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导学案

时间:2024-06-22 05:17:03 文天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天祥导学案

  引导语: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对于他,大家了解哪些?下面是他的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2、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课前预习: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1、利用资料简介文天祥。

  2、自学生字词:你认为哪个生字容易读错。

  3、理解词语:

  骁勇善战: 大义凛然: 花言巧语:

  二、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天祥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评价)

  三、展示交流: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

  脍( )人口 惊( )失措 ( )风而起 大义( )然 宁死不( ) 洋洋( )意 花言( )语 ( )然正气 阴谋( )计

  褒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天祥求“( )”不择“( )”的原因,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2.以第7段为例,培养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习惯。

  一、进入新课

  ——圈出“学习目标”中的“内心世界”“第7段”“结合注释”

  二、问题探究

  1.“学习目标”1留了两个空,请同学们试着填写——只填一个“字”

  2.结合课文原句一组作说明

  ①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②几自刭死……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几落贼手死……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几陷死……几无所逃死……几以捕系死……几邂逅死……几以不纳死

  ③予之生也幸

  三、方法指导——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

  请你思考: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应当注意些什么?怎么样“结合”?

  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君不许( )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 )

  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

  3.请你翻译下列文句。

  ①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②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③君亲其谓予何

  四、内容归结

  1.在第7段中,文天祥围绕“ ”这一问题,正面表明了自己“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报国心愿;突出了为尽忠皇帝而死(尽忠尽孝),“ ”,也就是死而无憾。如果用八个字概括,可用“ ”。

  2.苏教版教参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文天祥“简要记写了自己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全文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其实,也可这样概括:

  五、课后作业

  1.阅读(1)—(4)则材料,思考:它们分别体现出文天祥什么样的思想意识?

  (1)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任江西安抚使等职。他的祖母刘氏去世,本应守孝,但迫于严峻的形势,只能变卖家产,带孝服从戎,招募义士,赶赴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被派遣守卫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但因宋廷的部署失策,加之其他将领的怯战,他的一支部队虽在常州英勇战斗,却无补于败局。宋廷又将他召回临安。次年正月,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官员纷纷逃遁,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

  (2)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文天祥从容应对,大义凛然。当元丞相孛罗诘问他:明知拥立赵昰、赵昺二王也保不住社稷,又何必拼死抵抗时,文天祥答:“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下药之理,尽吾心焉,不救则天命也。天祥今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3)1278年冬,元军猛攻文天祥弟弟文壁驻守的惠州,文壁开城投降(年底文天祥被俘)。文壁自述投降的理由是:其一,不绝宗祀。文天祥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战乱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文天祥;而文天祥母亲身死他乡,一直没有安葬,需要举灵柩归乡。其二,不同于元军刚入侵时的投降派,文壁降元时,南宋实际上已灭亡,抗争的结果是全城百姓跟着倒霉。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文壁过继给自己的儿子:“汝生父(文壁)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以“孝”明确体谅、认可了文壁的选择。

  (4)当孛罗质问“弃嗣君,别立二王,如何是忠君”时,文天祥回答:“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

  (5)文天祥对“忠”“孝”的解释是:“忠,上事于君,下交于友,内外一诚,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忠”原指为人诚心尽力,后特指事上忠诚,“孝”是指善事父母,尊敬长辈。)他认为“为臣忠,为子孝,出于人之内心,有不待学而知、勉而行者……此人道之自然也”(“忠”“孝”是出乎自然的“人道”),并在《沁园春》词中写道:“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2.推荐阅读:文天祥《正气歌》及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

【文天祥导学案】相关文章:

《离骚》的导学案08-02

离骚的导学案06-26

《观潮》导学案09-02

《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教学案06-14

杜甫《登高》导学案10-13

《木兰诗》导学案07-01

《雨巷》导学案07-02

《乡愁》高效导学案07-15

乡愁导学案及答案08-31

《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