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人生智慧:无上法门
修习般若法门,通常是由闻思经教,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进而成就实相般若。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在此,佛陀将般若法门形容为“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而在《金刚经》中,则以般若法门,是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由此可见,这一法门确乎殊胜无比。
咒,是难以用语言说明的、具有特殊灵力之秘密语。通常,又称神咒、禁咒、密咒、真言,乃祈愿时唱诵的秘密章句,具有为自身祈福、消灾等功效。按印度传统观念,认为咒语能解决人力所不能奈何的事。在佛教出现之前,古印度就盛行咒语。佛陀在讲经说法时,也时常采用咒语。尤其是密宗,对咒语尤为重视。
《心经》中,将般若法门比喻为大神咒,是说明般若法门神力无比,能迅速消灭人生烦恼,无往不胜;比喻为大明咒,是说明般若为无上智慧光明,能彻底破除世间黑暗,攻无不克;比喻为无上咒,是说明般若法门在佛教的一切法门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喻为无等等咒,是说明任何法门都无法与般若法门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以上比喻,足见佛陀对般若法门的推崇。
劝 勉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前面以各种咒语形容般若法门的殊胜。此处,继续以咒语的形式对般若法门进行归纳、说明。
修习般若法门,通常是由闻思经教,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进而成就实相般若。但对于根机驽钝者来说,这种常规方式是难以实践的。于是,佛陀又提出另一条成就般若的途径,那就是通过专心念诵咒语,达至心一境性,从而远离分别,进入禅定状态。再由定中引发般若。
通常认为,咒语是没有特定含义的,这是因为我们对咒语缺乏了解造成的。咒语,是梵语音译,如果不懂梵语,自然无法从咒语中望文生义。若将咒语进行义译,虽无法透彻全部深意,但至少能了知大意。《心经》的咒语,为“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其中,“揭谛”是去义,“波罗”是到彼岸义,“僧”是众义,“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速疾成就义。
因而,其综合涵义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速疾成就。
拓展:
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
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以至中华民族精神史上,观音信仰是一个十分重要、复杂而又涉及广泛的课题。这位大乘佛教的菩萨,来历不明,所体现的教义单薄并带有浓厚的异端色彩,一经传入中土,就赢得了各阶层民众的热烈、持久的信仰。有的学者曾指出,晋、宋时期盛行起来的玄学化的佛教(这即是一般佛教史注重研究的佛教),乃是当时佛教僧团上层和皈依佛教的贵族士大夫耽於哲理思辨、被当做学问教养的佛教。在整个佛教发展中,这只是冰山的一角;水下的、少见於文字记载、至今人们尚无所知的部份或有千倍的广大1[1]。这一时期盛行起来的观音信仰正属於那水下的一部份。所幸在当时的传说故事集里保存着不少相关材料,再参照其他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等,可供我们初步明了早期观音信仰的实态,这也是佛教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潮流。
引人深思的是,在南北朝佛典注疏和僧俗护法着述中,观音信仰很少被提及;论及之处也多是做为佛陀的权引方便的显化来解说的2[2]。而对比之下,自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出《正法华》(其中的《光世音普门品》本是在该经主体结集完成後被附入的,所宣教义又是多与全经相悖的),观音信仰即迅速地流传开来;《普门品》则脱离《法华》而以《普门品经》、《观世音经》的'名目做为单经流行。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北朝时期,由於国土分裂的形势,再由於地域等诸多客观条件,不但南、北的佛教发展形势不同,地域间也往往有所不同。但观音信仰却是无所阻隔地迅速弘传南、北,普及到社会各阶层。从中可以看到宗教信仰心的威力,也可以体认观音这位菩萨及其所体现的教义是如何地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要。
如前所述,有关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实态的材料大量保存在当时民众间流传的传说故事中。这些故事被记录在僧史、僧传等佛家着述里,有些更被义学大师引述到着作里3[3],更多则被记载、结集为「释氏辅教之书」4[4],或记录在一般的搜罗奇事逸闻的故事集如刘义庆《宣验记》、王琰《冥祥记》、侯白《旌异记》等书里。这後一类书今人主要是当做「志怪小说」看待,被纳入文学史进行研究。但究其实际情况,当时人传说那些故事,从主导倾向看并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艺术创作,而是虔诚的信仰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宣扬、弘传这种信仰的有效方式。宗教的核心内容是信仰;宗教的生命力在广大民众的信仰实践活动中。从这个基点看,那些观音传说无论是所反映的信仰内容,还是所表现的信仰实态,都显示了当时佛教发展的重要的、本质的侧面。
然而,这些以「释氏辅教」为主要功能的观音传说,一经被着录为文字,加上文士的辞采形容,就被赋与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就是说,它们被当作小说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由于草创阶段的六朝小说本来就没有和逸闻琐记、神话传说区分开来。因此,这些观音传说和当时流行的另外许多佛、道二教的传说一样,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六朝小说的一部份。而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这正显示了佛教对於小说的影响。这样,六朝时期形成的一大批观音传说,既是佛教影响文人和文学的产物,它们本身又是宗教意识的表现形态。这些小说流传广远,一部份在宋代被录入《太平广记》,以至清代以後仍凭籍《观音慈林集》之类的宣教通俗读物流通,它们长期深刻地作用於历代民众的精神生活,对整个佛教的长远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唐宋时期的佛教造像和其它有关资料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民众信仰中,观音这位体现「它力救济」、「现世利益」的菩萨,已取得了凌驾以至超越佛陀的地位。而六朝观音传说在造成这种潮流方面正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以至终於形成了明、清以後「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所以,无论是研究佛教史还是文学史,特别是研究佛教与文学关系史,这些观音传说都是很重要的。
【心经的人生智慧:无上法门】相关文章:
《心经》的人生智慧(著作)06-08
《心经》的人生智慧引人关注06-08
11-02
10-07
《心经与生活智慧》序09-03
09-03
人生的智慧好词好句08-03
《心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宏涛法师)06-12
感悟人生的伤心经典语句11-11
易经与人生智慧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