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阅读答案及赏析
《更漏子玉炉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阅读答案及赏析。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阅读训练:
1.上片中的“秋思”是指________,根据是下片的______.
2.第四、五句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外貌表现她________,第六句中的“寒”字写出她_______的感觉。
3.下片直接写“雨”,间接写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4.上片写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
【答案】
1.离情 第三句“不道离情正苦”
2.辗转反侧,通宵不眠 独处无眠时
3.思妇 只有通宵不眠,才能听得那么仔细,每一滴雨声都能听到
4.思妇所见 思妇所闻
赏析
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可是这首作品却很特别:它没有过多的艳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个孤独的少妇,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这里一洗过去的秾艳和铅华,用淡妆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来实现“愁绝”。人物的妆淡,是因为情浓;景物断断续续的淡描,也是为了烘托愁情的浓重。
尤其是秋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这一长期缭绕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肠寸断、泪流 不止的形象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写法,正如前人所说的,是书画家“无垂不缩”高超 手段的借用,其结果是含蓄蕴藉,艺术感染力极强。李冰若《栩庄漫记》曰:“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此词在温词中确为很有分量的一个。
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宋词简释》)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前三句写室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偏”字,突显出一种物情与人情的乖离。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人烟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清初《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它紧扣着上阕的“秋思”。“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阕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
末三句,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这比起“惊塞雁,起城乌”来,可以说是已经愁肠万断了。
宋人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遗响。“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这样一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正与此词境状相似,笔者私意,词人或许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这个诗句。
清代谭献对此词的下阕评道:“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清人选评词集三种·谭评词辨(卷一)》)评得不甚明了。俞平伯先生解释为:“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唐宋词选释》)而陈廷焯却不看好下阕的直语,“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白雨斋词话》卷一)但他在早些时候的《云韶集》卷一中又有这么一句;“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开北宋先声”确是很有先见的,惜其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没头没脑地搁置这么一句就天不管了。清人谢章铤对此词亦是很有一番见地;“温尉词当看其清真,不当看其繁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矣。”(《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黄升《酹江月·夜凉》:“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断出现于历代文人笔下,具有了一种文化性质。在这个文化阵容里,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将离情别绪添入其内涵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创作背景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名家点评
宋人胡仔:“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玉炉香》一首尤佳。”(《苕溪渔丛话》后集卷十七)
明人徐士俊:“‘夜雨滴空阶’,五字不为少;此二十三字不为多。”(卓人月《古今词统》)
明人沈际飞:“子野句‘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似足该括此首,第观此始见其妙。”(《草堂诗馀正集》卷一)
明人李廷机:“前以夜阑为思,后以夜雨为思,善能体出秋夜之思者。”(《草堂诗馀评林》卷四)
清人谭献:“‘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谭评词辨》卷一)
清人谢章铤:“温尉词当看其清真,不当看其繁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矣。”(《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清人陈廷焯:“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云韶集》卷一)“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白雨斋词话》)“后半阕无一字不妙,沉郁不及上二章,而凄警特绝。”(《词则·大雅集》)
近人李冰若:“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寻常情景,写来凄婉动人,全由秋思离情为其骨干。宋人‘枕前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本此而转成淡薄。温词如此凄丽有情致,不为设色所累者,寥寥可数也。温、韦并称,赖有此耳。”(《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近人俞平伯:“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唐宋词选释》)
近人唐圭璋:“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通篇自画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上片,起三句写境,女三句写入。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相对,何等凄寂。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眉薄鬓残,可见展转反侧、思极无眠之况。下片,承夜长夹,单写梧桐夜雨,一气直下,语浅情深。宋人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从此脱胎,然无上文之浓丽相配,故不如此词之深厚。”(《唐宋词简释》)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阅读答案10-02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10-02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鉴赏10-02
温庭钧《更漏子·玉炉香》09-2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09-01
温庭筠《更漏子》阅读题09-02
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赏析10-02
更漏子 温庭筠09-24
温庭筠梦江南阅读答案及赏析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