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时间:2021-04-06 20:00:17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教案汇编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 《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 石 树 鱼 源 岸 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v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v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 ,令人心驰神往 。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哪些句子是快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2分钟)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 理由 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青树??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哪些句子是悲伤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

  (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过渡语: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孤寂)以其境过清(凄清)

  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

  v出示课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结)

  v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七、拓展: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1、(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绝)万径人踪灭。(灭)孤舟蓑笠翁,(笠)独钓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教师读自己写的词:“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七、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和反思】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保守喜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

  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

  一、走进录音棚

  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

  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

  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

  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

  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

  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

  师:放录音。

  生:(听完后)齐读字音,并带拼音写一遍汉字,交流词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4)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会的字、词、句交流讨论。

  生:(边读边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师:接下来,我想考一考同学们,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5)

  3、理解下列每组加粗词的含义:

  ⑴ 全石以为底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⑴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益习其声 ( )

  (讨论后)

  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明确答案:由、因为、把 那、那种、驴子。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谁能理解了文章内容。

  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会的提出,商讨。

  师:(学生讨论结束后)哪位同学愿意把自身的理解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解释文意(其它学生补充)。

  师:同学们对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你所喜欢的句子?请看示范:

  (出示课件6)

  二、进入探究园

  1、结合文意,大胆想象,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第二段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理解为:鱼儿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一会儿游到你的面前吐着水泡,一会儿又游得远远的望着你,好像故意逗你呢!

  (学生考虑、讨论)

  师:哪个同学愿最先表达自身的见解呢?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可理解为:树木和藤蔓郁郁葱葱,枝叶相连,环抱着小石潭,如同一位母亲轻轻摇动着睡梦中的婴儿。

  师:很好!比喻新颖。

  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理解为:石头的底,石头的边,石头的岛屿,石头的岸,一个天然的石头盆景出现在眼前。

  生3:我认为“日光下彻”中“彻”用的好,仿佛让我们感到阳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没有任何东西一样。从而更好地表示出小石潭水之清澈。

  师:在描写方法上这属于哪一种呢?

  生3:侧面描写。

  生:(一齐)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齐鼓掌鼓励。

  师:非常好!这三名同学的考虑很具独创性。哪位同学还想再试一试?

  生4:我认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这种功能。看起来是写鱼影,但实际上仍在表示潭水之清。正因为水清小鱼的影子才干极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个“布”字用的极妙。

  生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表示了小石潭地处偏僻之地,与前面“伐竹取道”相互应。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幽静的能让人发生寒意。又与下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相联系。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础上你能否再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

  生1:小石潭的──清。

  生2:小石潭的──静。

  师:作者又是分别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两个特点呢?

  师生一起交流,用课件明确答案。

  (出示课件7)

  2、小石潭的显著特点:

  小石潭的“清”是通过(水、石、树、鱼)

  小石潭的“静”是通过(四周环境、作者的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那么老师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下吗?

  (出示课件8)

  3、作者描写了那么美的景色,开头也说“心乐之”而为什么结尾处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1:景色虽美,但此地过于荒凉。

  生2:我却认为:景色虽美,但作者遭贬,心情抑郁。

  其它学生补充。

  师:由此可见,人在欣赏景色时,心情是关键。心情不佳往往会触景伤怀。作者心中被贬的阴影挥之不去,抑郁之情时时体现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文中的这种感情。

  生:朗读、品味、感悟。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

  B、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yí)

  C、俶尔(chú)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小石潭记教案 篇10

  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说说柳宗元的故事——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柳州生活,或者柳宗元笔下的故事——如:《黔之驴》、《临江之麋》等

  二、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 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全石/以为底”“其岸势/犬牙差互”)

  3.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小石潭记教案汇编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石潭记教案汇编10篇】相关文章:

1.小石潭记教案汇编6篇

2.小石潭记教案汇编六篇

3.小石潭记教案汇编9篇

4.小石潭记教案汇编八篇

5.小石潭记教案汇编7篇

6.小石潭记教案九篇

7.小石潭记教案9篇

8.小石潭记教案六篇

9.小石潭记教案八篇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石潭记教案汇编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 《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 石 树 鱼 源 岸 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v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v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 ,令人心驰神往 。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哪些句子是快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2分钟)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 理由 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青树??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哪些句子是悲伤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

  (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过渡语: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孤寂)以其境过清(凄清)

  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

  v出示课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结)

  v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七、拓展: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1、(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绝)万径人踪灭。(灭)孤舟蓑笠翁,(笠)独钓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教师读自己写的词:“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七、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和反思】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保守喜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

  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

  一、走进录音棚

  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

  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

  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

  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

  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

  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

  师:放录音。

  生:(听完后)齐读字音,并带拼音写一遍汉字,交流词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4)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会的字、词、句交流讨论。

  生:(边读边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师:接下来,我想考一考同学们,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5)

  3、理解下列每组加粗词的含义:

  ⑴ 全石以为底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⑴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益习其声 ( )

  (讨论后)

  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明确答案:由、因为、把 那、那种、驴子。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谁能理解了文章内容。

  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会的提出,商讨。

  师:(学生讨论结束后)哪位同学愿意把自身的理解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解释文意(其它学生补充)。

  师:同学们对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你所喜欢的句子?请看示范:

  (出示课件6)

  二、进入探究园

  1、结合文意,大胆想象,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第二段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理解为:鱼儿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一会儿游到你的面前吐着水泡,一会儿又游得远远的望着你,好像故意逗你呢!

  (学生考虑、讨论)

  师:哪个同学愿最先表达自身的见解呢?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可理解为:树木和藤蔓郁郁葱葱,枝叶相连,环抱着小石潭,如同一位母亲轻轻摇动着睡梦中的婴儿。

  师:很好!比喻新颖。

  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理解为:石头的底,石头的边,石头的岛屿,石头的岸,一个天然的石头盆景出现在眼前。

  生3:我认为“日光下彻”中“彻”用的好,仿佛让我们感到阳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没有任何东西一样。从而更好地表示出小石潭水之清澈。

  师:在描写方法上这属于哪一种呢?

  生3:侧面描写。

  生:(一齐)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齐鼓掌鼓励。

  师:非常好!这三名同学的考虑很具独创性。哪位同学还想再试一试?

  生4:我认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这种功能。看起来是写鱼影,但实际上仍在表示潭水之清。正因为水清小鱼的影子才干极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个“布”字用的极妙。

  生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表示了小石潭地处偏僻之地,与前面“伐竹取道”相互应。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幽静的能让人发生寒意。又与下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相联系。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础上你能否再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

  生1:小石潭的──清。

  生2:小石潭的──静。

  师:作者又是分别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两个特点呢?

  师生一起交流,用课件明确答案。

  (出示课件7)

  2、小石潭的显著特点:

  小石潭的“清”是通过(水、石、树、鱼)

  小石潭的“静”是通过(四周环境、作者的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那么老师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下吗?

  (出示课件8)

  3、作者描写了那么美的景色,开头也说“心乐之”而为什么结尾处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1:景色虽美,但此地过于荒凉。

  生2:我却认为:景色虽美,但作者遭贬,心情抑郁。

  其它学生补充。

  师:由此可见,人在欣赏景色时,心情是关键。心情不佳往往会触景伤怀。作者心中被贬的阴影挥之不去,抑郁之情时时体现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文中的这种感情。

  生:朗读、品味、感悟。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

  B、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yí)

  C、俶尔(chú)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小石潭记教案 篇10

  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说说柳宗元的故事——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柳州生活,或者柳宗元笔下的故事——如:《黔之驴》、《临江之麋》等

  二、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 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全石/以为底”“其岸势/犬牙差互”)

  3.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