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文教学
《小石潭记》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怎样学习这篇游记散文呢?我们分三步来进行:
1、整体感知,
2、探讨研究,
3、课外拓展。
下面我们分步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我的复杂感情的?
1、示范背诵课文。
2、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感情。
4、多媒体显示整体感知基础题针对性训练。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为 kān()俶()尔远逝往来 xī()忽
yí()然不动参()差()披拂
悄怆()幽 suì()
⑵解释加点的字:
伐竹取道___________蒙络摇缀___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
⑶填空:
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先闻____________,后见_________。写潭中的景物,先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远望_________,最后写气氛,抒发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贬后忧伤的心境。
好!我们对这篇游记的思路内容基本清楚,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探讨研究。
三、探讨研究
这篇文章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课文中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第二、从写作角度进行亮点探究。
1、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讨论,弄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归纳答案)
⑴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⑵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
⑶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
写环境的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说明:问题下面的文字只是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之上自主建构,千万不要用这些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思想。)
小结: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你看,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 ——“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是多么相像啊!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郁闷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总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静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研究性学习:
亮点探究:
⑴关于写景的角度: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写。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美景的?(分组讨论,然后回答交流)
①绘声:
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为比喻绘声。作者以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
②绘色:
如“青树翠蔓”,是采用近义的色彩词直接着色。“ 青”与“翠”皆有“绿”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复,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③绘形:
如“全石以为底……为岩”,是绘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态;再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木形,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变化万千;又如“斗折蛇行”是绘水形,“犬牙差互”是绘岸形,曲曲折折,交互错杂,形象生动。
④绘影:
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绘鱼影。石底光洁完整,水体清澈透亮,日光艳丽明朗,鱼影便越发鲜灵滋润。
⑤绘神:
如“似与游者相乐”,绘出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⑵探究关于情感的启示:
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文中的暗示,即两“乐”关情,一“清”明心。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体会。(讨论、交流)
两“乐”是指课文开篇的“心乐之”及第2段的“似与游者相乐,”两“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与快慰。一“清”是指课文第4段的“以其境过清”,一“清”表现了环境的凄清给作者心情带来的幽凉。
好!探讨研究就到此结束。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步骤的学习——课外拓展。
四、课外拓展
1、课文与生活拓展: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古诗中的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身处现代破坏污染严重的我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假如现在小石潭所在的政府要开发小石潭为旅游区,从环保的角度让你给他们提建议,你的建议是什么?请写下来。
(分析:此题与现实联系较密切,可以联系你所到过的风景区,回忆他们的环保措施并参与提出建议。如:制定有关的措施,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建筑人为景观及辅助设施;导游词中加入对环保的提醒;设计环保的广告词……)
2、写作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色的话,将感情渗透其中。(全班交流)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层次。
第二层: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层:写潭外的溪流曲折蜿蜒。
第四层:写潭上的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层:写同游的人。
三、写作方法
⑴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写潭中的游鱼,笔法极妙,无一字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登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⑵情景交融。
写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凄清,抒发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⑶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学习本文就重在学习作者缌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以提高作文水平。
四、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行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一大片竹林,就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声音)像玉俩玉环相碰撞时发出的响声那样清脆,我的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像是水中小块的高地,有的像是湖中的岛屿,有的像是凸凹不平的小丘,有的像是高峻的山崖。青葱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吹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透过潭水,鱼儿的影子映现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向远处游去,(它们)游来游去是那样的轻快敏捷,真好像在跟游玩的人一同游乐。
朝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流动,(随着地势的曲折起伏,)可以看到这一段溪水显露出来,那一段溪水却隐没了下去。那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弄不清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上,四下里翠竹绿树团团围绕,静悄悄地没有其他人,(这种极为清幽的气氛)使人神情凄凉,筋骨寒彻,忧伤绵绵,既深且远。因为它的环境太冷清了,不能长时间地呆在那里,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就离开了。
和我一起游历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还有跟随我一同游历的姓崔的两个年青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相关文章:
课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4-11
《小石潭记》课文感悟03-25
小石潭记原文课文03-26
《小石潭记》的课文翻译04-02
《小石潭记》课文要点03-22
小石潭记课文分析03-24
《小石潭记》课文解读05-25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03-28
《小石潭记》课文知识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