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芳树》韦应物
韦应物的《对芳树》是一首悼亡诗,作者因看到园中的花树,依然一片生机,而攀条摘花的人,却已逝去,生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对芳树
迢迢①芳园树,列映清池曲②。
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
风条③洒余霭,露叶承新旭④。
佳人不可攀,下有往来躅⑤。
【注释】
①迢迢(tiáo):遥远的样子。
②曲:曲折之处。
③风条:受风的枝条。霭:云气。 余霭:指残余的雾气。
④新旭(xù);朝阳。
⑤躅(zhú):足迹。
【白话译文】
高大美好的园中花树,排列的倒映在弯弯曲曲的清水池中。芳树新美,远枝摇摇,在微风中露水从远枝风条中抛洒;露叶青翠如碧,迎接着朝阳的升起,承受着旭光的照耀,显得新美可爱,生机盎然,然而看着这个却伤人心。不要随意攀折这芳菲佳树,树下有佳人徘徊往返的脚印。
【创作背景】
诗人于公元762年(宝应元年)结婚,时年二十六岁。婚后十几年,夫妻“宾敬如始来”,感情非常融洽。不幸妻子中年病逝,抛下丈夫和儿女。中年丧偶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更何况他们是一对感情深挚的夫妻。诗人异常感伤,写下悼亡诗十九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首二句是起兴兼比喻:“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这两句既是对园中实景的生动描绘,也是对昔日美好夫妻生活的比喻。比喻美好的夫妻,如鱼得水之欢欣,如芳林映清池之和谐。但是,妻子故去了,园中之景尚存,怎么不伤人心呢?
因而引出次二句的慨叹:“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芳树碧绿,池水清清,美景一如故旧,唯独不见妻子的倩影。物依旧,人已故。睹物思人,诗人追念之情缕缕传出。
颈联“风条洒余霭,露叶承新旭”,是承“还如故时绿”而来,显得芳树新美,远枝摇摇,生机盎然。然而诗人写这清景佳趣,并非要抒发“赏心悦目”之思,而是要表达其“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之慨,抒发的是“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之怅惘。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借美景反衬内心的伤感。
诗末直接将芳树看作故妻:“佳人不可攀,下有往来躅。”视芳树如故妻,因而不要使其受到半点损伤。自己也需时时在芳树下徘徊停留,精心地保护她。
本诗纯用比兴之体,字面均写对园中碧树清池的喜爱、伤、感、依恋之情,而处处流露对故妻的痛悼恋旧之思。这种不即不离的悼亡之作,令人读来倍感真挚动人。
拓展阅读:《送终》韦应物
送终
奄忽逾时节,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
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
行出国南门,南望郁苍苍。
日入乃云造,恸哭宿风霜。
晨迁俯玄庐,临决但遑遑。
方当永潜翳,仰视白日光。
俯仰遽终毕,封树已荒凉。
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
即事犹仓卒,岁月始难忘!
【赏析】
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是质朴地叙写了整个送葬过程:选定日子,灵柩出发,出了长安南门,远望墓地郁郁苍茫,日暮时到达墓地后,诗人失声痛哭,露宿守灵。次晨封墓完毕,诗人凄凄惶惶与妻子的遗体诀别,孩子们知道从此永远失去母亲,牵着父亲的衣裳哀哀哭号而不忍离去。诗人最后说:“葬事虽然办得十分草率匆忙,但这个日子我是永远难以忘记的!”
全诗信口而出,不加修饰,不用典故,却真挚哀婉,凄恻动人。在艺术上,《送终》诗最感人之处在于叙事时笔端充满感情,“淋漓倾注,宛转侧折”,分不出究竟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情与事已经浑然一体,水乳难分。而叙事时又十分简净,抓住典型细节决不作琐细的现象罗列,这样写,既避免了繁冗拖沓,又不至于空泛粗疏。读了“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这几句诗,一群孩子牵住一位凄凄惶惶的父亲悲啼的情景如在眼前,令人顿洒同情之泪。
此外,这首诗由于能“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诗中写到“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这种生死阻隔的感情时,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又进一步写了两句心理活动:“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跟妻子的遗体诀别,多延长一刻都是好的;可是转念一想,暂时的延长也没有什么用,妻子的遗体最终还是要埋葬在山冈上的。这一“旁写曲诉”,使诗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它将诗人表面旷达、实质极其哀痛留恋的心情表现得深细婉曲。
【《对芳树》韦应物】相关文章:
《对芳树》韦应物唐诗鉴赏08-06
李爽《芳树》阅读答案11-09
韦应物的诗10-18
韦应物拼音07-23
韦应物古诗07-02
韦应物《幽居》10-24
韦应物的生平08-05
韦应物作品07-09
韦应物的古诗05-30
韦应物《东郊》赏析08-22