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席慕容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席慕容乡愁说课稿
席慕容《乡愁》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席慕容的《乡愁》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两首乡愁诗中的第二首,即继余光中《乡愁》的又一首。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主要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意义。要求学生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诗人席慕容同上一篇乡愁诗的作者一样,通过一些极其平常的诗歌意象以独具特色的构思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和教育的好教材。
2. 教材的创新处理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席慕蓉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凝练地概括出这份乡愁,语句朴素清新,比喻自然贴切,情感深沉浓郁,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指导学生发现意象,探究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内涵,让学生逐渐领悟诗歌意象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的目的。
3、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以及抒发自身所感的写作能力与兴趣。
(二)过程和方法:
师生一起品读、探究,以体会诗歌意象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乡之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4.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领悟诗情美、艺术美。
2、在朗读中再现《乡愁》意境,感知诗人情感。
3、诗歌意象内涵的分析及拓展。
4、对比两首乡愁诗的异同点,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5、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改写诗歌以及抒发自己心中所感、所想。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诗歌意象、写作手法在主题表现方面的差异
教学课时:1课时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管对于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还不完备的八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这一主题的诗歌意境与情感的领悟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有前一首《乡愁》的学习做铺垫,他们学习起来应该还是比较轻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复习上一首《乡愁》——解读本诗作者及作品——对比两首乡愁诗的异同——迁移拓展”四块,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
2.具体的学法指导
1、背诵及复习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并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客居台湾,与故土内蒙古相隔,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诗歌的解读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
4、自主探究,理解本诗的独到之处,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鉴赏诗歌优美的语言。
5、对比前一首余光中的《乡愁》,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歌的能力,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6、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7、利用所学知识,把心中所感、所想用诗歌的语言写下来。
三、说教法
席慕容的《乡愁》是一首创作于特殊时代的乡愁诗,也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联想法、写作训练法等。
1、创设情境法:通过背诵及复习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新课。
2、讲授法:通过讲述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促进学生对本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播放配乐朗诵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鉴赏诗歌,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4、自主探究法:在引导下,发现本诗的独到之处,从而拓展到更多的诗歌意象。
5、联想法:以笛、月意象共同搭配构建而成的画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讨论法:通过讨论,找除两首乡愁诗的异同,再由老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引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背诵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诗,创设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很好的过渡到席慕容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背景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在教学本课前首先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乡愁》的来历,奠定本诗的感情基调。
(三)诗歌解读与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聆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作品解读,体悟诗歌的情感美;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第一个环节:聆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所以在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诗中美妙的境界,感受诗人浓浓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对主题有了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自由朗读全诗,更好地理解思乡情怀,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第二个环节:作品解读,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故乡是作者席慕容的精神的归宿,灵魂家园,她对故乡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也是至真至纯的,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情愫,无疑是徐徐吹来的缕缕清风,亦是长途跋涉后的浅香飘飞的一杯绿茶,直让人无法拒绝,不顾一切去尽情消受。
第三个环节: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学生们可以放飞想象,透过诗歌的语句看到一幅幅绝美的画卷,端坐庭前欣赏皎洁的月色,远处飘渺的笛声,不禁让人联想到作者故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然情境;随后的诗句却又是另一种韵味: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
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语言形式美也是令人瞩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使用的“笛”“月亮”等意象,以及本诗中新奇别致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还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
(四)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两位诗人风格迥异的乡愁诗,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让他们自行找出异同,以加深印象,最后由老师总结。
(五)知识小结
学习结束时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小结了解自己学习成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席慕容的《乡愁》,并发挥想象,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
2、从古今诗歌中收集一些包含了“笛”或“月亮”意象的诗词,并对其中的意象作简要的分析。
3、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诗化的语言抒发自身所感、所想。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席慕容乡愁说课稿】相关文章:
乡愁席慕容说课稿11-10
席慕容乡愁09-23
席慕容的《乡愁》10-16
席慕容的乡愁09-13
席慕容的乡愁10-04
席慕容乡愁的原文08-16
席慕容乡愁的诗09-12
乡愁席慕容朗读11-09
乡愁席慕容的课件07-06
乡愁席慕容原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