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人生智慧引人关注
《心经》与《道德经》存在冲突,即便是道教徒也持有这种思想。他们认为念诵《心经》,可以使他们理解如何放下私心杂念,用平常心来对待生活,如何清醒冷静地处理事情。
最近,由中国佛教协会监制出品的乾隆御笔黄金版《心经匾》在北京市公开发行,在社会上,尤其是在佛教信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据报道,请匾者张先生一次就请了5套,除了自己收藏,还分别送给刚住新居的儿子以及生意场上的朋友。
2006年8月,河北省柏林禅寺举办了首届“生活禅加油站”企业家研修营, 20多位企业家参加了此次活动。明海法师在开营式上开示:举办该活动的目的是与最能代表社会转型期变化的企业家们分享佛法的智慧。而此次活动中授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心经》展开的,希望通过《心经》提升企业家的心智,让他们能够运用佛法来保持生命资源的平衡。
一套佛教典籍如何引得人们如此关注,又如何能得到社会精英人群的认可?这就需要我们探寻《心经》本身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心经》全文不过268字,却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錩先生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18种,现在佛教界流传的是玄奘译本。至于《心经》注疏自古以来就有百来家之多,今人的讲注更是不计其数,由此可见此经传诵之盛。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它在佛教中的地位以及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关系甚密。
我们要想了解《心经》,还要从经名说起。《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梵文,其意义很广,把它译成智慧或大智慧都不尽其义。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妙智慧”或者“真心”。“波罗蜜多”是梵语音译。“波罗”意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个意思就是到彼岸之上。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佛教中,佛法以大乘法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门《大般若经》为中心,而言简意赅的《心经》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经》的主体、精髓和灵魂,是一切般若法的主中之主,所以用“心”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起到的中心作用。由此可见《心经》在佛法中的核心地位。
佛教认为,佛说一切法,都是让人离苦得乐的。如果能彻底领悟《心经》的义理,报障、业障、烦恼障就会自然破除,一切苦难也随之消除,人就离苦得乐了。这就是《心经》在佛教信众心中所发挥的作用。根据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玄奘每遇到困难和心神不定的时候就默诵《心经》。在取经和在印度学习的过程中,遇有两次大挫折就是靠《心经》化险为夷的。
事实上,《心经》不仅在佛教信众中发挥作用,在当今这个人浮于世、躁动不安的社会中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
说到人为什么活着,大多数人对此都很茫然,对未来充满恐惧。为什么会恐惧呢?因为我们内心中的挂碍太多,而挂碍太多的原因就是现代人的内心充满了欲望。佛经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欲界,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欲望使人向外攀求,并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一旦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处于痛苦之中。同时,当今人们还不得不面对的是,现代社会经济越来越繁荣,而社会道德却迷失得越来越远。而《心经》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却可以从思想上使人们从这些痛苦中解脱出来。
当今社会,《心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在记者平时的采访中,经常会听到很多人引用《心经》中的思想,并提起自己经常念诵《心经》,这几乎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这些人中并非全部为佛教徒。为本报“书法《道德经》”栏目书写书法作品的书法家中,就有时常念诵《心经》的人。他们从不认为《心经》与《道德经》存在冲突,即便是道教徒也持有这种思想。他们认为念诵《心经》,可以使他们理解如何放下私心杂念,用平常心来对待生活,如何清醒冷静地处理事情。他们都认为《心经》不仅对自己修身养性具有极大好处,还能提升智慧、明心见性。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生前每天都要多次诵读《心经》。在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中,《心经》被印在了与会手册的第一页。《心经》还被谱写成现代歌曲,很多歌唱家都曾演唱《心经》。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虽然此心非彼心,但“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如今,故宫博物院首次提供故宫典藏的珍贵藏品——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按真迹以1:1比例制成黄金版以供人们请供,对《心经》的传播意义极大。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消除烦恼、提升智慧、离苦得乐是《心经》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的共同期冀。
【《心经》的人生智慧引人关注】相关文章:
《心经》的人生智慧(著作)06-08
《心经与生活智慧》序09-03
09-03
人生的智慧好词好句08-03
《心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宏涛法师)06-12
感悟人生的伤心经典语句11-11
易经与人生智慧11-27
《心经》的人生启示(常静)09-03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