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教案

时间:2020-09-03 13:20:10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 教案

  一、课时安排

《小石潭记》 教案

  二课时。

  二、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

  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复习课文译: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质疑:

  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随笔写作练习:

  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

  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