子阿欢写信:“母拟出嫁,儿意云何。”相对于困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儒学名教的张君,阿欢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价值观。他回信道:“母居守节,逾30年……母职已尽……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1953年,53岁的张幼仪和苏纪之在东京举行婚礼,之后共同生活了20年。1972年,苏纪之因肠癌去世。张幼仪搬到美国,住在儿子附近。1988年,她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安葬在市郊墓园,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4个字。

  关于张幼仪奋发图强的人生经历,她自己说过,“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梁实秋在《谈徐志》一文中,对张幼仪评价得最为中肯:“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故事】相关文章: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04-07

徐志摩的经典爱情故事04-07

关于徐志摩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06-27

妈妈张琳的故事05-05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的故事03-01

徐志摩一生的情感故事09-27

陆小曼三难徐志摩的故事10-26

徐志摩经典诗词04-19

《诗》徐志摩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