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时间:2021-08-04 15:06:05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1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

  (课前热身。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同学们都推荐了。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

  ——祝怡情 】

  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

  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

  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

  从小丘( )百二十步,( )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竹( )道,( )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 要注意这一点。她的建议提得很好。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

  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师:此话怎讲?

  生:先从小丘开始看,然后他一路到小石潭,然后再观察小石潭中的景物。最后是做一个总结。

  师:做一个总结,然后就离开了,是吧?像你这样想法的还有四个同学。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它是空间顺序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很好。假如我们今天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现代实验学校,用哪种顺序来介绍——空间顺序。如果我今天到这儿来游玩,有一个动态的变化在里面,我们称之为游览顺序比较好。现在明白了吗?我觉得会提问,真的很好。许浩一提问,我们就明白了一个知识。

  像他这样会提问题的人还有很多,这些是同学们提的问题。

  【屏显: 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

  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是很高兴、舒畅的心情,到后来却变得忧伤?

  作者把景色描写得很美,但为什么还会觉得心情凄凉忧伤呢?

  虽然竹树环合很寂静、清幽,但是作者有五个同游 者陪同,为何还是感到寂寞、凄寒?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每问后有提问的学生,此处略去)】

  师:看好了吗?全部看过一遍的请举手。老师能不能这样理解,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说到底就是你们很想知道柳宗元为什么要到小石潭去,他最后又为什么悄怆幽邃了,又记之而去了。他的心情你到底是怎样的?们最关心柳宗元的心情,你猜我最关心什么?

  生:你最关心我们的心情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我关心你们读一篇文章的心情。我们读一篇文章以一个好的心态去读它理解它很重要。

  那么,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极好的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呢?再读读文章,等一下我们交流。

  【屏显:如果你你可以陪同柳宗元前往小石潭 ,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

  生小声读。老师提醒:放声读。(约一分钟)

  师:好,你来说说看。

  生:我是觉得柳宗元在那边看鱼的地方,我愿驻足欣赏。

  师:为什么?

  生(犹豫):反正我就是比较喜欢。(笑声)

  师:有没有也喜欢这个地方的?请举手。请你分享自己的体会。

  生:觉得这里面有活动。鱼在游动,让我感觉比较兴奋吧!

  师:鱼是怎么在游动的?你具体找找语句说一说。

  生:有时是“佁然不动”,有时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所以我感觉人和鱼是融合在一起的。

  师:人看到了这种鱼的游动,心情也似乎好起来了。是不是?

  师:那么,要读好这个句子,把这种快乐读出来 的话,怎么读比较好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

  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其实你读得很通顺了,自信一点。请坐。这样读能不能读出轻快的感觉?

  生小声回答:不能。

  师:怎样把轻快的感觉读出来?哪些字要读得轻快一点?

  (生小声说,师重复)翕忽,不动,还有吗?你觉得还有吗?

  生:还有远逝。

  师:同学们看一下,红色的字可以读轻快一点。还有三个记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屏显做了符号的字。)

  【屏显: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生:读得长一点。

  师: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第三声的。

  师:读长一点,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后面的就更显得轻快了。

  师:同学们读读看。

  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范读。

  生再读一遍。

  师:在小鱼的这个地方,有一个同学有感受,请沈卓琰读读自己的感受。

  【屏显:此处写出潭中鱼的数量极多,侧面表现了水质之清澈,以至于有百条鱼在水中安居。——沈卓琰】

  师:哪些地方看出这些鱼在中安居?

  生:可以从“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写出了鱼儿自由快乐游动的情景,也写出了潭水清澈无杂质,以至于鱼儿像在空中那样的自由广阔。

  师:昨天,在写小鱼的地方有一位同学对写鱼的这个段落很有感觉,我们请她来读读自己的感受。

  【屏显,描写鱼的段落】

  【屏显:此处写出潭中鱼的数量极多,侧面表现了水质之清澈,以至于有百条鱼在水中安居。——沈卓琰】

  生:从这句话可以说明了,从侧面体现出潭水的水质好。

  师:为什么说鱼多,能够体现水质好呢?

  生:因为水质好,所以鱼的长势好,数量多。以至于有白条鱼在水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安居?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鱼自由快乐游动的场面,潭中纯净无杂质,以至于像在天空中那样广阔。

  师: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在空中,而是在水中,此处没有写一处水字,却感受到了水的什么特点?

  生:清。

  师:在他的这段文字中,哪个量词被他改掉了?柳宗元师怎样说鱼的?

  生:条

  师:条和头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觉得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

  师: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你的心情怎么样,用条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不能

  师:老师觉得你的语感真的非常好。一个小小量词细细读读也是很有味道的。

  师:“潭中鱼可百许头”,还可以看出鱼有什么特点?

  生:大一点。

  师:鱼大一点,看到后你心情会好一些?

  生:会,鱼大一点,说明水比较好,把鱼养的好一些。

  师: 其实这个地方的鱼会不会特别大?

  生:因为这是一个野外的小谭,不会长的很大。

  师:这种大的感觉只是作者的感觉而已。

  齐读写鱼的文字。

  师:还有没有人愿意在其他地方驻足欣赏呢?

  生:从小丘西行的竹林,因为那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清脆的流水声,可以让人心情平静?

  师 可文章中没有写清脆 哪里看出来的?

  生:如鸣佩环,

  师:听到这个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啊。

  生:作者此事也是心乐之啊

  师:除了这几个地方,还有同学愿意在哪个地方欣赏?

  生:我愿意在小潭边欣赏,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说明这块石头很有特色

  师 有什么特色?

  生 像水中的高地,像 小岛,像岩石,像险峻的石头。

  师 你觉得小石潭里有小岛吗?

  生:没有,是作者的联想

  师:有这种联想,说明作者也是蛮愉快的。

  师:我们林文玄同学,对这个句子也是很有感觉的,把你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给大家听一下。

  生读:“为”字读起来让人好像看到一块块千姿百态的石头立在潭中,你来读读看,我们看看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读。

  师:至少有四种形态,还有两位同学和你的感觉似乎不同。

  生:我觉得用了四个“为”感觉是多姿多态的

  师:你说的是看到石头时的惊喜和激动的心情,你读读看,看能不能将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朗读

  生点评,似乎没有读出激动的心情。

  师: 老师自己也在想,这里有四个为字,能不能少掉三个,剩一个?

  女同学来读有四个为的,男同学读剩一个为的。我们来对比一下。

  师范读。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完全一样。

  师范读。

  师: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惊喜和激动。

  师:多写三个“为”字看来不是缀笔,而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伸手读读。

  师:读书真的是要读到细处。我们来梳理一下柳宗元的想象之景——

  如鸣佩环

  为坻为屿 为堪为岩

  皆若空游无所依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他站在西南方的时候,向西南望去,看到潭的岸势“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生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

  师:这些词和上面的感觉一样吗?

  生:上面的词语都很美好,这里用蛇 和狗牙来形容,感觉很难听。

  师:其实感觉真的很奇妙,柳宗元用蛇来形容岸势师因为永州这个地方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即死。

  师出示永州的蛇的资料

  师:所以看到此景让我们仿佛不是很快乐。我问大家,同在小石潭,作者看到的景色怎么会不同呢?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作者心情发生了变化,所以看到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

  师:从课文中看看,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 :有

  师:读一读

  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那你领着大家读一读这句文字。

  生领读,下面同学齐读。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眼前景色不一样了,柳宗元创作散文有一种追求。他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东西不会自己体现出来,但是有人的参与之后,这种美感就体会出来了。同样,当这个人的心情变化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我们四位同学太厉害了,昨天第一次读就感受到了文章的这个特点。柳宗元将情景交融做到了极致,

  师:柳宗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心情的转变的?

  生:因为一些事情 让他心情不是很好。

  生:环境让他想起了什么事情 ,忧伤的事情。

  师 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一些细节,他有什么事情?

  生:他被贬永州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 :注释中,可以看到,同为被贬永州的还有吴武陵。

  师 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师出示资料生默读资料

  图片一:

  柳宗元的经历,背景资料

  柳宗元(773——819年)

  贞元九年(793年)21岁进士及第。

  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贞元十九年(803年)31岁官任监察御史里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33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史称“永州革新”。

  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

  不久,朝廷申明,即使大赦天下,柳宗元等贬官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柳宗元成为了永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

  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

  元和四年(809年)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遽恶化,柳宗元开始与山水为伍,大量创作了山水游记……

  师:柳宗元激情于永州的山水,金博闻,回到题目中,现在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得了吗?

  生:我觉得他在官场上失意,想找山水来排解心情。

  师:排解心情,我觉得说的通,为什么心情会发生转变他的心情变得这么忧伤呢?陆欣翊,理解了吗?

  生:因为作者一开始看到美好的景物心情很高兴 很舒畅,但是后来看到了这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景物,想到过自己遇到的悲伤的事情,随意心情变得悲伤沉重。

  师:最后,他在小石潭呆不下去了,他是以怎样的姿态离开那里的?

  生齐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他是很快乐走的吗?

  生:不是,读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乃”字停顿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情?惆怅。我们在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为什么明明有五位同游者,他还要寂寞?沈心月,你能说说看吗?

  生:我觉得他可能她想到了不开心的事。

  生:所以即使有人陪伴,却仍然寂寞,没有缓解这种心情。

  师:关于最后一段,有很多同学对最后一段很感兴趣,作者写的是小石潭,为什么结尾要写这么多同游的人呢?老师也一直在想,但是没怎么想通,柳宗元在柳州写了八篇游记,只有这一篇结尾写了同游的人,都交代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不显得多余吗?你可以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思考的方式。有些想法就可以举手。

  生:我觉得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这些人的名字,是想感谢这些人一路陪他走过来。

  师:有感谢的心情在,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生:我觉得可能是那些人与他有同样的经历。

  师:谁的心情和他相近呢?

  生:吴武陵。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

  生:有一种同是被贬时的同病相怜感觉。

  师:我们把文章盖住,看看文章完整吗?看起来很完整。难道最后一段是多

  余的?盖起来能不能看出有人陪他去,即使是五个人陪他,甚至还说寂寥无人。

  生:有人陪他,即使被贬了

  师:怀着感恩、感谢的心情。

  生:我觉得师为了反衬当时的悲伤、忧愁。

  师:写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反衬他悲伤、孤寂的心情?

  生:因为他写了“寂寥无人”他悲伤的把自己的朋友都有些遗忘了

  师: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我有一点茅塞顿开的感觉。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

  生:我觉得说得通。

  师:蔡雯瑾,我记得你还追问一个问题,既然写到他们了,为什么不放在开头写,你现在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生:因为第四段写到寂寥无人,写到前面会让人有点读不懂。

  师:所以看似有些多余的缀笔,却是他的神来之笔,但是让我们感受到他孤寂的内心。眼里虽然看得见这些人,但是心里却是看不见,这种感觉,当柳宗元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时,他的目光也许和我们碰撞交汇。

  【屏显】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那么,当柳宗元黯然神伤地转身“记之而去”时,他的目光与你交汇,请在心底默默地对说:

  生: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师:永州的山水间踌躇徘徊之时,与他同时参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贬再贬的刘禹锡却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乐,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请写点体会。

  以上内容来自小石潭记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2

  课堂实录是对课堂内容的完整呈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吧!

  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林语堂说“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板书课题及作者)此行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二是体悟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三是让同学们学到写作的技巧。(板书:景,情,技)

  二、朗读课文,欣赏美景。

  1、一读,读准字音,分享新知。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

  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二读,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

  3、三读,观赏画面,体悟情感。

  师:读得非常准确,可是老师觉得缺少一点情味。假如你是柳宗元,游了小石潭写下这篇文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你写得这么美,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感觉呢?

  生:自我欣赏!

  师:对啦!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请大家听着音乐,看着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一下什么叫自我欣赏。(师诵读课文,大屏幕展示小石潭美景图画及文字,配乐。生齐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带着这种情感,看着画面再读一遍?

  生(齐):想!

  师:好!给你们机会! (生齐带着感情朗读)

  师:这次老师觉得你们读得很投入,不但读出了自我欣赏的感觉,而且读出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令人陶醉。

  4、四读,寻访美景,概括内容。

  师:那我们读完了,发现《小石潭记》其实就是将柳宗元去小石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了,如果老师让你给题目加一个字,哪个字最恰当?

  生(齐):游!

  师:它其实就是一篇游记。顾名思义,谁给大家说说何谓游记?

  生11:我认为就是去一个地方游玩,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师:说得很正确。那么我们一般去哪儿游玩?

  生(七嘴八舌):景色优美的地方,名胜古迹……

  师:去游玩以后,我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就是一篇游记。倘使我们在写游记时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那绝对就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那么柳宗元游小石潭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课文中寻找美景,每种景物用一个字表示出来。发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重复,从这位同学开始说。

  生12:竹。

  师:竹(板书)

  (生13—19,依次说了潭、溪、鱼、石、树、岸、水等)

  师: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几段?

  生(齐):1-3段!

  师:那么,就让我们再读读1-3段,看这些竹,树,石,水,鱼,溪、岸都有什么样的特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书上做旁批,写出它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我最喜欢水:“小石潭的水是多么美啊!它的声音如鸣佩环,清脆悦耳。你看,连鱼游动都好像在空中一样,它是多么的清澈啊!”

  师:请同学们抓住特点,写下你的观点。如果哪位同学觉得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你可以举手示意一下,老师就会给予你帮助。绝对不允许别人在行动,而你只心动。

  (生在旁批书写)

  生20:我读了关于树的描写,联想到了:青翠的树林郁郁葱葱,走进树林,精神气爽,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师:你写得太好了。能调动自己想象和感官,写出树的郁郁葱葱让你感到心旷神怡,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融入了感受。

  生21:我觉得溪水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他说溪水像蛇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它就像一条透明的带子一样,十分的清澈,一直飘向远方,给人一种柔和柔美的感觉。

  师:你抓住了溪水的形和色,运用比喻,把小溪比作透明清澈的带子,一个“飘”字,轻盈而有动感。

  生22:我写的是石。石头在岸边,露出水面,石面光滑,鱼儿从石底钻出,青苔长在石头底下,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里的石头被水洗的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了橱窗里美丽的宝石。

  师:哇!老师觉得你的想象力好丰富,你的词汇量真的很棒,掌声送给小才女。

  生23:我写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的优美。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生24:我写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的优美,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师:什么感觉?小溪是什么样子的?

  生:蜿蜒曲折的。

  师:文中用哪四个字形容的?

  生(齐):斗折蛇行。

  师:那么“斗”的意思是什么啊?

  生(齐):北斗星。

  师:蛇就是蛇,那它在这里就是一个比喻,说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

  生(齐):溪水。

  师:同学们可以在前面加一个字“溪”,溪斗折蛇行,那么注意这个“斗”和“蛇”,因为它是比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看一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用法呢?

  生25:“犬牙差互”的“犬牙”,像狗牙那样。

  师: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比喻嘛!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叫做“名词作状语”。

  师:美景赏得不错。现在老师再给个难题挑战一下,请将景物特点浓缩成一个字加在景物前面。竹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翠!

  (生依次在“树”前加“青”,“石”前加“怪”,“水”前加“冽”)

  师:鱼呢?

  生(齐):多!

  师:哪一句说鱼多?

  生(齐):潭中鱼可百许头。

  师:“百”是什么意思?

  生:一百。

  师:“许”呢?

  生:大约。

  师:噢,是大约的意思啊?那“可”呢?

  生:大约。

  师:“可”是大约的意思,“许”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今天来听课的老师挺多的,我说“听课者可二百许”,啥意思?

  生:听课的有二百来人。

  师:那“许”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来。

  师:“许”表约数,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来,多”。《核舟记》中描写核舟时说“高可二黍许”,“可”和“许”我们都学过了,要会迁移,经常举一反三,积累的文言词汇就越来越多。那么小个潭,鱼确实很多,鱼的主要特点是多么?

  生28:乐!

  生29:曲!

  师:你思维很活跃。曲折嘛!(在“溪”后面添上“曲”)当然弯也可以,只是我们追求最佳!那么岸是什么样子?

  生:犬牙差互,差!

  师:“参差”是个词语,不能单独使用,那个词能表示它的乱和交错呢?

  生30:杂!

  师:可以,但是“杂”不能表示出互相交错的意思啊!

  生31:交错,错开,错!

  师:后面的同学说“错”并作了解释,我觉得有道理。(在“岸”后面板书“错”)这些景物的特点大家都概括出来了,可是大家看黑板,老师觉得不工整,读读看。

  生(齐):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溪曲岸错。

  师:加一个词,都变成六个字,例如:石潭竹翠树青。

  生32:有“石怪”了,用“小潭”更好。

  师:你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善思的头脑,改得好!小潭竹翠树青。(板书:小潭)“溪曲岸错”前加什么好呢?

  (生交头接耳,抓耳挠腮状)

  师:问渠那得清如许?

  生(齐):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柳宗元之所以看到“溪曲岸错”,是因为他在寻找源头啊!

  生33:寻源!寻源溪曲岸错。

  师:思维敏捷!(板书:寻源)让我们齐读思维劳动的成果,凝练地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生(齐):小潭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寻源溪曲岸错。

  三、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师:这么优美的景色,作者是从哪里出发,去欣赏美景的?

  生(齐):小丘!

  师:我们跟着柳宗元“从小丘西行”,“西”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向西!

  师:很好!文中还有哪些方位词需要这样解释?

  生34:“潭西南而望”的“西南”要解释成“向西南”。

  生35:“下见小潭”的“下”要解释成“向下”。

  师: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面的时候,表示行为的方向,也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种形式。好!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36:出现了篁竹!听到了悦耳的水声!

  师:为了欣赏水,柳宗元怎么做的?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师:大家看,刚才出发的地方是小丘,现在站在潭边,一路走来,景物不断变化,在游记中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37:移步换景。(板书)

  师:知识面很广!现在我站在小石潭边,向下看到了水和鱼,寻找源头向西南又看到了溪、岸,(情景模仿)这个时候我移动了没?

  生:没有!

  师:我没动,可是看到的景物变了没?

  生:变了!

  师:什么原因?

  生38:眼睛在变!

  师:老师的眼睛变成外国人的啦?(生笑)说准确。

  生39:视线在变。

  师:对呀,一定要表意清楚准确。我向后看,看到这么多老师;我向左边看,看到这么多戴眼镜的小博士们。(肢体语言辅助)我人没有变,脚步也没移动,可是我看到的景物变了,这种写法你们知道吗?

  生40:定点观景。(师板书)

  师:在写景物的时候,你还发现有什么写法?(生面面相觑)

  师:比如鱼,刚去的时候鱼是什么状态?用文中的词句表述。

  生(齐):佁然不动。

  师:什么意思?

  生41:呆呆地停在水中不动。

  师:鱼在做什么?猜猜看!

  生42:睡觉!

  生43:思考!

  师:鱼儿要么睡觉,要么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是对它们的一种什么状态的描写?

  生(齐):静态!

  师:正在这时人来了,听见脚步声了,它们怎么做的?

  生(齐):俶尔远逝!

  师:怎么理解?

  生44:忽然向远处游去。

  师:发现人来了,害怕呀,赶紧逃!为什么后来又“往来翕忽”?什么意思?

  生45: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师:为什么呢?

  生46:因为柳宗元他们没有恶意。

  师:太对了!所以呢,这时候鱼就仿佛在和人在嬉戏。哪一个词表现出了这种情态?

  生47:悠然自乐。

  师:鱼的乐和人的乐自然地融在了一起。描写鱼的时候从“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什么写法?

  生(齐):动静结合!

  师:所以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做到动静结合,这样的话就更具情态,更有趣味。写鱼的时候,柳宗元只是写了鱼吗?

  生48:还写了水的清澈。

  师:从哪些词句看出水清?

  生4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生50:皆若空游若无所依。

  师:就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看不到水,透明清澈。柳宗元在这里提到水了吗?

  生(齐):没有。

  师:写鱼是为了写水的清澈。他通过描写鱼的影子和鱼游动的状态表现出水的清澈,这种方法应该是什么?

  生51:里外结合。

  师:有点意思,不够准确。比如现在你们很安静,可是我不直接说安静,而是说连老师喘气声都听得到,这是用什么方法?

  生:侧面描写。烘托。

  师:对啦,以鱼烘托水,就是侧面烘托。(板书)其实这种写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给我们展现过。想想看在描写哪种景物的时候用到这种方法了?

  生(齐):月光。

  师:苏轼没有一个字提到月,但通过院子里的树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美好。我们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四、借景品情,感悟心境。

  师:我们经常说情景交融,用这样出色的方法描写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七嘴八舌):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乐!

  师:“乐”很恰当,因为眼前的景用一个最通俗的概括就是?

  生(齐):美!

  师:景美人乐。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啊?

  生: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师:那时照相机还没发明,柳宗元没得拍,那他是不是流连忘返?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不是,从“不可久居”可以看出来。

  师:对!那“不可久居”什么意思?“可”是大约的意思吗?

  生(齐):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不是,是“可以”!

  师:对,这就是一词多义。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

  生52:因为“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坐在潭边,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寒气透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师:这种忧伤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生53:以其境过清!“以”的意思是“因为”。

  师: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是什么变了?

  生(齐):心情变了。

  师:是啊,其实景还是那个景,只是我们的心情变了,眼中的景也就变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柳宗元的心情是由乐转凄。(板书)为什么看着眼前的美景,柳宗元的心情会发生了变化呢?

  生54:因为柳宗元被贬官了!

  师:柳宗元被贬官,他能高兴么?你了解的柳宗元是什么样的人?

  生55: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苍生。

  师:他胸怀大志却被贬官了,心情不好。开始心情还好着呢,看着美景怎么一会就突然转变了?

  生56:他觉得自己和小石潭相似。

  师:怎么相似?

  生57:小石潭有优美的景色却没人欣赏,他是一个人才却无人赏识。

  师:你像一个演讲家,说得真好!小石潭这么优美的景色无人来赏,柳宗元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不但得不到赏识,反而被贬成一个无事可做的柳州司马,他的境遇和眼前的小石潭很相似。刚才这个同学把二者的相似点抓得很好,由小潭美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柳宗元眼前的美景都变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柳宗元眼中的景不再优美,而是怎样的?

  生58:凄清!

  师:这个词捕捉得很好。从哪个词可以表现出柳宗元的感受?

  生59:忧伤,人忧伤!

  师:明明去了去了几个人?

  生(齐):六个!

  师:六个人,怎么说寥寥无人?那是他自己特别的郁闷,得不到赏识,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此时的感受应该是?

  生60:孤独寂寞!

  师:“人忧伤”准确还是“人孤独”贴切?

  生(齐):孤独!

  师:景凄清,人孤独!(板书)说到孤独,我想到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齐背一下。

  生(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注意这首诗里有两个字,一个是“孤”,一个是“独”。当时柳宗元被贬幽州,心情是格外的孤独,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景为情生”。同学们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么?(生一时无语)

  师:举个例子,比如说:秋天了,刘禹锡满怀豪情,他看到是什么样的景?

  生(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漂泊天涯的游子马致远看的是什么样的情形?

  生(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同样是在秋天,因为心情的不同所以看到情景不同。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齐):春天。

  师:鸟语花香的时候,但是在饱经离乱之苦,忧国忧民的杜甫眼中,是什么样的?

  生(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正确。同样是春天,谁能说两句表现心情好的时候眼中的景象诗?

  生61:杜甫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诗句说的极好,作者却张冠李戴啦!这是《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作者是?

  生62:白居易。

  师:同样的季节,看到的不同的景象,原因何在?

  生(齐):心情不一样。

  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小结全文,力争成诵。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柳宗元一起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学到了这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近失意、郁闷却不颓废的柳宗元,在音乐声看着大屏幕上的美景,朗读或者背诵,盘点收获。

  生:(齐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下课!谢谢同学们。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3

  一、导入

  师(面带微笑):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请如实回答——“你们有没有不顺心的时候?”

  生(齐):有!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排解心中的郁闷和烦恼的?谁来说说,让大家分享你的好经验、好办法。

  生:我喜欢听音乐来消除烦恼。

  生:我的办法是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

  ……

  师:大家刚才谈的办法都很好,遇到不舒心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排解办法。现在,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更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这个办法是老师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来的。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在学习课文前,首先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下关于作者的介绍,师生一同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记”的诠释,学生集体朗读。)

  二、诵读课文

  师: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出示多媒体幻灯片“诵读指南”: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语速、停顿);

  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跳动的心)。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看看老师是否读出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样?评价一下。

  生:(七嘴八舌)没有读错,但好像情味没完全读出来……

  师:谢谢同学们的评点,那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代表,男同学读1、2段,女同学朗读3、4、5段,相信他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其他同学认真听,按照刚才“诵读指南”提出的标准,看他们读得怎样。

  (男生A朗读)

  师:大家说说读得怎样?

  生:总的来说还行,很流畅,字音好像都对,节奏也没听出什么问题,情味——有一点点。

  师:这位同学评点得真全面,也比较中肯。

  (女生B朗读)

  师:读得怎样?和第一位同学比,谁更好些?大家评一评?

  生:她读得好些,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师:真是精彩的朗读,精彩的点评。让我们用掌声来赞美、感谢以上四位同学的出色表现!(师生掌声大作。)

  师:接下来,一起朗读课文,记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生齐声应道)情味!(生齐读)

  三、译释课文

  (多媒体出示“译释指南”:

  译释原则:准确、流畅、简洁;

  译释方法:

  1。借助课文注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哪一课都不例外。给大家5分钟时间,根据“译释指南”的提示,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举手问老师。(生自行疏通文意)

  师:时间差不多了。下面,请几个同学用现代汉语来翻译这篇短文。三个同学,第一位翻译第1段,第二位完成2、3段,第三位翻译4、5段,看谁翻译最好。

  (生翻译第1段)

  师:大家说说他翻译得怎样?按照“准确、流畅、简洁”的标准。这部分你有不懂的词句,也可以提出来。

  生:很准确,比较流畅,也还简洁,我找不出毛病。(众笑)

  师:想找毛病却找不出!我们说他翻译得好不好?

  生:(大声)好!

  师:送给他掌声!(师生掌声大作)

  师:刚才首发的同学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给后面的同学很大压力,接下来的两位同学也不必紧张,再看看“译释指南”,相信你们也能顺利、漂亮地完成任务!

  (生翻译2、3段)

  师:大家点评一下,翻译得怎样?

  生:稍微差一点。

  师:差在哪里?

  生:“潭西南而望”这一句没翻译好,他好像说“潭西边而望”,应该是西南不是西边。

  师:“潭西南而望”是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解释为“往潭的西南方向望去”。

  师:不错,能够指出并纠正有问题的翻译。接下来请第三位同学翻译4、5段。

  (生翻译4、5段)

  师:谁来评价他的翻译?

  生:很好!很通顺,意思也翻译得很清楚。

  师:评价很高,老师的意见和你差不多。

  四、赏景探情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本堂课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赏美景,探情怀。(多媒体出示相关问题:(1)用“小石潭的美,美在”的句式谈谈自己发现的美点。(2)用一两个恰当的形容词从总体上概括小石潭的美)

  师: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

  师:请大家思考并回答问题(1),可以用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多媒体出示一组优美的风景图片)

  生:小石潭的美,美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美在“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师:很好!能抓住文中句子来谈小石潭之美。除了这些,小石潭之美还有哪些方面?

  生:还有鱼儿,来来往往,像是和游者相互玩乐;还有小石潭的岸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小溪弯弯曲曲,像蛇和北斗星一样;小石潭的美,还美在四周翠竹和绿树环绕,很清静。

  师:真不错!两位同学都有一双识美的慧眼,看到了小石潭美的具体所在。那么,我们再来思考并回答问题(2)——用一两个恰当的形容词从总体上概括小石潭的美。

  生:清静美。

  师:清静美!大家说概括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的确,小石潭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清静美。除了清静(老师特别重读“静”字),小石潭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

  生:这里有悦耳的水声和游动的鱼儿。这些都有动感。

  师:说得好!我们再来动动脑筋,把“动感”换成一个形容词,保留这个“动”字。那是——

  生:灵动!

  师:非常准确!小石潭,是清秀的,幽静而又灵动的。

  (板书景:清幽灵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随着文字,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心灵旅游。下面,我们来探究作者的情怀。要知道: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心灵,作者的情感、思想。(多媒体出示问题(3)——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很高兴,很快乐,文章开头就说“心乐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心乐之”是不是一直“乐”下去了?

  生:不是,第4段就没有“乐”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说明作者心里不高兴,就像天气变阴了。

  师:真妙!用比喻揭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确实如你所说,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由“乐”到“忧”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多媒体出示柳宗元的身世介绍及情感分析的文字)

  (教师板书情:抑郁忧伤)

  师: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写景往往寄托着一定的情感。怎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呢?

  生:通过分析写景物的语言来品味。

  生:找那些明显渗透作者情感的句子。

  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众生不语)除了刚才两位同学说的,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来把握情感。

  五、拓展延伸

  师: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三个大组,每组研究一句,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站起来回答。

  生:第一句抒发了晏殊因为时光匆匆流逝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生:第二句表达了曹操雄伟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

  生:第三句好像是说杜甫自己很孤独,像一只沙鸥在天空飘荡,没有依靠。

  师: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情感。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写景抒情这种常见的写作艺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吧?

  生(齐):是!

  (多媒体出示结语)

  师:有人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大自然是神通广大的美神:壮丽的旭日,古朴的山石,温馨的晚霞,娇羞的荷花,苍茫的林海,缥缈的雾霭,澎湃的浪涛,欢乐的小鸟……可谓美不胜收!

  自然——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同学们,亲近自然吧,那里有绚丽多姿的美,有无私深沉的爱,有激扬生命的智慧与力量!

  多媒体出示课外作业:给心灵放放假,去亲近身边的自然,以“我遇到了美”为话题,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时间自己把握)

  师: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让我们再来齐声诵读《小石潭记》。

  (生齐读……)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相关文章:

1.《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

2.小石潭记柳宗元

3.小石潭记原文翻译

4.小石潭记原文翻译赏析

5.小石潭记教案九篇

6.小石潭记教案9篇

7.小石潭记教案六篇

8.小石潭记教案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